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暉

戴昌暉

戴昌暉,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教育家。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實驗設備的建設工作。對我國風洞設計和空氣動力學實驗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

人物生平


戴昌暉,1919年10月27日出生於江西省贛縣一個平民家庭里。父親畢生從事中小學教育,有子女7人,家境貧寒。1931年,戴昌暉隨家人遷往南昌市,插班進南昌私立贛省中學初中三年級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在高中時獲得全免學費、膳費的獎勵。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三省,他積極投入愛國學生運動,宣傳募捐,支援抗日將士和義勇軍。1935年高中畢業,他同時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和天津北洋大學新開辦的航空工程系。那時南京國民政府著名的高志航飛行大隊駐防南昌,他深受飛行雄鷹的英姿所吸引,為抗日救國的時代強音所感召,選擇學習航空工程,立志走“航空救國”之路。他獲得江西省每年150元的獎學金,隻身離開南昌,北上天津求學,年僅16歲。
他的大學時代,正當國家多難之時。日本侵略軍大舉增兵華北,他積極投入“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愛國學生運動,下鄉串聯,宣傳抗日。“七·七”事變后,他開始了兩年的流亡學生生活。從天津南下輾轉到達西安,在那裡,由北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平大學聯合成立了西北臨時大學。以後,學校遷往陝西南部城固,並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不久,學校又遷入山區並再次改名為西北工學院。戴昌暉在西北工學院畢業,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1939年,大學畢業后的戴昌暉年僅20歲,即被招聘到雲南瑞麗中美合辦的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工作。有機會施展“航空救國”的抱負,他感到無比興奮。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滇緬邊境已無後方可言,工廠幾度搬遷,戴昌暉工作的地點從雲南遷到緬甸。為了搶運飛機發動機回國,他陷入敵後,從緬甸八莫翻山涉水,步行4個星期回到昆明。1941年冬天又到印度中國航空公司工作。其間,他參加了隼Ⅲ型飛機的生產,P-40型飛機的總裝配,直接供應給“飛虎隊”。此後,他又參加了CW21型飛機的生產和C47C46飛機的維修工作,支援抗日戰爭
1943年春,他通過了重慶政府的留學考試,於同年12月自孟買出發,經過33天海上的航行到達美國洛杉磯。1944年至1946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1946年2月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同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哥侖布市的寇蒂斯-懷特飛機製造公司工作,任研究工程師,從事超音速飛行器的空氣動力計算工作。由於工作出色,被聘為長期僱員。1947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的邀請,回國任教,講授流體力學和應用空氣動力學。1949年,升任為教授,年僅3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繼續在浙江大學任教。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他調到南京華東航空學院工作,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他到前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參加了該院大型高速風洞的設計工作,完成了超音速擴壓器最佳設計的研究。1958年回國后,到西北工業大學任第三研究室主任,籌建大型風洞群。
1976年戴昌暉調到南京航空學院,參加大型低速風洞的建設,籌建空氣動力學系和空氣動力學研究所,擔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1990年退休以後,他繼續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特別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是我國風能開發利用的倡導者之一。

