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原道的結果 展開

原道

文心雕龍之原道

原道是劉勰創作的文言文,出自《文心雕龍》。

《原道》是《文心雕龍》的第一篇,也是“文之樞紐”的第一篇。闡釋了劉勰對於文學的基本觀點:文源於道。“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即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規律。劉勰即崇尚人與文的自然之美。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自然之道”;第二部分從人類之“文”的本源,講到孔子的集人類文化之大成;第三部分論“自然之道”和“聖”的關係。

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迭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犠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譯文


文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開始,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現了兩塊圓玉似的日月,顯示出天上光輝燦爛的景象;同時,一片錦繡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條理分明的地形。這些都是自然規律產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輝的景象,地上看到絢麗的風光;天地確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構成了宇宙間的兩種主體。後來出現鍾聚著聰明才智的人類,就和大地並稱為“三才”。人是宇宙間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出語言來;有了語言,就會有文章: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以外其他事物,無論是動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龍和鳳以美麗的鱗羽,表現出吉祥的徵兆;虎和豹以動人的皮毛,而構成壯麗的雄姿。雲霞的彩色,比畫師的點染還美妙;草木的花朵,也並不依靠匠人來加工。這些都不是外加的裝飾,而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還有林木的孔竅因風而發出聲響,好像竽瑟和鳴;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韻,好像磬鐘齊奏。所以,只要有形體就會有文采,有聲音就會有節奏。這些沒有意識的東西,都有濃郁的文采;那麼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沒有文章呢?
人類文化的開端,始於宇宙起源的時候。深刻地闡明這個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經》中的卦象。伏犧首先畫了八卦,孔子最後寫了《十翼》;而對《乾》《坤》兩卦,孔子特地寫了《文言》。可見言論必須有文采,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於黃河有龍獻圖,從而產生出八卦;洛水有龜獻書,從而醞釀出“九疇”;還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綠簡上寫著紅字等有實有華的東西出現,這些是誰主持的呢?也不過是自然之理罷了。
自從用鳥跡般的古字代替了結繩記事的辦法,文字的作用便發揮起來。神農、伏犧的事迹,記載在《三墳》裡邊;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些文章就無法追究了。唐堯虞舜的時候,作品越來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寫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后稷的建議,也下開章奏的風氣。夏朝興起,事業宏偉,各種工作都上了軌道,受到歌頌,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漸發展;由於《詩經》的影響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時候,寫成了《易經》的《卦爻(yáo搖)辭》;它如玉石的花紋,含蓄而豐富;精確的內容,堅實而深刻。後來周公多才多藝,繼續文王的事業,他自己寫詩,並輯錄《周頌》,對各種作品進行修改潤色。到了孔子,繼承過去的聖人,卻又超過了他們。他整理《六經》,正如在音樂上集各種樂器聲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煉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遠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學問可以流傳到萬代之後。他寫下天地間的光輝事物,啟發了世人的聰明才智。
從伏犧到孔子,前者開創,後者加以發揮,都是根據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進行著作,鑽研精深的道理來從事教育。他們效法河圖和洛書用蓍草和龜甲來占卜,觀察天文以窮究各種變化,學習過去的典籍來完成教化;然後才能治理國家,制定出恆久的根本大法,發展各種事業,使文辭義理髮揮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聖人來表達在文章裡邊,聖人通過文章來闡明自然之道;到處都行得通而沒有阻礙,天天可以運用而不覺得貧乏。《周易·繫辭》里說:“能夠鼓動天下的,主要在於文辭。”文辭之所以能夠鼓動天下,就因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總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應根據這種精妙的道理來從事教育。古代聖人使這些道理髮出光芒,也使倫理道德獲得了宣揚。這是由於最早有了黃河裡的龍獻出了圖,洛水裡的龜獻出了書。因此,在觀察天文的同時,也該學習人文來完成教育。

