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沫

郭文沫

郭文沫中文系。曾經從事中學語文教學12年,現為甘肅省華池縣文聯副主席,《南梁》文藝雜誌副主編,慶陽市作協會員。還有更多的代表作品比如:《岳陽日報》《《湘聲報》《珠江環境報》《河北科技報》《科學時報》《承德晚報》《新沈丘》《中國審計報

人物簡介


郭文沫,女, 70年代出生於甘肅華池,1995年畢業於慶陽師專中文系,2000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曾經從事中學語文教學12年,現為甘肅省華池縣文聯副主席,《南梁》文藝雜誌副主編,慶陽市作協會員。

人物成就


郭文沫
郭文沫
郭文沫
郭文沫
郭文沫
郭文沫
中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在《東岸》《灌河潮》《普者黑》《學生家長社會》《楊美文化》《飛天》《甘肅地稅報》《太谷報》《百姓生活》《懷化日報》《中外故事》《金昌日報》《安徽工人報》《邯鄲晚報》《老年生活報》《泰州日報》《淮北日報》《沙坡頭》《滿洲里報》《揭陽日報》 《中國人口報》《人民權力報》《科學與文化》《長安報》《西湖報》《青海青年報》《右江日報》《海門日報》》《安徽宣城廣電報》《邢台日報》《滕州日報》《松江之聲》《番禹日報》《岳陽日報》《《湘聲報》《珠江環境報》《河北科技報》《科學時報》《承德晚報》《新沈丘》《中國審計報》《南島晚報》《廣東建設》、《散文詩》、《聯合時報》、《中國建材報》、《大眾衛生報》、《隴南日報》、《老年教育》、《組織人事報》、《德陽日報》、《南汀河》、《國家電網報》、《快樂老人報》、《江橋報》、《濱海時報》、《紅山晚報》、《固原日報》、《合肥晚報》、《金陵晚報》、《恩施晚報》、《教育導報》、《老年學習生活》、《衛生與生活報》、《吳忠日報》、《太原日報》、《中國婦女報》、《廣州日報》、《貴州日報》、《攀枝花日報》、《臨滄日報》、《山東工人報》、《武漢晚報》、《半島晨報》、《江淮晨報》、《光芒》、《太原晚報》、《銅陵日報》、《今晨六點》、《西安日報》、《嵩山詩壇》、《山西國際電力報》、《首鋼日報》、《興華信 息報》、《三峽商報》、《知識窗》、《大西北詩刊》、《陣地》詩報、《新消息報》、《鄂東晚報》、《承德晚報》、《南湖日報》、《濟源日報》、《南陽廣播電視報》、《徐州日報》、《天津日報》、《大江晚報》、《阿克蘇日報》、《無錫日報》、《新疆廣播電視報》、《農村大眾報》、《甘肅教育報》、《豐澤文學》、《余江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信用報》、《內蒙古日報》、《廣西廣播電視報》、《三峽晚報》、《欽州日報》、《西藏日報》、《大興報》、《陽江日報》、《甘肅日報》、《芳草》、《敦煌詩刊》、《綠風》、《飛天》、《打工族》、《西隆山》、《未晚詩刊》、(三邊文學》、《勞動午報》、《錦州晚報》、《現代教育報》、《中國國門時報》、《閩東日報》、《安陽廣播電視報》、《環渤海作家報》、《中國綠色時報》、《崑山日報》、《北京晨報》、《涼山日報》、《自貢日報》、《桐城日報》、《潁州晚報》、《未來導報》、 《成功之路》、《九龍》、《渤海早報》、《潮州日報》、《湖南工人報》、《濟南時報》、《大興安嶺日報》、《今日黃岩》、《雲南永平新聞》、《新農村商報》、《老年日報》、《中國廣播網新疆分網》、《榆林日報》、《常德日報》、《國際日報》、《銀川晚報》、《大地詩刊》、《大別山》詩刊、《永德文藝》、《章丘藝苑》、《北斗》、《臘子口》、《文苑》、《酒泉日報》、《天水日報》、《隴東報》、《平涼日報》等百餘家報刊和新華網、甘肅黨史網等網站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隨筆300餘篇(首),作品收錄在詩刊社編《中國當代詩庫》《西部詩人四十家》和《華池詩詞》等書中。

