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汪亞平的結果 展開
-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 蒙華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汪亞平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汪亞平,1972年出生,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199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並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至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被聘為副教授,2006年晉陞為教授。
2018年起擔任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曾獲1998、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2001年獲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曾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汪亞平。
2001年被韓國國立海洋研究院海洋地質學家H.J. LEE邀請訪問4個月;2003至2004年赴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研究所訪問,與物理海洋學家Harry Wang教授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並作大會報告,在部分國際會議上擔任分會主席和副主席。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08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留學人員回國基金等,已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還作為科研骨幹參加了國家973項目“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參加過10餘個研究和工程項目。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參加撰寫研究報告6篇。
(2)進行了海水懸沙濃度的聲學觀測研究,為泥沙監測提供了高效的監測技術;
曾為SCI刊物《Acta Oceanologica Sinic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審稿,為中文核心期刊《海洋學報》、《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水利學報》等審稿,還擔任了學位論文、項目結題報告、科研項目成果評價、申報高級職稱成果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通信評審人。
Bagnold型沉積物輸運公式的修訂、淤泥質海岸潮水溝的水沙輸運與地貌演化、近岸水體懸沙濃度與水沙通量的高頻高解析度聲學觀測、大型海灣物質輸運與演化、潮灘邊界層參數與浪流聯合作用的觀測與分析、海岸帶港口與土地資源開發與評價等方面。
1999年以來,汪亞平教授已撰寫學術論文50餘篇,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多人來信索要論文複印件、探討科學問題等(如英國著名學者John Allen,FRS),並被國內同行多次引用,如,分別發表在美國“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刊物上的兩篇論文,至今已被SCI刊物論文引用10餘次。
以上成果均是基於汪亞平教授的實測數據和理論分析得出,可望對海岸帶資源開發,如灘塗圍墾、港口建設、河口水沙通量監測、海洋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等提供積極的指導意義和較高的應用價值。
汪亞平教授研究工作的主要創新意義可歸納為三方面。首先,在沉積物輸運率計算中,經典Bagnold型沉積物輸運公式獲得了廣泛使用。近年來的觀測與研究發現,由英國科學家Hardisty改進的經典Bagnold型沉積物輸運公式計算結果比實測結果常常偏大。汪亞平教授通過重新分析研究原始水槽數據,提出了新的海底沉積物輸運率的計算公式,修正了經典Bagnold型沉積物輸運公式中係數估算的方法,提出了新的粒度-沉積物輸運係數方程(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1);公式物理意義明確,在海岸工程中也有應用價值。
其次,沉積物輸運中的重要形式是懸沙輸運,計算懸沙輸運量關鍵是獲得懸沙濃度數據。汪亞平教授基於現代聲學理論,通過建立懸沙濃度與聲學信號的數學模型,提出了海水懸沙濃度與斷面懸沙通量的聲學觀測方法,並在膠州灣、長江口、江蘇北部近海、韓國金海灣等區域得到了成功運用,為河口海岸區域泥沙監測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監測技術,今後將進一步向環境檢測部門、水文站推廣。
再次,潮灘與海岸鹽沼濕地是一個重要的地球系統單元。汪亞平教授通過理論推導與野外現場觀測數據的分析,獲得流速-水位-坡度關係,解釋了潮溝中實測到的流速脈衝現象,以及近岸潮汐環境中的潮不對稱(流速與漲落潮周期不對稱)等,深入闡明了潮灘、潮水溝水動力與地貌的相互響應機制,在潮灘演化的理論模型方面作出了貢獻。該項成果主要發表於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最近,汪亞平教授在江蘇潮灘使用高頻、高解析度“用戶化數據採集系統”MIDAS400,對潮灘邊界層參數(海底糙率、摩阻流速和拖曳係數)、沉積物輸運過程作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研究,已有兩篇論文發表於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一篇發表於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此外,汪亞平教授主持的潮灘浪流聯合作用研究正在開展,已獲得部分初步成果,該項研究將使我國的潮灘研究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珠江口、台灣淺灘地形變化監測管理保障系統”之子項目“示範區沉積動力過程觀測與數值模擬”(No. 201105001-2)。項目負責人。2011-2014。
