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腰鄉
嶺腰鄉
嶺腰鄉地處政和縣東北部,距離縣城20公里,全鄉轄域面積122.5平方公里,與浙江慶元相接壤,304省道(國防戰備路)穿境而過,邊界貿易歷史悠久,素有"旱地碼頭"之稱,是閩北出省重要門戶。嶺腰鄉耕地面積1.45萬畝,共轄7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68個村民小組,平均海拔650米,森林覆蓋率達81.9%,木材蓄積量25萬立方米,竹林面積6.03萬畝,年產毛竹100多萬根,有"閩北竹鄉"美譽。盛產白筍乾、仙岩茶、香菇、錐栗等農特產品,錦屏仙岩茶,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為皇室貢品,民國時期還作為茶中珍品出口到英國、蘇聯等地。嶺腰鄉境內有翡翠錦屏3A級國家風景區、全縣最高峰香爐尖等著名景點。
境內水利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錫、石灰石、鎢、鈾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風景優美,有千年杉木王、冬暖夏涼的古銀礦170洞18坑、百年古茶樹,虎頭際瀑布、千手觀音柳、夕陽杜鵑、天池龍井、官印潭、松林島,有全縣最高海拔1579米的香爐尖和黃巢起義的古戰場遺址等人文景觀、名勝古迹聞名遐邇,是難得的旅遊度假勝地。嶺腰屬亞熱帶氣候,極端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8.6℃,年平均氣溫17.9℃。
嶺腰鄉自1998年建鄉以來,鄉黨委、政府牢牢把握"建邊貿走廊、做資源文章、擴特色基地、創高效體制"的發展方向。以農民增收為切入點、以科技興鄉為先導,以入閩工業園區為依託,著力培育竹、茶、煙、錐等特色產業,致力打造誠信嶺腰,開放嶺腰、邊貿嶺腰、和諧嶺腰,興起把嶺腰建成極具吸納力和擴張力的"金色腹地"。鄉村工業蓬勃興起,入閩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以竹木製品、礦產開發、小水電開發為主的大小企業50餘家。邊貿墟市十分活躍,邊界治安穩定,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嶺腰是閩北竹鄉,是邊界貿易重地,生態旅遊勝地。
嶺腰鄉
嶺腰鄉
嶺腰鄉
98年建鄉時,工農業總產值354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502萬元,工業產值1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0元。至2005年底,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257萬元,同比增長11.3%(其中農業產值4288萬元,比增7%,工業產值3969萬元,比增21%),農民人均純收入2518元,比增8%。
社會事業嶺腰中心小學成立於1998年7月,再此之前,教學環境簡陋,教師工作條件艱苦。學校現有教師49人,學生621人,共有教學班29個,分三個完小和四個教學點。近幾年來,在違房改造中,建造了中心校辦公樓及宿舍樓,改造了高山、錦屏等一些完小,以上累計建築面積達1400㎡,投資額達150多萬元,逐步形成以中心校為主的創辦農村寄宿制示範校的辦學格局。學校領導班子注重管理、不斷深化改革、教育成效取得長足進步。先後被評為"縣實施述職教育合格校"、"縣教研先進單位"、"縣文明學校"、"縣平安學校"、"鄉先進黨支部"。
嶺腰衛生院建鄉前,無人員編製、無房屋、無設備,只能承擔一般的醫療功能。建鄉后,衛生院的醫療隊伍、基礎設施、醫療設備等方面有了極大改觀。目前,有門診綜合樓一棟,佔地900平方米。添置了X光機、牙科治療機、B超機、產房設備等,累計金額達12萬元。現在,衛生院基本上能承擔全鄉人民的防疫、婦幼、診療以及應對一些公共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修訂完善了防汛、防地質災害、森林防火、動植物防疫、安全生產等一系列抗災減災預案,做到人員、物質、經費、措施四到位。立足於防範在前、以人為本、準確預報、科學調度、責任到人。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包括勞動就業、生活困難補助等方面。
2006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萬元,同比增長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萬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主要任務目標全面超額完成。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新農村建設穩健起步,試點村建設紮實推進。完成橫坑、高山兩村 戶造福工程建設。積極培植煙業產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步發展。
工業效益不斷提高。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萬元,同比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效益穩步提升。工業園建設完成了規劃設計,以"三通一平"為主的園區基礎建設初見成效。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園區現有企業:福建飛亞工藝品有限公司、方竹製品廠、興發金屬製品廠。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實施了入閩通道嶺腰段、鄉鎮所在地供水工程、移動機站等重點項目。交通建設快速發展,新修通村水泥路34.5公里。嶺腰客運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基本建成。鄉鎮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農村清潔家園環境整治工作有序推進。生態公益林、生態能源建設高效推進,煙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
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元,同比增長%。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新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五保戶"、特困戶和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科技工作,教育事業得到鞏固,廣電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公共衛生安全水平和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面展開,覆蓋面達98%。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
