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一種常見的心臟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為心臟供血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其分支幾乎環繞心臟一周,恰似一頂王冠。冠狀動脈的任何一處或多處出現閉塞時,會導致心臟本身的血供減少,導致心肌壞死,我們稱之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癥狀是劇烈胸痛(壓榨樣)、大量出汗、胸悶、氣短、瀕死及恐懼感,還可能出現發熱、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呼吸困難、咳嗽、噁心、嘔吐、上腹脹痛等癥狀。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需爭分奪秒——“時間就是心肌”。一旦出現心肌梗死癥狀,需要根據病情選擇合理、舒適的體位,避免用力活動,並在他人幫助下儘快前往醫院救治或拔打120急救電話。治療原則是挽救瀕死的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心臟功能,及時處理各種併發症。心肌梗死的常見併發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致死率高。如果急性心肌梗死在發生后得到及時治療,可以減少心肌壞死面積,減少併發症,提高存活率。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心血管內科或內科

發病原因


●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為心臟供血的血管發生了堵塞,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壞死。
●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誘因有:
● ● 過重的體力勞動或體育活動,比如負重登樓、長時間打籃球或踢足球等。
● ● 便秘時,用力排便。
● ● 激動、緊張、憤怒等劇烈的情緒變化。
● ● 暴飲暴食,比如進食了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 ● 突然的寒冷刺激。
● ● 大量飲酒和吸煙。
● 急性心肌梗死的好發人群:
● ● 年齡較大的人,如55歲上的男性和65歲以上的女性。
● ● 有“四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尿酸高)的人。
● ● 經常吸煙的人。
● ● 缺乏體育鍛煉的人。
● ● 不健康飲食的人。
● ● 肥胖的人。
● ● 有心臟病或中風家族史的人。
● ● 患有高血壓、先兆子癇或糖尿病的孕婦。

主要癥狀


● 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前數天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慌、氣急、煩躁等癥狀,發病時會有以下癥狀:
● 典型癥狀
● ● 突然發作的劇烈胸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持續時間多超過半小時。
● ● 煩躁不安。
● ● 大量出汗。
● ● 恐懼或瀕死感。
● ● 發熱。
● 其他癥狀
● ● 頸部、下頜、咽部及牙齒疼痛。
● ● 上腹部疼痛。
● ● 噁心、嘔吐、腹脹等。
● ● 意識障礙。
● ● 心悸、胸悶、頭暈。
有些患者的疼痛首先不出現在胸部,而是出現在下頜、頸部或上腹部,千萬不能忽視。還有少數患者發病時無疼痛,一開始即出現休克或心力衰竭的癥狀。心力衰竭、休克等併發症可在起病的最初幾小時內發生,也可在發病數日後發生,主要表現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難、咳嗽、發紺(指甲、口唇、鼻尖、舌、面頰部呈青紫色)、煩躁不安、咳粉紅色或白色泡沫痰等。休克: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尿量減少等。

檢查方法


● 當出現類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癥狀時,醫生會為你做心電圖、血液檢查、胸部X線、心臟超聲和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
● 心電圖檢查
● ● 心電圖不但能幫助醫生直接診斷急性心肌梗死,還可以確定心肌梗死的位置、範圍。心電圖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期間會有動態的持續變化,因此醫生可能會多次為你做這項檢查,以便於對比。
● 血液檢查
● ● 心肌壞死標誌物檢查
● ● 心肌損傷標誌物測定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評估病情的重要依據。包括肌鈣蛋白、心肌肌紅蛋白等。心肌肌鈣蛋白是發現心肌壞死最特異、最敏感的指標,心肌肌紅蛋白也有很高的特異性。心肌酶會明顯增高。
● ● 血常規、血沉檢查
● ● 血常規可以測量血液中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數目;紅細胞沉降率檢查可以檢測血液中紅細胞的下沉速度,這兩項檢查均可以幫助醫生更全面地評估病情。
● 胸部X線
● ● 胸部X線檢查可以發現有無肺瘀血和其他肺部病變,有利於醫生評估病情。
● 心臟超聲
● ● 心臟超聲可以方便而安全地了解心室壁的運動和左心室功能,還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是否有室壁瘤、乳頭肌斷裂、心包積液及室間隔穿孔等併發症。
● 放射性核素檢查
● ●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可用於評估室壁運動、室壁厚度和心臟整體功能。
● ●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可觀察心肌的代謝變化,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評價心肌存活性的影像技術。但不作為冠心病確診的主要手段。
● 冠狀動脈造影
● ● 冠狀動脈造影是明確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的主要方法,也是最準確了解冠狀動脈病變的手段,能提供詳細的血管信息,可明確診斷、指導治療和評價預后。
● 其他檢查
● ● 冠脈內超聲顯像和光學相干斷層顯像可以準確發現斑塊分佈、性質、大小和有否斑塊破潰及血栓形成等腔內影像信息。