代表作(部分)


秦腔情結
每年的物資交流大會,縣上都會請西安某秦腔劇團來助興,我們這裡叫過會。
白天,總有一些老人冒著熾熱的陽光,張大嘴巴,看得入迷。晚上,則有更多的人擠進廣場,或湊熱鬧、或看戲曲。總之,他們和我一樣,心裡都生長著一棵參天之樹——秦腔之樹!
說實話,從小到收音機就派上用場,父親把它放在場邊上,和叔父們一邊揚場,一邊聽吼天動地的秦腔。看著金黃的麥粒堆積成小山,父親和叔父們幹得歡天喜地,豐收的喜悅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那高揚的麥粒隨風飛揚,歡聲笑語在朗朗的夜空傳到了美麗的天堂。麥杴在大伯的手裡歡舞,秦腔在父親和叔父的心裡緩緩地流淌,像一條沒有盡頭的小河,流向遠方,勞作的辛苦早就被拋在腦後。我們小孩子除了幫一點小忙,更多的是分享收穫的喜悅。記得那時候的夜空十分明凈,圓圓的月亮照得大地通亮,我們像小鳥一樣在場邊打打鬧鬧,飛來飛去。雖然聽不懂一句秦腔,但那美妙的曲調卻在我們幼小的心裡埋下了種子,一直隨我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以不論走到哪裡,儘管聽不懂詞兒,但只要秦腔的旋律響起,心靈就會顫慄,就有一種夢回故鄉的情結纏繞著我脆弱的心靈之樹。
其實我的秦腔情結還和我生命里那棵至關重要的大樹有關,那就是給了我生命的父親。父親自小愛唱秦腔戲,小時候他還跟著戲班子學了一段時間。最終被爺爺拉了回來,說是唱戲的有多麼低賤,死了不準進老墳,這種思想在爺爺那裡牢不可摧,在他老人家強大的壓力下,父親終於放棄了愛好,西上新疆,在建設兵團工作,後幾經周折,回故鄉工作,又在暮年失去了工作。前幾年企業改制,在領導崗位的父親既沒有買斷工齡也沒有重新安置崗位,其實跟失業無異,老景甚是凄涼,我這個做女兒的又怎能體會到父親內心的落寞和凄楚呢?要知道,他可是一個厚道倔強能幹的人!我時常感覺年僅60歲的父親就是秋天的一根稻草!
我上中學時,父親常常在閑暇時候,放開喉嚨,吼幾曲秦腔,他是一個極其聰靈的人,一邊拉二胡,一邊唱秦腔,他唱得最多的是《鍘美案》、《趙氏孤兒》、《楊門女將》、《周仁回府》、《王寶釧》……說也奇怪,父親唱的時候,我間或能聽懂一些詞兒,他往往唱著唱著就給我們講解了起來,那種陶醉,就像我陶醉在文學之海中一樣,如痴如醉。以至興緻來了,我也敢放開喉嚨亂吼一些秦腔曲調。到如今,卻膽怯得連嘴也張不開,更不敢說唱了,真是時過境遷呀!
說到秦腔,又隱約記起了眉戶戲梁秋燕》,那樂曲十分歡快悠揚,大概因是一出現代戲,雖然不十分清楚內容,但只要聽到樂曲,便知道心靈要歸向何處,童年的記憶就插上了回鄉的翅膀。