校注


1 顧千里雲“此所題非也。時序篇雲‘皇齊馭寶,運集休明,’是此書作於齊世。”紀昀評雲“據時序篇此書實成於齊代,今題曰梁,蓋後人所追題;猶玉台新詠成於梁而今本題陳徐陵耳。”案鍾嶸詩品所錄諸人,時代多誤,亦其例也。
2 淮南子有原道訓。高誘注云“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歷萬物,故曰原道。”按彥和於篇中屢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綜此以觀,所謂道者,即自然之道,亦即宗經篇所謂恆久之至道。周禮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鄭注曰“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孫詒讓疏雲“儒則泛指誦說詩書,通該術藝者而言,若荀子儒效篇所稱俗儒雅儒大儒,道有大小,而皆足以得民,亦不必皆有聖賢之道也。”彥和所稱之道,自指聖賢之大道而言,故篇后承以徵聖宗經二篇,義旨甚明,與空言文以載道者殊途。紀評曰“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又曰“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於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又曰“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標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喫緊為人處。”文心上篇凡二十五篇,排比至有倫序,列表如下:
(一)原道(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文體繁變,皆出於經。)
(二)徵聖
├(三)宗經
│ ├(四)正緯(配經曰緯。)
│ │
│ │├—文類
│ ││ ├(五) 辨騷(詩)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故為文類之首。
│ ││ ├(六) 明詩(詩)詩原上古,體備兩漢,故次於騷。
│ ││ ├(七) 樂府(詩)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故與詩並。
│ ││ ├(八) 詮賦(詩)拓宇楚辭,盛於漢代,故次於詩。
│ ││ ├(九) 頌讚(詩)詩之流裔。
│ ││ ├(十) 祝盟(禮)告於鬼神,禮之大者。
│ ││ ├(十一)銘箴(禮)銘勒功德,箴御過失,生人之事,故次祝盟。
│ ││ ├(十二)誄碑(禮)樹碑述亡,死人之事,故次銘箴。
│ ││ ├(十三)哀弔(禮)哀夭橫,吊災亡,故次誄碑。
│ ││
│ ├┼—文筆雜
│ │ ├(十四)雜文┐雜文諧隱,筆文雜用,
│ │ ├(十五)諧隱┘故列在文章二類之間。
│ │
│ ├—筆類
│ ├(十六)史傳(春秋)史肇軒黃,體備周孔,記事載言,六經皆史,
│ │ 故為筆類之首。
│ ├(十八)論說(易)述經敘理曰論。又博明萬事為子,適辨一理為論
│ │ ,故次諸子。
│ ├(十九)詔策(書)帝王號令,衍自尚書。
│ ├(二十)檄移(春秋)國之大事,惟戎與祭,事出非常,故次詔策。
│ ├(二十一)封禪(禮)登岱祀天,祭之大者。
│ ├(二十二)章表(書)┐章表奏議,經國樞機,章以謝恩,
│ ├(二十三)奏啟(書)┤表以陳情,奏以按劾,議以執異,
│ ├(二十四)議對(書)┘事有重輕,故三者相次。
│ ├(二十五)書記(書)雜記庶事,故次於末。
├(十七)諸子(鬻惟文友,李實孔師,聖賢並世,經子異流。)
2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篇曰“文德之論,發諸王充論衡(論衡佚文篇“文德之操為文;”又雲“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繁文麗辭,無文德之操。”)楊遵彥依用之。(魏書文苑傳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而章學誠竊焉。”楊文亡佚。論衡書解篇“夫文德世服也,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於衣為服。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仲任之意,蓋指當時儒生諷古經,讀古文,不能實行以成德,雕縟以成文,倍有德者必有言之旨,而上書奏記之人徒作麗辭,更無德操。此所謂德,指義理情實而言,與彥和文德之意不同。按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彥和稱文德本此。王章諸說,別有所指,不與此同。
4 下文雲“人文之元,肇自太極,”故曰與天地並生。
5 易坤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天者陽,始於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始於西南,故色黃也。
6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淮南子天文訓曰“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7 易離卦彖辭“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王弼注曰“麗,猶著也。”孫君蜀丞曰“尚書顧命釋文引馬融雲,太極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疊璧,五星如連珠。”
8 易上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正義“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9 劉熙釋名釋天篇“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淮南子天文訓“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易坤六三“含章可貞。”王弼注曰“含美而可正,故曰含章可貞也。”坤文言“含萬物而化光。”集解引干寶曰“謂坤含藏萬物。”
10 易上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11 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2 揚雄法言問神篇“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說文“?,意內而言外也,從司從言。”段玉裁注曰“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從司言。”
13 易革卦象辭“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又“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14 孫君蜀丞雲“三國蜀志秦宓傳‘或謂宓曰,足下欲自比於巢許四皓,何故揚文藻見瑰穎乎?宓答曰,仆文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何文藻之有揚乎?夫虎生而文炳,鳳生而五色,豈以五彩自飾畫哉,天性自然也。蓋河洛由文興,六經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傷?’彥和語意本此。”陸德明周易音義引傅氏雲“賁,古斑字,文章貌。”說苑反質篇“孔子卦得賁,喟然仰而嘆息,意不平。……孔子曰,賁,非正色也。吾亦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質有餘者,不受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壹行篇高誘注云“賁,色不純也。”皆賁為文章貌之證。
15 尚書皋陶謨“□擊鳴球。”說文“球,玉磬也。鍠,鐘聲也。”易上繫辭“形乃謂之器。”韓康伯注曰“成形曰器。”
16 易上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韓康伯注曰“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賁卦彖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7 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韓康伯注曰“幽,深也。贊,明也。蓍受命如響,不知所以然而然也。”顧千里曰“幽贊神明,舊本作贊是也。易釋文雲‘幽贊本或作贊。’孔龢碑幽贊神明。白石神君碑幽贊天地。漢人正用贊字。”孫詒讓札迻十二“彥和用經語,多從別本,如幽贊神明,本易釋文或本。”
