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璞

江蘇省書協會員

徐伯璞,1901年生,山東省泰安市肥城老城人。1927年考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歷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中國教育部社教司科長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江蘇省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物組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顧問,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淮陰市政協常委,淮陰市文聯常委,淮陰市美協名譽主席,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淮陰市博物館顧問、淮陰市政協常委、江蘇省書協會員、淮陰市文聯常委、古楚印社藝術顧問、市中山書畫院名譽顧問等職。2003年病故,享年102歲。

主要事迹


人傑地靈
中國人歷來講究“人傑地靈”:地因人傑而靈,人因地靈而傑。英雄寶劍,美人芳草,相得而益彰。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鏡花緣》里有位女子甚至說:“人不傑,地安得靈?地不靈,樹又安得生?”她在這裡更是把人提高到統帥地位了。泰山是中國名山中坐第一把交椅的大山,也是我國古代君權神授的政治權力象徵,自然應該有傑出的文化人才出現。歷史上泰安地區不乏文化人才。從古代算起,有被孟子稱作“聖之和者”的柳下惠,有被曹丕譽為“妙絕時人”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耿介高蹈、“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好友呂安五代時的天文學家王朴南宋名畫家梁楷,元代著名的農學家、《農書》的作者王禎,金代詩人黨懷英,元代戲劇家高文秀、李好古等等,都是泰安地區人。到了近代,也湧現出了如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田烈、張瑜、闞麗君;影視劇作家李趙璧武如英;散文、小說家吳伯蕭張廣平姜岱東、徐北文、梁興晨呂曰生;傳記文學作家萬伯翱、郭新平等;著名民間文藝作家陶陽,詩人燕遇明孫靜軒;全國著名書畫家王曼碩朱復戡歐陽中石、武中奇及一批有實力的新生代著名老、中、青年書畫家趙華岩、徐枯石李半殘等。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工作、生活在祖國各地的泰安人,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前赴後繼,更是新人輩出。我比較了解的有全國著名書畫家張華清、趙華勝、於太昌、徐毅民、吳成章牛德光、張強、馮增木、安龍海王守棟、王建平、龐子東張偉明傅汝有等等。他們和全國各地人民一道,追趕時代的步伐,站在改革的潮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等領域,堅定不移地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之路,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這裡,我所要介紹的徐伯璞,是泰安籍當代知名書畫家之一。
徐伯璞,系耕讀門第,自幼喜歡字畫。在肥城老縣城內小學讀書時,每逢春節前,即為人書寫對聯,至除夕之夜,尚有登門求字者。後到濟南讀中學、大學。其間,目睹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對人民的殘酷奴役和壓榨,深感“三座大山”是中國長期落後之根源。因此,積極參加反侵略、反壓迫的學生運動。1927年秋考入東京明治大學,學習鄉村教育。1931年“9·18事變”后回家。鑒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發了其愛國熱忱。翌年,任濟南正誼中學校長。徐伯璞為山東教育界代表之一,攜帶物品及現金前往冀北各縣對抗日將士進行慰問。1934年,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1937年“7·7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軍全面侵華,他率山東省青年學生經河南等地至武漢。后入川,繼續從事教育文化工作。初在教育部教科用書編委會工作。1939年春調教育部社教司任處長兼理司務併兼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主管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音樂、戲劇等。