其二


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那些日子,那些吃黑饅頭的日子,那些與母親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灑滿陽光溫暖而幸福的農村生活。
大概剛剛分了隊,我記不太清楚,我家新修了一院子地方,因為父親在縣城工作,叫人給家裡蓋了三間土木結構的瓦房,另外還挖了窯面,只打好了一隻窯洞,做灶房。其他的幾隻小窯洞,都只挖了一點點深,一隻放柴草,一隻喂牲口,一隻做磨坊。農村小孩總是很小就幫家裡幹活,我到大伯家牽來驢,蒙上眼睛,讓它圍著石磨轉圈,金黃的麥粒就從磨眼慢慢地流下去,被兩扇石磨磨成了雪白的麵粉。為了不浪費糧食,我們常常把麥麩進一步磨碎,用羅羅過,就是我說的黑面。蒸饃饃時給白面里和一些,就是黑饅頭。也許不好吃,但在那時,一點也不覺得痛苦,反而儘是甜蜜的回憶,童年的生活是快樂無比的,黑饅頭是幸福無比的。
那時我家養了兩頭牛、一頭驢,我記得夏天的時候,我和哥哥還有堂哥會把牲口趕到很遠的山坡,哪裡草長得茂盛,就往哪裡趕,我們簡直就是盡職的飼養員,看誰放的牲口毛光滑,膘肥壯。
奶奶家後有一座西山苜蓿禾草長得很高,離我家有一二里路,我們常常從我家山坡出發,然後趕到我家溝底水泉飲飽牲口,再轉一座山,來到西山,選水草豐盛的山坡放開牲口,讓它們自在地呼吸新鮮的空氣,吃天然的綠色食品。
天空很藍,白雲很白。
我們很快樂。
滿地都是小小的蜥蜴青蛙。聽說牛吃了這些東西會很快肥壯起來,我們把蜥蜴和青蛙卷在青草里,讓牛吞了下去。不記得牛是否肥了起來,也不記得我們是怎樣回到家裡,只記得歡聲和笑語傳遍了西山坡,只記得童年的西山坡綠了一生的記憶,只記得空曠的山谷里留下了我一生清新的童年和瓦藍的天空。記憶中的山坡小溪清泉麻雀喜鵲,夏日裡的赤日和偶爾掠過樹枝的涼風,像神仙居住的南天門一樣,煙霧繚繞,似夢似幻,永遠定格在年少的心裡。
安家山是我記憶中最熟悉的一座山。它在我家對面,山裡有一個村子,叫安家莊。我們時常在傍晚時分看很大很圓很紅的落日,落日里有黑黑的翅膀,慢慢飛翔著從安家山落了下去。
放學后我們趕著牲口到安家山溝底的泉子里飲牲口,常常是幾個人結伴而行,乾旱的時候給驢背上馱兩隻木桶,把泉子里的水馱回家來。為了水常常和溝底的人家發生衝突,記得那幾家人姓侯,她們有一個厲害的女兒,時常和我們這邊的小孩打架,掄起扁擔打我們這邊的男孩,我們這邊的小孩很團結,不管是不是一個姓氏,打架的時候一個莊裡的孩子自然就團結成了一派。後來架打不起來了,原因是哥哥到縣城上了中學。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有時候,侯家的女孩會問我,你哥哥怎麼好長時間不見了,我說上學去了,看見她一副悵然若失的樣子。
隊里給我們分了一片山地,在安家山,父親不在,種地的重任自然落在母親的肩上,母親像男人一樣趕著牲口,扶著鐵犁,犁地撒籽,鋤草收割。那時候哥哥上了學,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弟弟大概一兩歲,她把我和弟弟安頓在地畔安全的地方,自個就忙地里的活,我一邊照顧弟弟,一邊在地畔跑來跑去,忽然在一簇酸棗刺里發現了一個山雞窩,裡面有幾隻稚嫩的小山雞,可愛極了,母親收工的時候,我把那幾隻小山雞捉了回來,我給它們喂小米喂水,它們絕食,母親說山雞離開父母是不會吃餵食的,眼看著小山雞一日一日憔悴,母親再次上工時,把它們放了回去。
那時候家裡的院子是那樣大,我們用掃把掃得很乾凈。明亮的天空下有一個小小的土塬,土塬上有一個小小的村莊,村莊里有一個小小的院子,那就是一個小孩樸實美好的童年樂園。
有一年家裡餵了兩頭小豬,得了病,母親捨不得扔掉,叫我和哥哥幫忙燙掉豬毛,然後高溫煮熟,腌在缸里準備吃。表姐那天剛好從我家莊頭走過,看見母親和我們姐弟非常恓惶,回家讓外婆從十幾裡外的山溝里趕到我家幫忙。也許我們的生活狀態在外人眼裡或者在富裕人家的眼裡,慘不忍睹,而在我的心裡,卻只有溢滿的幸福,那是因為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充滿了溫暖,陽光普照,幸福安全,再苦的日子都渾然不覺,全是蜜汁澆灌的甘甜。記憶里灑滿了陽光和雨露,灑滿了甜蜜的種子,一直長成甜蜜的樹林,開滿了蜜汁的花,結滿了可口的果子。
一個人的正常生活會被不同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人看成痛苦,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別人的生活,進而把這種痛苦放大,他用了放大鏡。其實他並不知道別人獲得的是幸福而不是痛苦,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情感體驗不同。
有兩個小孩,在同一個醫院同一天出生,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兩家抱錯了小孩,農村家庭的抱走了城裡家庭的小孩,城裡家庭的抱走了農村家庭的小孩。兩個小孩都健康快樂的成長,一直長到十四五歲。城裡家庭的父母因為孩子不像父母一直耿耿於懷,終於有一天他們做了DNA鑒定,找到了親生兒子。做母親的看見孩子生活在那樣困苦的環境里,難過不已,她想象中孩子一定生活很痛苦,想加倍補償母愛,誰料親生兒子拒不接受她的母愛,反而十分愛自己的養母,在母親節那天他給養母送了一束花,他不穿親生母親買來的高檔衣服,卻穿著養母買的十幾元的廉價衣服。畢竟與養母朝夕相處了十幾年,有了感情,從一出生,他就接受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他實際上生活得很幸福,遠不像生母想象的那樣痛苦。生母把兒子的痛苦放大了幾十倍,苦不堪言,我要說的是,小時候跟母親在一起吃黑饅頭的日子是幸福無比的,成為我終生美好的回憶。

