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統

血液系統

血液系統,組成機體的系統之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結、脾臟等器官,以及通過血液運行散布在全身的血細胞。負責血細胞的生成、調節、破壞。

簡介


血液系統-百科知識庫
血液系統-百科知識庫
機體含有大量的水分,這些水和溶解在水裡的各種物質總稱為體液,約佔體重的60%。體液可分為兩大部分:存在於細胞內的稱為細胞內液,約佔體重的40%,存在於細胞外的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存在於組織細胞之間的組織間液(包括淋巴液和腦脊液),約佔體重的16%,另一類是血液的血漿(約佔體重的4%)。
血液是結締組織的一種,由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漿中溶解有多種化學物質。按容積計算,血漿佔55%,其中包括:水(91%)、蛋白質(7%)、脂質(1%)、糖類(0.1%)、無機鹽類(0.9%)、代謝產物:尿素、肌酐、尿酸等。

成分


血漿

血漿中蛋白質有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三類。白蛋白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中有重要作用。球蛋白與抗體產生有關,纖維蛋白原參與血液凝固。

生理鹽水

在血漿中由無機鹽形成的滲透壓稱為晶體滲透壓,由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稱為膠體滲透壓,血漿滲透壓的總值為兩者之和。0.9%氯化鈉溶液的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紅細胞在此溶液中大小、形狀不變,故稱為生理鹽水。

水腫

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會脹大,破裂,發生溶血,故低滲溶液不能用作靜脈輸液。血漿膠體滲透壓在保持血液與組織液間的水平衡中有重要意義。血漿蛋白減少時,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吸水力減少,水分瀦留於組織間隙,引起水腫。

血糖

血漿中所含的糖類主要是葡萄糖,簡稱血糖。其含量與糖代謝密切有關,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較穩定,血糖過高稱高血糖,或過低稱低血糖,都導致機體功能障礙。

血脂

血漿中所含脂肪類物質,統稱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等。這些物質是構成細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質的原料。血脂含量與脂肪代謝有關,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響,血脂過高對機體有害。

紅細胞


紅細胞是血球當中最多的一種,是邊緣較厚,中央略凹的扁圓形細胞,直徑7~8цm。細胞質中含有大量血紅蛋白而顯紅色。
紅細胞是在骨髓中製造的,發育成熟後進入血液,衰老的紅血球被脾、肝、骨髓等處的風狀內皮系統細胞吞噬和破壞,平均壽命120天。
紅細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及二氧化碳,這主要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實現的。
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及二氧化碳能力。與氧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氧合血紅蛋白,色鮮紅。動脈血所含的血紅蛋白大部分為氧合血紅蛋白,所以呈鮮紅顏色;與二氧化碳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碳酸血紅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的結合都不牢固,很易分離。
在氧分壓較高肺內,靜脈血中的碳酸血紅蛋白解離,並與氧結合轉變為氧合血紅蛋白;而在氧分壓較低的組織內,動脈血中的氧合血紅蛋白解離,並與二氧化碳結合轉變為碳酸血紅蛋白,紅血球依靠其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殊性而完成運輸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務。

白細胞


無色呈球形,直徑在7~20цm之間。經複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據其形態差異和細胞質內有無特有的顆粒分為兩大類五種細胞。
1、粒細胞根據顆粒的著色性質不同又分為(1)中性粒細胞;(2)嗜酸性粒細胞;(3)嗜鹼性粒細胞三種。
2、無粒細胞又分為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兩種。白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吞噬和產生抗體等方式來抵禦和消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很強,它們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內皮間隙,從血管內滲出,在組織間隙中遊走。吞噬侵入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和一些壞死的組織碎片。
中性料細胞內的顆粒為溶酶體,能消化其所攝取的病原體或其他異物。
單核細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內僅生活3~4天,即進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組織轉變為巨噬細胞。變為巨噬細胞后,體積加大,溶酶體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強。但其吞噬對象主要為進入細胞內的致病物,如病毒、瘧原蟲和細菌等。巨噬細胞還參與激活淋巴細胞的特異免疫功能。此外,它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清除衰老與損傷細胞的作用。

