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預防

疾病預防的策略之一

疾病預防的一種策略,與個體預防相對應,簡稱“群防”。群體預防(colonyprevention)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內的整個人群的疾病預防。主要通過改善社會環境、消除潛在危險因素等方式,達到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目標。

意義


預防傳染疾病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人類積累了戰勝天花、霍亂、鼠疫、白喉等烈性傳染病的經驗,並掌握了一整套系統的群體預防的方法。據統計,我國法定傳染病的總發病率在1950年為20000人/10萬,1980年為2079人/10萬,2006年為352人/lO萬。在全球消滅天花和脊髓灰質炎后,又將麻疹狂犬病結核病麻風病列為有望全球消滅的傳染病。儘管如此,加強群體預防、在人群中控制急慢性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仍是我國現階段衛生工作的重點:
1、傳染病仍是一些國家,尤其是農村地區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1999年按死因、性別和死亡率等級估算的死亡數字資料中,傳染病仍佔全球疾病死亡總數的1/6。
2、一些已被控制的傳染病如結核病、血吸蟲病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等的發病率有抬頭趨勢。
3、近年又發現了一些新的人類傳染病和病原體,如艾滋病HIV病毒埃博拉出血熱及病毒、瘋牛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及變異的冠狀病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以我國為例,近年來艾滋病一直呈快速增長勢頭。2003年初暴發流行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波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僅我國發病人數就達5400人。
傳染病的預防仍然任重道遠,群體預防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還應該進一步深化。
增加健康的公共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群體預防已不局限於疾病的預防,而是需要通過群體預防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1、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改善社會健康狀況,大多數國家採納了初級衛生保健,全球衛生策略在人民生活中發揮著比以往任何時候具有更大和更多影響力的作用。世界平均期望壽命已從1950年48歲上升到1999年的66歲;許多國家傳染病的發病率已經下降,圍生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率明顯降低。群體預防保健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原定目標在2000年沒能在全球範圍內如期實現。如佔全球人口13%的53個國家平均期望壽命低於60歲;不發達國家嬰兒死亡率仍高於50%;傳染病、圍生期疾病和營養缺乏性疾病的死亡人數仍佔總死亡人數的42.8%;不少國家的衛生保健總支出仍占GDP的5%以下等。
2、不少國家政府對實施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政治承諾不足,在初級衛生保健方面未能實現公平,婦女地位繼續地下;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國家政府在衛生協調方面有困難,人力資源分佈不平衡及其支持力度薄弱;健康促進活動普遍不足,衛生信息系統薄弱和缺乏基本的數據;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性差,缺乏安全飲用水供應和環境衛生設施;人口老齡化和疾病模式迅速變化;自然和人為災害對健康威脅等問題。
面對世界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狀況,1998年第5l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WHO提出的“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衛生策略。闡述了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總體目標:①增加全體人民期望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②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改進健康的公平程度。③使全體人民能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所提供的服務。
因此21世紀同樣是預防醫學發展的重要時期,除了繼續做好預防傳染病的工作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峰即將來臨。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治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經濟耗費是巨大的,效益卻微乎其微。多數國家轉而採取預防策略,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全人群的預防和重點人群的預防,花費比治療要少得多,能大大地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