其三


母親的臘八粥

日期:2010-01-13中國婦女報
在我的家鄉,有一句俗語:“過了臘八,天長一杈把。”意思是說,過了臘八節,白晝就會增長,漫長的冬天也就快要結束了。
最讓我想念的是小時候在家鄉,母親給我們熬制的臘八粥和母親做的“雀頭”。我的老家在西北的鄉下,生產小雜糧,到了臘八這天,母親早早起床,抱回一大捆柴禾,圍著土築的鍋台,拉著長條形的木風箱,哐當哐當的給我們熬臘八粥,母親先在鍋里放入紅豆綠豆黃豆豌豆,看它們熬的有些粘稠了,再依次放入黃米、蕎麥麵粉、核桃仁杏仁紅棗等,用慢火熬成稠稠的“臘八粥”,母親叮囑我們一定要在太陽升起之前喝粥,我們也不知原因,姐弟幾個就搶著看誰喝的粥多,直到喝得肚子圓鼓鼓的,實在喝不下去,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笑起來,還互相罵道,誰叫你嘴饞,再喝就撐死你,母親則在一旁,用慈愛的目光看著我們邊喝粥邊打鬧。母親往往熬制一大盆“臘八粥”,說是“臘八臘八,要吃八天”,實際上也吃不到八天,大概兩三天就被我們姐弟幾個掃蕩一空。
臘八節這天,母親還把蕎麥麵捏成麻雀頭一樣的麵疙瘩,煮在臘八粥里,我的家鄉叫做“吃雀頭”。其中一顆或兩顆麵疙瘩中包著分幣。據說吃了雀頭,來年麻雀就不會危害莊稼。誰若吃出包有分幣的雀頭,誰就是有福之人。我的運氣就沒有哥哥的好,他每年都能吃出分幣來,我們好生羨慕,常常圍著他,把那枚分幣看了又看,很是稀奇和敬仰,偶爾,我也吃出一枚分幣來,那個驕傲勁和自豪感,能保持好幾天,也成為好朋友們羨慕的對象,這種快樂在那個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持續很久。
在我的老家,臘八節還有凍冰坨的習俗,臘月初七晚上,母親在水碗中放一些白糖,把一枚系線的銅錢放在碗中,在屋外凍一晚上,臘八節早上,如果看到哪一方冰面凸起,就預示來年哪一方莊稼豐收,比如說,東面的冰面高出來,就預示著東面的莊稼豐收,至於有沒有科學依據,無從考證,但這種習俗卻給兒時的我們帶來無窮的歡樂。看完之後,我們姐弟幾個搶著吃糖冰坨,也許,那就是我最早吃到的天然冰棍,那種甜蜜的味道,一直甜到今天。
又快到臘八節了,家家戶戶飄出了臘八粥誘人的香味,我抑制不住的想念母親熬制的臘八粥,更想念母親給我們的童年帶來的無窮快樂。我一定要趕回家去,再嘗母親的臘八粥。(郭文沫)

