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區

廣東省肇慶市市轄區

端州區,隸屬廣東省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範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端州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構造剝蝕山地為主,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和肇慶市鼎湖區,西與高要區小湘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52平方千米。2019年,端州區常住人口51.34萬人。截至2020年,端州區下轄4個街道。

端州區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隋開皇九年(589年)置端州,為州治所在地。1988年3月,肇慶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撤銷肇慶地區,設立肇慶市,原肇慶市改為端州區。端州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境內星湖風景名勝區為全國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

2019年,端州區地區生產總值420.96億元,增長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315元,增長4.1%。第一產業增加值0.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5.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95.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0.04:29.72:70.24。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屬南海郡
秦末漢初,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要縣,今城區為高要縣治。
南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置高要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設端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設信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端州。天寶元年(743年),復置高要郡。乾元元年(756年),改為端州。
宋重和元年(1118年),設肇慶府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設肇慶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設肇慶府。
明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一直設肇慶府;高要縣城歷為上述郡、州、府、路的治所。
民國時期,先後隸屬粵海道、西區、西北區、第三區、第十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肇市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稱肇慶鎮,謂高要縣城肇慶鎮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88年,先後屬西江專區、粵中行政區和高要專區、江門專區、肇慶專區及肇慶地區。
1949年11月、1958年4月,肇慶鎮兩次升格為肇慶市(縣級),不久均撤銷,仍屬高要縣。
1961年4月,肇慶鎮再次升格為肇慶市(縣級)。
1988年1月7日,撤銷肇慶地區,肇慶升格為地級市,原肇慶市設立端州區(縣級)。
端州古城牆
端州古城牆
七星岩牌坊
七星岩牌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端州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範圍,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和肇慶市鼎湖區,南與高要市小湘鎮接壤。介於東經112°23′~112°34′,北緯23°2′~23°11′之間。行政區域面積15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端州區地處西江中下游北岸的河谷盆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構造剝蝕山地,中部為沖積平原,南有西江環抱。北部山地以東西走向為主體,東段稱鼎湖山,西段稱北嶺山,東南還有羚羊山,它同北嶺山隔旱峽相對峙立。鼎湖山主峰雞籠山海拔1000.3米。最低點在黃崗河旁村,海拔約6米,南北高差994米。

氣候

端州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夏季吹偏南風,冬季吹偏北風,雨量豐富、陽光充足、氣候溫暖,夏稍熱,冬偶寒。年平均溫度為22.1℃,年平均日照1736.85小時。無霜期年平均356.5天,年有霜日數平均不到10天。年平均降雨量1644.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6.3天。

水文

端州區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西江,從封開至高要流經境內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區內河道長27千米,年均流量6921.5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端州區內鳥類尚有畫眉、鸕鶿、鵪鶉、白鷳、杜鵑、白鴿等。獸類有岩棲動物蝙蝠(又稱“五彩蝙蝠”)、穿山甲、果子狸、小家鼠和野豬等。爬蟲類動物有紅龜、六目龜、大頭龜、甲魚(俗稱水魚)、蟒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水蛇蛤蚧等20餘種。兩棲類動物有青蛙、山蛙。魚類主要有鱸魚、鰣魚、生魚鰻魚、黃鱔、鯉魚、鯇魚、鮒魚、鯪魚和泥鰍等。星湖飼養以鱅魚、鯇魚、鯪魚和鯉魚4類魚種為主。