臨床診斷


●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特徵性的心電圖改變、實驗室檢查以及造影檢查結果,並排除其他疾病後即可確診。
● 典型癥狀
● ● 突然出現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或出現心律失常、低血壓和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現。
● 心電圖出現特異性異常表現
● ●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壞死區周圍心肌損傷區的導聯上出現。
● ● 寬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壞死區的導聯上出現。
● ● T波倒置,在面向損傷區周圍心肌缺血區的導聯上出現。
● ● 在背向MI區的導聯則出現相反的改變,即R波增高、ST段壓低和T波直立並增高。
● 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誌物異常升高
● ● 肌紅蛋白、肌鈣蛋白I或肌鈣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升高,但出現峰值的時間不同。
● 冠狀動脈造影異常
● ● 顯示有單支或多支冠狀動脈血管出現梗阻性病變。

鑒別診斷


● 心絞痛、主動脈夾層、急性肺動脈栓塞、急腹症、急性心包炎等疾病與急性心肌梗死有著相似的癥狀,因此在出現胸痛、上腹痛、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煩躁不安等癥狀時,不要自行診斷和用藥,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心電圖、心肌標誌物、心臟超聲等檢查,做出診斷。

治療原則


● 治療原則是儘快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瀕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擴大或縮小心肌缺血範圍,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解除疼痛、抗血小板治療、抗凝治療、心肌再灌注治療等,必要時還需要做冠脈旁路移植術治療。

一般治療

● 休息
● ● 需要絕對卧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減少緊張和焦慮。
● 心電監測
● ● 在監護室進行心電圖、血壓和呼吸的監測,密切觀察心律、心率、血壓和心功能的變化。必要時會用到除顫儀
● ● 出現嚴重心力衰竭時,還需監測肺毛細血管壓和靜脈壓。
● 吸氧
● ● 出現呼吸困難和血氧飽和度降低時,需要吸氧。
● 護理
● ● 住院12小時內卧床休息,若無併發症,24小時內可適當在床上活動肢體;若無低血壓,第3天就可在病房內走動;發病後第4~5天,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逐步增加活動。
● 建立靜脈通道
● ● 目的是保持給葯途徑暢通,方便給葯。

解除疼痛

● 開通閉塞血管,恢復缺血心肌的供血是解除疼痛最有效的方法,在血管介入治療前可選用下列藥物解除疼痛。
● 嗎啡或哌替啶
● ● 可減輕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和瀕死感,緩解疼痛。
硝酸酯類藥物
● ● 可以擴張冠狀動脈以及周圍靜脈,增加冠脈的血流量,能有緩解疼痛、控制病情進展、縮小梗死範圍、降低死亡風險。
● ● 可以縮小心肌梗死的範圍,改善病情。常用的藥物有阿替洛爾、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

抗血小板治療

● 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可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也是溶栓治療前的常用藥物。
● 阿昔單抗和替羅非班類藥物可用於接受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常在術中使用。

抗凝治療

●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都應在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抗凝治療,除非有禁忌證。
● 抗凝治療是為了維持血管通暢,預防深靜脈、肺動脈和心室內血栓形成。
● 常用的藥物有普通肝素、伊諾肝素、達肝素鈉等。

