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
抗病毒
病毒(virus)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營寄生生活的生命體。
其主要特點是:①形體極其微小,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②沒有細胞構造,其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③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④體內無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質等“元件”的裝配實現其大量繁殖;⑥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並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
病毒染般癥狀熱、痛、咳嗽毒癥狀及病毒寄侵襲組織器官導致炎症損傷引局癥狀(腹瀉、皮疹、肝臟功損傷)。根據病毒產癥狀,病毒肌損傷,引病毒性心肌炎。
冠狀病毒
急性感染——病急,展,病程般周。除急亡及遺症,病例終組織器官病毒清除痊癒。
持續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於寄主體內,可達數月至數年,造成慢性持續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①潛伏性感染。當病毒與人體免疫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病毒可長期潛伏在人體組織內,不引起癥狀。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癥狀。例如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潛伏性感染。②慢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人體組織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性病變,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③慢病毒感染。潛伏期長,可達數年,病變逐漸發展,最後導致死亡。
1962年,一種名為碘苷的藥物的出現,標誌著第一種西藥抗病毒藥物的產生,是抗病毒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早期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有天花、脊髓灰質炎、麻疹、和乙型腦炎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已日趨減少。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全球消滅天花。但是新的病毒不斷被發現,有的甚至暴發流行;而老的病毒性疾病又時有起伏,潛在威脅嚴重。對人有致病性的病毒達1200多種,近年來發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艾滋病(AIDS)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
2003年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波及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2004年初發生的禽流感同樣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威脅。這些突如其來的疾病給人類以災難和警示,提醒人們對於病毒感染性疾病僅僅做到治療還遠遠不夠,重點應該在預防,防患於未然,從源頭上切斷病毒感染性疾病。
除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外,免疫預防是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有人工自動免疫如接種減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牛痘疫苗和麻疹疫苗等)及滅活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尤其是減毒活病毒疫苗的應用,常能獲得持久、有效的預防效果。其次是人工被動免疫,注射病人恢復期血清及免疫球蛋白,可短期預防,如麻疹病人恢復期血清和丙種球蛋白預防麻疹,乙型肝炎高價免疫球蛋白預防乙型肝炎等。已研究應用多肽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有高效、安全、可以大量製備等優點,但尚須進一步研究及完善。
另外,中藥及其製劑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醫學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一些中藥在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因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季節利用中藥及其製劑進行恰當的預防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中成藥抗病毒主要有:感咳雙清膠囊(清熱解毒。用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內熾盛者,症見發熱、咳嗽、頭痛、鼻塞、舌尖邊紅、苔薄黃等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抗感冒藥種類較多,例如輔仁抗病毒口服液(清熱祛濕、涼血解毒。適用於風熱感冒,溫病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治療溫病初起,發熱惡寒,口渴頭痛,咳嗽咽痛等風熱表證的丸劑中成藥)、羚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清熱解表。用於流行性感冒,傷風咳嗽,頭暈發熱,咽喉腫痛)、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荊防沖劑、雙黃連口服液(主要治療外感風熱型的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及咽痛等癥狀。)等。
主要有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