植物資源

端州區內林業森林植物特點是松多杉少;中林多,成熟林少;小材多,大材少;低產林多,且比較稀疏。集體林地集中在大龍、蘭龍、歐田和馬頭崗,其餘林地為國營北嶺林場所有。

礦藏資源

端州區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貧乏,礦產種類少,規模小,資源較為分散,工業價值不大。發現礦種(亞礦種)共有13種,其中金屬礦有銅、鉛、鋅,非金屬礦有硫、磷、泥炭、硯石、水泥用灰岩、建築用灰岩、建築用砂岩、水泥用黏土、磚瓦用黏土、天然石英砂等。礦山企業均為採石取土場。其中硯石為製作端硯材料,產於北嶺山和羚羊峽西岸一帶,主要采坑有北嶺的宋坑、梅花坑、外坑、陳坑,羚羊峽西岸的有洞岩、白線岩,保有資源量約26萬噸。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1年4月,肇慶市轄鎮南、獅山、寶月、雙東、二桂、漁業6個公社。
1965年11月,雙東、二桂合併為郊區公社。
1971年2月,漁業公社與交通合作社、木帆船社合併為水上公社。
1972年4月,鎮南、獅山、寶月公社分別改為東區、西區和北區,水上公社撤銷,按合併前分開三個單位。
1974年1月,郊區公社分為睦崗公社和下黃崗公社。
1988年3月2日,端州區轄東區、水上、西區、北區和黃崗、睦崗二鎮。
1991年,東區、水上、西區、北區易名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街道。
2010年10月,撤銷黃崗鎮、睦崗鎮,設立黃崗街道睦崗街道
2013年,端州區撤銷城南街道、城北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端州區下轄4個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黃崗街道、睦崗街道。區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古塔中路15號。
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黃崗街道睦崗街道

人口民族


2019年,端州區常住人口51.34萬人,比2018年增加0.4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1.3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99.97%,比2018年提高0.02%。出生人口5978人,出生率13.03%;死亡人口1990人,死亡率4.34%;自然增長人口3988人,自然增長率8.69%。出生人口性別比120.43。
端州區以漢族為主。共37個民族。其中,漢族473428人,佔總人口的98.77%,壯族、蒙古族、瑤族等36個少數民族5914人,佔總人口的1.23%。

經濟


綜述

2019年,端州區地區生產總值420.96億元(初步核算數),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315元,增長4.1%。第一產業增加值0.17億元,比2018年增長4.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第二產業增加值125.09億元,比2018年增長1.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0.44%;第三產業增加值295.7億元,比2018年增長6.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89.5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0.04:29.72:70.24。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端州區固定資產投資比2018年增長11%,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1.4%。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4.5%。按三次產業分,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7.6%,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2.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9.9%。民間投資增長13.6%,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72.7%。基礎設施投資下降4.2%,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4.6%。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15.5:84.5。
財政收入
2019年,端州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1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稅收收入7.86億元,同比下降4.7%,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1.39%。

第一產業

2019年,端州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3億元,比2018年下降14.3%,其中農業產值0.24億元,下降8.7%;林業產值0.04億元,增長0.1%;牧業產值0.003億元,下降93.7%;漁業產值0.02億元,增長36.2%。蔬菜種植面積2200畝,下降1.4%,水果種植面積114畝,增長9.6%,其中香(大)蕉110畝,增長10%。蔬菜產量4933噸,下降9.9%;水果產量195噸,增長91.2%,其中香(大)蕉191噸,增長91%。水產品產量176噸,下降2.2%。

第二產業

2019年,端州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下同)總產值373.54億元,增長3.2%,其中,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95.53億元,增長3.2%。按企業類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2.42億元,增長2.8%,股份制企業工業總產值271.12億元,增長1.8%。按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總產值58.8億元,重工業總產值314.73億元,分別為下降1.3%和增長2.8%。按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總產值290.3億元,增長1.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367.02億元。高技術製造增加值34.34億元,下降6.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7.8%;先進位造業增加值28.23億元,下降10.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1%;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為11.24億元,增長4.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4%。
2019年,端州區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9個,建築業總產值6.21億元,比2018年增長0.8%,增加值3.83億元,增長20.8%。竣工產值3.41億元,增長13.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6.03萬平方米,增長33.3%,房屋竣工面積10.94萬平方米,增長89.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端州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53億元,比2018年增長9.3%。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241.21億元,增長9.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3.32億元,增長10.3%。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47.26億元,增長1.2%,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39.96億元,下降7.4%;中西藥品類零售額8.8億元,增長23.7%;糧油類零售額5.48億元,增長2.7%;日用品類零售額1.87億元,增長6.9%。
截至2019年,端州區共有億元市場4個,市場面積20637平方米,成交額4.15億元,比2018年下降22.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36家,營業收入5.44億元,下降1.1%,年末註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34592戶,比2018年增加2365戶。
對外經濟貿易
2019年,端州區外貿進出口總值64.6億元,比2018年增長1.5%,其中進口值8.4億元,比2018年下降48.3%,出口總值56.2億元,比2018年增長18.5%。實際吸收外資6008萬元,比2018年增長204%。
2019年,端州區郵政業務總量7.51億元,增長8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1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20.7萬戶,網際網路寬度接入用戶26.16萬戶。
2019年,端州區接待旅遊人數1161.07萬人次,增長15.7%,旅遊業務總收入118.43億元,增長15.7%。
金融證券
截至2019年,端州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996.32億元,比2018年增加66.92億元,增長7.2%。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911.17億元,比2018年增加120.57億元,增長15.3%。證券營業部12家,證券交易總額3474.73億元,同比增長39.7%。