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
水電:樂溪流域的過境水量多億立方,可開發利用水能萬千瓦。
旅遊:嶺腰山靈水異。龍翔鳳翥般的洞宮山脈盤踞在嶺腰鄉境內,形成了以全縣最高峰香爐尖為核心的巨大山系,獨特的氣候、天然的氧吧、優美的風光,使嶺腰成為避暑天堂、養生樂土、休閑勝地。有始采於宋紹興32年(1162)封閉於明正德16年(1521)前後持續359年之久的錦屏古銀礦采、冶遺址,這裡由於地貌多樣,小氣候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全年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平均氣溫7℃,山區氣溫的垂直差異性更使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理想的避暑天堂;這裡生態系統完好,物種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82.6%,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境內珍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最瀕危動物華南虎棲息地,是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珍稀動植物的"天然博物館",被譽為武夷山後花園的最大的"天然氧吧",是"清肺"的好去處,養生的樂土;這裡風光綺麗,山水神秀。擁有八級電站水庫、錦屏古銀礦洞採礦遺址、香爐尖、千手觀音柳、虎頭際瀑布、後山廊橋、明朝礦工起義紀念祠、高山草甸、百名學子歷史文化村、陳估老戰鬥遺址等風景名勝區。特別是錦屏的虎頭際瀑天下絕無僅有,沿溪的山水神韻足以與九寨溝相媲美,香爐尖雲海日出、三層瀑溝山水景觀使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桃源勝境般的"農家樂"鄉村旅遊更有無限的情趣,成為休閑勝地。
嶺腰鄉
醫療:鄉鎮所在地有中心衛生院,是閩浙交界處的中心醫院,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開。
供水:行政中心有1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萬方,各村全部實現自來水供應,完全滿足現代工業發展的要求。
通訊:移動、聯通、電信、廣電四家網路信息在嶺腰傳遞,無線通訊信號覆蓋全鄉,有線電話通村率65%,網際網路開通各村。
交通:嶺腰交通便利,省道穿境而過,直抵縣城。距城關公里,跟旅遊名山武夷山公里,距浙江慶元公里。
嶺腰鄉
改革開放以來,不甘居后的嶺腰人民立足資源優勢,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打造和諧嶺腰,取得了矚目成就。
工業:逐步形成了以水電、金屬、竹業、礦產等為主體的工業群。
農業:竹、錐栗、煙葉、畜牧、林特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行政中心: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綠筆環抱,是一個富有魅力的聚寶盆地,也是一個創業的優雅之地。休閑廣場、客運站錯落有致,街道寬闊整潔,商店林立有序,融現代與滄桑於一體,文化底蘊豐厚。
方竹竹製品廠
嶺腰鄉
洋屯電站新站洋屯新站的建設完善了樂溪流域水資源梯級開發體系,提高整個流域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站工程位於高山村,由樂溪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總投資1200萬元,裝機容量2500千瓦,年發電量890萬千瓦。
順發水電有限公司
前溪電站為樂溪流域八級電站中的第三級水電站,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和灌溉作用。前溪電站的建設,可完善樂溪流域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為全鄉加快小水電開發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較好的能源保障。前溪電站由順發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總投資1000萬元,電站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主要建築物有隧道、水庫、廠房、壓力管道。
嶺腰變電站
根據嶺腰鄉鎮規劃,其中心區將向毗鄰浙江的後山自然村擴張,並在前房自然村建設工業小區及鄉移民工程,與浙江慶元的鄉鎮重新規劃建設方案接軌。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一些新項目在園區內落戶,為滿足用電負荷增長和供電可靠性的要求,需建設嶺腰35千伏變電站。該項工程座落於嶺腰前房自然村,總投資700萬元,2004年5月份動工11月底建成,佔地面積4畝,裝機35千伏。
見證冰川年代,冰川遺留產物,具有很高科研價值的虎頭際"冰臼群"(錦屏村溪谷地帶,分佈著許多造型奇特、形如舂米用的石臼的石洞,"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大小和模樣就如澡盆一樣,村民們喜歡在此洗澡,俗稱"天然澡池";大多數口徑約50多厘米,"肚子"都比口大。
據考證錦屏冰臼群屬於河谷冰臼,是罕見的地質遺跡。距今已有約200萬至300萬年,是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的直接產物和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遺跡,也是古冰川運動存在的有力見證;是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的方式沖蝕基岩產生的。由於其形態酷似中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是地球演變歷史的見證者,它在中國東南地區十分罕見,它的發現印證了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關於南方地區存在第四紀冰川的推論,為地質學界解決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否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爭議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例證。.