榮譽


戴昌暉是我國實驗空氣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的大批科研項目都在空氣動力學研究的前沿位置。他是國務院第一批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導師。他先後擔任過中國航空學會第二、三屆理事兼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兼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空氣動力學學報》副主編;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太陽能學會第二屆理事兼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榮譽理事;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特邀委員。由於他的傑出貢獻,航空工業部頒發給他突出貢獻專家證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5年,他的簡歷收入美國出版的國際傑出領導人傳記第一版,1986年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知識界名人傳記內。
1939年戴昌暉大學畢業,應聘到雲南省瑞麗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工作。該廠原在杭州筧橋,抗日戰爭中內遷,先遷武漢,再遷昆明,最後到瑞麗雷允(在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為了施展“航空救國”的抱負,他不辭辛勞,乘坐載貨卡車,從陝西城固到雲南瑞麗,翻山越嶺,奔波5000多公里。途中夜宿貴陽時,鋪蓋行李全部被盜,第一個冬天僅靠一件運動衫和一條粗毛毯度過,但是他為能親身參加飛機的生產而十分自豪。
中美合辦的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是當時先進的飛機工廠,主要生產寇蒂斯-懷特公司的隼Ⅲ型雙翼戰鬥機。他被分配到機工車間做檢驗員,檢驗工件的加工,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互換性。他慶幸自己能在生產第一線製造本國戰鬥機,為抗日戰爭盡一份力量。工作十分認真,深得當時的總檢驗師沈德熊的青睞。半年後雷允地區鼠疫橫行,接著又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工廠被迫遷往印度辦廠,全廠重要機器和物資搬到瑞麗江西岸緬甸境內的班坎暫放待運,戴昌暉等人自願冒著風險就地看管,直到全部物資安全運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支援中國100架先進的P-40型殲擊機零部件,並成立美國志願隊(即飛虎隊)。這批飛機在緬甸仰光裝配,戴昌暉被派往裝配車間,擔任P-40型飛機總裝檢驗員。“飛虎隊”駕駛這些飛機在滇緬戰場上與日軍作戰,屢次重創日軍零式飛機,他感到無限喜悅。
仰光任務完成以後,他轉到中杭廠的緬甸八莫發動機分廠任技術員,與黃志千馬明德等人一起工作,參加旋風F-100型星形雙排發動機的生產。由於戰局緊張,情況突變,中杭廠雷允總廠和八莫分廠被迫沿滇緬公路撤退。戴昌暉為了不使嶄新昂貴的飛機發動機落入敵手,毅然自願留下,帶領7名工人設法搶運發動機回國。無奈可用的車輛都已撤走,只有幾部未裝好的殘缺不全的卡車。他們日夜緊張工作,親自動手修好卡車,運出了3台發動機的零部件回國。由於日軍先頭部隊已到達八莫,為了防止日軍奪走發動機,他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將所剩發動機零部件全部就地銷毀。當時日軍已截斷滇緬公路,戴昌暉等人只得翻山越嶺,經過長達4個星期的艱苦跋涉,到達昆明。戴昌暉不顧疲勞,立即到中國航空公司參加C47,C46及“飛虎隊”的飛機的維修工作,以保證抗日軍火補給。在印度加爾各答中國航空公司修理廠,主要做翻修油壓控制和電氣控制的兩類自動變矩螺旋槳,直接為抗日戰爭服務。

從事教育事業


為了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培養建設自己的航空技術隊伍,1947年11月,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和優厚待遇,回到祖國從事航空教育事業。

編寫書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內缺乏新教科書,他一面講課,一面編寫當時急需的《飛機安定性和操縱》一書,於1950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我國教育體制向前蘇聯教材過渡之前,該書不僅解決了學生學習的燃眉之急,而且為各飛機設計單位和試飛研究所廣為參考。為了學習前蘇聯的先進技術,他親自選擇了水平較高的A·H·巴特勒雪夫(Паmpaшeь)著的《流體力學》一書,翻譯成中文,1958年和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供教師和學生學習。1963年,他又根據當時的需要,發表了他的專著《風洞設計原理》。該書包含了他在前蘇聯工作期間收集整理的技術資料和他本人在風洞設計方面的科研成果,是全國第1本系統地介紹風洞設計的教材。1990年,戴昌暉已年過七旬,他考慮到近年來高新技術的發展,有許多新的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應該及早介紹給研究生、青年教師和科技人員,於是又編寫了新的教材《流體流動測量》。這本書不僅作為南京航空學院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必修課的教材,也為其他院校和有關的科研單位使用,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