文化


歷史文化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端州,今城區為州治。1988年,縣級肇慶市升格為地級市,新設區時以古端州命名而得名。

舞龍

舞龍
舞龍
肇慶市端州區是傳說中龍母的故鄉,德慶、封開一帶素有舞龍的習俗,有火龍、彩龍、旱龍三種。每逢節慶,當地的人們都會舞動巨龍歡慶。在重大的節慶肇慶牌坊廣場還會開展各式舞龍比賽,還會作出各種獎項來增加舞龍的刺激性等等。

婚俗

普通婚俗:端州人結婚有許多奇特而有趣之處。結婚前一天,新人各自在家準備,互不見面。男家在良辰燃放鞭炮,接著請好命公﹑好命婆(一般是有兒子的中年夫婦)開床設賬。是夜,新郎不得睡在新床上。次日清晨,新郎由好命公﹑好命婆為之梳頭。女家,不管嫁妝多少,父母都要為女兒準備一對小火籠,內裝木炭,上蓋大紅紙,以預祝女兒婿結婚後生活紅火。結婚前一天晚上,新娘徹夜不眠。次日凌晨,新娘由伴娘陪伴,梳妝打扮。吉日早上,迎親的花車來到女家,伴郎即大聲嚷著要見新娘,但新娘卻由伴娘陪伴著,躲在閨房之中,遲遲不出,這叫依依不捨,如新娘之兄長未婚,要避開,絕對不能看著小妹出門。同時,新娘的母親要將一條男褲放在閨房的門上,八字兒擺開,以讓女兒從褲檔下跨出閨房。接著,一對新人開始向女家的長輩端茶拜別。拜別後,母親將一籃象徵如意吉祥的十寶--紅包﹑紅糖﹑紅棗﹑桂圓﹑酒餅﹑米花﹑蓮子﹑百合﹑花生﹑桂面--交新娘。這時,新郎領著新娘跨出大門門檻,新娘的兄長未婚,則由新娘的父親為新郎打紅傘遮陽。花車回到男家時,男家派一個已生養有兒子的婦女在鞭炮齊鳴聲中接過紅傘,打開遮住新郎,向新房走去。是時,新郎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均不可看著新郎﹑新娘走下花車,直至走進新房,這叫迴避,以免見外。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走近新房后,與新郎並排坐在床沿上,叫坐床。繼而他們登廳拜堂,先拜祖先,后拜父母。
疍家婚俗
疍家婚俗
疍家婚俗:肇慶沿西江之水上人家,稱疍家,其嫁娶頗奇趣:男子未聘,則置盤草於艇梢;女子未受聘,則置盤花於艇梢,以致媒妁。結婚前3天,男女互不見面。至吉日良辰,特設酒艇,張燈結綵,旗燈照耀,好不熱鬧。吉時,鞭炮齊鳴,於是一好命公便伴著新郎哥,駕起一葉花舟,駕向新娘子的紅船。新娘子被接回后,旋即登船見過家公家婆,與新郎哥一同拜祭祖先。傍晚時分,親朋戚友駕方舟赴宴。宴席上,無論菜多少,“香芋扣肉”一菜絕不可少,且特別大碗,同時要由主家女尊長親手泡製。飲宴沸沸揚揚,一直鬧至深夜才散去。小家疍戶還有養童養媳之風習,長大后而結婚者謂之轉髻。現今絕大部份水上人家已遷居岸上,雖然其生活習慣已與岸上人家同化了,但其婚俗仍留有一些古痕迹。