血小板

正常血小板為圓形或橢圓形小體,直徑2~3μm,顯微鏡下可見有中央顆粒區與周圍透明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血小板無核,但含有顆粒糖原、線粒體內質網等。血小板離體后,極易因容器表面、溫度、pH值等因素影響而破壞或發生形態變化,表現為中央顆粒融合,周圍形成多數突起,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細胞生成,壽命8~11天。
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當血管受傷后,血小板立即粘附於受損血管斷端上,然後有更多血小板聚集,在數十秒內聚集成團,稱為白色栓子,將破裂的毛細血管機械性堵塞,從而暫時止血。隨著凝血過程的發動,產生小量凝血酶。後者使血小板形態發生變化,白色栓子中的血小板出現大量偽足互相融合,進一步使栓子加固。
血小板本身還含有(或其表面吸附)多種作用於血管或凝血過程的物質,如5-羥色胺,血小板第Ⅰ、第Ⅱ、第Ⅲ與第Ⅳ因子,血塊回縮酶抗纖維蛋白溶酶等,它們的釋放具有重要的促進凝血或阻止抗凝血的作用。
血小板直徑為2~4цm,厚1цm,正常時呈圓盤狀,有時可伸出偽足。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時血小板還有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液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完成這些功能,不要有足夠的血量,人體內究竟有多少血液呢?成年人的血量約佔體重的8%,即每公斤體重約有80毫升血。在此數上下10%左右,都為正常在人體安靜狀況下,並非全部血液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動著,有一小部分常儲存在肝、脾、肺及緊張勞動時,這些血液就釋放到循環血液中,從而增加了循環血量,以適應當時人體的需要。
人類最基本的血型為A、B、O血型。
ABO血型是根據紅細胞所含的凝集原而劃分的。根據A和B兩種凝集原組合,有四種類型:(1)含有A凝集原的稱為A型;(2)含有B凝集原的稱為B型;(3)含有A和B兩種凝集原的稱為AB型;(4)既無A,也無B凝集原的稱為O型。
應當指出的是,除A、B、o血型之上,還有Rh血型陽性和陰性之分。我國漢族人Rh陽性率達99%,塔塔爾族人為84.2%;苗族人為87.7%。因此輸血時,還需注意Rh血型的鑒定。
Rh血型抗體是一種免疫抗體,輸入Rh抗原后才在體內產生。Rh陰性的人,如接受Rh陽性的血液后,即產生Rh抗體,當他第二次接受Rh陽性一的血液時,輸入血液中的紅細胞即出現凝集反應,造成嚴重後果。另外Rh陰性的母親,如懷的胎兒為Rh陽性一血型,胎兒的紅細胞可因胎盤絨毛脫落等原因而進入母體循環,使母親產生Rh抗體。她再次妊娠時,Rh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如胎兒仍為Rh陽性血型,則發生紅細胞凝集反應而死亡,成為死胎。
各類血細胞發生經歷從原、幼年到成熟等各個階段。各類細胞發生過程的一般規律是:(一)細胞由大變小。
(二)細胞質的嗜鹼性逐漸減退。
(三)細胞核由大變小,最後消失(紅細胞)或分葉(顆粒白細胞),核染色變深。
各類血細胞通常在成熟后才進入血液循環,所以我們在正常血塗片中只能見到各類成熟的紅血細胞。只有網織紅血細胞例外,正常時占紅血細胞總數的0.3—2%,當骨髓內細胞生成加快時,血液中網織紅血細胞數隨之升高,反之則降低。臨床上常檢查血液中的網織紅血細胞數作為骨髓造血功能指標之一。
如抽取紅骨髓作塗片染色檢查,便可觀察到紅血細胞、顆粒白血細胞和血小板發生的各個原始和幼年階段的細胞。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血液中淋巴細胞按其發生和功能和差異,又可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兩類。
細胞免疫主要是由T細胞來實現的。這種細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細胞總數的80%~90%。T細胞受抗原刺激變成致敏細胞后,直接接觸並攻擊具有特異抗原性的異物,如腫瘤細胞,異體移植細胞;分泌多種淋巴因子,破壞含有病原體的細胞或抑制病毒繁殖;並同B細胞協同來殺滅病原微生物。
體疫免疫主要是通過B細胞一實現的。當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變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漿細胞后,產生並分泌多處抗體,抗體通過與相應抗原發生免疫反應,中和、沉澱、凝集或溶解抗原,消作其對抗體的有害作用。
嗜鹼性粒細胞內含有組織胺肝素和過敏性反應物質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組織胺可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過敏性反應質是一種脂類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縮。機體發生過敏反應與這些物質有關。
嗜酸性粒細胞平時只佔白細胞總數的3%,但在患有過敏反應及寄生蟲病時其數量明顯增加,這類細胞吞噬細菌能力較弱,但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的能力較強。此外,這類細胞尚能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
(包括漿細胞)淋巴細胞又稱免疫細胞,負責機體的免疫防禦任務。由於發育路線(圖5)與表面標記不相同,淋巴細胞分為T與B兩類,分別負責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任務。
細胞免疫包括遲發過敏反應,同種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對感染(病毒、黴菌、某些細菌)的防禦,還可能包括對體內瘤細胞生長的防禦等。T細胞還能調節體液免疫,但不能分泌抗體。在特殊抗原為巨噬細胞所辨認與處理后,T細胞即被激活,導致DNA合成、原始細胞轉化與以後的增殖;同時還引起淋巴因子的生產,進一步吸收其他T細胞的活化與增殖。大多數活化的T細胞成為殺傷細胞,直接攻擊細胞抗原,另一些則需要抗體與抗原在其表面結合后而將其破壞。有些活化的T細胞成為記憶細胞,在長時間內(甚至是機體的一生)處於靜止與不分裂狀態,一旦再與此特殊抗原相遇,則立刻恢復增殖而發揮其殺傷作用。T細胞的亞群中,還有輔助細胞與抑制細胞,調節體液免疫反應。
來源於骨髓的B細胞經過類腔上囊組織的處理並接受抗原刺激以後。在發育過程中,出現於細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限於IgM與IgD兩種,作為特殊抗原的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在B細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進一步增殖,併發育成為能分泌抗體的漿細胞。有些B細胞同樣能發育為長壽命的記憶細胞。Ig共有五類,即IgGIgA、IgM、IgD與IgE,每一類Ig的分子組成,均有恆定與可變兩部分,因而能根據體液免疫的需要,改變其分子結構,成為種類繁多的抗體,以保障機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