智者寺

該寺為南朝梁武帝敕建

金華山南麓,尖峰山之西,曾經有一座千年古剎——智者寺。該寺為南朝梁武帝敕建(公元526年),距今約有1500年。其香火鼎盛時,曾有寺僧千餘,佔地五十餘畝,殿宇五進,規模宏大,為江南名剎。又名智者廣福禪寺,智者聖壽禪寺,俗稱北山禪院或北山禪寺。二十一世紀初,在原址重建寺廟,規模更為宏大,智者寺復建之後將成為浙中西部的佛教佛事活動中心。智者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興盛於唐朝,重修於宋朝,延續至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直至1985年被拆除,2008年開始審批,2010年奠基,2018年基本建成。

歷史沿革


南北朝
南朝天監十一年(512年),梁武帝召樓約法師至京為其受菩薩戒。梁武帝‘親執弟子禮’,並賜號‘智者國師’,‘自皇儲以下莫不受業’。樓約辭還金華后,‘一日適谷口,見白氣浮空’,曰‘茲地三寶當興’,於是奏請建寺。普通七年(526年)梁武帝敕建智者寺。
至唐代,智者寺已名聞遐邇。智者寺於唐代建有祝聖放生池。后又建有草堂、雙清堂及雷音亭、倚松亭。並有“慈源”、“靈源小憩”、“靈源勝地”、“上方境界”等匾額及景觀。
宋太宗於淳化年間(990~994)及至道年間(995~997)曾於智者寺兩降御書共120卷。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仲玘方丈主持重建智者寺,於寺前“鑿大池瀦水”並“增門之址”。南宋著名詩人陸遊為其撰《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此記得手跡及陸遊的《與僧仲王己八札》手跡均刻石勒碑。
萬曆十年(1582年),金華知縣汪可受又主持重修智者寺。
民國
民國時,智者寺部分殿宇毀於火災,但總體保存尚好。抗日戰爭戰爭爆發后,羅店鎮成為當時省政府的駐地,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在羅店建造了“黃公館”。在此期間,智者寺也駐紮有國民黨的軍隊。
在羅店鎮羅店村的老年室,記者分別採訪了今年(2015年)90歲的廖增明和今年83歲的羅思燁。兩位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就聽老人說,智者寺以前有120間房和120名和尚。只看到智者寺剩下了兩個和尚,分別居住在智者寺的東廊和西廊,此外寺中還有幾個打雜的道士。上世紀(20世紀)30年代,智者寺還有大雄寶殿,鐘鼓樓和東西廂房等房子六七十間。
新中國
解放後土改,智者寺因為寺產眾多,主持和尚了德因此被評為地主成份,從智者寺搬出。
後來,在智者寺辦過麻袋廠、養兔場,1958年又於智者寺故址建金華水泥廠(浙江尖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到1985年,水泥廠大規模擴建,智者寺建築被完全拆除,寺內文物也陸續遭到破壞和散失。
2007年,根據國家有關產業政策,尖峰水泥廠關停。當年,為了充分挖掘文化資源,進一步提高雙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內涵,智者寺復建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
2008年6月,浙江省民宗委正式批准復建智者寺。項目還得到了世界佛教論壇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鼎力支持。2007年6月、10月,2008年6月,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戒忍大和尚先後三次到智者寺原址,為智者寺選址、定點,並積極參與規劃、論證等工作。
2010年5月26日,智者寺復建工程正式奠基。
2015年1月7日,智者寺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

寺院布局


清末民初

智者寺
智者寺
智者寺北靠龍山,南接羅店鎮,東倚虎丘山,西臨獅子山。寺前還有發源自金華山脈主峰於西玉壺經鹿田而下的清澈溪流經過,其小環境甚佳,可謂風水寶地。既穩風,又開陽,且朝向好,日照充足,是居住、建寺的上好場所。
智者寺除按一般的寺廟布局外,還建有玻璃閣、祝聖放生地,后又建有草堂、雙清堂、雷音亭及倚松亭等,並有“有大池可十數畝”。
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間,雖遭戰火影響,但保存尚完好。據訪查,其間的智者寺山門在寺址的一公裡外,寺院為五進布局,分別為門房、頭殿、大殿、三殿和後殿,東西兩側分別有鐘樓、鼓樓和廂房;頭殿前有放生地。整個建築共有共有房屋120間,佔地面積約 50 四四周周山林 200 余畝。