再灌注治療

● 治療方法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溶栓治療。
再灌注治療的目的是使失去血液灌注的心肌重新得到動脈血的灌注。需要在診斷後儘快進行,以使瀕臨壞死的心肌得以存活,縮小壞死範圍。再灌注治療能改善病情,有利於治療和預后。

緊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CABG)
● 溶栓治療無效或介入治療失敗,且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可能需要在6~8小時內接受緊急冠脈旁路移植術,但其病死率比擇期冠脈旁路移植術高。

其他治療

●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可降低血壓,減輕心臟壓力,還有助於減緩心肌的進一步損傷。常用的藥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纈沙坦等。
● 調脂治療:可以控制或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再次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概率。常用的藥物有阿托伐他汀鈣、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鈣等。
● 抗心律失常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電除顫、電復律和藥物治療。
● 抗休克治療:包括補充血容量、使用升壓葯和血管擴張劑等,可以遏止病情發展,有助於改善預后。
● 抗心力衰竭治療:可能會使用血管擴張劑和利尿劑,減輕心臟的負擔,改善癥狀。

家庭康復治療

● 在醫院度過急性期后,如果病情平穩、沒有併發症,可以回家進行康復治療。
● 家庭治療期間應該按時服藥,定期複診,保持排便通暢。
● 根據醫生的具體建議,進行適度的活動。
● 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戒煙限酒,每餐不要吃得過飽。

主要危害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極危重病,發作時會出現劇烈疼痛,並伴有瀕死感及壓榨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情緒。
● 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源性休克、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心臟破裂、栓塞心室壁瘤等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疾病預后


● 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與梗死範圍、側支循環情況和治療是否及時有關。
● 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臟破裂或休克等併發症時,病死率很高,死亡多發生在第1周內,尤其是在發病的數小時內。
● 急性期住院病死率在過去一般為30%左右,採用監護治療后降至15%左右,採用溶栓治療后病死率降至8%左右,入院90分鐘內進行介入治療后,病死率可降至4%左右。
● 醫療條件差的地區,即使患者發病後很快住院,病死率也很高。

預防方法


一級預防

● 是指在正常人群中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生活方式干預是一級預防中所有預防措施的基石,主要包括健康飲食、鍛煉身體、戒煙、控制心理壓力和控制體重等。其次,還要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等。
● 生活方式干預
● ● 合理膳食:每天攝入適量蔬菜、水果,每日飲水量至少1200ml;避免頻繁飲酒,減少鈉鹽攝入。
● ● 戒煙,並避免“二手煙”。
● ● 規律運動:每天堅持至少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每周進行至少2次抗阻力訓練(如負重訓練),每次每種運動重複10~15次。
● ● 保持理想體重。
● ● 重視心理障礙:出現焦慮和抑鬱等明顯負面情緒時,應該及時尋求心理疏導,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
● 藥物預防
● ● 定期到醫院檢查,以了解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水平,如有異常,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控制。

二級預防

● 是指對已經出現過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群體,應預防再次出現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病變。
● 非藥物干預
● ● 戒煙、限酒。
● ● 運動:出院前作運動耐量評估,並制訂個體化體力運動方案。病情穩定的患者,建議每日進行30~6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行走等),每周至少堅持5天。
● ● 控制體重:通過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將體重指數控制在合理水平。
● ● 情緒管理:調整心態,必要時可尋求醫生幫助。
● 使用藥物
● ● 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藥物,以減緩血栓形成,避免心肌梗死。
● ● 使用β受體阻斷葯:可根據個體情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可以減慢心率和心排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預防心絞痛、心律失常等情況。
● 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
● ● 控制血壓:生活方式改善被視為降壓治療的基石。日常生活中應定期自行測量血壓,將血壓控制於<140/90mmHg,合併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的患者應將血壓控制於<130/80mmHg。
● ● 調脂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或控制血脂。
● ● 控制血糖:可使用降糖藥物,並自行檢測空腹和餐后血糖,盡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