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魚類
食用後會中毒的魚類
有毒魚類是指食用後會中毒的魚類,種類很多,可以分為豚毒魚類、肉毒魚類、膽毒魚類、血毒魚類和刺毒魚類。肉毒魚類外表看上去和普通食用魚一樣,且顏色艷麗多彩。
有趣的是,它們在某個海域有毒,但到了另外海域卻無毒,所以極易被人誤食。肉毒魚類的毒素稱為“雪卡”毒性,不溶於水,而是一種溶脂性物質,對熱十分穩定,是一種外因性和積累性的神經毒素。中毒后出現胃腸道和心血管系統癥狀以及感覺和運動障礙,肌肉疼痛和極度疲勞等現象,隨後由於呼吸麻痹而造成死亡。
關於有毒魚類:三大類,一是毒魚類,二是刺毒魚類,三是毒腺魚類。
食用肉毒魚類中毒后,目前尚無良方可治。分佈於我國沿海的肉毒魚類主要是海鱔科、脂科,鰺科和鯛科等。如海鱔科的黃邊裸胸鱔俗稱海黃鱔,形狀和黃鱔相似,但個體要大得多(全長超過1米),體黃褐色,密布暗褐色斑點,分佈於我國台灣省及南海諸島。肉有猛毒,毒性強烈,是肉毒魚類的代表,因食此魚中毒人數不少,曾發生過進食此魚肉而死亡的事例,中毒癥狀劇烈,痙攣、麻痹顯著,死亡率也高,我國台灣省就有誤食此魚而中毒的報道。
純毒魚類是指純形目中其內臟含有河純毒類的魚類,這是有毒魚類中比較著名的含劇毒的一種類群。以純形目鮑科各屬魚類。
純科各屬魚類因體形似“豚”,常在河口生活。故江浙一帶叫“河豚”或河純,山東稱艇魚,河北叫蠟頭,福建稱街魚,廣東叫乖魚。河魨魚肉鮮美,自古言:“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但處理不當或者貪食太多則會讓人一命嗚呼。河豚所含有的河魨毒素為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在日本,每年都有一些人因誤食河魨毒而死。
有毒魚類
東方純(河純)內臟含毒,毒量多少因部位及季節不同而有差異。據長沙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一般來說,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及皮膚,精巢和魚肉無毒。雖然新鮮的魚肉可視為無毒,但如果河純魚死後較久,內臟毒素會溶人體液中漸滲入魚肉中,仍不可忽視。個別種類其腸、精巢、乃至魚肉也有弱毒。每年春季(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6~7月產卵后,卵巢退化。毒性減弱、肝臟亦以春季繁殖期毒性最強。
引起河純魚中毒的有河純素、河純酸、河純卵巢毒素及河純肝臟毒素等。目前對於這些毒素的理化性質尚不明確,就以河純卵巢毒素而言,在240℃開始炭化,能溶於水中,不溶於無水乙醇和普通有機溶劑。將其每天曝晒於日光下8小時,經20天後,其毒性不變。用30%的鹽腌制一個月的卵巢仍含有毒素,如果把卵巢毒素煮沸2小時后。才能使其毒性失去一半,在120攝氏度加熱30分鐘,或200℃以上加熱10分鐘,才能使其毒性消失,河純肝臟毒素也是這樣。
如果成人吃了有毒魚卵100~200g,很快就會出現中毒癥狀,最常見的就是我國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所產的湟魚(又稱青海湖裸鯉),分佈於青海湖水系,它是青海湖唯一的捕撈對象。肉味鮮美,一般製成魚乾后外銷。在繁殖季節,其卵巢和精巢有毒。如果誤食其生殖腺后4~5小時開始腹瀉,繼之嘔吐。腹膜也有毒,新鮮魚的腹膜如未除凈,食者也會發生中毒。
由於膽毒魚類的膽汁含有膽汁毒素,吞服魚膽越多,則中毒癥狀越嚴重,甚至死亡,目前對膽汁毒素的機理尚不明確。
某些魚類的血液(血清)中含有毒素,魚血中毒大多是通過胃腸道引起的,大量生飲魚血,有時發生中毒,或人體粘膜受損,接觸有毒的魚血而引起的。我國常見的是鰻鱺、黃鱔之類。
一般來說,這些血毒魚類的血液有毒。毒素可被加熱或胃液所破壞,但生飲其血液會引起中毒,毒素還對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人體粘膜受損或手指受傷,接觸有毒血液會引起炎症,化膿,壞疽。同時,由於淋巴系統發炎、浸潤,嚴重的還會引起組織浮腫。
為了防止血毒魚類中毒,除不吃生魚和生飲血毒魚類的血液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傷手指不能接觸,以免引起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