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島街道辦事處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轄街道
薛家島街道辦事處地處膠州灣入海口西岸,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相距2.26海里,南瀕黃海,西北與青島保稅區和前灣港毗鄰,沿海低山丘陵地帶,呈半島形。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西最大距離1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6公里。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4.8公頃。主要山脈有窟窿山、陡山、崇石山、溫山、吉山、硯台山,其中硯台山最高,海拔174.8米。河流有丁家河、蔡陽河,境內總長5公里,均屬季節性河流,流域面積小。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是花生。全處植被面積886公頃,覆蓋率34%。海岸線長54公里,轄36個社區(含3個城市社區),8萬人口(常住人口3.9萬)。全處共有76個黨支部(1個黨總支),2390名黨員。
薛家島街道辦事處綜合數據指標進入全國小城鎮1000強,蟬聯“青島市縣域經濟發展十強街道”榮譽稱號,連續十四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街道黨工委先後榮獲區級先進黨委、青島市黨建工作示範單位、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青島市“五個好”街道黨工委和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自2004年以來全部為“優秀”。
現任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薛仁龍
現任街道辦事處主任:肖政
明朝,薛家島為膠州沾化鄉辛林社,是明代愛國將領陽武侯薛祿的故里。1898年3月6日,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簽訂,薛家島屬青島德租界。1929年7月為青島特別市海西區,1932年改稱薛家島鄉區建設辦事處,1942年改為膠州區薛家島鎮,1945年8月改稱薛家島區。1958年3月更名為薛家島鄉,同年9月建薛家島人民公社,1984年8月改為薛家島鎮,1994年12月改為薛家島街道辦事處。
全處轄33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03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79‰。全處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朝鮮族、土家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其總數為83人,佔全處總人口的0.27%。全處有薛、劉、范、尹、張、郭、顧、楊、王、胡、萬、吳等86個姓氏,其中薛姓達50%以上。
建國初期,全處農村經濟總收入25萬元,1978年為2326萬元,2000年為17.3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7.5%、46%、26.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478萬元,年末社會儲蓄各項存款餘額2.784億元。該處以海產、旅遊業著名。1984年劃為青島旅遊開發區,1995年劃為省旅遊度假區,是青島市海水養魚基地、青島市海珍品養殖基地。該處工業發達,自1958年先後建立了薛家島農機修理製造廠、薛家島修船廠、薛家島磚瓦廠、橡膠廠、冷藏廠、橡膠機械廠、乳膠廠、青島安利橡膠有限公司、薛家島建築工程公司等。1993年建立了薛家島工業園。水產、街村企業、旅遊業成為該處的支柱產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海西灣修造船基地設在該處,促進了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業的發展。
1946年夏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達241.7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25公斤,總產達到65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處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因地制宜,不斷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提倡科技興農,1980年以後,採取了“以牧養農、以漁促農、以工補農”等措施,重視農業投入,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0年在遭受雹災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徵用土地的情況下,糧食畝產407公斤,總產達753.4萬公斤。
1980年以後,實行以養為主、養捕並舉,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海水養殖。1992年,漁船由1978年的145隻增加到535隻,水產品總產量由1978年的750萬公斤發展到2600萬公斤,獲青島市“水產狀元鎮”稱號和山東省漁業生產先進單位稱號。1994年,由扇貝、鮑魚、海參等養殖發展到網箱養魚,攻克了北方人工養魚自然越冬的技術障礙,成為青島市第一個科技興海基地,也是青島市最大的網箱養魚基地和海珍品養殖基地。2000年,全處海水養魚網箱7080個,存養海水魚641萬尾,鮑魚存養量509萬頭,實現水產品總量7104萬公斤。
