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紅桔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特產
三湖紅桔,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湖紅桔是地方特色柑桔良種,因原產、主產於新干縣三湖鎮而得名。三湖又稱“商洲”,被譽為“紅桔之鄉”。三湖紅桔歷史悠久,在宋朝已列為貢品進貢朝廷,南宋詩人范成大就寫過《清江道中桔園甚夥》一詩。三湖紅桔果色鮮紅,果肉脆嫩,甜酸適度,風味濃郁獨特,營養豐富。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湖紅桔”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三湖紅桔果皮硃紅色,光滑容易剝離,果實扁圓,外形飽滿豐潤,表面潤澤光亮。縱徑3.4—4.5厘米,橫徑4.5—6.5厘米,平均單果重55克,瓣瓤7—8瓣,汁液多。酸甜適度,品質較優,每果約有種子8—14粒;香味濃郁、味正清香,較耐儲藏三湖柑桔主要品種有60多個,其獨具特色的主導產品,是當地桔農稱之為“九月黃”、“遲紅”的“大紅袍”,不僅果肉鮮,味道甘美、純正,加工成罐頭也別具風味。
陳皮醬是三湖民間傳統的菜肴,其製作簡單,將鮮桔皮切絲,用水浸泡去味曬乾,蒸成半熟,按1:2的比例摻入自製醬中,輔以生薑絲、大蒜泥、味精、食鹽適量、和勻、封壇,十天左右便成了色鮮味美、香甜可口的佳肴。鮮桔皮切絲浸泡去味瀝干水后,即可加入其他佐料炒食,也可作佐料加入其他葷菜中炒食、燉食,其味均鮮美無比。
![三湖紅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8/me82eac4c7592e51a29f47e192d4dd468.jpg)
三湖紅桔
三湖紅桔桔核、桔絡、桔皮也是中藥藥材。桔皮除入葯具有“消脹化積”、“止咳化痰”之功效外,還可用來製作各種佳肴,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浸泡去味后的陳皮亦可曬乾收藏備用。曬乾后的陳皮絲加薑絲、蔥白、冰糖泡開水喝,還有預防和治療輕微感冒的功效。
三湖紅桔按果實的外觀和內在的品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分級指標 | ||||
---|---|---|---|---|
指標等級 項目 | 特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果實橫徑d | 60.0≤d<65.0 | 55.0≤d<60.0 | 50.0≤d<55.0 | 45.0≤d<50.0 |
果形 | 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種固有特性、無突蒂果和梨形果。 | 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種固有特性、無突蒂果和梨形果。 | 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種固有特性、無突蒂果和梨形果。 | 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種應有的特性、無突蒂果和梨形果。 |
色澤 | 果實高度著色,具有本品種固有色澤。 | 果實良好著色,具有本品種固有色澤。 | 果實基本著色,具有本品種固有色澤。 | 果實基本著色,具有本品種固有色澤。 |
果皮損傷及病蟲害 | 果面光潔。不得有未癒合的機械刺傷、深疤、日灼斑、裂果、萎蔫浮皮、腐爛果。病蟲傷斑及一切附著物合併計算其面積不超過果皮總面積5%。其中單個斑痕不得超過0.25平方厘米。 | 果面光潔。不得有未癒合的機械刺傷、深疤、日灼斑、裂果、萎蔫浮皮、腐爛果。病蟲傷斑及一切附著物合併計算其面積不超過果皮總面積7%。 | 果面光潔。不得有未癒合的機械刺傷、深疤、日灼斑、裂果、萎蔫浮皮、腐爛果。病蟲傷斑及一切附著物合併計算其面積不超過果皮總面積10%。 | |
風味 | 具有本品種固有風味 | |||
可溶性固形物% | ≥9.0 | ≥9.0 | ≥9.0 | ≥9.0 |
固酸比 | ≥13.0 | ≥13.0 | ≥13.0 | ≥13.0 |
可食率% | ≥70 | ≥70 | ≥70 | ≥70 |