松林島古松
位於周弄坑村邊樂平溪中有一塊面積1800餘平方米的沙洲,沙洲上生長著160餘株參天古松,故名松林島。島上古松樹多在300年以上,蒼勁挺拔,最大的胸徑105公分,高達25米。夏秋時節,遊人在此避暑、野炊,可領略到“山風鼓松濤,流水映彩雲”的自然情趣。
原來這裡並沒有什麼島嶼,更沒有這一片茂盛的松林,只是一條清澈的小河繞村而過,村民們洗衣、燒飯都是用這條河的水。傳說有一天,有一個美若仙女的林氏村姑,在河邊洗衣裳,龍王爺的小兒子青龍看中她想納其為妃,就在河中央漂浮一團五顏六色的東西。姑娘記得曾聽老一輩提起過,這是一種叫做“錦被”的風水寶物,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想得到什麼就將什麼丟到“錦被”中去。情急中姑娘忙用手中松木棒槌投去,忽然一道銀光閃過,只見一條光芒四射的青龍抱著林女在河中乘“錦被”而去。
不久潭中升起一個棒槌形的小島,島上長滿了松樹,便是如今的松林島。
仙岩古茶樹
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原名遂應場,解放初,改名錦屏。仙岩茶曾是當地最大特產,馳名中外,暢銷港、澳、英、德等地區和國家。歷史上有許多美麗傳說,流傳四方。
錦屏境內崇山環抱,仙岩茶多生長於岩層石隙之中,高山區日照短,雲霧多,茶樹得風日之宜,雨露之潤,葉質柔嫩,內含有效物質豐富,尤其香氣出奇。製成的毛茶,秀長挺撥,緊結圓潤,有一股蘭花之香撲鼻而來,是紅茶中的上品。關於仙岩茶的來歷傳說頗有趣。南宋前,當地百姓不知茶為何物。遂應場銀礦開採后,四方客商雲集,其中有一銀客出這裡的茶葉是佳品,並向范祖氏家討茶喝,棒出的卻是白開水,始知這裡人不識茶葉。銀客當即帶范去茶樹叢辨認茶葉,並教他手摘和初制技術。其後,這銀客不辭而別,沒留姓名。因此處茶樹不解何人所栽,何時所長,便附會是仙人所種,仙人指點,故命名為仙岩茶。清道光(1821-1850)年間,這裡有茶行20多家,抗日戰爭前茶商打出的商標是福建遂應場政和工夫仙岩茶,出口茶葉1600至1800箱,其中6個茶行茶葉由英國和法國洋行包銷。一些村民至今保存著1926年萬先春茶行老闆,工於仙岩茶商標啟用的英文通告及當時錦屏村13家老牌茶行之一“萬福豐”老闆的名片。仙岩茶的衰落是在日寇侵華之後,因外銷受阻,茶價低賤,導致茶園大片荒蕪。解放后恢復生產,才使工藝傳承。為順應市場需求,當地有關人士已將仙岩茶由單一紅茶品種政和工夫擴大為紅茶、綠茶、花茶等仙岩茶系列產品。
後山廊橋
清澈的樂溪河安詳地向北流往浙江慶元,在見不到身影的地方進入浙江境內,游目所及,溪水的兩岸是田地和民居,後山橋凌空架設在溪流之上,是連接左右兩岸的通道。
後山橋,位於政和縣嶺腰鄉後山村,東西走向,典型的木拱廊橋,東西走向,全長41.50米,凈跨32米,矢高11.15米,面闊5.00米,廊屋15間。該橋始建明朝,清嘉慶四年重建,2001年重修。關於這座橋的歷史,有這麼一個故事:一慶元姓吳的人因逃難昏倒在後山村后的山路上,當地一位獵農看見后將他背回家。這位慶元人傷勢不輕,無法行走,每日都由後山村民輪流背著他淌過安溪,到對岸醫藥先生那裡治療。這位慶元傷者是一名造橋高手,病癒后就在就在後山村修建了這座典雅大方的廊橋。