該處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封山育林,海岸植防護林,風景區四旁植銀杏、櫻花等觀賞樹木。山地造林122.2公頃,植黑松15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保護了土地,減輕了海潮、海風的危害。
2000年底,全處實現農業總產值4.7011億元,其中種植業1177萬元,漁業4.5418億元,畜牧業355萬元,林業44萬元,其它為17萬元。
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木業、制氈、榨油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后,1953年辦起了小農具廠鐵木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機械廠、麵粉廠、船廠、酒廠、被服廠等小型企業。1959年,從業人員350人,固定資產原值20萬元。1966年又辦起修船廠。1971年~1977年先後辦起薛家島磚瓦廠、橡膠廠、建築工程隊等企業。1978年社隊企業總產值992萬元。1978年後,經過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整頓,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工業生產穩步上升,產值不斷增長。1980年先後辦起橡膠機械廠、水產冷藏廠、乳膠廠、建材廠等企業。1986年有鎮辦企業19處,村、聯戶和戶辦企業116處,工業總產值達2579.5萬元。90年代,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外向型經濟轉移,外引內聯,優化產業結構,鎮辦工業逐步形成了以橡膠工業為主體,修船、印刷、文具、地毯、加工、建築材料業協調發展的格局。2000年,全處共有工業企業1206個,從業人員10361人,年末固定資產凈值餘額5439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億元,創利稅9411萬元。名優產品有:“威蝶”牌耐酸乳膠手套獲市優、部優名牌產品榮譽稱號;“安利”牌輪胎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標準認證,獲市優名牌產品稱號;“爭世”牌膠鞋獲中國公認名優產品榮譽稱號;建安公司承建的蘭青生物研究所車間工程、黃島電網技術監督調控中心等工程被評為省優工程。
建國前,境內薛家島為集市大村,泰薛公路橫穿中心,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較興盛,有各類店鋪20餘家。建國初,區政府發動群眾入股辦起薛家島6個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大多數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6年,有國營網點14處,集體網點48處,個體網點306個,農村小商販20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個人承包。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先後建起薛家島農貿市場,開設了北庄集市日,鎮駐地建起商業街3條,煙台前村建商業街1條。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574戶,私營企業103家,個體運輸戶300戶。
1984年,薛家島闢為青島旅遊開發區,首先開發了金沙灘風景區,旅遊業逐步發展。90年代初,成立了薛家島旅遊服務公司,實施了以金沙灘度假村開發為重點的旅遊和房地產開發。1993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黃島區合併,進一步加快了薛家島旅遊開發建設步伐。1995年,省政府批准薛家島為省級旅遊度假區。1998年至2000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三屆“金沙灘之夏”文化旅遊節活動。2000年遊客達50餘萬人,旅遊飲食服務業總收入達1億元。
水產養殖業。境內水產資源豐富,80年代以來,實行以養為主,養捕並舉,是青島市最大的海水網箱養魚基地和海珍品養殖基地。水產養殖業屬該處三大經濟支柱之一。
旅遊業。境內海抱山連,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旅遊區規劃面積27.2平方公里,是青島市旅遊開發區、省級旅遊度假區。80年代以來,旅遊業日漸興盛,構成該處的經濟特色。
清末,境內有私塾6處。1898年私塾改“蒙養學堂”,有學生200餘人。1929年境內有小學10處,私塾13處。至1944年,境內小學10處,私塾17處,在校生115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50%。建國后,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建國初境內舉辦農民夜校38處,至1953年基本完成青壯年掃盲任務。1955年境內有幼兒園29處。至1980年,境內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1988年全鎮學校房舍設備達到省級標準。1994年至1997年投資17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的小學教學樓、1處中學教學樓以及“燭光園”教師宿舍區1處。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90年代始,鎮每年籌資獎勵模範教師。2000年有小學6所,在校生2516人,中學1所,在校生831人,學生入學率100%。
