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兵團
最高級的野戰指揮機關
兵團作為國軍建制的一級,最早出現於抗日戰爭時期,其地位處於戰區之下,集團軍之上,是最高級的野戰指揮機關。抗戰中期精簡指揮層級,兵團被撤消。抗戰勝利之後國軍進行整編,以師整編為旅,以軍整編為師,以集團軍整編為軍或綏靖區,投入了對共產黨軍隊的作戰之中。初期,國軍擔任某任務的一個或幾個整編師,常常以作戰區域冠以相應的兵團稱呼。此時的兵團屬於典型的任務去向,沒有專職的司令官,而只由某一部隊長官擔任指揮官,任務結束后予以撤消。到1947年,面對超大規模的作戰地域與長期的作戰時間,較為正式的作戰兵團應運而生。但該時期組建的兵團等級各不相同,有綏靖區改編的,也有綏靖區派出的。再者,此時各兵團所屬部隊變換頻繁,所轄部隊相差懸殊。由此可見,此時的"兵團"作為一級部隊建制,雖然從番號上看,已逐漸整齊統一,但仍存在著規模不定、所部去存隨意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非建制性"。1948年8月,國軍統帥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內戰以來的失敗與不足。在軍隊建制方面,除決定恢復原來的軍、師兩級番號外,並正式決定將兵團作為一級正式的野戰指揮機構,與綏靖區動靜配合,對抗解放軍越發凌厲的攻勢。
目錄
1第一兵團 湯恩伯兵團 膠東兵團 孫渡兵團 鄭洞國兵團 陳明仁兵團 黃傑兵團 2第二兵團 王敬久兵團 陳明仁兵團 邱清泉兵團 3第三兵團 歐震兵團 周福成兵團 張淦兵團 朱鼎卿兵團 4第四兵團 廖耀湘兵團 王仲廉兵團 吳紹周兵團 李文兵團
沈發藻兵團 趙子立兵團 5第五兵團 李鐵軍兵團 裴昌會兵團 李文兵團 胡長清兵團 6第六兵團 盧浚泉兵團 李延年兵團 7第七兵團 陳明仁兵團 區壽年兵團 黃百韜兵團 張耀明兵團 裴昌會兵團 8第八兵團 周福成兵團 劉汝明兵團 湯堯兵團 9第九兵團 廖耀湘兵團
司令官為湯恩伯。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隸屬第一兵團的國民黨頭號主力整編74師被殲滅后,第一兵團因此被撤消。湯兵團轄有74、83、65、25、28、57、48整編師和7軍,其中74師(74軍)、83師(100軍)、25師(25軍)、7軍戰鬥力甲等,在孟良崮竟然被華野以4個縱隊阻擊,5個縱隊圍殲,百萬軍中取74師首級。不過,湯恩伯嫡系是13軍,此時讓他指揮王耀武的嫡系74師、83師,而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林立,老蔣讓湯恩伯出任1兵團司令,其實已經埋下禍根。
1947年8月第一兵團重建(又稱膠東兵團),司令官為范漢傑,轄第8、9、25、45、54、64六個整編師,1947年12月參與膠東戰役。初期,第一兵團不斷攻城略地,完全佔領了山東半島,攻克威海、煙台等。但是後來蔣介石將整編25師陸續撤往其它戰場,優勢不再明顯。
1947年9月由第一集團軍改編而成,該集團軍自越南受降后即乘船到東北,駐防遼西。改為第一兵團后,仍以孫渡任司令官,梁愷任副司令官,後任命范漢傑為司令官。該兵團轄第93、第60軍和葫蘆島港口司令部、騎兵第三軍以及地方保安團隊,司令部駐錦州。1948年1月改稱第六兵團。
1948年3月,以負責長春城防的新7軍(由原新1軍新38師擴編)及60軍6萬人編成第一兵團,司令官為鄭洞國。1948年10月在吉林長春地區投降。
1948年11月,第一兵團在武漢重建,轄29軍、71軍、79軍,司令官為陳明仁。后兵團改駐長沙,轄14、71、100軍。1949年8月在長沙起義,改編為解放軍第21兵團。但是大部分部隊期間叛逃到衡陽,隸屬於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麾下。
1949年8月,陳明仁兵團起義后,國民黨政府重建第一兵團,轄14、71、97軍,司令官為黃傑。黃傑兵團后逃入越南,由法國殖民政府船運台灣