倡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在教育方法上,他努力倡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他在美國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回國後面對現實需要,轉而從事實驗研究和教學,幾十年成果累累,桃李滿天下。早在西北聯合大學學習期間,他曾撰文投稿當地報社,主張理科大學生參加軍工生產或後勤管理工作,支援抗日戰爭。在擔任南京航空學院空氣動力學系系主任期間,他反對教育上的因循保守思想,力主拓寬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而不應局限於飛機空氣動力學這個框框。他要求高速空氣動力學的教學內容應對高超音速流動和航天方面給予更多的重視;而低速流動的教學內容應向工業流體力學如風機、潤滑、射流控制等方面擴展。他編寫的教材內容都力求跟蹤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水平,能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實際問題。他所從事的研究課題,經常要求學生來參加。博士生和碩士生論文在選課上都要結合國家科研任務,並要求具有創造性,跟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他指導的博士生論文都獲得了優秀論文的評價。他大膽啟用人才,培養青年教師,選派多名基礎雄厚,踏實肯乾的青年教師到西德參加國際合作研究,回國后帶動國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實驗室的建設

戴昌暉在教育戰線上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教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的建設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航空教學實驗設備極為落後,他親自動手為華東航空學院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水力實驗室,可供10個小組同時進行教學實驗。除雷諾試驗等一些標準試驗外,還包括水泵水輪機發電模型試驗項目。他還對原中央大學航空系的一座由義大利進口的1.5m橢圓形直流低速風洞和原浙江大學航空系一座1m迴流低速風洞進行了改造。這兩座風洞原先分別採用柴油發動機汽油發動機作為動力,經過改造后,使用交直流變速電機組作為動力,可連續調速。同時又新配置了完善的測力天平系統,提高了使用範圍和使用效率。這在建國初期,是十分難得的。以上這些設備,至今仍然是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教學實驗用的主要設備。在戴昌暉幾十年高等教育生涯中,從浙江大學到華東航空學院,從西北工業大學到南京航空學院,這些院校的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都浸泡著他的心血和汗水。大而言之,他曾擔任華東航空學院全院實驗室和工廠籌建委員會主任,經管全院基建經費(包括圖書館)的分配;審核各實驗室和工廠的建設規劃;審核和監督大型設備的建造和購置。小而言之,早在60年代初,他就為西北工業大學第三研究室引進了當時極為先進的熱線風速儀,為紊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設備。

對實驗空氣動力學的貢獻


從50年代開始,為了祖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需要,他放棄了原本不願意放棄的理論研究工作,轉而開展空氣動力學的實驗研究。面對落後的局面,他領導著西北工業大學和南京航空學院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人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兩所院校建立起完整的實驗研究體系,開展了空氣動力學一系列前沿課題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打開了我國與外國合作進行空氣動力學實驗研究的渠道;參與了全國風洞建設規劃的制定;主持或參加了全國絕大多數大型風洞的諮詢工作和鑒定驗收工作。他是我國實驗空氣動力學的開拓者之一。
1960年西北工業大學建立第三研究室,計劃建設大型低速風洞、跨音速風洞、高超音速風洞、激波管風洞以及進氣道風洞各1座。他是技術總負責人。在大約5年的時間裡建成了一座完整的、在當時是堪稱現代化的跨超音速風洞:試驗段口徑300mm×300mm,馬赫數0.3~4代號52風洞。該風洞有總共650m3的高壓容氣,分25個大氣壓和8個大氣壓兩套氣源系統和空壓機車間,有完整成套的電氣控制系統,有成套的測量儀器和儀錶,還有6套C6型真空泵輔助抽氣系統。52風洞從設計到零部件加工裝配、調試以及儀器配套都是在他的領導下完成的,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成功的第1座自動化高速風洞。與此同時,他還主持建成了試驗段口徑200mm×200mm的進氣道風洞1座。在風洞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很多,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重要環節事必躬親,從不推卸。從方案論證,數據計算,技術總結,直到施工圖紙,都仔細審查,重要尺寸親自協調,避免造成國家損失浪費。當時正值3年困難時期,他身患浮腫,妻子下放農村,身邊還有一個3歲的女孩,但他仍堅持加班加點工作,經常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他團結群眾,與工作人員打成一片,協同工作。由於他以身作則,沒有發生同行相輕,相互扯皮,鬧不團結的現象,使工程得以順利開展。52風洞的建設,一次成功,性能良好,至今還在正常運行,為教學和科研立下了汗馬功勞。它的成功經驗為我國以後的各類風洞設計與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良好的榜樣。
1980年春,他在北京接待西德宇航科學研究院代表團,與西德科學家們連續進行洽談討論,日夜工作。同年10月,隨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徐昌裕回訪西德宇航科學研究院,簽訂長期技術合作協議,戴昌暉代表中方與德方具體商定空氣動力學實驗研究的6個項目。其中,“風洞自由流紊流對附面層發展的影響”和“紊流附面層壁面剪切應力的準確測量”由他本人親自負責,組織實施,先後進行了19人次的雙向交流,派遣了一批青年教師去西德做研究。此項合作延續至今,已歷時十幾年,對提高我國附面層研究及相應的實驗技術研究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中西德協議簽訂后,為了儘早按協議開展工作,戴昌暉率領教師和工人冒酷暑,苦幹3個月,建成我國第1座低紊流度風洞。1981年得到航空工業部嘉獎,1982年通過鑒定並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社會評價


