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唐代李白創作的送別詩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長詩,寫魏萬遍游各地,躡蹤李白入浙,游石門不遇,返廣陵與李白相見,李白作詩具述其游而相贈。此詩介紹了魏萬超凡出世,愛古好游的名士風貌,表達了作者對好友的留戀與惋惜之情。本詩一百二十句,有六十四句敘寫了魏萬江南之游過程,可視為一篇比較完整的江南遊記。

作品賞析


這首詩歷述魏萬旅途中的見聞,描繪出魏萬瀟灑不群的風貌,浪跡山水的飄然逸興,形象生動,描述傳神。全詩可分六大部分。
自開頭至“因窺洞天門”為第一部分。主要讚美魏萬愛文好古和隱居王屋山之事。此部分又分四層來寫,每四句寫一層意思。第一層是說東方朔遊仙於雲海之中,自由灑脫,背負青天而信游,駕御清風而獨往。天地之大,不知所之。這是把魏萬比作漢代的東方朔。這四句是說:好友姓魏名萬,是繼承了畢萬得魏地的大名;他籍貫聊攝之地,舒捲於仙子人世之間,其蹤跡正與古代聖賢相同。通過這一典故和地名的巧妙聯結,點出了魏萬的福大、命大。第三層寫魏萬的史才詩筆、口才、韜略。而“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二句,則是以魯仲連的故事來比喻魏萬的辯才和遠大志向。第四層說,魏萬由聊城向西,涉渡洛水而入太行;這使世人失驚和喧嚷,都不理解魏萬為什麼放著高官不作,非要到王屋山去采芝草,而魏萬卻因此而真正看到了福地洞天。在這一層里,詩人寫出了魏萬的獨特個性。
第二部分。自“朅來游嵩峰”至“雷奔駭心顏”,是寫魏萬自嵩沿水道至吳越相訪之事。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有六句,是寫魏萬為了求訪李白,離王屋而游嵩宋。這六句說,魏萬離開山西的王屋山,先來河南的登封縣遊歷著名的中嶽嵩山,那裡的“羽客雙雙”,道人非常多。在登封縣北訪問了鬼谷子先生的居住之處,那山路是多麼深遠!在這一層里,詩人運用了神話傳說中的兩個故事,並寫了嵩山的兩處古迹勝景。第二層是后十句,意謂魏萬游罷嵩宋,由汴水泛舟東南,為訪問我走了三千里的水陸遠程;雅興很高,高凌吳地雲端,在飄搖中到處遊歷,終於來到了錢塘江邊;他高興地向杭越揮手,又從錢塘縣樟亭觀潮而還;錢塘江潮如白馬素車轟隆隆地飛馳,雷奔電掣,驚駭著魏萬的心顏。寫出了魏萬找詩人的艱辛飄搖之苦,又寫出了方外勝游的無限樂趣。
第三部分,自“遙聞會稽美”,至“側足履半月”,是專寫魏萬乘興游台、越之事,將台越的山水名勝寫得很美。這一部分,一方面描繪了台越的山光水色之美,同時也謳歌了這裡古老悠久的精神文明。寫魏萬的懷古之情;再如詩中不僅提到了中國書法史上十分著名的曹娥碑,而且還提到了漢代大文學家蔡邕為碑題下的“八字隱語”。詩中的“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便是寫魏萬讀碑猜謎底之情景。由於這些典故的恰當運用,不僅為台越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韻,同時也寫出了著名文人道士游山水名勝的特有情趣。
第四部分,自“眷然思永嘉”至“邈與蒼嶺對”,是敘述魏萬自台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雲金華桐廬諸名勝之事。大意說,因愛戀山水而又想到了永嘉,因而不怕海天之遙遠;掛長帆而出遊大海山嶠,登艇舟而回望赤城山之如畫雲霞。離舟上岸登上玄暢樓,看到了沈約題詠的八首詩章;在高聳的樓極目四野八荒,曠遠中看清了群川匯流到茫茫的海洋;風吹雲卷,大地變得異常開闊,洶湧的波濤連接著浙西新安江口的亂石成堆,向北望便是漢代隱士嚴子陵垂釣的地方;釣魚台高聳於碧雲之中,邈遠中與括蒼山遙遙相對————這部分寫蕩舟入海,將景觀名勝寫得歷歷如在目前。
第五部分,自“稍稍來東吳”至“且知我愛君”,敘述魏萬自姑蘇至廣陵和詩人相見之事。大意是說,乘舟緩緩地來到了蘇州,遊覽了姑蘇山,登上吳王所建的姑蘇台,煙雲聯綿橫遮著遠眺九嶷山的視線,俯瞰則看到浩渺、浩蕩的五湖;極目遠望而心胸更加曠遠,放聲悲歌而又長吁。干謁權貴實實地無味,又不想致百金的高官厚產;好友楊利物就像漢代的楊雄,和弦而歌傾吐著芳潔的情懷;名雖曰為縣宰,卻愛與山野高士往還,兩人乘興攜手共游,況且他知道我深深地敬重魏萬。從魏萬“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盡”到這次“五月造我語,知非佁儗人”,兩次相見,可知魏萬對李白之深情;因為是摯友重逢所以又邀請了另一位好友楊利物同游共語,“弦歌吐清芬”,可知他們之間的感情彌深,“相逢樂無限”並非虛言。
第六部分,自“君來幾何時”至篇末,寫魏萬將還王屋山時和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大意說,您來這裡的時間多麼短暫啊!仙人的居處空著您的坐壇;王屋山的仙居之窗,玉樹一定又長出幾枝;王屋天壇上的道友,會笑您歸去來遲。我苦恨今日又要遠別,茫茫然我心中十分憂傷;只要黃河永遠不斷流水,到老咱們也要永遠思念。就友人與自己的相會時間論,春日一相逢,五月又相見,相聚的時間並不算短;但就感情而論,卻又覺得時間極短,所以開頭便以“君來幾何時”開始,從“仙台應有期”,可知魏萬雲遊的時間已經很長,而且長到了“玉樹”應發“三五枝”的程度;長到了道友“當笑爾歸遲”的地步。時間很長而又“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這又說明李白對魏萬意投情摯,難分難捨。“黃河”永遠不會斷流,但只要流“不斷”,就會白頭“長相思”,這就說明他們的友誼與天地同長久。
全詩描述傳神,形象生動,雖然寫魏萬千里尋訪李白,一路經歷的吳越山水的壯麗,其實倒是李白自己一生登山臨水的真實記錄,可以看成一篇山水佳作。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當時詩人已五十四歲,送魏萬歸隱故鄉王屋山。魏萬為了會晤李白,“自嵩(嵩州,故治在今河南登封縣)歷兗(山東兗州),游梁(河南商丘)入吳(江蘇境內)”,行程達三千多里,根據魏萬《酬太白》詩:“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盡,更逐西南去。同游入秦淮,建業龍盤處”,可知李白游天台時,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淮,上金陵,與魏萬相別。到五月時,在魏萬的追隨下,二人終於又在廣陵(今江西九江)相會。李白對魏萬十分稱許,誇讚他“愛文好古”,引為同道,並且預言他將來“必著大名於天下”,他將自己的全部詩文交付魏萬,請魏萬為他編文集。詩序簡要地總述了魏萬遊歷的大致行蹤。詩人念魏萬放浪遠遊頗具方外仙人之姿,又在許多方面與自己志同道合,因而“述其行而贈是詩”。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