司令官為王敬久。以第5軍、整編第72師、整編第75師、整編第85師、整編第88師編成。1946年內戰一爆發,蔣介石就委任其為第32集團軍司令長官。魯南會戰開始,蔣介石又把他調至山東戰場,任第2兵團司令。王敬久對此職並不滿意,第二兵團的核心是第五軍,但該軍軍長邱清泉個性強硬,作戰時常常固執己見,王敬久對他十分頭疼。從5月末開始,王敬久就不斷向陸軍總部要求辭職,並在6月初以牙疾為借口離開部隊,赴上海就醫。所屬各部就地擔任守備與清剿中共地方武裝任務,1947年春,該兵團之楊文楾整編第七十二師在泰安地區被殲滅,王敬久無動於衷,沒採取任何措施,5月中旬,王牌軍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在孟良崮地區被殲滅,王敬久仍躊躇不前,6月劉鄧大軍南下突破黃河防線,蔣中正即令第二兵團之整編第三十二、六十六與台灣調歸徐州陸軍司令部的整編第七十師組成第二兵團暫編第四縱隊前往魯西南決戰。在巨野、魚台、金鄉地區不到一個月損失三個整編師,國防部隨即撤了兵團司令官王敬久的職務,並且取消第二兵團番號。
1947年9月以第七十一軍、新編第一軍和騎兵第一軍編成,陳明仁任司令官,兵團部駐四平。兵團成立不久,陳誠即以陳明仁在四平戰役中有貪污行為,將其撤職,第七十一軍軍長劉安祺升任司令官。1948年1月該兵團改稱第七兵團。
1948年8月國民黨全國軍事檢討會議決定以整編第5軍為基礎,建立第二兵團,轄5軍、12軍、70軍、74軍、100軍、新編第21旅、獨立騎兵旅共12萬人,司令官為杜聿明(1948年10月杜聿明調東北指揮作戰,邱清泉接替司令官)。淮海戰役中指揮第5、12、70、72、74、116軍、兵團獨立旅、獨立騎兵旅。1949年1月在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
司令官為歐震,轄第7軍、整編第11師、整編第20師、整編第48師、整編第64師。1947年底,第三兵團調大別山圍剿劉鄧大軍,因大兵團不適合山地作戰而撤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的效果就是圍攻山東的四個兵團撤出了兩個,並牽制桂系主力。歐震本來就是以聽話著稱,又沒有強大的嫡系部隊,所以讓他為兵團主將實在可笑。
1947年8月以第52、第53軍合編而成,周福成任司令官。后改稱第八兵團。
1947年11月以駐安徽的桂系軍隊主力第一縱隊成立新的第三兵團,轄7軍、整編48師(后改為48軍),4.5萬人,司令官為張淦,在廣西戰役中被殲滅。桂系的7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所以此時的3兵團實力不弱。不過,林彪、陳賡兩支人馬殺到,3兵團能從湖南突圍到廣西,實在不易。
1949年11月以湖北保安部隊改編的暫8軍、暫9軍共3萬人,重建第三兵團,司令官為朱鼎卿,1949年12月在四川起義。
1947年9月以新編第六軍和青年軍第207師編成,司令官廖耀湘。后改稱第九兵團。
1947年7月,魯西南戰役進行時,為救援王敬玖兵團,臨時成立了第四兵團,司令官為王仲廉,轄第10軍、第14軍、騎兵第一旅,旋即因增援不利而被撤職,羅廣文接任兵團司令官。1947年底,第10軍、第14軍劃歸胡璉整編第18軍,該兵團取消。同時由於該兵團在羅廣文時期只有一個兩旅四團的14軍,被譏為“四兵團,四團兵”。
1948年10月,國防部委任吳紹周為第四兵團司令官,所遺第85軍軍長一職由廖運周接任。此時第85軍正隨第十二兵團奔赴徐蚌戰場,11月中旬到達蒙城時接此電報。吳紹周考慮到此時已接近戰區,若將命令公布,會使部隊造成混亂,因此將電報交人事科保存,準備戰役結束后公布。但第85軍於徐蚌會戰中覆沒,吳紹周被俘虜,第四兵團未能成立。
1948年11月將保定綏靖公署改為第四兵團,李文為司令。12月任命袁朴為副司令。該兵團轄第16、第94軍。1949年1月16日天津被攻克后,該兵團退至北平城裡,李文兼任北平城防司令,所部擔任北平城防。1月21日傅作義召集高級將領會議,宣布《北平和平解 放實施辦法》的條文,李文等要求離開北平,後走脫。2月所部被和平改編。
1949年9月,國防部以隸屬華中軍政長官公署贛州指揮所的第23、70軍組建為一個兵團,最初發表為第十三兵團,旋改為第四兵團。司令官沈發藻。該兵團駐於廣東英德、翁源地區,與第二十一兵團配合,構成保衛廣州的第二道防線。10月,兵團被解放軍殲滅。