錦屏古村落
政和縣錦屏村,2018年12月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一個許多高考學子的景仰之地,村頭一棵號稱"狀元樹"的全國樹齡最長的"杉木王",和村裡共送出78名大學生的故事,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來自浙江和省內的高考學子。
人口只有1996人,人均不到一畝地,但是錦屏村的文化資源卻相當豐厚。史書記載:錦屏村開村於唐末;宋朝時,有著馳名全國的銀礦,成為宋朝貨幣的重要基地;宋朝時,還創建了南屏山書院,名盛一時;清朝時,這裡是閩浙交界的重要茶葉市場,茶葉大量出口到英國,至今村民還保留著與英國人貿易的一份英文的茶葉說明書。
與眾不同的文化積澱帶給了這個小村與眾不同的文化韻味。也許是先人對教育重視的積澱,或許是工商業給錦屏人帶來了闖出大山的勇氣,養成了這個小村獨特的文化氣質。
錦屏村先後走出91名大學生,這在閩北堪稱第一,在全省也不多見。這個山清水秀的村莊走出如此之多的大學生並非偶然,它是錦屏村尊師重教風俗開出的一朵朵美麗的知識之花,成就了今天的滿園春色。
真善美的風俗,總是在草根中找到生命的根源;真善美的風俗,總是在流傳中愈加深入人心。在這個小村莊,有著許多因為教育發生的感人細節,為孩子讀書借錢最好借,為孩子讀書幹活最賣力,這些都源自村民們對知識與教育帶來的美好前景的信任和憧憬。當一個風俗成為一個人群內心的自我道德的內驅時,它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在錦屏村我們看到了這種力量。自發的尊師重教行為,成為錦屏村民的自發行為,這就是一個良俗不斷流傳的民間根基。
更可喜的是,看到這種良俗在升華,對知識的敬重已化作這些年輕學子改變家鄉的實際行動。他們正用智慧為這個千年古村的再度繁榮,貢獻著年輕人的熱情。不負父老鄉親,情系家園熱土。誠如斯,那麼我們又看到錦屏村美好風俗升華的時代新內涵了。
錦屏古官道
古代縣際交通大道包括古驛道,俗稱"官馬大道"。寬約2米,路面用大石鋪砌,可通車馬,沿途有涼亭、橋、渡,路邊村鎮有客棧等設施,是古代郵傳與官員來往的大路。
香爐尖雲海
香爐尖又稱"盤絲山",是觀賞日出、雲海的好地方,海拔1597米,位列福建省第21位,浙江省第8位,與浙江省慶元縣地界毗鄰,位於有夏雨的-暖溫帶(海洋性)群落交錯區,是亞洲一個特殊區域。山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濕潤,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半山腰是連綿三千畝的草場,是政和縣現有的最大一片天然草場。浙江衛視旅遊版探訪消失的華南虎專輯就在香爐尖蹲守其蹤跡。香爐峰山頂只有三四平米見寬,它雖沒有黃山的峻美,武夷的秀麗,桂林的可人,但登高遠眺,放眼四周,曲曲彎彎路,重重疊疊山,人在山頂,彷彿是在大自然廣袤寬厚的懷抱里,清風拂面,讓自己與天空、白雲,還有厚重的香爐尖山融為一體。
千手觀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