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1902年4月11日~1983年3月1日)是一位日本作家與文藝評論家,出生於日本東京市神田區(今東京都千代田區),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小林秀雄是確立日本文藝評論界的靈魂人物,影響了後來大多數的文藝評論家。

作品介紹


1912年入第一高等學校文科學習,1927年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
1929年發表評論文章《形形色色的圖樣》,獲《改造》雜誌懸賞獎。評論分析了當時文壇的複雜現象,攻擊了發展中的無產階級文學。此後相繼發表《志賀直哉》、《橫光利一》、 《鴨和龜的兒子》等論著,進一步確定了他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地位。
1933年與林房雄、龜井勝一郎青野季吉等創刊《文學界》,開展文藝批評。
1935年,在《經濟往來》雜誌上連續發表論文《私小說論》,開始對無產階級文學
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予以確認,會員。主要著作有《文藝評論》、《續文藝評論》、《續續文藝評論》、《現代小說的諸問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 《歷史與文學》等。

經典語錄


我們被賦予語言,無異於被賦予肉體,兩者為同一事實。恰如肉體屬於人卻又不盡人意一般。雖然我們監督著作為純粹表現的言靈作用(古人認為任何語言中都潛藏著神靈,在古代人們普遍持有如此觀念----譯者),但是往往卻反被其所操縱。“降臨於我們身上並確保該種語言之如此神秘性的神靈究竟為何物呢?本居宣長認為:為了解答這一問題,設定一個任何人都堅信不疑的、巨大的國語母體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足跡


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
鎌倉三面環山、面朝大海,寺院、神社等是這裡最具代表性的觀光點。800多年前,源賴朝在鎌倉開創了日本的武士政權。在北鎌倉車站不遠處,是已有700多年歷史的禪宗寺院——圓覺寺。寺院山門氣派宏偉,12根立柱粗壯大氣,橫樑上還有精美的木刻。據介紹,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於1894年在這裡參禪,並在小說《門》(1910年)中描述了當時的感受。圓覺寺還曾出 現於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雪國》中就有描寫圓覺寺佛日庵茶室的場景。除了這兩位作家,日本著名的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大佛次郎、澀澤龍彥和文學評論家小林秀雄也都曾在鎌倉生活,其中有幾位去世后就葬在鎌倉一些寺廟的墓地。
鎌倉文學館也是探尋鎌倉與日本文學淵源的好去處。這座面海的3層歐式建築曾是一位舊藩主的別墅,1985年作為文學館對外開放。文學館常設展分4部分,分別介紹了鎌倉的文人、鎌倉與日本古典文學、戰前和戰後文學的緊密聯繫。鎌倉在日本奈良時代的和歌集《萬葉集》中就成為被歌詠的對象,此後還出現在平安時代的《明月記》、鎌倉時代的《平家物語》等多部古典文學著作中。對日本近現代文學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許多文人也都曾在此居住生活過,當時的生活經歷成為他們創作的最好素材。
當代作家渡邊淳一在小說《失樂園》第一章中描寫的就是鎌倉幽會。文學館內的鎌倉地圖密密麻麻地標示出文人墨客的蹤跡,館內還展有川端康成使用過的文具、夏目漱石成名作《我是貓》手寫稿的複製品以及其他多位作家的信件和手稿等紀念品。正在進行的特別展向參觀者介紹澀澤龍彥的創作生活,展品豐富。鎌倉的文學魅力今天仍在延續。據介紹,鎌倉於2001年成立了筆會,由曾獲得芥川獎的三木卓任會長,會員包括活躍在鎌倉及周邊地區的作家。鎌倉文學館還出版了《鎌倉文學散步》一套4冊圖書,按區域為喜愛探索文學淵源的遊客提供路線介紹。