1980年以後,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0餘項。1984年承擔省科委山東南部沿岸淺海櫛孔扇貝筏式人工養殖試驗項目,1985年通過了省級鑒定。1987年鮑魚人工育苗和試養成功,國家水產總局在境內設鮑魚養殖基地。1995年網箱養魚自然越冬試養成功,成為青島市海水網箱養魚發源地。薛家島辦事處依靠科技進步,加快高效水產養殖業的發展,1997年12月成為青島市第一個被命名的科技興海基地,有國家和市級科技興海示範區2處。1989年春,推廣玉米旱地大面積高產技術,是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1983年科學飼養水貂,獲青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年,全處有科技人員380人。
數百年來,薛家島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諸如地方戲、書法、繪畫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1935年設“民眾教育館”。建國后,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0年成立薛家島業餘劇團,1958年建廣播站,1970年建電影隊,1980年文化站改文化中心,設圖書閱覽室。1982年12月成立史志辦公室。1991年12月,《薛家島鎮組織史資料》內部出版,成為境內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1997年12月,經史志工作者的辛勤勞動,薛家島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薛家島鎮志》內部出版。全書3.5萬字,著力記述了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境內發生的巨大變化,薛家島人民的革命鬥爭歷程和創造的光輝業績。
境內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有武術、游泳、踢毽子、跳繩等。1932~1937年,薛家島村設民眾武術館1個。建國后,體育活動空前活躍。1953年成立薛家島區(鎮)體育運動委員會。鎮村兩級成立了籃球隊、排球隊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鎮體委每年春秋兩季組織籃球、長跑比賽。學校體育活動也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中小學均實行體育達標制。
1932年設青島市立第六醫院。1945年,大村、薛家島先後設中藥鋪4處,小醫院2處,有中醫4人、西醫2人。建國后,群眾的醫療條件逐步改善。1950年,境內設國辦大眾診所1處。1953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20餘人。1958年,聯合診所改為衛生院。各村成立衛生室,配備衛生員。1968年改為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4年4月,衛生院改為黃島區第二人民醫院。1993年該醫院被國家衛生部認定為“一等甲級醫院”。同年更名為薛家島醫院。至2000年,醫院佔地面積9671平方米,建築面積5466平方米,有門診、病房、醫務人員居住樓3幢,床位30餘張,醫務工作者63人,設臨床、醫技等科室18個,擁有B超、心電圖機、多功能微波治療儀等總值60餘萬元的醫療設備。此外,全處有村衛生室33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0餘人。2000年,薛家島醫院通過了國家試點中醫區驗收,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市、區驗收。
人民生活建國前,廣大群眾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均糧食100公斤,經濟收入人均不足40元。建國后,隨著經濟的恢複發展,農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70公斤,經濟收入80元。70年代,農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改以小麥為主糧,90年代雞、魚、肉、蛋成為群眾的尋常菜肴。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多姿多彩,逐步向高檔發展。100%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60%以上的村建立了居民樓區。薛家島一村31戶農民進住二層高檔小康樓。全處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1萬餘部,行動電話10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100%。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6年戶戶通電,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90%以上的村通自來水,通柏油路。全處33個村5個街辦企業5651人辦理了農工商養老保險。1992年10月,鎮敬老院被評為省級敬老院,有30多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歡度晚年。1993年,該鎮創省經濟強鎮、省級文明單位。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183元。