1949年12月,國防部任命退入四川的第127軍軍長趙子立為第四兵團司令官。趙認為所部僅一個軍實力,不足以匹配兵團的番號,打算將部隊擴充為兩個軍后再發表兵團番號。12月25日,趙子立率所部起義,兵團未組建。
1947年8月末,解放軍陳謝兵團渡過黃河。國防部抽調部隊在河南組建第五兵團,司令官李鐵軍,轄整編第3師、整編第15師、整編第20師。11月,整編第15師被殲,師長武庭麟被俘。12月,兵團部、整編第3師被殲,只李鐵軍率小部逃出。1948年1月,第五兵團番號取消。
1948年3月西安綏靖公署將在豫西的部隊調回,組建第五兵團,司令官裴昌會,轄整編第36師、整編第38師、整編第65師、騎兵第二旅。8月陳武任副司令,11月魯崇義任副司令,12月李正先、李楚瀛任副司令。1948年8、9月間,整編師、旅恢復軍、師番號,該兵團轄第17軍、第36軍、第38軍、騎兵第二師。1949年1月鍾松任副司令,9月李文接替裴昌會任司令官,是時轄第27軍、第36軍、第57軍、第69軍。12月該兵團在四川被殲。
1949年9月原第五兵團改為第七兵團,新建第五兵團,轄27、36、69、90軍,司令官為李文,1949年12月在成都被殲滅。
1949年12月,第五兵團在四川被殲,其所屬第六十九軍一部由軍長鬍長青率領突圍至漢源。1950年3月,該部與第二十七軍一部組建為第五兵團,代理司令官胡長青,轄第八十四師、第三三五師、新編第十二師。4月該部被殲,胡長青陣亡。
司令官為孫渡,駐錦州,轄93軍1個軍。1948年1月,與關內的兵團番號統一,改為第六兵團。1948年6月孫渡調任熱河省主席,盧浚泉繼任兵團司令官。1948年10月錦州周圍的新8軍、93軍、184師共10萬人全部歸第六兵團指揮,但旋即就在遼寧錦州地區被殲滅。
該兵團系1948年12月1日為增援徐州,在蚌埠由第九綏靖區改編而成,轄第九十九軍、第五十四軍、第三十九軍、第九十六軍,以蚌埠指揮所主任李延年任司令。該兵團在增援徐州時,遭到解放軍的頑強阻擊,於12月20日後自蚌埠南撤,後轉隸京滬杭警備司令部。12月任命梁棟新為副司令官,是時轄第二十八軍、第九十六軍。1949年3月任命李浡為副司令官。4月京滬地區被解放,該兵團撤至福建,國防部將駐閩部隊進行整編,以其主力編入第六兵團,是時轄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九十六軍、第一0六軍。7月任命方先覺、8月任命王修身為副司令官。8月該兵團在福州被殲,李延年到台後以擅自放棄平潭島被判刑10年。
司令官為陳明仁,駐四平,轄71軍1個軍。1948年1月,與關內的兵團番號統一,改為第七兵團。四平戰役后陳明仁被撤職,劉安琪接任兵團司令官。隨後因所轄71軍併入廖耀湘兵團,第七兵團編製被撤消。
1948年7月為救援區壽年兵團,以整編第25師為基礎,加上第3快速縱隊、第2交警總隊,編成黃百韜兵團。豫東戰役后,擴編成新第七兵團,轄25軍、63軍、64軍,司令官為黃百韜。淮海戰役中指揮25、44、63、64、100軍(約10萬人)。1948年11月在江蘇碾庄地區被殲滅,同時也給華野造成巨大傷亡。
1949年4月20日晚,解放軍大舉渡江,國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瞬息崩潰,4月22日湯恩伯下令全線撤退。國防部於此時發表首都衛戍司令部改編為第七兵團司令部,張耀明任司令官,指揮部隊為第四軍、第二十八、第四十五軍。其時該部正由張耀明率領向定海撤退,未正式成立,劃歸其指揮的部隊則均被渡江的解放軍殲滅。6月兵團番號取消。
1949年9月,西北綏署將一些整補的二線部隊編組為第七兵團,司令官裴昌會,副司令官楊德亮、何文鼎、曹日暉、王治歧、魯崇義,轄第十七軍、第三十八軍、第七十六軍、第九十八軍、第一一九軍及第三十軍、第六十九軍一部。12月,該兵團在孝泉鎮通電起義。裴昌會自西北戰場以來一直與中共秘密聯繫,這次總算成功了。
該兵團系1948年1月22日東北第二兵團為與關內兵團統一番號編成,周福成任司令,覃異之為副司令,1948年9月免覃副司令職。10月後該兵團駐瀋陽城內,11月初瀋陽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該兵團放下武器,周福成被俘。該兵團轄第五十三軍、青年軍207師。青年軍207師第一旅在瀋陽戰役中抵抗,第二旅在師長戴朴指揮下大部突圍回關內。