復建布局

智者寺始建於南朝,興盛於唐,重修於宋,延續至元明清,綜合考慮智者寺和歷史傳承關係以及戒忍法師的意見,重建的智者寺總體風格定位唐宋風格,恢復至唐宋鼎盛時期禪宗佛寺形象。
新智者寺規劃佔地300畝,其中寺院220畝,總規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更勝往昔。
智者寺總體按照功能劃分為入口區、寺院核心區、東苑、西苑等四大區域。
入口區主要有九龍壁、入口廣場、洗心蓮池、南門、八功德水廣場、三歸橋等。為營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以高大喬木如水杉、銀杏等,在九龍壁前形成大禪林,相對於南門后開闊的八功德水廣場,達到“先抑后揚”、“先隱後轉”的空間感受效果。八功德水為放生池,是開放式山水園林的重點表現,開闊的大面積水廣場則與大禪林、寺廟建築群等共同形成開放有序的空間組合。
中建築群組群主要分為三進包括括天王殿、鐘鼓樓、迦藍殿、祖師殿;二進為大雄寶殿、文殊閣、普賢殿、大慧堂、博物館;三進有藏經閣、觀音殿、地藏殿。此外,還有方丈院、雷音亭、佛茶苑、庫房、監院樓、雲水堂、僧堂等建築。大雄寶殿佔地面積有近十畝,殿內大大小小的柱子多達 199 根。
東苑規劃為養生別院、月映禪語、戒語別業、慈源禪境。該區位於慈源溪水脈龍尾,月印禪池,山林圍合,開合有序。養生別院和慈源禪境,以禪修文化的傳播、傳承和拓展為主,將禪的意境、禪的智慧、禪的故事融匯到建築與自然環境中。無論遊客還是居住者,都能感受到環境所蘊含的禪意,處處是佛。
西苑規劃有百草園、靈源勝景、慈心別院、塔林、崇寧寶塔。該區以靈源(慈心)勝景為中心,崇寧寶塔為制高點,體現西方極地世界境地,體現了歸真、往生的精神追求。

文化遺存


1500年來,智者寺興衰起落,特別是在其原址建水泥廠時受到極大破壞,導致歷史遺存極為有限,所幸尚有少數留存。

原有遺存

寺內曾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游智者寺畫的《童真觀音像》《釋迦牟尼像》《世支(勢至)像》三幅畫像的刻石勒碑。還有歷代名人題寫的“北山”“靈源小憩”“靈源勝地”“慈源”和“上方境界”等匾額及景觀。
智者寺內的文物(含物品、書籍),從1938年國民黨中央軍戰區司令部的進駐開始,陸續遭到破壞和散失,除陸遊的手書碑刻外,幾無存留。寺內有一銅鑄巨鍾可能保存於杭州靈隱寺,有部分石象、石獅子和石鼓則散落民間,而寺院中一株十數人才可合抱的巨大古樟樹也毀於上世紀70年代。原址在復建前僅尚存有古井一口。寺內曾有宋代的一個香爐,還有一塊刻有20世紀四五十年代智者寺主持大德大德大德平的石碑。了德圓寂后,這塊刻有了德生平的石碑就不見了。