堅韌精神


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
忠實於自己--小林秀雄的“強韌精神”據說當前社會是“飽食時代”,是“餘暇時代”,又是“泄氣的時代”、“欺凌的時代”,同時又是“自私與不負責任的時代”。可以說現實情況是:一切方 面都瀰漫著放縱的時代風氣。人的生活態度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我認為這樣也未嘗不可。只不過,一想到度過這漫長的人生,再也沒有比無所作為的一生,更為空虛無聊的了。 《涅盤經》中說:“人命之不停息,過於山水。今日雖存而明日難保。”這就是說,所謂人的壽命比山上的水滔滔順流而下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轉瞬間就會逝去。今天雖然平安無事,而明天的安穩,誰也難保。在《摩耶經》的一節中講:人生的旅程是“步步近死地”。
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和死接近,這就是人生的真相。同時《法華經》中也有一句有名的經文:“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怖。”所謂“三界”,如果簡單地說,就是凡夫所住的這個現實世界,在那裡就像失火時燃燒著的房舍一樣,煩惱狠狠地在燃燒,充滿了各種苦。正像這節經文所說,人生的確是離不開煩惱。子女的事,家庭的事,工作的事,細想起來,可以說,這一切都充滿了煩惱。那麼,這種被無常而又痛苦的煩惱所束縛、所玷污的人生,怎樣才能使人轉換到不變的“常樂我凈”的幸福方向去呢?也就是說,怎樣才能解脫對人生、對生命的悲觀主義,遵循正確的法則和人生觀、以強固的樂觀主義來生活下去呢?這種由“暗”向“明”的轉換,才是人生的最大事,我之立足於悠久的生命觀,走上信奉佛法的理由也正在這裡。從無常的世界向常住世界的轉換--可以說這正是有史以來,人類所追求的最大課題。我曾經會見過文藝家小林秀雄先生。小林先生對天台宗的佛法十分感興趣,聽說還讀過《摩訶止觀》。
小林先生的論著《莫扎特》(《小林秀雄全集第六卷》,新潮社版)中,曾寫有如下的一段:“對於強韌的精神來說,即使惡劣的環境,仍然是實在的環境,這裡邊既不缺什麼也不短什麼”,“生命的力量當中具有一種將外的偶然看成是內的必然的能力。這種思想是宗教式的。但是,它並不是空想性的”。和環境搏鬥,去戰勝它的人的能力,將外的偶然看作內的必然的精神力量--在這種實際感受並加以發揮的、內在於自己生命之中的無限力量,真實的人之路,就存在於其中。使其成為可能,畢竟就在於貫徹自身的真摯的一念。以《罪與罰》而知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始終忠實於自己的。當時,俄國正受到法國的二月革命德國三月革命洪流的衝擊,對此,尼古拉一世對國內進行了殘暴的鎮壓。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革命思想產生共鳴,被官憲逮捕。他度過了長達八個月的監獄生活之後,被判死刑,但在即將執行槍決的一瞬間,得到減刑,然後,四年的西伯利亞流放,又服了五年的兵役,
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
這將近十年的期間,他遭受了失去自由的酷苛命運的播弄。雖然如此,但他並未向命運屈服,而且一直堅強地活下去,將那一時期的體驗,尖銳地深刻地體現於自己的全部作品當中。這樣,他自豪地說:“我整個一生,在任何的點上,不管什麼事情都越過了界限。”就這樣,不為任何環境所屈,總是忠實於自己,擴充自己,取得了人生的凱歌。從這裡邊我不禁感到人的偉大足跡。我經常想:假如這些古今中外被稱為偉大的人物懂得了真實的佛法,他們又將會怎樣說呢?佛法中有所謂“梅櫻桃李”的原理。比如梅花吧,它領先於春光到來之初,開出氣品高潔的花,然後是櫻花開放的季節。櫻花也使自己開得極其美麗。桃花李花也是如此。同樣,人也應當使自己的生命開出美好的花朵。不,生命本身內部就足有開出絢爛花朵的力量。賦與這種力量的,又是什麼呢?這就是對自身的“使命”與“責任”的深刻自覺。一方面基於根源的“法則”,始終堅持走實現非自己莫屬的使命和責任的生活道路。這樣的人,就會和梅花或櫻花總是要開出燦爛花朵、放出芳香一樣,不斷擴充自己的生命。這樣,這個人就會獲得發揮最大限的人生而感到驕傲、滿足和充實。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在這個人世上都是帶著某種使命而生的極其寶貴的人。而這種使命,並不體現在和外部的相對立的世界中,而是在和自己搏鬥、戰勝自己、貫徹自己的信念之中加以實現的。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生命現象的表露,是自己生命的映射,決不是為外界而活著。我的恩師戶田先生經常教導說:“要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這句話,具有深邃的內涵和千鈞的分量,指出了人生終極目的的所在。