吉安市新干縣位於江西中部,吉安市北端,居贛江中游,地理坐標四境與鄰縣之間,除西北隅之外,多依山脈為界。東境以玉華山、閣華山與豐城市、樂安縣接壤;南境以牛角灣、雲峰嶺、長排村與永豐、峽江縣毗鄰;西境以百丈峰與新余市交界;北境以蔣家村、仙人腦、獅子山與樟樹市相鄰。
新干縣地貌以低山丘陵崗地為主。山地佔總面積的32%,丘陵佔10%,低丘山崗地佔41%,平原佔17%。整個地勢是東北東南高,逐漸向中部北部傾斜。最高點為東北部的玉華山,海拔1169.1米;最低點在西北部的贛江河面,海拔34米;高差為1135米。
潮土:潮土是新干縣主要旱作土壤,面積5597公頃,佔耕作土壤的12%,佔全縣總面積的4.5%,主要分佈於贛江及其支流中下游兩岸的沖積平原上,以三湖鎮的面積最大。土層深厚(1米以上),通氣性良好,具有夜潮性,供肥性能好,保肥性能差,有機質分解快,氮素含量偏低,磷含量稍高,鉀素含量較低。
原產地三湖紅桔主要分佈於贛江兩岸的三湖、荷浦、界埠、大洋洲等四個鄉鎮及溧江鄉贛江邊的村莊、桃溪鄉板埠村的沖積洲上,主要種植土壤為潮土。潮土為沖積土壤,質地疏鬆,通透性能好,且具有夜潮性,供肥性能好;通過肥水管理和耕作改良,調節了土壤pH值,土壤顆粒散碎,團粒結構良好,適宜三湖紅桔的正常生長和良好發育。
新干縣境內河流屬贛江水系,境內河道縱橫交錯。主幹河流贛江中段由南而北貫穿縣區;以其為中軸,東西兩岸有沂江河、湄湘河、溧江河等10條支流直接匯入。境內水庫眾多,總庫容達80萬立方米,農田得到自流灌溉。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質為軟水,為三湖紅桔生產及特色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溫
新干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6℃,年際變幅1.6℃。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5.0℃;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9.4℃。極端最低氣溫-9.1℃,極端最高氣溫40.5℃。全縣各季平均天數以夏季最長,達124天,冬季次之,為120天,春季63天,秋季僅58天。無霜期276天。縣域內贛江兩岸空氣濕潤,空氣相對濕度較大(全年平均在80%以上),早晚易起霧,江風較潮濕。種植基地晝夜溫差大,非常有利於三湖紅桔固形物積累和著色均勻。
降雨量
新干縣年平均降雨量1571.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215.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1011.2毫米。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勻,大致劃分三個階段,入冬后,10—2月降水量少,歷年平均5個月共降水345.4毫米;3—6月降水量相當集中,4個月降水935.5毫米;盛夏7—9月,一般為局部雷陣雨天氣,3個月降水量292.9毫米。歷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8天。雨量充沛,但季節分佈極不均勻,這種不均勻的雨量分佈對三湖紅桔優良品質的形成也有幫助。10—2月,降水量少,空氣和土壤比較乾燥,此時正值三湖紅桔花芽分化期,適度的乾燥非常有利於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為來年優質豐產打下基礎;3—6月,降水較多且集中,有利於土壤中有機物質的降解吸收和幼果生長;7—8月,多陣性降水,有利於果實膨大,也是三湖紅桔優良品質的形成因素之一。
光照
新干縣日照較充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84.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8%。