其四

誰的童年不甜蜜
六月微風吹過,陽光一片柔和。孩子們滿臉蕩漾著單純和快樂,連他們的腳步也變得輕盈歡快。他們在鮮花一般美麗的六月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六一”兒童節。
說實話,在六歲之前,我還不曾知道什麼是兒童節。
在我生活的那個閉塞的村子,只有一個三年制的村小。
上了小學之後,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學校僅有的兩名老師帶我們到大隊部五年制學校去過“六一”兒童節。
五年制學校的同學身穿潔白的衣服和藍色的褲子,臉蛋上打著紅紅的油彩,眉毛用毛筆畫的很濃,用毛筆畫過的眼睛格外大,我們很是羨慕。他們手持自己用彩紙做的大花,扭秧歌,跳舞蹈,變化隊形,我們用敬佩的目光圍著他們團團轉,天底下竟然有那麼好看的節目和那麼好看的男孩女孩。
後來我也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五年制小學。到了“六一”兒童節,更多的老師帶我們到另一個大隊部的五年制小學,讓我們與那裡的同學聯歡。
出發之前,老師照舊叮囑我們,穿潔白的衣服和藍色的褲子,頭一天我們就叮囑母親給我們煮好雞蛋,準備一個勺子,或者是用硬紙剪一條大鯉魚,用鐵絲給鯉魚做好掛鉤,用一根細長的木杆做好魚竿,以備第二天做“釣魚”遊戲時用。
那時候活動器材很少,幾乎都是我們自己製作的工具,貧窮的童年讓我們沒有更好的玩具,但我們依然玩得開心快樂。
同一個學校或者同一個村子的孩子參加某一個項目,我們會聲嘶力竭地為他們加油助威,完全忘了自我,完全沉浸在幸福快樂之中,忘記了一切的存在,童年的“六一”節里彷彿只有歡聲和笑語。
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回到快樂而又單純的少年時代。又是一年“六一”節,我依稀聽見誰在遠處唱起了“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其五


清明時節
不必說墳頭荒長的野草
也不必說是誰新添的幾抔黃土
單是那場淅淅瀝瀝的春雨
杜牧時代的杏花村
一路纏纏綿綿到今天的田間地頭
打濕了故園裡
每一座或高或低的墓地
然後化成親人不盡的淚水
灑在逝者的墳頭
那些曾經和我們一樣
鮮活的生命
此刻把他們的生命打掃得乾乾淨淨
猶如親人把他們的墓地
打掃得乾乾淨淨
這飄過心頭的雨水啊
讓我們用這惟一的方式
捎去對親人真切的告慰
淚水迷濛中
我們看見那些靈魂
一次又一次活過來
與我們竊竊私語
這多麼像一個人的一生
有時轟轟烈烈的站立
有時又悄無聲息的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