特產

端硯
端硯
端硯:端州區是端硯的故鄉,2006年5月20日“端硯製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代已成為貢品的端硯列於“四大名硯”之首,並享有“國之瑰寶”的美譽。端硯的發源地在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白石、賓日兩村相鄰。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產於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據記載,端硯創興於唐初,唐代中期已風行全國,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優點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眾硯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端硯藝人不斷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製作工藝。端硯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主要有採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製作。端硯製作中的採石很關鍵,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採石工人只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採石,所用開採工具往往因石材所處環境而制,雕刻工具則因硯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題材需要而制。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具多由採石工或硯匠自製。採石工具主要包括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鎚、炮鑿及燈等,雕刻工具主要包括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及工夫台等。
劍花
劍花
劍花:劍花,因其產於該市景區七星岩,故名七星劍花。劍花是一種攀緣植物,大都植根於土壤之中。而七星劍花卻與眾不同,它有一種奇異的特性,喜好生長在沒有水份、沒有土壤的七星岩懸崖峭壁之上,又稱霸王花。七星劍花屬仙人掌科,莖狹長,三棱有節,狀如節鞭,向四處蔓延,一節一節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稱量天尺。在每年的小暑到中秋為劍花盛開季節,尤其是風雨之後,繁花競放,民間又稱風雨花。劍花,在夏天開白花,日閉夜開,因而又有神仙劍花之美譽。七星劍花有去痰火和止咳的功用,民間多用以煲湯,味清香、湯甜滑,實乃用以佐膳之美料。
肇實:肇實,正名芡實,因肇慶所產之芡實顆粒大、藥力強,故名。據傳,明朝中葉,仙掌岩上一姓邵道士,以芡實入葯為附近村莊的小孩治病,並教村民們廣為引種。不久,小孩的病痊癒了,所引種的芡實也獲得了好收成。村民們對邵道士感激不盡,但芡實為何物,他們全然不知,認為是邵道士教引種的,於是就以邵作為果實之名叫邵實。後來,因邵與肇同音,而肇慶所產之芡實顆粒大、藥力強,遂改稱為肇實。肇實屬睡蓮科,是一種一年生的水草植物,生長在湖泊和水塘之中。肇實的莖和葉都長有刺,開紫色花,所結之果外殼堅硬,亦有刺。肇實有收斂、滋養、強壯之功效。肇實多用來燉肉、煲湯、或入葯,能健脾止瀉、固腎去濕,是難得的滋補佳品。
紫背天葵:紫背天葵,別名丹葉、散血子,作為夏天清涼飲料中的佳品,久已名聞中外了。紫背天葵屬秋海棠科,是一種矮小的草本植物,性喜潮濕,多攀緣在陰暗濕潤的山崖上。這種植物無地上莖,基生葉一片,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狀,葉面有毛,呈深綠色,葉背紫色,故名紫背天葵。紫背天葵能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紫背天葵用開水沖泡,其色紫紅,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許白糖,其味更佳,能消署除熱,又有助消化、健胃、解酒之效。
疍家糕:又名大船糕、千層糕,是肇慶疍家人傳統美食。疍家糕甜咸兼具,以粘米粉加白糖等配料,一層層蒸制,做工精細,虛擬為“千層”。2009年,肇慶市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蓮藕:肇慶種植蓮藕歷史悠久。明朝舉人梁敏所作《瀝湖採蓮曲》就有“花紅葉綠令伊羨,蓮葉遮頭花映面”的詩句。肇慶蓮藕,藕大而長,粉多、纖維少,肉質肥厚脆嫩,煮熟后松化可口,香味濃郁,味道清甜,因而久負盛名。肇慶蓮藕主產地是肇慶郊區下瑤鄉。其次是城郊的東崗、大沖、岩前、沙街、景山崗等地。用糖蜜餞,稱為“肇慶糖蓮藕”,其香口柔韌,色澤紅潤,味道酥嫩香甜。
裹蒸:肇慶裹蒸,廣東省肇慶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肇慶裹蒸和其它地方的粽子不同,是用當地的冬葉包,裡面放豬肉、綠豆、五花肉或臘腸、鹹蛋黃,裹在一起,放進裝著開水的大缸,用柴火煲煮五六個小時,裡面的五花肉、綠豆和蛋黃的香味兒才能很好地和融入糯米里。2012年07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肇慶裹蒸”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交通


端州道路
端州道路
廣州—成都公路(321國道)、廣佛肇城際鐵路、南廣鐵路、廣州—佛山—肇慶高速公路、三茂鐵路貫穿端州區全境。
2019年,端州區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9.65億元,比2018年增長2.9%。貨物周轉量33.81億噸千米,增長4.8%,其中公路24.09億噸千米,水運9.72億噸千米。港口貨物吞吐量484.38萬噸,下降13.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2.96萬標準箱,下降5.3%;旅客周轉量4.93億人千米,下降5%。
2019年末,端州區機動車保有量231457輛,民用汽車保有量13.5萬輛,增長4.7%。其中私人汽車11.69萬輛,增長9.4%。民用小型轎車保有量7.54萬輛,增長9.2%。年末全區出租小汽車保有量127輛,區內公共汽車621輛。