陸遊碑

即《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碑》,該碑為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遊手筆。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丈仲玘主持重修智者寺。著名詩人陸遊為其撰《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記》,並以手跡勒碑,碑背面還刻有重修期間陸遊給方丈仲玘寫的八封書札。
陸遊《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碑刻
陸遊《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碑刻
公元1636年十月初九,徐霞客從蘭溪水路經金華城抵達羅店。在從霞客古道啟程登金華山之前,他在古道旁的智者寺里見到了智者寺碑(即《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碑》)。徐霞客在遊記中記載,“碑楷牘行,俱有風致”,頗為欣賞。徐霞客本想找拓工代為摹拓,但終是“恨無拓工,不能得一通為快”。
根據碑文記述,該碑為寺僧仲玘委託陸遊撰並書。仲玘作出委託的同時,陸遊好友姜邦傑“復以手書助之請”。然而,未等陸遊動筆,姜邦傑就已去世。陸遊對此頗為感念,為遂故友之情,提筆寫下該碑文。專家介紹,該碑十分珍貴。首先它記錄了智者寺的歷史和重建過程,是一份關於智者寺難得的文獻資料;二是陸遊傳世書法作品不多,特別是石刻作品更少,而此件碑刻,陸遊書寫時79歲,是他晚年唯一存世的石刻作品。同時,該碑除正面楷書外,碑陰尚刻有陸遊與寺僧仲玘手札八件,字體為行草書,書法飄逸瀟灑,秀潤挺拔。徐霞客觀碑後點評為“碑楷牘行,俱有風致”。以行草書刻碑,雖然唐太宗開風氣於先,但在唐宋之際,行草書碑仍不常見。因此,該碑可以稱得上是唐宋行草入碑的一個典範。
令人欣慰的是,這一“陸遊撰並書”之碑歷經800餘年仍得以完好保存,現藏於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為國家一級文物。待復建工程完成後,智者寺碑有望“完璧歸趙”,成為不可多得的鎮寺之寶和旅遊勝景。

古井

昨2016年4月24日中午,記者接到金華市文物部門傳來的一條消息:金華山智者寺發現古井遺存,可能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下午,記者即跟隨市文保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了解情況。
這口古井位於智者寺裡面,具體是大雄寶殿後面、藏經樓門前的西南角。古井呈六邊形,一眼看去,從上到下都是直挺挺的,有水沿著石壁下滲,井底有積水。整個井是用長度相等的青石板疊砌而成,是個等邊六角形,每塊青石板約長一米,厚薄不一,有的厚二三十厘米,有的僅10厘米左右。
古井四面砌了一米多高的保護牆,井明顯地勢低一點,保護牆外都是泥土,還有一大堆碎石塊、水泥塊、爛鋼筋等,都是剛從井裡清理出來的。因為這幾天正在清理,恰逢下雨,井上撐著一大塊塑料布防雨。井口都是泥濘,上面蓋了幾塊木板、鋼管,防止清理井內土石時雜物下墜。一個很長的木梯架在井壁上,是施工人員下井清理用的。
市文保所工作人員現場進行了測量,六角井井壁對角內徑2.2米,井深6.8米。這個深度只是暫時的,因為井內清理工作還未完成。施工人員說,井深應該不會超過10米,因為雖然井內石塊目前還未清理乾淨,但已經慢慢出現泥土,這應該是見底的跡象。
負責古井清理工作的西旺村村民詹明星告訴記者,他們一個多月前就接到了清理任務,不過直到最近才開工,目前已經發掘了五天。井內清理出的都是石塊、水泥塊,有的很大塊,直徑達七八十厘米,這就要用電鑽或榔頭弄碎了,才能慢慢拿上來,一小筐一小筐,很費時費力。而且,井裡滲水很多,他們都是一邊抽水一邊作業,最近下雨,一天不抽水,可能就會滿到井口,整個淹掉。從井裡還挖出了六根長短不一的舊鋼管,已經銹跡斑斑甚至蝕爛,埋在井裡應該至少三四十年了。這些建築垃圾、舊鋼管,應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造水泥廠時埋的。詹明星說:“周邊村民多年前就知道這裡有口古井,也知道大概位置,不過一直沒有明確發現過。這次寺院復建過程中,有意找尋,在藏經樓門前找到了。智者寺已經1500年了,估計這是一口千年古井吧。”
市文保所負責人蔣金治表示,目前該井還不能確定井的年份。現在他們還在繼續觀察,要等工人們將古井清理完畢,綜合井底細泥、磚塊、器物等分析考證后才能下結論。他透露,5年前就接到村民反映,說智者寺內有古井,當時趕過來看過一次,但沒有找到古井。因當時井上面都是泥土,是完全被覆蓋的,和其他地方沒有兩樣。這次找到古井后,跟上次村民猜測的地方相差3米左右,相比更靠北一點。