1948年11月,將第四綏靖區改為第八兵團,指揮原屬第四綏靖區的55軍、68軍及駐蚌埠的96軍,司令官為劉汝明。淮海戰役失敗后,改為負責長江防線,但解放軍一突破江防,則立即南逃,后負責廈門地區防禦。1949年10月在廈門戰役被殲滅。可以說該兵團實力相當之差,居然還參加那麼多戰役。
1950年1月以雲南邊境地區第8、26軍組建第八兵團,陸軍副總司令湯堯兼任司令官。滇南戰役中被殲滅,部分部隊撤往緬甸。
司令官為廖耀湘,駐瀋陽,轄新3軍、新6軍2個軍7萬人。1948年1月,與關內的兵團番號統一,改為第九兵團。1948年5月,第九兵團改組為機動兵團,轄新1軍、新3軍、新6軍、49軍、52軍、71軍6個軍及另4個旅。1948年10月在黑山、大虎山地區被殲滅。同時52軍大部在軍長劉玉章指揮下順利從營口撤退。
1948年11月10日,國防部以第十三軍擴編為第九兵團,以石覺為司令官,副司令官蔡劍鳴、駱振韶。12月葛晏春任副司令官。12月該兵團由熱河退至北平。1949年1月31日該兵團被改編,石覺等一部分長官在改編前走脫。
1949年7月以原第十一兵團殘部2個騎兵旅重建第九兵團,司令官為孫蘭峰,1949年9月在綏遠起義。
楊幹才兵團
194徠8年6月成立,轄整編20、54師,司令官為楊幹才,后改兼第十五綏靖區代理司令官,后率整編第二十師編入第十四兵團。
王靖國兵團
1948年11月以負責太原城防的19軍、33軍、43軍3個軍3萬人編成第十兵團,司令官為王靖國,1949年4月在山西太原地區被殲滅。
夏威(徐啟明)兵團
1949年4月將桂系合肥第8綏靖區改為第十兵團,轄46、56、126軍,司令官為夏威(徐啟明代理司令官)。1949年12月在廣西被殲滅。
於1948年2月以暫編第四軍和2個騎兵旅編成,孫蘭峰為司令官,朱矩林為副司令官。1948年該兵團駐張家口,11月暫編第四軍使用正式番號第一0五軍。是年12月中旬該部由張家口東進增援新保安第三十五軍,遭阻擊後退回張家口。12月下旬,該部由張家口向綏遠撤退,在內蒙商都地區被圍,大部被殲。孫蘭峰率百餘騎兵突圍至綏遠,后又有部分突圍騎兵及駐張北部隊到達,重新編組為第九兵團。
該兵團於1949年2月由第十六綏靖區改稱,仍以霍揆彰為司令官,丁德隆、劉召東為副司令官。該兵團轄第九十七軍、第一0三軍。6月12日該兵團番號撤銷,改編為湘鄂贛邊區綏靖司令部,長沙失守后,所轄2個軍分別轉隸黃傑第一兵團、劉嘉樹十七兵團。
1949年6月以滇軍第58、125軍共5萬人,重建新第十一兵團,司令官為魯道源,1949年12月在廣西欽州被殲滅。
1948年8月國民黨全國軍事檢討會議決定以整編第18軍和吳紹周第4兵團為基礎,建立第十二兵團,轄10軍、14軍、18軍、85軍以及配屬18軍的第四快速縱隊共12萬人,司令官為黃維,副司令胡璉,吳紹周。1948年12月在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被殲滅。
1949年5月由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編而成,胡璉任司令官,副司令官柯遠芬、胡互素。轄第十、第十八、第六十七軍。兵團於6月間分別經贛南和閩西進入粵東,歸華南綏靖公署指揮。經過整訓,至9月,該兵團轄第十八軍、第十九軍、第六十七軍。10月該兵團撤往金門等島嶼,並在金門戰役中抗擊解放軍。10月26日,第十二兵團撤消,改為金門防衛司令部。
第十三兵團於1948年8月由整編第八軍擴編而成,以李彌為司令官,9月、11月先後任命陳冰、黃志良為副司令。該兵團轄第八軍、第九軍。12月該兵團被包圍后,又以被殲各軍殘部編成第六十四軍、第一一五軍。該兵團於1949年1月10日在青龍集地區被殲。
1949年將江西綏靖公署改為第十三兵團,轄23、70軍,司令官為方天,廣東戰役中被殲。
1948年8月國民黨全國軍事檢討會議決定以楊幹才第10兵團為基礎建立第十四兵團,轄20軍、28軍,司令官為宋希濂(1949年4月鍾彬繼任司令官),1949年11月於鄂西川東戰役中被殲滅。