“海南省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海南908專項)之集成項目“總報告、專著及藍皮書編撰”(HN908-04-01)。項目負責人。2010-201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長江口北支河道演變規律與不同整治方案效果模擬評估(BK2010050) 。項目負責人。2010-2012。
海南省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海南省典型海洋災害的規律與防治對策(HN908-02-05) 。項目負責人。2008-2009。
地理學人才基地科研訓練項目“流域系統過程與可持續發展”之子項目——長江河口沉積動力過程觀測(J0630535)。項目負責人,2007-2009。
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潮灘與河口沉積動力過程及其資源環境效應(NCET-06-0446)。項目負責人,2007-2009。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D類)——江蘇省海岸水環境變異、災害防護與治理對策。項目負責人。2006-2008。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浪流共同作用下的潮灘邊界層研究。項目負責人。2006-2008。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人類活動導致近海水道環境變異與災害防護對策(BK2006131)。項目負責人。2006-2008。
江蘇省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江蘇省908專項)——近岸海域基礎調查之“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子項目(JS-908-01-01)。項目負責人。2005-20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潮灘浪流聯合動力過程與潮盆體系演化(No.40576040)。項目負責人。2006-2008。
“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國家908專項)之研究項目——重要海灣和河口灣的淤積災害及防治(908-02-03-08)。項目負責人。2005-2009。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河流入海物質通量變異及其對流域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No.2002CB412401)。主要參加人。2002-20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強潮海灣粉砂物質與海岸系統行為(No.40231010)。主要參加人。2003-2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用走航式ADCP進行長江口懸沙輸運量觀測的研究(No.40106009)。項目負責人。2002-2004。
中國博士后基金——淤泥質海岸潮盆體系的地貌動力過程。項目負責人。2001-2002。
劉秀娟,高抒,汪亞平,2010。倚岸型潮流脊體系中的深槽沖刷——以江蘇如東海岸為例。海洋通報,29(3):271-276。
閔鳳陽,汪亞平,高建華,劉運令,張志林, 黎禮剛,2010。長江口北支的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通報,29(3):264-270。
邢飛,汪亞平*,高建華,鄒欣慶,2010。江蘇近岸海域懸沙濃度的時空分佈特徵。海洋與湖沼, 41(3):459-468。(*通訊作者)
閔鳳陽,汪亞平*,左平,劉運令,吳祥柏,2009。深圳灣西北部海域表層沉積物的分佈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待刊)(*通訊作者)
程珺,高抒,汪亞平,閔鳳陽。蘇北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及其對環境動力的響應。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9 (1):7-12。
閔鳳陽,汪亞平,2009。江蘇淤泥質海岸入海河道閘下淤積研究。海洋科學,32(12):87-91。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9。深圳灣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評價。海洋通報,28(1):50-54。
馬菲,汪亞平*,李炎,葉長江,徐志偉,張凡,2008。地統計法支持的北部灣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徑趨勢分析。地理學報,63(11):1207-1217。(*通訊作者)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8。深圳灣海域表層和柱狀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分佈特徵。海洋學報,30(4):71-79。
張瑞,潘少明,汪亞平,高建華,2008。長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學分佈特徵。第四紀研究,28(4):629-639。
賈建軍,夏小明,汪亞平,2008。美國岸線現狀調查30年進展綜述——以美國弗吉尼亞州為例。海洋學研究,26(2),53-58。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夏小明,賈建軍,2008。膠州灣沉積物的時空分異特徵及運移趨勢。海洋通報,27(3):57-66。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8。近50 年來長江入河口區含沙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海洋通報,27(2):1-9。
張 瑞,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張志林,2008。長江口泥質區垂向沉積結構及其環境指示意義。海洋學報,30(2):92-101。(*通訊作者)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張瑞,李軍,白風龍,2007。長江口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來源及分佈。地理學報,62(9):981-991。
