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神祇的結果 展開
神祇
宗教信仰
神,創造主宰一切的完美圓滿至聖者。是人類的元祖,是人類做人行事的唯一完美絕對標榜。
神祇(qí)是宗教觀念之一,人們對神的認知卻又千變萬化。
神祇[宗教信仰]
【釋義】“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
【五筆】pyqa
【英文】the god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 the god
祇
①地神。《論語·述而》:“禱爾於上下神~。”(替你向天地神祇祈禱。)
【拼音】shén qi
【釋義】<書>‘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引自《現代漢語詞典》)
【英文】god [C](In some religions)a being or spirit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power over a particular quality (某些宗教中主宰某個領域的)神:Mars was the Roman god of war.馬爾斯是古羅馬戰神。◇the rain/sky god 雨/天神◇Hindugods印度教諸神(引自《牛津高階雙解詞典》)
【示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豈宰殺乎?——唐·李朝威《柳毅傳》
【注意】神祇的“祇”不能寫成“祗”,僅差了下面的一點。
自然神(Natural God)源於原始社會後期,將不可駕馭的自然體、自然力演化為神,在拜物教初期,直接將自然體,如火、雷、水、太陽等直接加以人格化,認為它們本身是具有意志和具有生命,其後甚至對動物植物也加以神化,隨著人們抽象能力增強,神靈獨立於該自然物體的觀念則逐漸萌生。
社會神(Social God)將社會現象或力量人格化,源於原始社會後期,是自然神的演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社會結構複雜化、階級化,人不再是一個單單的個體,社會力量也被認為是不可理解及不可駕馭的力量,如戰神、愛神、財神、地域守護神、行業神等。
社會神有多種分支,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與自己的先天身份(宗族)有關,可稱為宗族神;第二類則與自己的身份(如行業)有關,在此類中最主要的是行業神。
家神(FamilyGod)是家庭的守護神,通常為供奉本家的祖先,信者認為祖先已成神,可守護家庭安穩,在這方面某程度上是部落神的類同,然而家神也有將家族分宗及標立家族獨特性的功用,不同部落神的是家神少有合併歸流。
部落神(TribalGod)與部落起源或眾部落起源有關。
民族神(NationalGod)是數個較大部落的部落神的合併體,或幾位同宗教的主神。民族的消滅也並非令該民族神消失,因為它有可能被其他民族吸收同化。
擬人神(Anthropomorphic God)的觀念最早由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Xenophanes)提出,人類按照自己形象與本性而設想一個神系,這被非泛指一切神靈,而是指由信仰者加以完全擬人化的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古埃及的宗教,是一種半擬人的過渡期,頭部為動物,而身體是人的神不勝枚舉,另外一種全擬人的神最見於古希臘及古羅馬,如宙斯的神系中諸神皆有人的形象,也過著擬人的生活。
抽象神(Abstract God)為沒可見形象的神,可指猶太教及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禁止為神造像及跪拜偶像,又例如中國古代對“天”的觀念相當抽象,近乎無人稱及無位格。
無神論(Atheism)者認為任何神皆不存在,最早出現於柏拉圖的著作,最著名的支持者為馬克思。
不可知論(Agnosticism)者認為神的存在是不可被認識或不可能徹底認識,遭到神學家批判,認為儘管信與不信皆沒有足夠的理由,然而思想上的懷疑還是代錶行動上肯定宗教的虛假。
自然神論(Deism)者認為神創世后,即完成其使命,讓宇宙自行發展,最早於16世紀的基督教索西尼派提出,盛於伏爾泰及盧梭時代,現已式微。
泛神論(Pantheism)者認為神即自然界,神秘泛神論認為神包容自然界及人等一切,簡而言之,人是神的一部份,而自然泛神論則認為自然界是神存在的一種方式,某些情況下與無神論通,哲學家史賓諾沙建立最完整的一元泛神論。
泛自然神論 (Pandeism) 是將自然神論和泛神論合併起來的一種哲學觀點。這個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之後,將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萬物。
內在論(Immanence)者認為神不可離世而獨自生存,與超在論相對,強調神對世界的內在性,強調神的清靜無為,循環、業務(歷史觀),也強調神的神秘性和非人格性質(神性),見於佛教的宇宙秩序論、印度教泛神論、埃及希臘等的多神論、原始宗教的萬物有靈論。
超在論(Transcendentalism)者認為神超越或獨立於世界而存在,與內在論相對,強調神對世界的外在性、超越性,強調神的積極性、是歷史的終極指向(歷史觀),也強調神的理性和人格(神性),存在於猶太教唯一理論、伊斯蘭教至上神論、祆教、諾斯底教派二元論等。
超泛神論(Panentheism)者綜合超在論及內在論,認為神是存在的本身,而存在作為一切存在物之根基是超在的,而存在在存在物中表現自身是內在的,神既是超在也是內在,是現代基督教神學的一種傾向。
