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橋鎮

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下轄鎮

詹橋鎮位於臨湘市東南邊陲,東與湖北通城縣北港鎮交界,南與岳陽縣毛田鎮接壤,西與臨湘市白羊田鎮毗鄰,北與臨湘市忠防鎮、羊樓司鎮相連。鎮政府駐地詹家橋,距臨湘市城40公里、通城縣城20公里。

全鎮轄大界、三界、占橋、明月、印石、排柳、紅嶺、高嶺、新沙、沙團、雁南、團灣、抬頭丶水泉13個村,1個居委會,196個村(居)民小組,2個桔園。

面積135.84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8323人(2017年),為湘北四大邊境重鎮之一。

概況


詹橋鎮位於臨湘市東南部,距城區40千米。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38519人(2009年末)。轄詹橋1個居委會,大界、三界、占橋、明月、印石、排柳、紅嶺、高嶺、新沙、沙團、雁南、團灣、水泉、賀畈、白竹、西沖、東沖、鴉山、分水、抬頭、金星、觀山、雲山、群建、壁山、長浩、星明、黃泥、長坪、余灣30個行政村。301省道過境。境內大雲山為抗日戰爭紀念地,風景秀麗,已被列為旅遊開發區。

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第七區;1956年撤區後為詹橋、賀畈、壁山3個鄉。1958年合併為詹橋公社;1961年為設詹橋、賀畈2個公社。1984年4月改詹橋、賀畈2個鄉。1984年6月划詹橋鄉壁山、長坪、長浩、黃泥、余灣、新民等6個村設立壁山鄉。1985年詹橋鄉改為詹橋鎮。
1997年,詹橋鎮面積53.3平方千米,人口20683人,鎮政府駐詹家橋,轄詹橋居委會和三界、大界、詹橋、明月、水泉、排柳、印石、紅嶺、新沙、高嶺、沙團、雁南、團灣13個行政村,196個村(居)民小組;賀畈鄉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10184人,鄉政府駐賀家畈,轄賀畈、白竹、西沖、東沖、鴉山、分水、抬頭、金星、觀山、群建、雲山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壁山鄉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7246人,鄉政府駐廟坡,轄壁山、余灣、長坪、長浩、黃泥、星明6個行政村,90個村民小組。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8]5號):將賀畈鄉、壁山鄉與詹橋鎮合併設立新的詹橋鎮,轄1個居委會、30個行政村,總面積151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鎮政府駐詹家橋。

社會


綜述

2011年末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80平方米,藏書5000冊;全鎮建成農家書屋27個。
2011年末有幼兒園(所)4所,在園幼兒395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16所,在校生1809人,專任教師7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777人,專任教師8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個,疾病控制中心2個,衛生院3所;專業衛生人員49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註冊護士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平均每兩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人。
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2011年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交納保費217萬元,居民參保繳費率達84%,60周歲以上的農村居民100%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2011年末體育場地1處,設在詹橋中學。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0%。
2001年1月開通寶甸鄉有線廣播站,鎮到村2100桿千米。現有廣播喇叭38隻,有線電視用戶2300戶,入戶率80%。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30戶,人數1037人,支出7.5萬元,月人均9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9人,支出25.63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06人,支出35.64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58人次;農村臨時救濟780人次,比上年增長12%。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6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6萬元。
新增就業人員580人,有3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3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56人,全年共幫助132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基礎設施

鎮人民政府駐詹橋。鎮區位於鎮域中心。擁有19家企業,年產值在30萬元以上的企業14家,年利潤在5萬元以上的企業12家。礦產業是本鎮的支柱產業。詹橋非金屬礦為鎮內利稅大戶,擁有固定資產1200萬元,實現利稅45萬元。集鎮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市場繁榮,擁有湘鄂邊界最大的礦石市場、服裝市場、谷酒市場,經營各類農副產品的店鋪182戶、專業市場11家,流通大戶28家,商品成交額達7000多萬元。交通發展迅速,省道1870線穿鎮而過,1996年投資200萬元,完成集鎮街道水泥硬化,投資150萬元建成市境鄉鎮最大的停車場,擁有大小車輛300多台。2000年,產生於集鎮的國內生產總值3000萬元,各類稅收76萬元,進入鎮財政的收入103萬元。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集鎮擁有1所中學、1所農校、2所完全小學、1所幼兒園,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先進。農村廣電突飛猛進,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有線電視覆蓋全鎮,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合作醫療居全市先進行列,鎮衛生院1996年創“一級甲等醫院”。1960年6月詹橋公社黨委書記李再榮出席全國文教衛生群英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給詹橋公社頒發“衛生之鄉”的錦旗。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內山丘起伏,地形四周高。

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濕潤,溫曖期長,嚴寒期短,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雪少。多年平均氣溫18℃,極端最低氣溫-3℃;極端最高氣溫39℃。生長期年平均140天,無霜期年平均9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879小時。年平均降水122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1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7月。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有屬於桃林河支流的團灣河、詹橋河。

礦藏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有柑桔、花生、八味豆豉、谷酒、馬尾松等;礦藏豐富,已經探明的有47種,其中長石高嶺土石英綠柱石芙蓉石和稀有金屬鉭、鈮等蘊藏量大。1958年曾在本鎮團灣村挖有一塊重2300多斤重的綠柱石,現陳列於北京博物館

