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丸

檳榔丸

檳榔丸主治大腸實熱,秘澀不通,心煩悶亂;小兒遍身浮腫;氣不宣通,飲食遲化,胸膈痞悶,噫氣吞酸,頭目重悶,脅肋刺痛,嘔逆噁心;腳氣服藥后麻痹漸退,而但微痛拘急,大便秘澀;飲食過多,心腹膨悶;脾實,腹脅堅脹,涇溲不利

檳榔丸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六.
【組成】檳榔30克 羌活30克 郁李仁60克(湯浸,去皮、尖,微炒) 木香30克 川大黃30克(銼,微炒) 牽牛子120克(搗羅取末30”60克) 青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 麻仁60克(銼,研如膏)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時用生薑湯送下。

檳榔丸2


【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檳榔(炮,銼)30克 大黃(銼,炒)60克 木香15克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0克 牽牛子60克(其中30克生搗為末,30克炒令熟,別搗為末)
【用法】上五味,除牽牛子外,搗羅為宋,再入牽牛子末和勻,加煉蜜杵搗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檳榔丸3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黑牽牛90克(炒) 青木香 青皮 防風 檳榔各30克
【用法】上藥研末,麵糊為丸,如芥子大。每服20丸,桑白皮湯下。

檳榔丸4


【名稱】檳榔丸
【組成】丁香2錢半,木香2錢半,檳榔半兩,舶上丁香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縮砂仁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肉豆蔻1錢,烏梅(全用)2兩,巴豆(不去皮,別搗)1兩,硇砂(別研)3錢。
【來源】《御葯院方》卷四。
【方法】上為細末,醋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不得見日併火,只風中陰乾。
【用法】每服3-5丸,食後生薑湯放冷送下。

檳榔丸5


【名稱】檳榔丸
【組成】檳榔、芎各等分。
【來源】《雞峰》卷四。
【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檳榔丸6


【組成】檳榔2錢,木香2錢,青皮1兩,薑黃1兩,羅卜子(炒,取末)、牽牛子(取末)7錢半。
【來源】《衛生總微》卷十四。
【主治】小兒疳氣腹脹,四肢腫滿,氣急喘悶,小便不利
【用法】上為末,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檳榔丸7


【組成】檳榔(炮,銼)3個,大戟(銼,炒)半兩,牽牛子(炒)1分,滑石(碎)1分,海蛤1分,瞿麥穗1分,旋覆花1分,甘遂(炒)1分。
【來源】《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用法】上為末,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7-10丸,煎商陸湯送下。若作散,每服1錢匕,亦煎商陸湯調下;如躁,米飲調下。如取利動,繼服葶藶丸

檳榔丸8


【組成】檳榔3分,丁香1分(不見火),半夏1兩(湯洗7次),細辛(去葉)半兩,乾薑(炮)半兩,人蔘半兩(去蘆)。
【來源】《本事》卷三。
【主治】心下停飲冷痰,頭目暈眩,睡卧口中多涎。
【用法】上為細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薑湯送下,1日3服。

檳榔丸9


【組成】檳榔(銼)2兩,木香2兩,芍藥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1兩,大黃(銼,炒)1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利下為度。

檳榔丸10


【組成】檳榔1分,木香1分,枳實半兩(炒),牽牛(頭末)半兩,陳皮(去白)半兩。
【來源】《陰證略例》。
【用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飲生薑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