鐵路

三茂鐵路位於廣東省西南,東與廣三鐵路相連,西與河茂鐵路銜接。其途經肇慶81.5公里,沿線有肇慶、高要等八個車站。肇慶火車站位於市區北部的火車站路,就在七星岩景區對面。火車站每日都有多趟列車駛往全國各大城市。火車站還專門開有直達香港九龍的列車。

公路

廣州至成都的國道321線,福州至昆明的國道324線縱貫肇慶全境;500公里環市路連接肇慶全市8個縣市區和半數以上鄉鎮,全是高等級的水泥公路。區內共有5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分別為:肇慶市汽車客運站、恆盛客運站、長途汽車客運總站、橋西客運站以及順利客運站。轄區的各縣市均有長途客運站。

水運

端州臨近西江,水路客運也較為發達。八十年代,省政府先後批准開設二類口岸6個:高要南岸、德慶康州、封開江口、四會馬房、肇慶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和四會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肇慶已開設口岸9個,其中:一類(客運)口岸2個,二類(貨運)口岸7個;形成客貨運、水陸運並進,布局合理的口岸開放格局。肇慶港口客運站位於江濱中路,碼頭有直通香港、廣州、梧州的客輪,十分方便出行。

公交

端州區內開設有20多條公交線路,涵蓋整個市區,往來交通便利。

社會


教育事業

端州區駐有普通高等院校5所,其中公辦3所(肇慶學院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民辦2所(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有成人高等教育院校1所(廣東肇慶廣播電視大學)。
截至2018年,端州區共有公辦幼兒園3所(肇慶實驗幼兒園、端州區機關幼兒園、肇慶市第三幼兒園),公辦小學21所(肇慶市第一小學、肇慶市實驗小學、肇慶市端城小學、肇慶市第九小學、肇慶市第十三小學、肇慶市奧威斯實驗小學、肇慶市第四小學、肇慶市第六小學、肇慶市龍禧小學、廣東省肇慶市第十六小學、肇慶市第七小學、肇慶市第八小學、肇慶市第十一一小學、肇慶市第十五小學、肇慶市百花園小學、肇慶市端州區河苑小學、肇慶市端州區黃崗小學、肇慶市端州區沙湖小學、肇慶市端州區下瑤小學、肇慶市端州區出頭小學、肇慶市端州區睦崗小學)。
截至2018年,端州區共有公辦中學13所(肇慶市第一中學、肇慶市第四中學、肇慶市第五中學、肇慶市第六中學、肇慶市第八中學、肇慶市第十二中學、肇慶市第十二中學、肇慶市地質中學、肇慶市頌德學校、肇慶市百花中學),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肇慶市鐵路學校、肇慶市端州區大龍學校、肇慶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1所(肇慶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1所(肇慶市端州區啟智學校)。成人院校1所(肇慶市教師進修學校),特色學校2所(肇慶市端州青少年軍校、端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
2019年,端州區普通高中招生4679人,比上年增長5.4%,在校生13283人,比2018年增長5.4%,畢業生4013人,比2018年下降4.34%;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225人,比2018年增長20.1%,在校生8491人,比2018年增加0.7%,畢業生2988人,比2018年增長13.4%。
2019年,端州區初中招生6663人,比上年增長5.7%,在校生19041人,比上年增長4.6%,畢業生5754人,比2018年下降8.5%,初中升學率為99.28%。小學生招生9583人,比上年增長4.4%,在校生49783人,比2018年增長6.8%,其中,女生人數22127人,畢業生6752人,比2018年增長4.8%;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在園幼兒27904人,比2018年增長13.5%。

科學技術

2019年,端州城區高新技術企業存量11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比2018年增加1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13項。
2019年,端州區專利申請共1541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91項;獲得專利授權共948項,其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09項。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圖書館:肇慶市圖書館、肇慶市端州圖書館。
端州區盤古塑像
端州區盤古塑像
截至2019年,端州區共有文化館、圖書館各1間,文化站4個,圖書館藏書量38.38萬冊,組織大型文藝演出10場,送戲下鄉78場,共送書籍下鄉12041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端州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55個,其中公立醫院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其他類別醫療機構339家:民營醫院16個,企事業單位內部醫務室74家、居委(村)衛生站3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6家、門診部、診所189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2家、肇慶市計劃生育葯具管理站1家,血液透析中心3家。轄區醫療機構實有床位6693張,衛生技術人員775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536人,註冊護士3741人。