實施策略


群體預防包括兩個方面,即全人群的預防和重點人群的預防。

全人群預防

1、發展個人技能
發展個人技能即注重個體預防。個人參與並負起更多的健康責任是預防疾病是否發生效應的關鍵。開展健康教育、健康諮詢及健康指導,是提高個人的防病意識和技能的有效途徑。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工業化帶來的職業危害、意外傷害、精神刺激、現代社會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體力活動的減少、工作節奏的加快等導致了一些“現代病”。通過健康教育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使人們了解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加強人們的健康意識,充分認識到什麼是有益於健康的行為,什麼是不利於健康的行為。了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找到有害健康行為產生的原因,並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2、建立適合整個人群的公共衛生政策
建立適合整個人群的公共衛生政策是搞好群體預防的關鍵。這些衛生政策包括公共衛生的立法和監督管理及財政投入等。衛生法律是以保護公民健康權為根本宗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食品衛生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傳染病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母嬰保健法等。使每個公民都有依法享受改善衛生條件,獲得基本醫療保健的權力。世界各國對衛生監督都非常重視,在規定完善衛生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了衛生監督體系。為了人群的健康,社會需要投入一定量的經濟資源,發展各種有利於人群健康的事業。這些資源包括投入衛生系統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衛生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使政策制定者能夠選擇有力於健康,更容易操作的方針和策略。
3、加強社區活動社區
社區是由一定數量的人群組成,他們可能具有共同的地理環境,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問題以及共同的需求等。由於這些共同性形成了他們的社區意識,進而組織起來,互相合作並採取集體行動求得共同發展以滿足他們所處社區的共同需要。隨著疾病流行趨勢和類別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衛生服務需要在社區內進行。社區服務的開展既是健康策略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健康措施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如在社區內進行健康促、對一般人群的宣傳教育、對高危人群的干預、慢性病的康復、保持良好的社區環境以及疾病危險因素的測量、控制和去除等工作。通過具體有效的社區活動,確立優先進行的、政策性的計劃並貫徹執行,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重點人群預防

重點人群包括青少年人群和高危人群,其預防策略包括:
1、初級預防
初級預防是指控制或消除疾病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的發生和促進健康。包括3項主要內容:
①針對環境的措施,主要是控制和減少有害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危害,如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普及衛生設施,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開展健康教育等。
②針對機體的措施,進行預防接種,增強人群的免疫力,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作好婚前檢查,預防遺傳性疾病,開展婦幼兒童保健、中老年保健。糾正偏離行為,如吸煙、酗酒、性淫亂及吸毒等。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
③針對社會的措施,制定工業及生活環境標準、衛生立法。如以法律形式制定禁煙法規,限制香煙焦油含量,提高煙稅等。完善醫療保健制度,是居民獲得更多的衛生服務機會。
二級預防即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對傳染病包括早隔離、早報告),就是在發病前期或發病的較早階段把病人檢查出來給予治療,及時處理疾病的早期癥狀,阻斷疾病向臨床階段發展。二級預防的基本內容:
①慢性病的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是致病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通過普查、重點篩查或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慢性病臨床前期患者。為此,必須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的意識,同時還應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裝備先進的檢查設備,及時制定防治方案,以便及時治療早期發現的患者,防止和減少嚴重病人。例如通過高血壓的測量和小範圍高膽固醇水平測定的方法,篩查循環系統疾病,預防腦卒中和心臟病的發生。
②傳染病的預防,對傳染病人也要實現“三早”,因早期發現才能使病人及早得到隔離和治療,減少周圍人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確診后應迅速按《傳染病防治法》做好疫情報告。
③對公害病和職業病的預防,對自然環境和生產環境要實行經常性衛生監測與監督,及早發現公害病和職業病,及時提出改善環境條件的衛生要求和措施。
三級預防即臨床預防。對已病的患者進行適當、有效的處理,加速康復(包括心理和生理),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避免因病致殘。這對於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負擔、延長健康期望壽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醫療服務是實現三級預防的基礎。避免因病致殘可使病人尚存一定的勞動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對殘疾者應進行康復治療,例如通過理療恢復關節的活動功能,通過訓練,使患者適應新的工作和生活。對慢性病人應以心理治療為主,達到心理康復。三級預防需要建立專科門診或醫院,建立家庭病床,同時也要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讓病人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和康復醫療的指導,促使患者軀體,功能和心理的早日康復,爭取病而不殘、殘而不廢。

防範例


在社區實施群體預防,一般對居民提供綜合性預防對策和措施,包括:
1.疾病預防如預防急慢性傳染病、非傳染性疾病,社區可根據自身情況、疾病嚴重程度及施行預防措施的可行性依次納入預防保健計劃。
2.降低危害健康因素如改善勞動及居室環境衛生,供應安全飲用水,控制職業性危害因素,預防意外傷害,防止食源性疾病、藥物依賴、藥物濫用,居室裝修的化學性及物理性污染、日用品及化妝品污染等。
3.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大力做好婦女保健、兒童及青少年保健、老年保健,不吸煙、不酗酒,合理膳食,科學體育鍛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