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造就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世界上大概每天有許多語言文字消失,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因此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已經積極採取行動。

簡介


中國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解放以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為了使民族工作和專業研究更加科學化,並給民族識別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多次組織科研機構、民族教育機構,進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語言文字等調查。已經確定了56個民族。
在55個少數民族中,一個民族說一種語言的比較多,有的民族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在一個民族說幾種語言的情況下,民族內部的交際大都使用漢語或其他互相懂得的語言。從50年代開始,我國語言工作者陸續進行了多次語言調查,據統計,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數目可能在80種以上。
在56個民族中,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語漢文,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大都有較長的歷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拼音文字,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即傣仂文、傣哪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傈僳族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傈僳音節文字“竹書”。滇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人,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壯、白、瑤族中的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
綜上所述,1949年以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2個,文字24種。解放后,又有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土、瑤等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為方言差別大,國家還分別給黔東、湘西和川黔滇3個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創製了文字或文字方案。因此,我國各民族現行文字共有40種。
少數民族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但在書寫形式上各有不同,比如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是從右往左書寫;蒙古文、錫伯文是從上往下書寫,行序從左往右;有的標點符號也不同,如藏文標點,短詞和句尾用一條垂直線表示,章節段落結尾用雙垂直線,全文結束用四條垂直線;蒙古文用一個點表示逗號,兩點表示句號,段落末尾用四個點表示。
新中國建立以前曾擁有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朝鮮,藏、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傣、彝、俄羅斯、苗、納西、水、拉祜、景頗、錫伯等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一些少數民族改進和創製了文字,先後對傣、彝、景頗、拉祜文字行了改革,同時採用拉丁字母幫助壯、布依、苗、黎、納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幾個民族設計了十四種文字方案,以便於書寫、學習和印刷出版。它們是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哈薩克文、錫伯文、傣文、烏孜別克文、柯爾克孜文、塔塔爾文、俄羅斯文、彝文、納西文、苗文、景頗文、傈僳文、拉祜文和佤文。
除以上列舉的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於闐文,八思巴字、西夏文、東馬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水書、滿文等17種。

概況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除漢族外,已確定民族成分的有55個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分佈在佔全國總面積50-60%的土地上。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全部轉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系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不包括轉用或者兼用漢語的情況):瑤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勉語、布努語和拉珈語;高山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泰耶爾語、賽德語、鄒語、沙阿魯阿語、卡那卡那布語、排灣語、阿眉斯語、布農語、魯凱語、卑南語、邵語、薩斯特語、耶眉語共13種語言;景頗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景頗語、載瓦語;怒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怒蘇語、阿儂語、柔若語;裕固族使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門巴族使用門巴語、倉拉語。因此,全國55個少數民族,共使用72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別屬於五個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
藏族
藏族
漢藏語系又可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傈僳、哈尼、拉祜、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語言;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
阿爾泰語系又可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
屬於南亞語系的有佤、德昂、布朗等語言。
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
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印度-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
此外,京語的系屬尚未確定。
現有的少數民族語言,都是經歷了歷史上語言功能競爭的考驗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些語言發展至今成為本族母語,是客觀實際需要決定的,都有其客觀必然性。各民族都熱愛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把語言文字看成民族特徵的重要方面,當作民族的寶貴財富,並對民族語言文字有著統一的願望和意識;同時對本族文字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種穩固或守舊的心理。
除少數幾個民族程度不同地轉用了漢語外,多數民族以本族語言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際工具;一些民族有傳統的文字,一些民族使用新創文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無法完全替代的作用。

使用情況


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少數民族文字
少數民族文字
第一種類型,如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族,有大片聚居區,人口均在百萬以上,文字歷史也比較悠久,他們的語言除了在家庭內部、鄰里親友間使用外,還在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中使用,甚至在一些鄰近的或者雜居在一起的其他民族中使用。
第二種類型,如彝族和傣族,他們雖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區,有傳統的文字,但是文字沒有統一的規範,方言差異也較大,本民族的語言在社會上的應用不如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那麼廣泛。壯語和傈僳語拉祜語景頗語、載瓦語由於語言內部差別較大,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語還沒有形成,文字的使用範圍也很小,語言使用情況與彝語、傣語接近。
第三種類型,民族的語言只在本民族內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政治生活、學校教育中往往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語,有些地方也使用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沒有與本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一般使用漢字。屬於這個類型的少數民族語言相當多,大約佔語言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使用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語言文字