體育事業

2019年,端州區舉辦各級運動會1次,其中縣級以上1次;競技類參賽運動員1500人次;全區擁有規模體育場館1208個。端州區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省市區比賽獎牌228塊,其中第一名115人;區體校向上級輸送人才120人。

旅遊


端州自然風光
端州自然風光
端州區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1個,為七星岩風景區,省級以下風景名勝區有將軍山風景區、盤古山風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為梅庵肇慶古城牆、七星岩摩崖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為閱江樓、崇禧塔、七星岩石峒古廟、高要學宮、包公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
端州區主要景點有梅庵、閱江樓、崇禧塔、肇慶古城牆、包公祠、白沙龍母廟、城西清真寺、渡頭元魁塔。其中梅庵、肇慶古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閱江樓、崇禧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星湖濕地”是廣東省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湖泊濕地為主體,還包括森林沼澤濕地、草本沼澤濕地及內陸岩溶洞穴水系等多種濕地類型。是南中國著名的丹頂鶴野外繁育基地、廣東環境教育基地。2013年11月1日,“星湖濕地”入選國家濕地公園。
星湖風景名勝區
星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82年,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分為七星岩和鼎湖山兩個片區,總面積19.527平方千米。其中七星岩片區有七星岩、星湖國家濕地公園,星湖綠道。鼎湖山片區有鼎湖山。
七星岩片區總面積8.227平方千米,屬於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道觀為主要景觀。鼎湖山片區面積11.3平方千米,為原始次生林,植被豐富,以森林、瀑布為主要景觀。是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於肇慶市江濱東路西江河畔閱江樓上。閱江樓,為典型的廣東四合院式古建築。佔地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
1959年,被闢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陳列《鐵軍獨立一雄團》展覽。1962年7月,該舊址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廣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肇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高要學宮
高要學宮(即肇慶府學宮),又稱文廟,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城東街道辦事處正東居委會正東路。始建於宋崇寧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四周築以石欄,連接東西街。原建築為中軸線上建牌坊,依序為“崧山起鳳”、“端水蛟龍、”“崇儒”、“貞教”。青雲路居中,兩旁設賢關、聖城兩坊,連接入學宮甬通。
頭門為文明門,二門上榜書“黌宮”二字。三孔拱橋,後置泮池,直通大成門。門兩側為名宦祠和鄉賢祠。門內為丹墀,丹墀北面高台之上為大成殿,東西兩側為兩廡廊。殿後有尊經閣、明倫堂、敬一亭等。屢遭破壞,原建築僅存大成殿和西廡。
1979年,高要學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米倉巷包公井
米倉巷包公井,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城西街道辦事處城中社區米倉巷。宋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開鑿,呈圓筒形,井壁用青磚砌成,設腳窩。井欄為水泥紅磚新砌,里藏舊石井欄。外徑0.67米,內徑0.44米,由井沿至水面約0.94米,井水常年充沛。相傳該古井為包拯任端州知州主持開鑿。年代久遠,井泉甘洌。
崇禧塔
崇禧塔,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城東街道辦事處塔腳社區西江岸上。明萬曆十年(1582年),肇慶知府王泮興建。1960年和1983年先後對塔進行全面修葺,恢復樓板、平座、瓦檐、欄桿等,並增建外圍牆。1962年,崇禧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梅庵
梅庵,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城西梅庵路。五代梁智遠和尚為紀念先祖,在慧能插梅處草創茅庵。宋至道二年(996年)建成磚木結構庵堂,取名梅庵。明清兩代多次修葺,1979年重修,1985年建圍牆。座西北向東南,依崗勢前低后高,採用傳統中軸線對稱手法布局。現存主體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三部分,附屬建築有六祖井、常光亭、六雲亭等,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1962年,梅庵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梅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2013年,端州區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2020年4月,端州區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
2020年6月,端州區入選2020中國智慧城市百強縣。
2020年6月,端州區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6月30日,端州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0月,端州區入選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2020年12月,端州區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
2徠021年4月,端州區入選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