多神教(Polytheism)始於原始社會後期,相信眾多神靈之存在,如主行業、主地區,主自然,崇拜者可隨己意在不同情況和需要下選擇不同的神靈加以膜拜。多神教中,神靈者常有階級之別,通常有一最高的主神,其他的各有本領又互有關係。
單一主*教(Henotheism),有固定主神的多*教,是多*教走向一神教中的一種過渡形成。單一主*教非一定走向一神教,如日本神道教。
二元神教(Dualistic Religion)相信存在兩個互相對立的神,而只有善神才會被擇為崇拜對象,包括祆教、諾斯底教、摩尼教等。
一神教(Monotheism)認為只有一個神,最典型和著名的是亞伯拉罕諸教。一神教不否定其他精神體,如天使、魔鬼等,但它們只是被造而非創造者,故非神,也非崇拜對象。
民間供奉的玉皇大帝
1.天神與地神。
2.謂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3.泛指神靈。
神祇是一種象徵,一種寄託。它象徵著吉祥、威力和正義,寄託著人們的願望、幸福和慰藉。在古代的民間信仰中,《左傳》記載有天神、地祇、人鬼三類,此外還有物魅、精怪、妖魔等系統,到了宋代以後民間信仰走向交叉,佛教、道教、西方宗教的信仰和神仙系統互相交織,派系不在明確。主要的神祇有:
神或神祇是宗教觀念之一,人們對神的想法卻又千變萬化。
神的觀念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神是由人對死亡恐懼而建立,對一切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與物,皆被神化。最初源於物神,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神的形象、神的本體及神的數量皆逐漸變化,由簡單的物神轉為複雜化;由眾神分職,演化成一位至高無上或多層階級的天神體系;也由流傳於氏族,轉為流入部落、民族甚至走向聯合的世界性,由多神轉為一神化。
隨著社會發達,人對神的形象,由恐懼、敬畏、慈愛,再者只是一種精神的形象;現代社會,很多被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人類相繼地都實現了,人再沒有恐懼神,神亦變得不可怕,進而神的存在開始被質疑,部份人開始由信仰主義變成物質主義。
玉皇大帝這一名稱出現於唐朝,宋朝得以普及。因為古人有崇拜玉的心理,玉象徵著高潔清靜,又有不變不壞的特性,因此稱最高的天帝為玉皇大帝,意謂他像玉那樣永生永世為天界之帝。因為天上的皇帝誰也沒見過,所以玉皇大帝的形象是模仿人間帝王的打扮: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玉皇大帝威坐在天闕雲宮的靈霄寶殿中,手下有一大幫文武仙卿、天兵天將,管轄一切天神地鬼,也掌握了萬物的生長和人類的命運,可以說是無所不能的萬神之主、全能的上帝了。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傳入中國后成為中國民間流傳極為廣泛、得到很多人信奉的民間神祇。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簡稱“觀音”。觀音菩薩的名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人們認為觀音菩薩可以祈福避災,還可以送子、佑子。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誦觀音的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前來相救。觀音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說明了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盛況,以及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的深遠影響。
富裕的生活和財富的多寡直接相連,財富能創造更加優越的物質生活,大眾對財富的追求造就了敬財神的熾熱。民間信仰的財神有很多,各個時代、各個地區人們信奉的財神原型也各不相同。並且財神還有文武之分,一般地來說,財神一般泛指財神趙公明,另武財神有關羽、柴榮、趙公明;文財神有比干、李詭祖、范蠡等。
神祇[宗教信仰]
趙公明:趙公明姓趙名郎,字公明,原是道教虛構的一個人物。在《封神演義》中,趙公明是峨眉山的道仙,后被姜子牙封為“金龍如意正——龍虎壇真君”之神,手下有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於是,趙公明就有了財神模樣。民間供奉的趙公明一般身著戰袍,形象威武,周圍有象徵財源的聚寶盆、大元寶之類的東西,以加強財源滾滾的效果。
君財神
柴榮,俗稱“柴王爺”,既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從小家道敗落而經商,主要經營瓷器、茶葉、雨傘等生意,後來生意非常成功,在全國各地設立商號。柴榮稱帝后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從宋元時期開始被奉為君財神。
文財神
比干是商朝殷紂王的叔父,他為人正直剛強,忠心耿耿,因見紂王暴虐無道,直言勸諫而慘遭剖腹挖心。民間傳說比干後來被姜子牙用靈丹妙藥救活,因為沒有了心,所以能不偏不向,辦事公道,童叟無欺,因此被奉為文財神。