1989~1991年先後投資300餘萬元,拓寬鎮駐地主街道,改建鎮文化中心,建集貿市場、商業街各1處以及鎮敬老院、教師居住園區等。獲青島市首批小城鎮建設“標桿鄉鎮”稱號。1992年以後,先後投資1400餘萬元,新建和拓寬改造道路10條,總長20餘公里,安裝美國產萬門電話程式控制交換機1台,鋪設自來水管線8580米,新建鎮幼兒園1所,達到“雙基”教育標準。實現了竹岔島通電。鎮駐地新建鳳凰園、梧桐園、蘭東3個居民樓區,建築面積392400餘平方米;工業園1處,規劃面積364433平方米。1994年5月,委託上海規劃設計院設計薛家島小城鎮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旅遊、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充分利用保護比較完整的古迹名勝10餘處發展觀光旅遊,優化城鎮投資環境。2000年,投資5052萬元的連三島海洋科研綜合養殖旅遊觀光園破土動工,自后岔灣至漁鳴嘴22公里旅遊環島路工程路基土路面修築完成,春季一次植黑松、櫻花等15萬株,處駐地主要街道實行一天一掃。薛家島鎮1993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並被評為省級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薛家島街道辦事處
一、突出經濟發展增實力
重點推進武漢光谷聯合軟體園、聖戈班汽車玻璃、中創物流、鳳凰島溫泉度假酒店、希爾頓酒店等項目建設進度,確保超額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確保辦事處實現財政收入增長25%以上;確保辦事處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38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確保完成社區集體經濟純收入4.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679元;確保落戶轄區內項目100%按時開工。
薛家島街道辦事處
樹立“精品”意識,加快推進辦事處舊村改造工作步伐。確保2013年7月前完成南北屯、煙台前、山裡(造船區)高層建設並實現分配,南島、甘水灣多層主題竣工。進一步完善轄區商業、公共服務、旅遊等功能和旅遊島各項旅遊設施,積極開發特色旅遊紀念品,擴大品牌知名度。
紮實開展“倡導文明新生活”活動,協調各方面力量集中清理轄區內100多萬立方土堆;下大力氣守綠護綠,愛海護海,確保轄區內實現“無新違章建築,無新衛生死角和無新土堆”的新“三無”目標。
三、加強社會管理在創新
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堅持重心下移和服務下沉,切實推動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不斷完善各項體系,擴大社會管理覆蓋面,建立涵蓋社區居民、企業、工商業、高校等各個高層面的綜合管理體系,形成既自我又和諧又共同和諧的社會管理新局面。
抓好民計民生工作。全面提升學前教育水平;重視做到城鄉保和困難權重的救助工作;加強勞動力培訓,進一步擴大在就業能力;繼續施行局面免費義務查體服務,加強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的監控。深入開展“五進”、創先爭優、“聯戶、結對、幫扶”等主題實踐活動。切實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做到幹部清蒸、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4年10月,北庄村薛文英在津浦鐵路濟南大廠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南庄村薛光軍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0月,薛家島村薛樂三、薛洪展在薛家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在薛家島村建立第一個中共薛家島支部委員會。8月,建立第一屆中共珠山縣薛家島分區委員會。至1948年11月,全區共建黨支部11個。1949年底,共有黨員151人,黨支部13個。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743人。1992年,薛家島鎮黨委被評為“青島市基層先進黨委”“青島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在辦事處駐地建基層黨校1處。近幾年來,調整充實了33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處黨員人數發展到1271人,黨支部46個。辦事處連續9年被評為“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8月,薛家島區公所成立。1958年9月,成立薛家島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1967年7月,建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2月恢復管理委員會。1984年8月,建立薛家島鎮人民政府。1994年12月改為薛家島街道辦事處。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有薛家島區各界人民抗日救國聯合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1964年冬成立薛家島貧下中農協會。1949年5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薛家島工作委員會,1957年5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薛家島區委員會。1952年春成立薛家島區工商聯合會。1987年成立薛家島鎮個體勞動者協會。1987年11月成立薛家島鎮計劃生育協會。1988年4月成立薛家島鎮科技工作協會。