三湖紅桔品質獨特,與新干縣的區域地理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繫。三湖紅桔的發源地三湖鎮,地處贛江沖積兩岸平原上,由於區域內基本沒有工業企業,污染極少,空氣清新,水質良好。據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在三湖鎮廖坊村等地進行實地監測,種植基地大氣和灌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無公害產地生態環境大氣及灌溉水質量標準》。新干縣具有冬短、冬暖、春早、秋遲、積溫多等特點,豐富的熱量資源,十分有利於三湖紅桔的生長。水資源豐富,四季分明,但存在時空分佈不均,加之地形地貌影響,形成了有利於三湖紅桔優良品質形成的獨特的氣候環境。歷史上,栽培朱紅桔類的地方如:浙江衢州的衢紅、湖南漵浦的朱紅、江蘇吳縣的朱桔以及江西省南豐縣的紅桔等,均因品質不及新干三湖紅桔而被市場淘汰。
![新乾地理](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c/m7ce1e8e8568f0e5ab1442c85940a4f8b.jpg)
新乾地理
新干原名新淦,古稱上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9年在新干縣大洋洲鎮發掘的古墓,出土堪稱“中國青銅第一”的大量青銅器,將江南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表明四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新干已建立了發達的農耕文明。
考西晉張華(232—300年)所著《博物志》記載“橘柚類甚多,柑、橙、枳皆是,豫章郡出其真者”。按晉代行政地理區劃,豫章郡轄16縣,即南昌、海昏、新淦、建成、望蔡、永修、建昌、吳平、豫寧、彭澤、艾、康樂、豐城、新吳、宜豐、鍾陵。其地域範圍相當於今南昌,新建、永修、安義、新干、高安、宜豐、上高、靖安、清江、武寧、彭澤、都昌、修水、銅鼓、萬載、豐城、進賢等縣。這些縣中除新淦、清江(贛江故道,今袁河以東部分晉代亦屬新淦)之外尚未見種植柑橘、橙的記載,由此可見三湖紅桔栽培的起始年代,可追溯到西晉時期,至少有1700餘年的歷史。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據《蔣氏族譜》記載,婁家渡上首建商洲集市,成為江南商賈進行柑橘、土布、木材、藥材交易的中轉墟鎮。南宋詩人范成大寫於淳熙五年(1178年)前後的《清江道申橘園甚夥》一詩,詩中有句云:“芳林不斷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綠”,此詩所描述的是三湖一帶桔林的繁茂景象。另據清道光版《新干縣誌》記載,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三湖民間即有"松毛綠豆藏桔,可以久留"的柑桔儲藏保鮮經驗。由此可知,當時三湖一帶柑桔生產十分興盛,栽培面積和產量相當可觀。
《新干縣誌》記載:明朝陳日貞有詩讚:花吐園林別有香,維橙維橘藹春芳。直待秋來成果實,厥包賜貢獻皇王。另明朝翼雷詩:春來到處發奇花,橙橘逢時吐翠華,記取合歡香有果,分甘共羨帝王家。其中的橘就是指新乾的三湖紅橘。
清代中葉(康熙、乾隆年間)柑桔在三湖一帶栽培頗盛。當時僅硯洲和張家村就有經營柑桔購銷的商行數十家;由楓湖至三湖的大路兩邊桔林密布,濃蔭蔽空,雨天行人步入其間,不用撐傘。直至清末,因受戰爭影響,桔林始漸衰敗。據清道光三年(1823年)《新淦縣誌》載:“新淦土宜柑桔,不減洞庭,亦以近水植者為佳。陳藏器雲,柑有朱柑、黃柑、乳柑、石柑、沙柑,桔有朱桔、乳桔,塌桔、山桔、黃淡子,此南方之果,閩廣溫台蘇撫荊州為盛”。按植物分類學,三湖紅桔屬寬皮桔類,縣誌中所指“洞庭”江蘇省吳縣地處太湖流域的洞庭山一帶,亦盛產寬皮朱桔,與本鎮的紅桔系同一品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江西年鑒》載:江西柑桔以“南豐及新淦屬之三湖為最盛”。《經濟旬刊》亦載:“三湖柑桔產於新淦縣三湖區、金灘區、硯子洲、蔣家等處,民國23年總產5萬餘擔。”“三湖所產之桔形狀大,皮朱紅,味甘美”,“民國25年曾運杭州參加展覽"。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柑桔銷路阻滯,桔園日漸凋蔽;加之肥料缺乏,技術落後,病蟲害嚴重危害,最高年產量僅350萬千克左右。
建國后,黨和政府為了使三湖紅桔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採取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擴大種植面積、改良品種、推廣新技術、拓寬銷路等措施,對桔區發放生產貸款,供應農藥器械、化肥、枯餅,組織柑桔生產技術培訓,加強三湖紅桔病蟲防治和對病樹老樹的管理,從而使三湖紅桔產量逐年上升。