相傳碧霞元君是泰山之神東嶽大帝的女兒,故民間又尊她為“泰山娘娘”,為她建的廟宇俗稱“奶奶廟”。因為“泰”字在《周易·泰》卦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且泰山位居東方,東方又主生,故人們附會為婦女生子的意思。因此民間也有把泰山娘娘當成送子娘娘的。碧霞元君的本宮原在泰山,但是人們為了便於祭拜,在許多地方都建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奶奶廟”,裡面供奉的碧霞神也多是和婦女生育有關的。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祀的禮俗。土地承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養育萬民,這就是中國人之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中國古代在北京,就有設壇祭祀地祇神和向社稷神求取庇護的地壇。故此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對土地懷有無限崇敬之情。
土地爺是代表土地被神化了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靈,也是中國民俗中較為普通的神。他的形象多為鬚髮全白的老者,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衣著樸實,平易近人。傳說土地爺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與其他神祇比,土地神可謂是無所不知。我們看到,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降妖伏魔,雖火眼金睛卻也有看不出的,此時就必得靠土地神的指點了。
辛勤的農民在大地上辛苦耕作,而土地爺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地保佑各類植物的成活、生長,還要為之驅蟲、避雹等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分晝夜,不論春夏秋冬,不管下雨颳風,都毫不懈怠地忠於職守。他還要保佑本鄉本土的牲靈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所以,土地爺又是一位異常勞碌的神。
土地爺雖然神通廣大,但是人們敬奉他卻是隨意的,他的祠宇有雄偉的殿堂,也有由幾塊磚壘起的低矮小廟;供品豐儉厚薄也是隨意,大魚大肉可以,一塊糕、一碗飯、一把炒熟的豆子也行。於是我們偶爾看到的如村頭的一個牆角,或是田間的一個墩子,也許就是虔誠的供奉者祭祀土地爺的地方。
城隍是城池、地方的保護神。古代的城市除了要修築城牆以外,在城牆之外,還要有一圈護城壕。這樣,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原始崇拜認為,凡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因為城牆、城壕在防衛敵人攻擊、保護一城百姓的安全上有功於民,如此當然不能沒有一位城神。於是城隍爺應運而生,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城隍原屬自然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他的職能越來越多,由最原始的護城保民,到後來的代天理物,翦惡除凶,護民安邦,普降甘澤,城隍已成了能保護人們生命與財產的全能神祇了。在城隍信仰的傳承過程中人們還讓城中的城隍司理陰間衙門,因此城隍爺也管理陰間之魂。相傳他的屬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壽報應等事。按照民間的說法,陰間和陽間一樣,有中央主管(閻羅王)、有地方主管(城隍爺),人死了以後,要到陰間拜會城隍爺,城隍爺就會本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原則,把人生前的善惡是非分得清清楚楚,從而定下判決。所以善男信女就又燒香拜城隍,把他當作辨別善惡是非的神了。
灶王爺又稱灶神、灶君。灶的出現離不開火,我國古代先民們在住地燃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烹制食物、防禦野獸,這就是原始的灶。民以食為天,古代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出現了祭拜灶神,也就是灶王爺的習俗。關於灶王爺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有炎帝、黃帝、祝融、張單等。人們讓極受敬仰的黃帝、炎帝或火神祝融來充當灶神,就是為了感激和頌揚灶王爺的功德。
灶王爺的主要職責是掌管人間的飲食之事,監察人們的行為過失,負責向玉皇大帝彙報每個家庭成員的善惡表現。被舉告者,大錯則減壽三百天,小錯也要折壽一百日。因此人們又害怕他又不得不討好他,既然惹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時想點辦法。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人們除了上各種供品外,還要供上芝麻糖,目的是用糖甜潤灶王爺的嘴,以便讓他上天后甜言蜜語地多彙報自己的善行,隱瞞錯事和過失。同時還要在灶王爺的像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西方三聖
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組成(此處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彌陀佛的左手邊和右手邊)凈土宗崇拜對象。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