該處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區街道辦事處第2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經濟強鎮、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漁業生產先進單位、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山東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山東省國防工程護養先進單位、山東省一級鄉鎮敬老院、山東省中小幼科技示範先進單位、青島市百強鄉鎮、青島市鄉鎮先進黨委、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青島市水產強鎮、青島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青島市綠化先進單位、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青島市司法行政先進集體、青島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僑務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財政工作文明單位、青島市農村財務管理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經營區先進單位、青島市先進婦聯等。
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冬十月,金兵自膠西泛海襲宋,宋將浙西副總管李寶與其子公佐大破金兵於陳家島(在今薛家島東鳳凰山一帶),殺金將完顏鄭家奴等6人,降其軍卒3000餘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薛遇林自陝西韓城縣遷居膠州沾化鄉辛林家疃棘林,因薛氏族居,其地環以山海,故名薛家島。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薛祿封陽武侯,俸米1100石。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薛祿累功授封榮祿大夫柱國陽武侯,食祿1500石。其曾祖父薛安、祖父薛大、父薛遇林均被追封陽武侯。明仁宗即位后,加太子太保銜,世襲侯職。明宣德五年(1430年)卒,追封為鄞國公。
明朝中葉,倭寇為患,山東登萊州東南沿海屢受其擾,故沿海擇要設戍烽火相望,薛家島沿海一帶的封山、青石山等均設立了烽火台。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連歲大旱,人相食。薛家島沿海出現大量的青魚,緩解了糧荒。
清光緒元年(1875年),膠州知州李翼清(江蘇武進人)在薛家島辦義塾一處。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膠州水師在薛家島始設巡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遠東艦隊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入侵膠州灣並強佔青島。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膠澳租借條約》簽字。清政府將薛家島、竹岔島以及沿海潮面所指之處,均劃歸德國膠澳租界。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德國人調查竹岔島、檳榔島有鐵礦,青島德租界當局將其開採權許與德商,后因試采無價值而罷。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國侵略者在薛家島建安子碼頭,長50米,寬3米。同時在薛家島東南嶺建鐵房子一處,三層樓一棟,駐德軍30人。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德國在薛家島設公立小學一處。
1914年11月6日,日軍侵佔青島市區,薛家島淪陷。
1921年,基督教傳入薛家島地區,在薛家島村陽武侯設教堂一處。
1922年8月,土匪孫百萬糾集2000餘人盤踞在薛家島,在董家河村設司令部,在日本侵略軍的支持和縱容下,四處劫掠。
1924年10月,山東早期工運領導人薛文英在濟南鐵路大廠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第一位薛家島籍共產黨人。
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薛家島屬青島特別市海西區。
9月,青島特別市政府在薛家島四村設第六醫院。
1932年,青島特別市在薛家島設鄉區建設辦事處,下設農務、林務、公務、港務等8局。
1938年1月10日,日軍侵佔青島,薛家島淪陷。
1月,薛家島南庄村薛光軍赴延安參加革命。
4月、7月,連續大風雨,海水暴漲,顯浪、董家河、竹岔島、辛島四村有44人海上遇難。
1939年10月,中共膠縣工計委員會民運委員陳炳毅和盧友文在薛家島發展薛樂三、薛洪展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薛家島地區發展的首批農村黨員。