1956年,饒家農業合作社柑桔畝產超萬斤,國務院授予該社全國農業集體模範稱號。1949年至1956年。全鎮柑桔面積從3875畝擴大到4489畝,8年柑桔總產量達3642.985萬千克,平均每年生產柑桔45.53731萬千克,比1949年增長15.4%。
1957年至1965年,新干縣三湖紅桔進入穩步發展時期。除三湖鎮大力發展三湖紅桔外,沿贛江兩岸大洋洲、荷浦、界埠、溧江等鄉鎮三湖紅桔迅速發展,面積達到6597畝。1957三湖紅桔首次遠銷蘇聯,出口量655.05噸,此後出口外銷量逐年增加。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由於單一抓糧思想的影響,桔樹管理不善,病蟲害防治不力,造成不少幼年桔樹成了小老樹,成年結果樹亦樹勢衰退此期間種植桔樹面積雖有所擴大,但柑桔產量卻一直徘徊不前。
改革開放后,三湖紅桔發展更快,為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至1989年出口外銷量佔全國柑桔出口總量的87%。為了進一步提高三湖紅桔的品質,新干縣多年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九十年代后,對三湖紅桔優良栽培技術進行積累和總結,形成了《無公害三湖紅桔規範化栽培技術》手冊,制定了《無公害食品三湖紅桔》(DB36/T462—2005)和《新干縣農業地方標準――三湖紅桔》(DB360824),為三湖紅桔良性有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2009年,新干縣農業部門篩選出了一株綜合性狀優良的少核三湖紅桔母樹及其子代單株6株為少核三湖紅桔選優株系,並於第二年春季分別在創名生態農場和宏冠綠色農莊的大樹溫柑上高接少核三湖紅桔590株。
2011年與2012年,新干縣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將選育的良種分別在三湖鎮、金川鎮等地栽種了80畝。改良后的紅桔皮薄又鮮艷,糖度及化渣程度均優於原來品種。
2010年,三湖紅桔保護面積2150公頃,主要分佈在三湖(1.7萬畝),荷浦、界埠、大洋洲、溧江等贛江兩岸地帶,年產量4.8萬噸,產值超5000萬元。
![三湖紅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9/md9c3e2198f3b4a6906f4797247b3e076.jpg)
三湖紅桔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湖紅桔”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三湖紅桔原產於江西省新干縣,贛江兩岸沖積性平原地帶,位於東經115º14′48″—115º43′54″,北緯27º30′09″—27º57′50″,介於海拔39—110米之間,,區域範圍51.66平方千米。
(一)產地選擇三湖紅桔適宜種植於能排能灌的沙壤土或潮土。三湖紅桔產地主要規劃在三湖鎮所轄全部16個行政村,荷浦鄉巷口村、南頭村、莒洲村、玉堆村、古巷村、侯府村,界埠鄉湖東村、坑口村、界埠村、蓮塘村、上好村、鄭家村、湖田村,大洋洲鎮程家村、楊家村、新市村,溧江鄉凰山村、石口村,桃溪鄉板埠村,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三湖紅桔》(DB36/T462—2005)的無公害三湖紅桔產地環境的規定要求。
(二)品種選擇
三湖紅桔屬芸香科柑橘屬寬皮柑桔類朱紅桔中的一個古老品種,在新干推廣栽培的主要品種是“九月黃”,該品種因農曆九月成熟而得名。樹勢高大強健,耐寒力較強,能經受-7℃的低溫,最適宜生長於砂質土壤,壽命長,產量高;紅桔果形扁園,色朱紅或桔紅,縱徑3.4—4厘米,橫徑4.5—6.5厘米,單果重40-85克。
(三)生產過程管理
三湖紅桔的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新干縣農業標準規範――三湖紅桔》(新干縣質量技術監督局DB360824/T02-2004)執行。
1、建園
(1)定植密度:一般平地株距×行距:4米×5米,每公頃栽500株左右。
