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病
環境病
環境病,受工業化進程影響,一些諸如上呼吸道感染、肥胖、青春期提前等疾病以及與環境、飲食有關的疾病卻在增加,與環境因素有關的兒童腫瘤、白血病等病種,近10年來一直排名在1-4歲兒童主要死因的前三位。這是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因素外的最大死亡原因 環境病-主要人群
1、兒童癌症頻發環境因素不可迴避,有些孩子們生活在眾多工廠的包圍圈裡,村莊周圍有襯衣廠、染布廠、織布廠、內衣廠等10多家工廠。村旁的一條小河被污染,河水發黑,發臭。村莊周圍還有很多回收電器的作坊。稍微靠近,就能聞到刺鼻的臭味,近年來,患惡性腫瘤的兒童數量上升了。
2、每年中國新增4萬多名腫瘤病兒。以省醫兒童腫瘤門診量為例,10年前,兒童惡性腫瘤的病例僅為現在的一半。儘管受到生活水平、診療水平和認識水平提高的影響,但他認為環境因素不可迴避。比如,接觸各種射線、化學品、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空氣質量變差等都與腫瘤發病增高有關係。 3、廣州1-4歲兒童的死因順位與美國、歐洲等先期工業化國家的順位雷同,在專家看來單就兒童惡性腫瘤而言,廣州似乎正在複製歐美發達國家工業化后的兒童惡性腫瘤高發老路。但發達國家均有本國人口健康數據,了解各種人群的疾病譜動態變化。廣東省沒有準確的人口健康普查數據,導致醫生們難以準確把握兒童疾病譜的變化,各種疾病發病率是否逐年上升。
1、1-4歲兒童環境病是主要殺手,相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而言,生活、營養水平和居家條件都提高了,可為什麼總感覺現在的孩子更容易生病,地區性的兒童疾病譜變遷無法得到一致性的答案。
2、由於社會上對於兒童死亡原因的重視程度提升、政府對於控制新生兒、兒童死亡的投入不斷加大,廣州兒童的死亡率的確是在不斷減少,但與環境因素有關的兒童腫瘤、白血病等病種,近10年來,一直排名在1-4歲兒童主要死因的前三位。這是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因素外的最大死亡原因。
3、在目前已知的導致兒童患上惡性腫瘤、白血病的諸多因素中,居家、遊樂場所、玩具、傢具乃至兒童衣物中的苯類物質超標是與疾病有著關聯性的,化學、電磁場等早先年沒有的危險因素增加,也被證明與兒童的惡性腫瘤(含白血病)有著正相關性。
1、在缺乏專業系統的兒童單病種地區流調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大家的感覺是,現在的營養水平和兒童的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廣州醫學會新生兒科分會主委、兒童保健學會常委崔其亮表示雖說現在的兒童健康狀況水平提高了,但兒童疾病譜改變了是不爭的事實。
2、兒童疾病譜發生了變化。以前多是營養不良,因為貧窮落後而生的病。兒童多是肺炎、腹瀉、結核病,而今這些疾病的重症很少了。此外,一些疾病,通過強化免疫,比如脊髓灰質炎、蕁麻疹等疾病,正在減少甚至有的多年未見有發病。 3、但一些疾病減少了,另一些疾病卻高發了,其實我們也很難說現在的孩子是體質差了或好了,能說得只是反映在一些單一病種上,兒童的患病人數在增加。 4、兒童呼吸道疾病多是環境因素誘發,醫院或科室的門診量上升,與人口基數增加、患兒扎堆於專業化醫院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單就呼吸系統疾病而言,現在的孩子確實比80-90年代初期的孩子更容易患病了。 4、人的呼吸系統對於環境的要求是很高的。和成年人的呼吸道疾病多為吸煙引起的慢阻肺不同,兒童呼吸道疾病則是環境因素誘發的各類感染和哮喘,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高發,與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有著直接關係。
最著名的生態環境病就是上世紀中葉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該病是以地名命名的。在靠近水俁灣的水俁市,突然爆發一種前所未有的怪病。發病者中漁民明顯高於農民。發病前毫無徵兆,發病時會突然表現出頭疼、耳鳴、昏迷、抽搐、神志不清、手舞足蹈及行動障礙等,嚴重者數日內死亡,輕者癥狀終生不退,可隨時發作,只能以藥物暫緩痛苦。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還出現一種被人稱為“疼疼病”的怪病。病發的特點與水俁病有相似之處,都是突然間爆發,無葯可治,輕者全身疼痛、抽搐,重者因忍受不了劇痛,只能自殺。
還是在上個世紀中葉,泰國西南部地區爆發一種怪病,當地人稱之為“黑腳病”,發病者先是腳部皮膚髮黑,后潰爛,最後壞死,得病者100%死亡。到80年代中期,泰國西南部一些地區的大部分成年人都患有“黑腳病”,嚴重影響了勞動力。
所謂生態環境病,就是由於人為活動,使地球上的化學元素,特別是有毒元素暴露、轉移、富集到人身上,致使人得病。在傳統醫學常識中,疾病無非是細菌、病毒或遺傳因素的結果。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多,人類需求的加大,科技力量越來越強大,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由生態環境的改變所導致的怪病會越來越多地凸現在人類面前。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其實就是汞污染致病。水俁市的一家化工廠常年大量向附近海域排放未經處理的高汞的工業廢水。水俁灣恰好又是一個口袋形海灣,出口狹小,排放的工業廢水很難被廣闊海域的海水淡化,聚積在較為封閉的海灣內。海灣的魚蝦蟹貝類等海洋生物因海水的污染,食物鏈的轉移和富集,體內積存了大量劇毒的重金屬汞。人若食用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其中相當一部分有害物質就會留在人的身體里。當人體內汞的含量超過臨界點以後,人就會突然發病。
與水俁病相仿的“疼疼病”是重金屬鎘污染致病。泰國西南部的“黑腳病”實際是由於大規模開礦造成地球表層中砷的大量暴露,經水沖刷攜帶,沉積在水田中,長期浸泡農民的雙腳所致。
所有這些生態環境病有三個共同的特點,即生態環境病的三個效應:延緩效應、積存效應和爆炸效應。
重金屬污染致病不是立竿見影的。由於重金屬致病需要一定的量,所以在發病前有一個相對漫長的積累期。在重金屬積存到一個臨界點以前,人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生態環境病的癥狀,但是這也並不表明人是安全的。從理論上講,人體自身有一定的排毒能力,比如人體對汞的排泄。如果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0.025毫克的甲基汞,這些有毒物質是不會積存在體內的。但是,如果是超量攝取了有害元素,人體自身的排毒能力就不足以保障毒物的代謝。目前,尚未找到任何有效排出體外,所以,避免生態環境病惟一可靠的辦法就是預防,不吃或者盡量少吃含重金屬污染物的食品。重金屬污染物在人體內積存到一定量(即超過安全臨界點之後),就會表現出爆炸效應。個人或人群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表現出生態環境病的諸般癥狀。這時的患者是難以被治癒的。
生態環境病實際上是人類欠的生態環境債。在被嚴重污染的地區,生態環境病或多或少都是會出現的。治理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不過為了每一個人自身的健康,了解和預防生態環境病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