是年,偽青島特別市警察局修建薛家島北大樓,駐警察30餘人。
1942年12月14日,薛家島劃為偽膠州區行政辦事處,系膠州直屬鎮。
1944年秋,薛家島重新劃歸青島特別市。
1945年5月,中共濱海地委城工部派李繼村(又名李季澤)到薛家島一村建立情報站。
7月11日上午11時,美機一架自西向東轟炸薛家島安子碼頭停泊的商用客輪“濟安”號,船員和乘客死6人,傷無數,客輪被擊穿多處,拖回青島。
8月15日,中共濱海軍分區決定將鐵山武工隊、障日山武工隊、松山武工隊合併,成立青島武工大隊(亦稱薛家島武工大隊),趙清如任大隊長兼政委。
是月22日,八路軍濱海部隊解放薛家島。盤踞在薛家島的偽軍李伯泉部和薛福臣部聞風而逃。
是月,中共青島工委薛家島支部成立,李繼村任支部書記。這是薛家島地區第一個黨支部。
是月,中共珠山縣薛家島分區委、珠山縣薛家島區公所分別成立。胡傑任區委書記,楊晉臣任區長。
10月18日拂曉,國民黨李伯泉部1500餘人,從竹岔島進犯薛家島。薛家島武工大隊與之激戰3小時後撤出。
是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警備第10旅19團在薛家島武工大隊配合下,向進犯至薛家島的李伯泉部發起攻勢,經一晝夜激戰,活捉敵大隊長於松堂等600餘人,繳獲輕機槍12挺,長短槍500餘支,李伯泉殘部乘船逃竄,薛家島第二次解放。
1946年1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濱海區黨委和青島市委分別在薛家島建立情報站,以開辦商所為掩護,針對青島國民黨統治區開展各項工作。
6月,中共薛家島區委根據中央發布的“五四”指示,停止雙減運動,開展土地改革。
12月,中共薛家島區委領導全區人民掀起了“反蔣保田,參軍支前”立功運動。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一次參軍百餘人,參軍者乘轎乘馬,披紅戴花,母送子,妻送郎,場面動人。
1947年2月,為貫徹中共中央華東局《關於目前貫徹土地改革、土地複查並突擊春播》的指示,薛家島區委在濠窪村召開全區區、村幹部會議,動員部署出夫支前、碾軍糧、做軍鞋,開展“反蔣保田,反匪防特”運動。
3月,膠南公安局破獲薛家島以金丹亭和薛實業為首的敵特組織,共捕獲敵特52名,處決罪大惡極者20餘人。
1948年11月26日,國民黨50軍106師及青島警備旅共萬人經膠縣、紅石崖、辛安向薛家島大舉進犯,27日下午佔據薛家島。
1949年5月26日夜,駐薛家島的國民黨山東保安第2旅第6團團長蔡晉康率部1649人起義,按指定地點開往王台鎮接受民主改編。
6月2日,青島解放。同日,濱北獨立一團和膠南指揮部解放了薛家島全境。
1950年冬,薛家島區下設鄉級政權機構,分別設薛家島、辛島、官亭、南島、煙台前、山裡6個鄉人民政府基層組織。
1951年春,薛家島區全區40個行政村結束土地改革,頒發土地證。
7月5日,薛家島區政府積極貫徹執行《農業稅查田定產工作實施綱要》,發動各村群眾查田定產。
1952年10月,熱烈響應全國農業生產會議的號召,各村成立互助組,開展愛國豐產運動。
1953年冬,薛家島一村試辦由19戶組成的農業生產合作社1處。
1955年下半年,出現農業合作化高潮,各村紛紛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6年6月,薛家島區試辦高級農業合作社,至此年底,全區共辦起高級社43處。
1958年9月,撤銷薛家島鄉,成立紅星人民公社,后改名為薛家島人民公社。同時建立了公社海帶養殖場和公社農機修理製造廠。
1959年春,開放集市貿易,按農曆每月逢二、七為薛家島集市日。
1960年,水、旱、風、雹四災併發,農作物減產3~5成。
1961年春,薛家島公社成立生產救災領導機構,發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秋季農業豐收,群眾生活好轉,社會穩定。
1965年,改革舊風俗:結婚不坐轎,改用車推、自行車帶;殯葬不用吹鼓手和棺罩,村村設公墓,按指定地點埋葬。
1966年9月,建立薛家島公社修船廠,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1975年7月,薛家島公社橡膠廠動工興建,翌年竣工投產。
1981年9月,薛家島公社實行大包干生產責任制,責任田到戶,各業承包到人經營。
1984年,薛家島被闢為青島旅遊開發區。
1985年3月28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薛家島鎮濠窪南部舉行隆重的奠基儀式。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人李昌安、馬世忠、李瑜;青島市委、市政府領導人劉鵬、劉鎮、郭松年及13個地市的負責人和46位外賓參加了奠基典禮。
6月,國務委員谷牧視察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薛家島旅遊開發區、連三島風景區。
8月18日,9號颱風襲擊薛家島,經濟損失嚴重。
1986年8月30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視察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薛家島旅遊開發區金沙灘風景區。
1987年5月23日上午8時,青島匯泉灣出現海市蜃樓,其時隱時現的山頭和建築物為竹岔島。
1988年9月,交通部航務二處三公司遷址薛家島顯浪嘴,佔地3.13公頃,建沉浮箱碼頭一座。
12月,薛家島西部的濠北頭、濠南頭、濠窪、官亭、焦家莊、孫家溝、紅衛、張寶灣、丁家河9個村劃歸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0年9月13日,民政部副部長范寶俊到薛家島鎮視察民政工作,為薛家島鎮敬老院題詞“發展養老敬老事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7月28日,中國、蘇聯、蒙古、朝鮮、日本5國參加的國際無線電測向賽在薛家島狼虎山至徒山一線舉行。中國代表隊獲冠軍。原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參加了開幕式。