(2)定植:按行距划畦開溝,再在畦面中心線按株距挖長寬各100厘米、深60厘米—70厘米的穴,每穴用30千克—50千克廄肥或土雜肥與挖起的土摻和回填,回填后穴內土層應高出畦面25厘米—30厘米。
![三湖紅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6/md6d3b300628b3c29be2443ebf80ea846.jpg)
三湖紅桔
2、整形修剪
(1)幼樹修剪
三湖紅桔生長勢強、叢生性強,整形修剪可促進生長和提高產量。幼樹定主幹45-50厘米,培養3-4個強壯枝梢為主枝,以自然開心形或圓頭形培養樹冠。對主枝上生長不當的芽要及時抹去,對強壯夏、秋梢進行摘心,促進分枝,注意幼樹枝條分配均勻,生長充實、平衡。
(2)結果樹修剪
修剪時間:雨水至清明及立冬前後是修剪的最佳季節。
修剪方法:三湖紅桔樹進入結果期,以改善樹冠中的光照和通氣條件、減少病蟲為害為目的進行修剪。將病蟲枝、枯枝、重複枝、密生枝、交叉枝、下垂枝剪除,徒長枝根據其位置和利用價值確定刪除或利用。修剪程度要根據樹冠特性、枝梢稀密、品種來決定。修剪好的樹要求做到“遠看象把傘,近看稀稀散,不出大空洞”。
3、保花保果
(1)科學施肥
(2)微肥保果
4、土壤改良與管理
(1)地力指標:有機質1.5%以上,pH值5.5—6.5,並有一定量的速氮、速磷、速鉀營養元素及柑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
(3)園地覆蓋與培客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乾旱來臨前覆蓋秸桿、廄肥防旱;12月下旬覆蓋防凍。採收后至12月中旬,結合防凍,每樹挑客土150千克—250千克,客土可用較肥活的田泥、塘泥或能改善園地土質的土壤。待客土風化后敲碎鋪平。
(4)園地間作與中耕
間作原則是選擇有利於養地肥地、以園養園,以豆料作物和綠肥淺根性矮生作物為主。
園地中耕:可在夏、秋季和采果後進行,每年中耕3-4次,從根頸部外圍開始,由內向外,由淺入深,中耕8厘米—15厘米。
5、營養與施肥
(1)需肥診斷:取4月—7月齡的春梢營養枝頂端第三張葉片,分析其元素含量,或按樹體形態觀察其營養狀況,診斷缺乏何種營養元素,以確定施肥方案。
(2)施肥時期
①幼齡樹:定植當年,成活后至7月下旬,每月施一次10%腐熟人糞尿或1%—1.5%尿素等速效肥,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停止施肥,10月中下旬施越冬肥。第2年至第3年,每次放梢前5天—7天施一次速效肥。10月中下旬施越冬肥。年施肥量每株摺合複合肥1千克—1.5千克。
②結果樹:一年施肥3次—4次,即催芽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穩果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壯果肥(6月下旬至7月中旬)、采果肥(采前7天—10天內)。
(3)施肥量:根據優質豐產要求,每公頃年施肥量為氮磷鉀有效成份1650千克—1725千克,N:PO:KO=10:5:8,其中有機肥佔35%—40%。
(4)施肥比例:
a)芽前肥:速效氮肥為主,配施磷肥,施肥量佔全年10%—15%。
b)穩果肥:速效氮肥為主,看樹施肥,施肥量佔全年5%—10%。
c)壯果肥:氮、磷、鉀配合,腐熟有機肥或餅肥與化肥配合,施肥量佔全年40%—45%。
d)采果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速效氮磷鉀,施肥量佔全年20%—30%。
6、凍害防禦
(1)凍害預防:適地適栽,選擇良好的地形地勢;營造預防林帶;加強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控制晚秋梢,適時采果,增強樹勢;塗白;根頸培土,培土高30厘米以上;地面覆蓋,搭防凍棚,設防風障等;乾旱時中午適當灌水,噴抑蒸保濕劑,寒潮來臨時熏煙。
(2)凍后護理:及時摘除受凍捲曲乾枯的未落葉片;對1級—2級凍害樹,待春季萌芽時,在枝幹死活界線處剪除受凍枯枝。3級以上凍害樹,應在春芽萌發后(約4月上中旬)確定死活分界線,鋸除新芽上部受凍部分,並注意傷口保護;春梢抽發后,重視肥培管理,開溝排水及樹脂病等病蟲防治,及時根外追肥和噴灑藥劑。
7、病蟲害防治
發揮桔樹自身補償能力和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改善桔園生態環境,合理組配農藥應用技術,達到減少用藥次數,降低防治成本,優化病蟲治理措施,確保柑桔優質豐產穩定的目的。