幾十年來,戴昌暉始終站在科學技術的前沿,領導著空氣動力學的實驗研究工作,他領導並直接從事的一些基礎性研究課題,如紊流附面層特性及紊流減阻,分離流與旋渦運動,非定常流,以及相關的實驗技術研究都取得了國內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在低紊流度風洞的設計中,大膽地採用了大擴散角,同時又能有效地防止氣流分離。在他的領導下,南京航空學院的風洞洞壁干擾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他治學精神極為嚴謹,例如英文中ShockWave一詞,經過反覆琢磨推敲,翻譯成“激波”,為大家接受,沿用至今。
自80年代起,他十分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擔任了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和中國太陽能學會的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南京航空學院建立了風能開發小組,領導大家開發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幾種類型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和提水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戴昌暉雖然已經退休,但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風能的開發利用。

人物簡歷


1919年10月27日 出生於江西省贛縣。
1935—1939年 在天津北洋工學院航空系學習。“七七”事變后在陝西城固西北工學院畢業,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1939—1944年 先在雲南省瑞麗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任技術員,后在加爾各答中國航空公司修理廠任機械員。
19441946年 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獲航空工程碩士。
1946—1947年 任美國寇蒂斯-懷特飛機製造公司研究工程師。
1947—1952年 任浙江大學副教授、后升任教授。
1952—1956年 任華東航空學院教授。
1956—1958年 赴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
1958—1975年 任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兼任第三研究室主任。
1976—1990年 任南京航空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8—1982年 兼任南京航空學院空氣動力學系系主任和空氣動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0年10月退休。

主要論著


1 戴昌暉.飛機安定性和操縱.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2 戴昌暉等.流體力學(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3 戴昌暉等.流體力學(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4 戴昌暉.風洞設計原理.北京:科學教育編輯室,1963.
5 戴昌暉.流體流動測量.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1.
6 戴昌暉.一個小型中壓暫沖式超聲速風洞設計.在第一屆全國力學學會和航空學會聯合學術討論會上宣讀,北京,1965.
7 戴昌暉.低速風洞升力干擾的計算方法.四川綿陽:7210辦公室,
1979(2):2~15.
8 戴昌暉等.湍流附面層壁面摩擦應力測量方法.航空學報,1988(5):A203~A210.
9 戴昌暉.中國風能開發和利用-回顧與前瞻(英文)。國際太陽能與風能利用會議論文集,中國北京,1985:80~95.
10 戴昌暉等.有風剪切時水平軸風力機的氣動性能估算(英文).亞太風能會議論文集,中國上海,1988: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