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中國CDC寄研所)縮寫NIP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前身為中央衛生研究院華東分院,1950年建於南京,1956年定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1957年與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南瘧疾研究站合併,遷址上海,1983年劃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領導。2002年1月23日更名組建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全所現有職工188名,其中科技人員156名,科技人員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56名。曾獲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合作項目及其他渠道資助出國留學、進修、培訓的30名回國人員,正在發揮學術帶頭人或科技骨幹的作用。現設血吸蟲病室,瘧疾室,絲蟲病、黑熱病、包蟲病室,土源性、食源性寄生蟲病室,媒介控制室,藥物室,寄生蟲病原與媒介生物重點實驗室,新技術室,健康教育諮詢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10個業務科室。 1980年被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血吸蟲病和絲蟲病合作中心。1992年被批准為衛生部寄生蟲病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1996年被衛生部批准為“全國醫學貝類中心”,同年獲美國NIH資助為“熱帶醫學研究中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是全國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工作業務指導中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根據防治需要,應用流行病學、病原與媒介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藥學及藥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和現代技術,開展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黑熱病、食源性和土源性等重要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傳播規律、防治策略、控制與監測、免疫診斷技術、基因工程疫苗、防治藥物等應用研究以及寄生蟲與媒介的遺傳變異、種群分化、宿主免疫、藥物作用機制等寄生蟲學基礎研究。目前在研的重大研究項目保持在20餘項,均為國家與部級重點或國際合作項目,其中血吸蟲病、瘧疾約佔70%;應用研究佔80%以上。歷年來獲獎成果70餘項。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日本血吸蟲品系的研究、日本血吸蟲尾蚴鑽穿宿主皮膚的研究、血吸蟲病治療藥物、蒿甲醚預防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蟲病的應用及基礎研究、血吸蟲病免疫診斷技術、大山區血吸蟲病流行因素、規律和干預措施研究、控制和阻斷大山區血吸蟲病流行對策研究、生態環境變化對血吸蟲病流行態勢的影響及干預措施研究、抗瘧葯磷酸咯萘啶、我國抗氯喹惡性瘧的地理分佈及其抗性程度與變化、海南省及其重點開發區瘧疾流行潛勢的調查研究、當前我國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傳瘧作用的比較研究、中華按蚊為媒介地區瘧疾防治後期流行病學新特點和監測方案研究、嗜人按蚊地區瘧疾流行潛勢及控制暴發流行的研究、絲蟲病防治後期低密度微絲蚴血症的傳播作用的研究、中國阻斷淋巴絲蟲病傳播的策略和技術措施的研究、隴南川西北阻斷犬內臟利什曼病傳播的研究、新疆克拉瑪依地區皮膚利什曼病的研究以及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佈調查等。以上成果的推廣應用,在指導全國寄生蟲病防治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14項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項獲得“杜邦科技創新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承擔了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及科學技術信息的交流職能。主辦專業期刊《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誌》,編印《寄生蟲病預防控制信息簡報》。建立我所對外交流的信息平台,分別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主頁”、“中國寄生蟲種質資源網”、“特色醫學寄生蟲種質資源網”、“亞洲血吸蟲病防治網”、“衛生部血吸蟲病專家諮詢委員會網”、“衛生部寄生蟲病原與媒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網”、“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主頁”。建立了圖書館電子借閱管理系統。有關專家主編或承擔了主要編寫任務的學術專著有《分子寄生蟲學》、《實用釘螺學》、《中國消除淋巴絲蟲病報告》、《中國血吸蟲病防治歷程與展望--紀念血吸蟲病在中國發現一百周年文選》《寄生蟲病應急處理手冊》、《寄生蟲病流行病學與統計學》、《寄生蟲病診斷與治療》、《重要寄生蟲病診治指南》。本所是中華預防醫學會醫學寄生蟲分會、上海市寄生蟲學會的掛靠單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