12月24日,薛家島鎮安裝萬門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與青島市區程式控制電話併網,全鎮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
1993年春,薛家島鎮駐地東部開發建設外引內聯區“鳳凰園”住宅區,佔地14.25公頃,建築面積19.88萬平方米。
5月25日,薛家島鎮駐地北部開發建設薛家島工業園,佔地26.64公頃,實際規劃面積266350平方米。
是月26日,青島市黃島區旅遊開發公司成立,屬鎮辦集體所有制企業。
1994年8月24日,日本獨資企業青島菱東紡織有限公司在薛家島工業園舉行奠基儀式,總投資1000萬美元,於翌年10月投產。
1995年2月28日,與英荷殼牌公司合資的油氣公司在顯浪嘴開工興建。
8月24日,青島日毛紡織有限公司在薛家島工業園舉行奠基儀式,總投資2000萬美元,翌年5月1日投產。
12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薛家島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1996年5月13日,薛家島旅遊區總體規劃方案研討會在青島開發區花林大廈舉行。旅遊區總體規劃面積27.2平方公里,分期分批建設以沙灘、礁石為特色的旅遊景點。
6月22日,青島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和黃島區政協聯合舉辦的薛祿研討會在花林大廈召開。薛家島薛祿故居遺址石碑同日揭碑。
12月,《薛家島鎮志》出版發行。
12月,薛家島街道辦事處被命名為科技興海基地,此系青島市第一個科技興海基地。
1998年7月17日,首屆“金沙灘之夏”文化旅遊周活動在金沙灘風景區開幕,國內外數萬名遊客參加了開幕式。
11月22日,青島海西灣修造船基地首期工程開工奠基儀式在道管嘴舉行。全部工程總投資額8.3億美元,建成后將成為國內一流、世界先進的大型船舶工業基地。
1999年1月8日,青島建工學院分校遷址薛家島,舉行掛牌儀式。原青島冶金礦山大學與其合併。
3月8日,青島南洋國際學校在煙台前村東北嶺破土動工。工程總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20公頃,分兩期建設,第一期工程於8月竣工投入使用。
7月9日,竹岔島海底電纜更新鋪設工程貫通,總投資額200萬元人民幣,解決了海島發展用電。
2000年3月,薛後路、北甘路、薛辛路道路修建工程同時動工,於年內整修硬化,全部竣工。
4月12日,薛家島辦事處駐地道路拓寬工程動工。道路拓寬70米,長2公里,12月竣工通車。
6月8日,冰雹襲擊薛家島南部8個村莊,受災面積253.33公頃,小麥減產5成,少數絕產。此系50年來受雹災最嚴重的一次。
10月10日上午,薛家島旅遊環島路開工修建。該路全長22公里,寬15米,於翌年7月底前竣工。
是月28日,連三島海洋科研綜合養殖旅遊觀光園,海珍品苗種繁育中心奠基。該項目由中科院海洋所、澳門金泉實業公司、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福瀛建設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組織實施。
12月27日,薛家島旅遊交通碼頭工程於安子碼頭舉行開工典禮。
薛祿(1371~1430)又名薛六,薛家島村人。是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的名將。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代兄從軍,在今河北省山海關一帶戍邊。因屢建戰功,不斷晉陞。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被封為奉天靖難推誠室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陽武侯。追封三代皆侯,賜誥券。明仁宗即位,加太子太保銜,世襲侯職,命巡邊。1430年7月23日卒。贈鄞國公,謚“忠武”。祀鄉賢祠。
薛曜字光溥,明朝嘉靖年間薛家島村人。陽武侯薛祿裔孫。陽武侯爵位世襲至薛曜族兄薛翰,因無嫡子,族人爭襲爵位,以致30多年未能世襲。朝廷派員兩次勘問,並命擇其族中賢者承襲陽武侯爵位。族人公推薛曜,但他以“疏遠”堅辭不就,志於學。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出任湖襄陽府推官,秉正執法,無一冤案,深得民心。後轉任陝西延安府通判,不久告老還鄉。他一生喜愛詩文,著有《世德堂稿》。
薛文英(1892~1930)薛家島北庄村人。1910年進入濰縣中學讀書,后又考入濟南鐵路學校。1914年畢業考入津浦路濟南大廠做工。1921年跟工友李廣義、劉乃洋等人成立了津浦大廠第一個俱樂部和工人夜校。1922年6月,同李廣義等人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個工會組織--津浦大廠工會,為該工會主要領導人之一,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鬥爭。192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2月出席在鄭州召開的全國工人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1926年5月參加在廣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後任中共津浦大廠支部委員會書記。