(2)防治措施: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檢疫性病蟲蔓延、傳播。
①農業防治:a)做好品種合理布局、避免混栽;b)加強培育管理,健壯樹勢;促進桔園通風透光,創造有利於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使之不利於病蟲的發生;c)合理修剪,及時清除病蟲危害的枯枝、落葉、落果、減少病蟲源;d)抹芽控梢,統一放梢,減少病蟲基數,減少用藥次數。
②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生物防治作用,用有益生物消滅有害生物,在桔園中釋放捕食蟎,擴大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應用範圍,以維持桔園生態平衡。
③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做到及時、準確地防治。
④化學防治:
a)減少化學農藥應用,控制環境污染,提倡人工治蟲,用人工防治的不用藥劑防治;可以點治或挑治的不全面施藥;
![三湖紅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7/mf70ccbc75914ffe97ae4a64ec0a1c833.jpg)
三湖紅桔
c)農藥使用規範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GB4285-198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8321.1-1987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一)
GB8321.2-1987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二)
GB8321.3-1989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三)
GB8321.4-1993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四)
GB8321.5-1997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五)
GB8321.6-1999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六)
(3)主要防治階段
5月下旬至6月中旬以防治第一代蚧類、粉虱為主,兼治瘡痂病、黑點病和蟎類。
7月至8月,由於高溫乾旱,病蟲發生屬低峰期,而天敵春夏繁殖數量較多,可發揮天敵控制的作用。重點觀察銹壁虱和潛葉蛾的發生動態,及時進行挑治。
9月至10月,藥劑防治的重點以紅蜘蛛為主,兼治三代蚧類、粉虱,達到健壯樹勢、保葉過冬、增進品質的目的。
采果后至12月10日前,以防治紅蜘蛛為主,減少越冬基數。
(四)商品果
三湖紅桔果形扁園,色朱紅或桔紅,縱徑3.4—4厘米,橫徑4.5—6.5厘米,單果平均重55克左右,果皮薄,光滑,易剝。果實11月上中旬成熟,果面達到80%至90%著色為貯藏用果的採收期,果實應手感緊實、皮肉緊貼。每果囊瓣7—8瓣,汁液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1—12%,檸檬酸1.04%,維生素C38.73毫克/100毫升,可食部份達75%,肉質細嫩,甜酸適度,營養豐富,美味可口,風味濃郁,品質極優。
(五)生產記錄要求
新干縣經濟作物管理局組織全縣果業科技人員、三湖紅桔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有文化有經驗的三湖紅桔種植戶對三湖紅桔的栽培、土肥水管埋、病蟲害防治、採收、出入庫台賬等認真仔細作好記錄處理並加以收集整理,為三湖紅桔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標籤符合GB7718和GB191/T規定。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三湖紅桔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