詩文

智者寺香火鼎盛時,曾有寺僧千餘,為江南名剎。歷代文人雅士游寺時,留下較多詩篇和遊記。其中著名的作者有:唐代劉長卿戴叔倫、貫休;宋代王柏金履祥、喻良能、謝翱、呂浦、蘇簡、方鳳;元代黃溍、吳師道、許謙、胡助、柳貫;明代童冀、張孟兼、葉干、徐霞客;清代丁健、諸錦及現代的郁達夫。

玉聖山


玉聖山圖紙
玉聖山圖紙
2016年6月17日下午,金華山智者寺玉聖山圖紙評審會在智者寺內舉行。智者寺將通過三至五年的時間完成玉聖山項目,屆時它將成為該寺的鎮寺之寶。
玉聖山即為用玉石雕造的觀世音菩薩法界群像。它位於智者寺最高點藏經閣一樓。山體總長尺寸為23.69米,厚4.25米,總高6.6米,其中山體高6米,集成世言三十三觀音於其中。整個項目所用新疆和田玉將達400多噸。
玉聖山雕塑背景為高山林泉,正中間為千手觀音,另外三十三觀音穿梭在山林與天界之中,姿態、場景與所持法器等皆不同。除了運用立體雕刻、金銀描繪、景泰藍等傳統工藝,項目還將引入聲光霧電等現代技術,營造更為豐富的美感。
玉聖山項目由國家一級美術師袁嘉騏、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宋建國、中國景泰藍藝術大師李榮魁三位國內頂級工藝美術大師擔任設計並全程督造。

寺院高僧


慧約法師

慧(或為惠)約,俗姓婁(或為樓),烏傷縣竹山裡(今義烏市夏演鄉)人,生於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3年),智者寺開山祖師,南朝梁武帝的國師。
神僧傳》中關於慧約的記載有1331字,其間頗多怪力亂神,比如這名叫靈璨的孩子,其母留氏是在夢見一個大高個男人逼她吞下一座金像之後才有了身孕的……
17歲時於上虞東山寺出家為僧。與時任東陽郡(金華)太守的沈約同游金華山赤松澗后,即留山結庵修行。
據史書記載,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四月初八,梁武帝在建康(今南京)華光殿設無遮大會,修八關齋,受菩薩戒。當天,僧俗雲集,有十萬多人,香花伎樂,佛事盛況空前,慧約法師書寫“願皇成佛”四字而導。受戒完畢,梁武帝向慧約法師執弟子禮,並排而坐,囑臣下尊稱法師為智者([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六)。7年後(公元526年),梁武帝在慧約的老家金華山———那時叫長山———敕建智者寺。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樓約圓寂,享年84歲。

德謙禪師

德謙禪師,唐末五代禪僧,浙江義烏人,生卒年不詳,12歲出家修身,曾居智者寺第一座,后赴武義明招寺講法四十年,禪宗史上稱其為“婺州明招德謙禪師”。
傳德謙有一眼疾,時人皆稱其為獨眼龍,“以失左目,遂號獨眼龍。”①又有傳:佛家獨眼者實為“獨具慧眼”,只有開悟的高僧才配有此稱謂,這有待進一步分析考證。而有據可查的是:德謙嗣法於福州的羅山道閑禪師,傳承譜係為六祖的九世嗣。他的禪法頗為時人所讚頌:“從上來唯德山、臨濟、羅山、明招、趙睦二州、雲門輩頗似個體才,其餘根器有利鈍,得之有深淺矣。至於極處,固無二致,而其用處有妙不妙耳。”②他曾為萬寧寺、崇恩寺的主持,並奉詔赴京都著述過不少經典名籍,後退隱在婺州(金華)的智者寺,居第一座。③
他至武義明招寺后即“開山聚徒,乃復其舊”,④從事禪宗經學的弘揚、傳承及研究,歷時達40餘年,各地僧人紛紛慕名前來此處拜師、聽經、釋惑。因此,當時的明招寺成為婺州、處州、衢州、福州等地六大寺院的禪宗祖庭,現在明招寺大雄寶殿的佛座上竟有19位貼金羅漢,那第19尊便是德謙禪師了。據傳,德謙禪師佛學著作甚豐,多有流傳於日本國,曾名揚海內外,而隱身於浙中的這座千年古剎也由此名聲大振,載入經典。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批資深佛學研究專家專程赴武義明招山拜祭高僧遺骨、尋訪遺跡,事後日本禪學院將德謙高僧編入《中國100個著名和尚》一書。後來因真傳而名世被載入典籍的明招弟子有以下幾位:六祖下十五世明招子卿禪師、六祖下十六世明招文慧禪師、六祖下十八世明招微禪師、明招觀禪師諸多。