1928年3月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后因特務跟蹤,叛徒出賣,兩次被捕入獄,兩次被黨組織營救。1930年7月,因在獄中受敵人摧殘致病逝世,時年38歲。1990年8月11日,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薛光軍(1917~1983)原名薛正華,薛家島北庄村人。1937年在青島中學讀書,1938年1月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3月入黨。歷任陝甘寧邊區陝北公校關中分校政治部幹事,中共中央組織部地方科幹事,中央黨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科副科長,遼寧省地委委員兼法庫縣委書記,瀋陽市委副秘書長、工業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財經部副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三辦組長,中央工業部部委委員、處長,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書長、秘書長,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郭太道(1957~1994)后岔灣村人。漁民,基幹民兵。1994年5月29日凌晨,他駕船去青島,同村的婦女主任陪同2名育齡婦女搭乘漁船到青島做計劃生育檢查。當船行至青島準備靠岸時,其中一婦女不慎落水,他立即跳入深海中,在10多分鐘內,連續10多次潛水搭救,終將落水婦女救出,而他卻被海水吞沒,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是年,黃島區開展了學習他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迹。1995年3月3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薛方增(1918~1996)薛家島四村人。1947年參加安子碼頭搬運隊,為裝卸工人,曾負責裝卸工具維修。1958年自力更生,大搞技術革新,自製成功了手搖吊車和傳送帶等裝卸工具,實現了半機械化裝卸。1959年10月出席全國群英大會,國務院授予全國群英會榮譽獎章1枚。1960年1月先後出席膠南縣、青島市、山東省工業交通戰線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分別獲榮譽獎章1枚。
楊希娥女,1933年生,中共黨員,竹岔島村人。歷任村婦女主任、農業大隊長、村黨支部書記、薛家島公社黨委副書記等職。她在任期間,領導村民積極發展生產,改變海島面貌,建成有名的海島新漁村。1979年被評為青島市、山東省、全國婦女“三八”紅旗手。
薛學坤1937年8月生,中共黨員,南屯村人。歷任村大隊會計、村黨支部書記。他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狠抓科學種田,先後培育出了“昌薛1號”“昌薛2號”地瓜新品種,實現了高產增收,受到了上級的獎勵。發展以水貂為主的飼養業,促進了村各業的發展。1986年9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87年9月收入中共青島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編《群星之光》一書。
高振峰1948年6月生,中共黨員,寶屋村人,薛家島辦事處水利站站長。歷任村黨支部書記,薛家島公社磚瓦廠、薛家島公社橡膠廠黨支部書記等職。1993年4月,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1992年、1994年,山東省水利廳授予“山東省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利管理先進工作者。
尹秀菊女,1951年2月生,中共黨員,煙台前村人。先後任薛家島供銷社售貨員、門市部經理、黨支部委員等職。她在商業工作中,文明經商,優質服務,做出了突出成績。1982年4月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是年10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最佳營業員。其勞模事迹編入《中華模範大典》。
焦志福1951年6月生,中共黨員,青島福瀛建設集團董事長。歷任薛家島鎮建築公司經理、黨支部書記、中共薛家島辦事處黨委委員、黃島區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等職。1995年4月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1996年4月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薛成君1954年7月生,中共黨員,薛家島六村人。歷任青島地毯五廠廠長、黃島區工業局副局長等職。他在任地毯五廠廠長期間,創出名牌“琴島”地毯,被評為省優、部優,出口創匯列青島市20強之一。企業列山東省地毯業經濟綜合實力前三名。1988年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山東省政府授予“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范積寬1958年1月生,中共黨員,煙台前村人,煙台前村黨支部書記。歷任青島地毯五廠計劃科科長、廠長助理等職。1993年4月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1994年4月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