文字是書寫語言的符號,它產生以後,克服了語言的時空限制,擴大了信息傳播,增加了文化積累,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漢字不但是漢族的文字,也是全國各個少數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的法定文字。全民族都通用漢語的幾個少數民族,很自然地以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沒有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的少數民族,大多也選擇了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回輝語除外)、滿族主要部分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外,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 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
一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為了保存並發展民族文化,擴大信息來源,提高科學水平,千方百計地創造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主要是50年代,政府組織語言學專家、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經過調查研究,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10個民族制訂了14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別為苗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4種文字方案,為哈尼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2種文字方案。後來又為景頗族的載瓦支系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載瓦文方案,為土族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據本民族的要求,又為白、獨龍、土家、羌、基諾等民族設計了拼音文字方案。
朝鮮,藏、蒙古、維吾爾、朝鮮、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們大部分已經有比較規範的習慣用法,使用範圍較廣,影響也較大。苗文和壯文雖然創製時間不長,但使用人數也較多。
55個少數民族使用語言文字的情況列表如下(不包括兼用漢語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情況):
民族名稱使用語言的名稱使用文字的名稱
朝鮮族朝鮮語朝鮮文
蒙古族蒙古語蒙古文
回族經堂語小兒經
藏族藏語藏文
維吾爾族維吾爾語維吾爾文:維吾爾老文字、維吾爾新文字
苗族苗語
老苗文、黔東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
滇東北苗文(后4種為新創)
彝族彝語老彝文、規範彝文(新創)
壯族壯語方塊壯字、壯文(新創)
布依族布依語布依文(新創)
滿族滿語(已消亡)、漢語滿文、中文
侗族侗語侗文(新創)
瑤族勉語、布努語、拉珈語門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白語老白文、白文(新創)
土家族土家語土家文(新創)
哈尼族哈尼語哈雅文、碧卡文(均為新創)
哈薩克族哈薩克語哈薩克文:哈薩克老文字、哈薩克新文字
傣族傣語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
新傣那文、傣綳文、金平、傣文
黎族黎語黎文(新創)
傈僳族傈僳語
老傈僳文(大寫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節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佤語撒拉語、佤文(新創
畲族畲語
拉祜族拉祜語拉祜文
水族水語水書
東鄉族東鄉語
納西族納西語東巴文、哥巴文、瑪麗薩文、納西文(新創)
景頗族景頗語、載瓦語景頗文、載瓦文(新創)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語柯爾克孜文
土族土族語土文(新創)
達斡爾族達斡爾語達呼爾文、達斡爾文(新創)
仫佬族仫佬語
羌族羌語古羌文、羌文(新創)
布朗族布朗語
撒拉族撒拉語撒拉文
毛南族毛南語
仡佬族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語錫伯文
阿昌族阿昌語
普米族普米語
塔吉克族塔吉克語
怒族怒蘇語、阿儂語、柔若語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語
俄羅斯族俄羅斯語俄文
鄂溫克族鄂溫克語
德昂族德昂語
保安族保安語
裕固族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
京族京語越南文
塔塔爾族塔塔爾語塔塔爾文
獨龍族獨龍語獨龍文(新創)
鄂倫春族鄂倫春語
赫哲族赫哲語
門巴族門巴語、倉拉語
珞巴族珞巴語
基諾族基諾語基諾文(新創)
高山族
泰耶爾語、賽德語、鄒語、沙阿魯阿語、
卡那布語、排灣語、阿眉斯語、布農語、
魯凱語、卑南語、邵語、薩斯特語、耶眉語

前景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發展中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無民族語言,滿族已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54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面臨消亡的危險。儘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細心的遊客,在仰視雲南麗江古城木府高懸的門額時,會看到“天雨流芳”四個大字;這是納西語的音譯,意為“去讀書吧”。這體現了納西族人推崇知識的靈心慧性。但遺憾的是,很多納西族小孩都不學納西語了,開始學起了四川話、昆明話或廣州話,以便將來外出謀生。納西族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木仕華研究員對此憂心忡忡:“在家中,往往是祖父母說納西語,孫輩卻不會說,年輕的父母已不會用納西語教自己的孩子了。”看來這種活潑生動、與自然緊密結合的語言將成為只在老人記憶中的語言。
在有著中國母系氏族社會傳統的摩梭族中,小於20歲的年輕人要麼摩梭語發音“變味”,要麼就根本不會講。雖然生長於雲南麗江瀘沽湖畔的大於60歲的摩梭族人還能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了對原有民族語言的傳承;因其語言沒有文字形式,文化傳承靠口耳相傳,摩梭語即將成為中國正在消失的語言之一。
最新調查顯示:中國正在使用的120餘種少數民族語言,使用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語言約佔語言總數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餘種,它們基本上處於瀕臨消亡的邊緣。據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開教授介紹,有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於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滿語畲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有20%的語言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露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即使使用人口超過1000人的語言,也並不說明它們有較強的生命力。例如,滿族雖然有1100多萬人口,但會說滿語的人卻已經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滿文的不到10人,他們都是年過八旬的老人;這些老人辭世之時,也將是滿語退出歷史舞台之日。有關人士擔憂:如果滿語消失,很多清代史實再也沒有解密的機會了。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這樣既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又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