18 易下繫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9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張守節正義曰“序,易序卦也。史不出雜卦,雜卦者於序卦之外別言。”漢書儒林傳“孔子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顏師古注曰“傳,謂彖象繫辭文言說卦之屬。”周易正義序第六“十翼之辭,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但數十翼亦有多家。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
20 周易音義“文言,文飾卦下之言也。”正義引庄氏曰“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黃先生曰“此二說與彥和意正同。”
21 易上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又曰“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凡此六十五字,皆雒書本文。”彥和雲“洛書韞乎九疇,”正同此說。
22 尚書中候握河紀“河龍出圖,洛龜書威,赤文綠字,以授軒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紀評雲“玉版丹文綠字散見緯書,黃注所云拾遺記宋書皆非根柢。”
23 許慎說文序“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易下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鳥跡謂書契也,情采篇“鏤心鳥跡之中。”
24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杜預注曰“皆古書名。”正義雲“孔安國尚書序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雲‘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是也。’賈逵雲‘三墳三皇之書。’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大防。書曰,誰能典朕三禮。三禮天地人之禮也。’馬融說‘
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此諸家者各以意言,無正驗,杜所不信,故云皆古書名。”
25 論語泰伯篇“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煥乎其有文章。”何晏集解曰“煥,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26 夏書益稷篇“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27 堯典“敷奏以言。”偽孔傳雲“敷,陳;奏,進也。諸侯四朝各使陳進治禮之言。”黃先生曰“案彥和以元首載歌,益稷陳謨,屬之文章,則文章不用禮文之廣誼。”
28 黃先生曰“案業績同訓功,峻鴻皆訓大,此句位字殊違常軌。”偽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29 鄭玄詩譜序“邇及商王,不風不雅。”正義曰“商亦有風雅,今無商風雅,唯有其頌,是周世棄而不錄。故云‘近及商王,不風不雅,’言有而不取之。”
30 周易正義序“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知者,案繫辭雲‘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准此諸文,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故史遷雲,文王囚而演易。”
31 尚書金縢“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據毛詩豳風七月序,七月周公所作;據尚書金縢,鴟鴞周公所作;據國語周語上時邁亦周公所作;故彥和雲“剬詩緝頌”也。尚書大傳“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此斧藻群言也。李詳文心雕龍黃注補正雲“紀文達雲‘剬字即剸字。說文訓為齊,言切割而使之齊,與詩義無涉。古帖制字多書為剬,此剬字疑為制字之訛。史記五帝本紀“依鬼神以剬義。”注曰“剬有制義。”是三字相亂已久,不必定用本訓也。’詳案張守節史記正義論字例雲‘制字作剬,緣古少字,通共用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據此,剬即制字。既不可依說文訓剬為齊;亦不必辨制剬相似之偽也。”李說亦未甚諦。錢大昕三史拾遺謂制篆作□,隸變作剬,字又偽作制;唐人不明小學,誤以剬為制之古字。案錢說是也。法言學行篇“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32 孟子公孫丑“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又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論語八佾“儀封人出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安國注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易上繫辭“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禮記儒行篇“孔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33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禮記月令正義引帝王世紀雲“太皞帝庖犧氏,風姓也。”紀評雲“玄聖當指伏羲諸聖,若指孔子,於下句為復。”
34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脩春秋,立素王。”正義曰“孔子自以身為素王,故作春秋立素王之法,漢魏諸儒,皆為此說。”玄聖一作元聖,非是,玄聖與素王並舉,見莊子天道篇。又春秋演孔圖輯本,說孔子母徵在感黑帝而生,故曰玄聖。
35 孫君蜀丞曰“輝當作揮,御覽引正作揮,當據正。”又曰“無涯與不匱義近,不當改作滯也。御覽引此文亦作涯,不作滯,未知所據。”易上繫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韓康伯注曰“辭,爻辭也。”正義曰“謂觀辭以知得失也。”
36 本書頌讚篇雲“贊者,明也,助也。”案周禮州長,充人,大行人注皆曰“贊,助也。”易說卦傳雲“幽贊於神明而生蓍。”韓康伯注曰“贊,明也。”此彥和說所本,說文無贊字,自以作贊為是。
37 荀子解蔽篇引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枚賾采此文入偽大禹謨,改兩之字為惟字。彥和時不知古文尚書偽造,故用其語。

出處


《原道》選自劉勰的《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xié)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即“文之樞紐”,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諸於聖,宗之於經。從《明詩》到《書記》的20篇,以“論文敘筆”為中心,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以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以《明詩》《樂府》《詮賦》等篇較重要;以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篇意義較大。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不計在內),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作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下部的這兩個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後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的《序志》,共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