原宋希濂兵團,1949年4月鍾彬繼任司令官。民國36年,鍾彬任國民黨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團中將司令。1949年任14兵團司令,同年11月在涪陵被俘,1950年2月下旬去世。
1948年11月,國防部將第八集團軍改編為第十五兵團,以郭宗汾為司令官,於鎮河為副司令,郭宗汾到職不久,調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遺職原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孫楚兼任,12月又調第十兵團副司令官孫福麟繼代理司令官。轄第三十四軍、第六十一軍。1949年4月20日太原戰役中該兵團第六十一軍軍長趙恭中流彈陣亡,24日司令官孫楚、代理司令官孫福麟、第三十四軍軍長高倬之、第六十一軍代理軍長郭弘仁等均被俘,5月1日,副司令官於鎮河率部向解放軍投誠,至此第十五兵團全部消失。
1949年第七編練司令部改編為第十五兵團,轄44、108、111軍,司令官為羅廣文。1949年12月在四川起義。
1948年8月國民黨全國軍事檢討會議決定以川軍整編第47軍及第5綏靖區為基礎,建立第十六兵團,轄41軍、47軍、99軍,司令官為孫元良。淮海戰役中指揮41、47軍。1948年12月在永城陳官莊地區大部被殲滅,孫元良率少數部隊突圍成功至蕭縣。
1949年以川軍部隊重建第十六兵團,轄41軍、47軍,司令官為孫元良,1949年12月在四川被殲滅。
1948年9月為增援錦州作戰,以第六十二軍全部和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編成,侯鏡如任司令,劉春嶺、林偉儔為副司令。10月11日,第五十四軍及暫編第六十二師歸第十七兵團指揮。月底組成東進兵團,配合廖耀湘的西進兵團,進攻錦州,時轄第三十九軍、第五十四軍、第六十二軍、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暫編第六十二師、獨立第九十五師。西進兵團被殲后,該部即收縮撤離。12月該兵團駐塘沽,轄第八十七軍和第九十二軍第三一八師、獨立第九十五師及交警部隊。1949年1月中旬該部從塘沽乘船撤退至淞滬,1949年春改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轄第七十三軍、第八十七軍、第一O六軍。4月,第七十三軍改歸第九編練處整補,第八十七軍開杭州轉寧波整補,第一0六軍改歸第七綏靖區指揮。月末,解放軍大舉渡江,兵團實際僅指揮第一0六軍掩護撤退。5月該兵團司令部撤退到福州馬尾,6月兵團撤銷番號。
1949年9月湘鄂贛邊區綏靖司令部與湘西綏靖公署合併改編為第第十七兵團,劉嘉樹任司令官,副司令官曹金輪。轄第一00軍、第一0三軍。11月29日,第一0三軍在安龍被殲,12月兵團撤退到中越邊境。1950年1月9日該部假稱“越南建國軍第三方面軍”,但遭越共人民軍阻擊,無法立足。2月5日返回國內,7日被殲,劉嘉樹被俘。
李振兵團
該兵團於1948年11月以第一軍、第三十八軍、第六十五軍編成,以李振任司令官,陳鞠旅為副司令官,何滄浪為參謀長。1949年5月第九十軍調歸該兵團。11月25日第十八兵團第六十五軍全部、第九十軍第六十一師及第三十軍一部宣布起義。
1949年3月,原河南信陽之第五綏靖區全部撤過長江,4月初,該部改編為第十九兵團,以張軫為司令官,副司令官趙子立、朱其平。轄第一二七軍、第一二八軍,后第五十八軍也調歸該兵團。5月15日張軫率第一二八軍和第一二七軍三0七師在武昌金口起義,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張軫任軍長,1950年9月24日番號撤消。
1949年5月,國防部令貴州第六編練司令部司令何紹周組織第十九兵團,併兼任兵團司令,隸屬貴州綏靖公署指揮,擔任省防。轄第四十九軍、第八十九軍。9月任王伯勛為副司令官。11月何紹周脫離部隊,12月王伯勛率該兵團在貴州起義,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軍區部隊。
陳克非兵團