仲玘禪師

仲玘禪師,南宋時期智者寺住持,原為嚴州南山報恩寺住持,與時任嚴州知州的陸遊相交。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婺州智者寺興造完工,住持仲玘禪師致信給陸遊,請他撰寫碑文。為儘早促成此事,陸遊的好友,慶遠軍節度使、提舉佑神官姜邦傑,也寫信相助。
79歲高齡的陸遊,在臨安(杭州)寫下了626個字的《智者寺興造記》,后改為《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陸遊還以一個史學、碑學、書家的獨特眼光,就智者寺碑的規格布局、碑文落款、刻碑工藝等細節,通過書信一一與仲玘禪師進行商討,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因此有了他與仲玘禪師的八則信札。
仲玘禪師收到陸遊的文稿和信札后,如獲至寶。他找來名匠,精心取材設計,終於形成了高2.20米、寬1.10米的智者寺碑。碑的背面還特意刻上陸遊的八則信札,可見當時仲玘禪師的良苦用心。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用心,今人才能有幸目睹一代詩人陸遊嚴謹飛揚的文采、古樸灑脫的書風。

了德和尚

建國后智者寺消失前最後的主持和尚。
據羅店村的老人說,了德以前是個刀筆吏,專門給人打官司,因此和許多人結下了冤讎。有一次,仇家糾集了一些功夫高強的人一起圍攻了德,雙方交手后,雖然了德武功不錯,但還是被仇家制伏,了德被他們抓住后,仇家就割斷了了德的腳筋,使了德不能行走。了德遭此挫折,從此大徹大悟,出家做了和尚,取法名為了德。由於了德真心向佛,文字功底又好,許多佛經瞭然於心,後來就當了智者寺的當家和尚。
村民們說,了德雖然出了家,但還是好勝心較強,他喜歡和村中的象棋好手下棋,如果棋下輸了,他就留你吃中飯,吃完飯後繼續下,一定要分出個勝負為止。空閑時,了德也會由寺中的道士推著獨輪車,前來村中走訪友人,和村民下幾盤象棋。
在羅店村,還有一個叫羅小谷的瘸腳村民,很有幾分力氣,學過武術。據老人說,以前老品種的甘蔗很硬,羅小谷把甘蔗根放在石頭上,一掌就能把甘蔗根擊得粉碎。羅小谷也喜歡下象棋,他經常到智者寺里去,和了德下下象棋,切磋武藝。據說,有一次,他和了德比武,由於羅小谷年輕氣盛,用出全力就是一腳,了德輕輕側身避過,然後再回手一掌,一不小心把羅小谷的腳部打傷了。羅小谷的傷治好后,從此就變成了瘸腳。據村民們說,羅小谷後於上世紀70年代去世。
解放後土改,智者寺因為寺產眾多,主持和尚了德因此被評為地主成份,從智者寺搬出,住到了前庄頭村的一座叫新隴廟的小廟中。了德大約在1951年至1952年圓寂,在去世前,他燒掉了所有從智者寺藏經閣帶去的經書。老人說,在智者寺除了陸遊碑,還聽說有宋代的一個香爐,還有一塊刻有了德生平的石碑。了德死以後,這塊刻有了德生平的石碑就不見了。
智者寺發現古井
智者寺發現古井
智者寺開光
智者寺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