行政區劃


下轄村莊
原詹橋鎮下轄村:
大界村三界村占橋村明月村印石村排柳村紅嶺村高嶺村新沙村沙團村雁南村團灣村水泉村
原賀畈鄉下轄村:賀畈、白竹、西沖、東沖、鴉山、分水、抬頭、金星、觀山、雲山、群建,共11個村委會。
原壁山鄉下轄村:壁山、長浩、星明、黃泥、長坪、余灣,共6個村委會。

經濟


產業發展

詹橋鎮是一個林業大鎮,山林資源十分豐富,但由於近些年來我鎮的勞務輸出十分繁榮,留在家裡的基本上是勞動能力較低的老弱婦孺,十分豐富的林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按照完善管理、加強服務的要求,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引導搞好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當前我鎮面臨的應著力解決的大事。
詹橋鎮余灣村位於詹橋鎮東北部,與通城縣北港鎮、大坪鄉接壤,是一個林區大村、邊界大村。全村有耕地面積1543畝,其中水田1243畝,旱地300畝;山林面積達到17200畝。近些年來,在該村村民戴言兵的身體力行下,該村的綠化造林取得了一些成績。
戴言兵,男,1976年生。
2000年,在外務工賺了十多萬元的戴言兵回家結婚生子。之後一直在家創業做事,用自己的全部積蓄植樹造林。
自2000年開始,戴言兵就投入到造林事業中,先後造林一百餘畝。戴言兵造林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可造林見效慢,到當前為止並沒有什麼收益。雖說如此,但每每看到山坡上的一片片綠意盎然的景象,他心中便無比喜悅,於是,這一堅持就是十年。
2010年,在外做生意的戴雄文回家過年,當看到戴言兵一坡生機勃勃的樹林,頓時心生羨慕,了解國家政策的戴雄文,十分看重造林前景,於是在家流轉承包土地三百畝來搞植樹造林。這三百畝的造林任務就全部由戴言兵代為管理。戴雄文的資金和戴言兵的技術經驗得到了完美結合,僅僅一年,三百畝的荒山便被小杉樹苗擠滿。
2012年底,詹橋鎮余灣村的植樹造林已經幹得有聲有色,村裡計劃將所有荒山都一次性造林。可資金缺乏,一次性完成全部造林任務對於該村的薄弱基礎是不現實的,於是村裡便想到了由一兩個大戶承包造林,而該村在外辦廠的戴亮便是符合條件人中的首選。利用戴亮回家過年的時間,村裡組織村幹部和村裡的造林能手戴言兵組成“招商隊”向戴亮介紹村裡的想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雙方一拍即合。這次造林的任務自然的又被戴言兵“包攬”。經過村組幹部齊努力,不到一個月時間,便為戴亮流轉承包到一千五百畝荒山。出於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對造林前景的認可,戴言兵和戴亮沒做一刻停留,僅僅兩三月時間,開荒工人就在山上安了家,挖掘機也上山開挖防火線
相信不用兩年時間,余灣村這一千五百畝的荒山就會變綠。
該鎮扼湘鄂咽喉,守湘北門戶,境內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形似盆地。四周山為葯菇山、大雲山的余脈,主要山嶺有斷峰山、銅鼓山、水泉山,海拔在5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屬於桃林河支流的團灣河、詹橋河。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鎮民主要從事種養殖業、礦石加工業、釀酒業。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6118萬元,稅收113.3萬元,財政收入212萬元。

旅遊


由詹橋、賀畈、壁山合併而成的大詹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團灣水庫碧波瀲灧,浮雲浴日,是旅遊休閑的極好去處;海拔911.1米的大雲山,自古為江南名勝,道家洞天,集森林休閑,觀光避暑、宗教朝聖於一體,為岳陽十景之一(雲山探幽);壁山山區風光奇秀,有雪嶺林濤、將軍奇石、燕子飛崖、古櫥老井、陳文恆烈士碑亭、印刷坡等,無不情味十足。近年來,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該鎮大力推進生態游、紅色游、休閒遊、集散游的產業化進程,將“壁山紅色游、團灣休閒遊、雲山生態游”整體開發、推廣,全鎮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實現同步增長,旅遊業成為該鎮經濟新的增長點。
主要風景區道教聖地大雲山,湘鄂贛紅色革命根據地壁山。
大雲山“周三百里,綿亘七十二峰。北容南山,南納鐵山,西起桃林,東抵孟誠”,其主峰海拔911.1米。大雲山古迹眾多,自唐、宋以來,建有28廟,36寺院,18殿,15宮,9堂,12祠,121洞,《道書》列為“七十二福地”。其中著名的有祖師殿、真君殿、武當行宮、上巍池、中巍池、道佛庵、無極殿,歷經滄桑之後,古殿已毀,殘跡猶存。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組織群眾開發大雲山,集資修建一批景點:雲山門、桃花源仙人洞、雞子石、吳主廟、三清宮、無極殿、祖師殿、聖泉亭、八仙亭太白樓,對遊客開放。

人口民族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8542
9830
8712
家庭戶戶數4784
家庭戶總人口(總)18395
家庭戶男9722
家庭戶女8673
0-14歲(總)4642
0-14歲男2681
0-14歲女1961
15-64歲(總)12628
15-64歲男6525
15-64歲女6103
65歲及以上(總)1272
65歲及以上男624
65歲及以上女64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