1949年9月以第二軍、第一二四軍編成,陳克非任司令官。11月,第一二四軍在撤退時被殲大部。12月10日,該兵團撤至成都,收容了一些部隊,經調整,全部調歸第二十兵團,時轄第二軍、第十五軍、第一一八軍。24日,陳克非率部在四川起義。1950年5月,所部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一六七師,9月,該師併入第一五0師。
劉安祺兵團
1949年6月,青島第十一綏靖區奉命撤退,船運台灣后改編為第二十一兵團,歸華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仍以劉安祺為司令官。6月任命施中誠為副司令官,7月任命鄭挺鋒、詹忠言(增設)為副司令官,8月任命吉章簡為副司令官,9月任命林英為副司令官(增設)。轄第三十二軍、第五十軍。該兵團於6月由台灣船運海南。9月兵團主力開往廣東。10月第三十九軍調歸其指揮。11月該兵團大部在廣東被殲,殘部撤到海南島後補充重建。1950年海南島戰役該兵團再遭重創,5月撤退到台灣,8月改編為台灣中部防守司令部。五十年代初改為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1966年改為陸軍訓練發展司令部,1979年改為第八軍團部至今。所屬第三十二軍撤消,部隊分別編入第六十七軍、第九十六國。第五十軍來台後保留番號,1954年改為第一軍,1981年改為第二十軍,至1989年7月1日“台灣當局軍隊”統一撤消軍級番號時撤消。
1949年7月26日國防部以福建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為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任司令官,副司令官石祖德、徐志勖、唐雲山、方先覺。轄第五軍、第二十五軍和從台灣調來之第二O一師。8月在解放軍的攻擊下,該兵團移駐金門。10月29日,第二十二兵團奉命撤消。
1949年10月31日,國民黨當局以第七編練司令部所屬第二十一軍、第四十四軍和第七十二軍及三個獨立師編成,郭汝瑰任司令官。1949年12月11日郭汝瑰率第七十二軍三十四師、二三三師、教導師在四川宜賓起義。第二十一軍大部於10月在瀘州被繳械,王克俊率軍部於12月21日在大邑投誠。第四十四軍亦於兵團部、第七十二軍起義同時在隆昌、金堂地區起義。1950年6月底,該兵團一部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一部開往華北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
1947年3月,青海馬家軍部隊進攻陝甘寧邊區時,一度使用過青海兵團的稱呼。1949年5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以馬步芳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這使馬步芳燃起了控制全西北的強烈慾望。經與西北軍政副長官兼寧夏省主席馬鴻逵、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聯絡,決定三方一致行動,反攻咸陽、收復西安。國防部以馬步芳所屬的部隊編組為青海兵團,又稱隴東兵團。司令官馬繼援,轄第八十二軍、一二九軍。該兵團編成后參加了咸陽、扶眉、蘭州等戰役,9月8日,青海兵團被殲。
1947年8月寧夏馬家軍部隊進攻陝甘寧解放區時,一度使用過寧夏兵團的稱呼,總指揮為馬鴻逵。1949年5月18日國防部以馬鴻逵所屬的部隊編者組為寧夏兵團,又稱賀蘭智兵團。司令官馬敦靜,轄第十一軍、第一二八軍。1949年8月又自行編了一個賀蘭軍,是年9月20日該部通電起義。
1949年5月馬鴻逵、馬步芳、胡宗南決定聯合反擊西安,並以馬家軍組建了“青寧聯合兵團”。在寧夏中衛地區的馬鴻賓所部,也組成海固兵團,加入聯合兵團。司令官馬惇靖。轄第八十一軍、獨立騎兵旅。6月中反擊咸陽失敗后該兵團撤回中衛地區,兵團番號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