汪亞平,高抒,2007。膠州灣沉積速率:多種分析方法的對比。第四紀研究。(待刊)
楊暘,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2007。長江口南港底部邊界層特徵的觀測與分析。海洋科學(待刊)
謝東風,高抒,汪亞平,2006。砂質底質潮汐水道均衡態模擬初探。海洋學報,28(6):86-93。
楊暘,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王愛軍,2006。長江口枯季水動力懸沙特徵與再懸浮研究。南京大學學報,42(6):643-655。
杜曉琴,高抒,汪亞平,2006。潮灘水流加減速階段邊界層流速剖面的比較。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6(5):37-44。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6。長江大通水文站徑流量的時間系列分析。南京大學學報,42(4):423-434。
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2006。長江河口區邊界層參數的觀測與分析。海洋地質動態,22(7):16-20。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6。浪流聯合作用下潮灘沉積動力過程的高解析度數據採集與分析。科學通報,51(3):339-348。
汪亞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華,楊暘,王愛軍,李占海,吳中,2006。長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觀測與分析。地理學報,61(1):35-46。
賈建軍,汪亞平,高抒,王愛軍,李占海,2005。江蘇大豐潮灘推移質輸運與粒度趨勢信息解譯。科學通報,50(22):2546-2554。
李占海,高抒,柯賢坤,汪亞平,2005。江蘇大豐海岸鹼蓬灘潮溝及灘面的沉積動力特徵。海洋學報,27(6):75-82。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枯水期最大渾濁帶形成機制。泥沙研究。5:66-73。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懸沙動力特徵與輸運模式。海洋通報。24(5):8-15。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潘少明,2005。長江口枯季懸沙粒度與濃度之間的關係。海洋科學進展,23(2):159-167。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2004。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盲區數據處理及其在長江河口區的應用。水利學報,10:77-82。
高建華, 汪亞平,王愛軍,李占海, 楊暘,2004。ADCP在長江口懸沙輸運觀測中的應用,地理研究,23(4):455-462
王愛軍,汪亞平,楊暘,2004。江蘇王港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22(1):124-129。
李鳳業,宋金明,李學剛,汪亞平,齊君,2003。膠州灣現代沉積速率和沉積通量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29-33。
汪亞平,高建華,2003。河口海岸區懸沙輸運量的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觀測技術的初步研究。科學技術與工程,3(5):469-472。
王愛軍,汪亞平,2003。江蘇王港地區現代潮灘地貌發育特徵。資源調查與環境,24(1):38-44。
楊暘,汪亞平,高抒,2003。江蘇王港鹽沼潮溝的水動力及懸沙輸運過程。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 23-28。
王愛軍,汪亞平,柯賢坤,李占海,2003。潮間帶水沙多層位同步測量系統應用的初步研究。海洋通報,22(3): 61-68。
高抒,汪亞平,2002。膠州灣沉積環境與潮汐汊道演化特徵。海洋科學進展,2002,20(3):52-59。
汪亞平,高抒,2001。膠州灣沉積動力學及相關領域研究進展。海洋科學, 25(2):26-28。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0。海底邊界層水流結構及沉積物搬運研究進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8):101-106。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0。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沉積物分佈特徵及運移趨勢。地理學報,55(4):449-458。
賈建軍,高抒,汪亞平,2000。人工示蹤沙實驗的原理與進展。海洋通報,19(2): 80-89.
汪亞平,高抒,李坤業,1999。用ADCP進行走航式懸沙濃度測量的初步研究。海洋與湖沼,30(6): 758-763。
汪亞平,張忍順,1999。江蘇弶港鹽沼風車河潮溝的地貌與動力演化。海洋科學集刊,41: 40-50。
高抒,程鵬,汪亞平,曹奇原,1999。長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懸沙濃度特徵。海洋通報。18(6):44-50。
高抒,汪亞平,賈建軍,1999。“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科學問題。科學,51(6): 8-11。
汪亞平,張忍順,高抒,1998。論鹽沼-潮溝系統的地貌動力響應。科學通報。43(21) :2315-2320。
汪亞平,張忍順,1998。江蘇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態及動力格局。海洋科學。(3): 43-47。
博士學位論文∶膠州灣及鄰近海區沉積動力學。2000,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學士學位論文∶黃河中游產沙機理及對策。1994,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