相關見解


小林秀雄在《近代繪畫》評莫奈一章中說:“色彩是破碎了的光,太陽的光與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使整個地球形成美麗的色彩……”色彩是美麗的,沒有色彩的世界難以想象,在科技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的今天,色彩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很多的啟迪、歡樂、遐思。
國外曾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主人請客,賓客入座后菜端上來了紅燈亮,牛排、考雞透著焦黃的香味,來客胃口大開,頻頻舉杯進食。過了一會兒,紅燈熄,蘭燈亮,這時滿桌可口的菜肴瞬間變得可怖起來,焦黃的牛排、烤雞像霉得發綠的臭肉。小姐、女士開始嘔吐,眾賓客爭先恐後般
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
逃出餐廳,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左右我們的食慾,在色彩學上我們把它稱為“色彩的聯想”。色彩的聯想可分為具體與抽象兩類:……這些色彩的聯想經多次反覆,幾乎固定了它們專有的表情,於是該色彩就成了該事物的象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由於國家、種族、宗教的不同,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差異,文化修養、性別年齡、氣質、階層、生活條件等等,使人們產生不同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求。色彩作用於人的視覺和心理的特性,我們稱之為色彩的功能。自古就有人想把這種色彩的心理特性應用到人類的日常生活方面。如:我國的園林建築(蘇州園林等)其用色為:白牆黑瓦、灰色的假山,紅色的柱、綠樹翠竹、籃天,構成一幅高雅鮮明、幽靜的畫面,使人在其環境中感到心情愉悅、高尚,色彩的運用與功能達到完美的統一。
又如:醫院高血壓患者的病房多用籃、綠、灰色,因藍色有消炎避暑降血壓的作用,綠色有消除疲勞的功能。再如:交通信號燈,紅色停、綠色行,黃色注意。因紅色給人以危險的暗示,做停止信號最為合適;綠色予人和平可靠的提示,做通行為最好;黃色明亮,穿透力強引人注目,所以作注意最為恰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穿衣打扮。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人,穩重、端莊的打扮最為得體;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人類的未來,穿作應活潑而靚麗;醫生被稱為“白衣天使”給人以信任感;軍人穿迷彩服,更顯彪悍,人們把貪吃者鄙視為餓鬼塗綠臉,閻王為黑臉,把受人尊敬的偉人視為神,以金銀或紅色繪臉,以象徵其精神,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形式美的最高法則為和諧,如果能多知曉一些色彩的特性及心理功能,我想對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是極有幫助的。

封條事件


小林秀雄封條被拆
日本新潮社終於在2002年拆去小林秀雄生前的封條,在出《小林秀雄全集》時將《感想》收入另卷。
《感想》為柏格森論,在雜誌《新潮》上連載56回后,小林秀雄親自中斷連載並禁止出版社結集刊行。
日本文壇就此事發起討論,主題有:小林秀雄在《感想》中所要探究的問題、中途放棄的原因,以及晚年作品《本居宣長》中體現的完整的思考軌跡等。
《本居宣長》為小林紀念碑式的評論作品。本居宣長(1730—1801),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國學家。
小林秀雄(1902—1983)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學法文專業畢業,1929年在雜誌《改造》主辦的懸賞評論中以《各色構思》一文脫穎而出,從此作為評論家活躍於文壇。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批評的確立者,其評論對象除文學外兼及古典文學、哲學和藝術等。主要評論作品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莫扎特》和《所謂無常》等。主要翻譯作品有《埃德加·愛倫·坡》(波德萊爾著)和《在地獄的一季》(散文詩集,蘭波著)。

紀念緬懷


小林秀雄獎
小林秀雄獎、新潮紀實文學獎是日本於2002年為紀念現代批評創始人小林秀雄誕辰100周年而設立的獎項,每年一屆,授予上年7月1日至當年6月30日發表或發行的、使用日語表述的、基於自由精神與開放型理智創作的、呈現新的世界面貌的作品,小說、戲劇、詩歌等虛構作品不在授獎之列。小林秀雄獎側重於內容知性的文學作品,新潮紀實文學獎則以社會新聞、時事評論類的文學作品為主。獲獎作品刊登在《思考者》(新潮社)10月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