其間,呂鳳子徐悲鴻潘天壽傅抱石陳之佛楊仲子等後來曾成為全國著名畫家的文化界青年才俊彙集重慶,時常與徐伯璞相聚,談天說地,作書作畫,並鼓勵徐伯璞習畫。楊仲子先生還為其刻了幾十方大小圖記。自此他即以自然為師,苦練繪畫。老舍胡小石趙太侔等人並為其作品題字。1943年春在渝舉行全國美展,他被推選為評委之一。1945年春夏之交,徐伯璞在四川舉辦個人畫展。1948年,出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這時,國民黨政府的要員正忙於向台灣撤退,教育部部長杭立武派秘書將最後一張飛機票送來,希望徐伯璞一起撤退,遭其拒絕。翌年底,該校由四川遷往北京,改稱中央戲劇學院,徐伯璞則留任江蘇省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物組組長,還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顧問。此後,更致力於書法繪畫的研究,且獲得很大成就。1988年其作品在江蘇省第三屆花鳥畫展獲榮譽獎,翌年,獲淮陽市有特殊貢獻的文藝工作者稱號,其作品多次參加海峽兩岸畫展及其他畫展,並被江蘇、浙江、四川省文史館、江蘇省宜興市徐悲鴻紀念館、丹陽市呂鳳子紀念畫室、杭州市潘天壽等紀念館、四川樂山沫若書畫院收藏。台、港及日本朋友亦索求收藏其作品。
徐伯璞不僅是書畫家,而且是著名的書畫收藏家,所收藏的40多位近現代名家書畫中,有于右任的“八頁家書”,沈尹默草書長條,董作賓商承祚的甲骨文對,胡小石的行草,楊仲子的鐘鼎文,齊白石的延年圖,徐悲鴻的立馬圖、柳鵲圖,潘天壽的佛壽無量圖,呂鳳子的仕女圖,張大千的山水畫軸等,均系原件真品。知伯璞老的大名純屬偶然。1984年,徐先生將其藏品和自己的部分作品全部獻給國家,受到稱讚。
長留清品
知伯璞老的大名純屬偶然。1982年3月13日的《新華日報》,在第一版下端刊發了一則簡訊:“徐伯璞作品及其藏畫在寧展出”。伯璞老時年80歲,任省文史館館員、沭陽縣政協委員,本人亦能作書畫。他所收藏的現代名人書畫,大部分都是他結交的有名的畫家、學者、文人所贈。當時,我在徐州師範學院任教,十分喜愛書畫。
識伯璞老是在1982年的暑假。當年我因公務出差去連雲港市,辦完公事我即繞道由連赴沭陽去拜訪伯璞老,想見識見識他所收藏的名家書畫作品,並順便捎去了我自己平時的一些書畫習作,拜請璞老指教。在沭陽縣中學的校園內一間極為普通的平房裡,我有幸得識了一位精神矍鑠、心志怡然的和藹老人。伯璞老對我所捎去的一些稚嫩的書畫作品給予了熱情的指點和真誠的鼓勵。比我年長近40歲的伯璞老人,還親自下廚將一條碩大的草魚做成了幾道可口的菜肴招待了我。他的這種謙恭平和使我為之動容。
暑假后不久,我收到了伯璞老寄給我的第一幅畫作。那是一幅橫畫豎置的精心繪製的松梅圖。令我感動的是初次幸會的臨別,出於禮貌和崇敬,我未曾好意思開口向伯璞老求取畫作,而老人卻主動友善地將自己的精品力作寄贈給我。我隨即去函從內心深處向老人表示了深切的謝意。此後,老人又先後給我寄來了兩幅畫作。那是他留給我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藝術享受。
對伯璞老的進一步了解是在上世紀末。1999年3月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徐伯璞與《四庫全書》的人物專訪”文章,同時配發了近百歲的璞老照片。清乾隆年間修撰的《四庫全書》共抄成七部分藏多地。其中江南三部,兩部毀於戰火。倖存杭州《文瀾閣》的一部亦殘缺不全,后經多方收集補抄,至1926年共存書3459種,36278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伯璞老時在教育部主管文博事業,立即想到要將這部僅存的傳世之作保管好。於是便將其由杭州轉移至貴州,再轉至陪都重慶,珍藏於青木芳山中。其安定住所與藏書處相鄰。從此便開始了長達八年之久的與《四庫全書》為伴的漫漫生涯,與庫管們一道,竭盡全力,精心呵護。抗戰勝利后,從1946年5月開始,經歷了一個多月的長途輾轉與千難萬險,終於在6月中旬,這部《四庫全書》一本不少、一頁不缺地回到杭州孤山《文瀾閣》老家。
對伯璞老人在更深層次上的敬重是:1982年其藏畫和畫作在省美術館展出后,又在海峽彼岸展出,引起了海內外書畫收藏界的巨大轟動。當時海內外的眾多收藏家都極想收藏這批國粹。其實當時,伯璞老經濟上也比較拮据,但他絕不為之所動。然而在1984年他一次就將107件書畫真跡和纂刻珍品,捐獻給了他的第二故鄉——淮陰市博物館。對此,一些人大惑不解,覺得伯璞老為什麼甘願自己住舊屋,坐破沙發?為什麼有子有孫卻不留給他們?每當問及此事,他總是平淡地說:“這些書畫珍品都是故友對國家所作的貢獻,我和夫人只是代為收藏保管而已。”“完璧歸趙,理屬國家。”多麼簡單樸實的話語,映射出的卻是如此高尚的人格光寰。伯璞永如璞玉閃爍著無比聖潔的光芒。
我去年才得知伯璞老已於2004年作古。享年102歲。國內消息閉塞,未能親往拜祭,今天謹以此短文表示對伯璞老的追思。
斯人已跨仙鶴去,長留清品照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