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齊東方,1956年3月13日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畢業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82年吉林大學歷史系學士
198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碩士
1992年北京大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84年12月至1999年8月在北京大學考古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99年8月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
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齊東方生活照
齊東方生活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從事漢唐時期的考古、歷史、文物、美術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唐代金銀器研究》等三部,發表各種論著百餘篇,主要包括吐谷渾余部歷史的研究、三國至隋唐時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古代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研究。
著作
1、《絲綢之路--通向中亞的歷史故道》三峽出版社,1993年。
2、《中國通史·隋唐史·隋唐考古》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唐代金銀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走進死亡之海》新疆出版社,1999年。
5、《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6、《花舞大唐春》(主編、主要撰稿人)文物出版社,2003年。
7、《波斯美術史》(該書與伊斯蘭美術合卷,波斯美術由齊東方獨立撰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8、《喚醒沉睡的王國》陝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另有台灣版)
9、《中華文明史》第二卷第九章第六節,第三卷第二章第一、二節,第十三章第一、二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10、《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第四章,文物出版社,2007年。
11、《古代金銀器》(與張靜合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
論文
1、吐魯番阿斯塔那225號墓出土的部分文書的研究──兼論吐谷渾余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二輯,1983年。
2、關於日本藤之木古墳出土馬具文化淵源的考察,《文物》1987年9期,文物出版社。
3、試論西安地區唐代墓葬的等級制度,《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4、略論西安地區唐代的雙室磚墓,《考古》1990年9期,科學出版社
5、敦煌文書及敦煌石窟題名中的慕容氏--再論吐谷渾余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6、評《海內外唐代金銀器萃編》,《考古》1991年2期,科學出版社。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附葬墓,《考古》1991年10期,科學出版社。
8、法門寺唐代地宮的發現與金銀器的研究,《文博》1991年4期,陝西人民出版社。
9、中國古代的金銀器,UNESCO Silk Road Expedition,1991.5。
10、中國考古發現的與粟特有關的遺物,UNESCO Silk Road Expedition,1991.5。
11、李家營子出土的粟特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2期。
12、關於中國古代的早期馬鐙,《文物》1993年4期,文物出版社。
13、中國古代金銀器皿與波斯薩珊王朝,《伊朗學在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14、西安沙坡村出土的粟特鹿紋銀碗,《文物》1996年2期。
15、唐代銀高足杯研究,《考古學研究(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6、唐代金銀器皿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考古學報》1994年2期。(與張靜合作)
17、漢代および漢代以前の中國出土西方文物,《ラ-フィダ-ン》第XV卷,國士館大學イラク古代文化研究所,1994年。
18、中國出土的波斯薩珊凸出圓紋切子裝飾玻璃器,《創大アジア研究》第十六號,創價大學アジア研究所,1995年3月。(與張靜合作)
19、藤木古墳馬具論,《明治大學國際交流基金事業招請外國人研究者講演錄》,1995年。
20、中國唐墓壁畫與日本高松冢壁畫的比較研究,《唐研究》第一集,199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張靜合作)
21、唐代粟特式金銀帶把杯研究,《考古學報》1998年2期。
22、薩珊式金銀多曲長杯在中國的流傳與演變,《考古》1998年6期。(與張靜合作)
23、丁卯橋和下莘橋金銀窖藏芻議,《文博》1998年2期。
24、中國早期金銀工藝初論,《文物季刊》1998年2期。
25、故宮留得舊香囊,《故宮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二期,台灣,1998年。
26、中國古代圍棋棋具考,《歷史文物》第八卷第八期,台灣1998年。
27、隋代玻璃,《故宮文物月刊》第六十卷第六期,台灣,1998年。
28、唐代蛤形銀盒,《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29、唐代金銀器,《中華文化講座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0、隋唐長安城,《中華文明之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1、唐代墓葬壁畫中的金銀器,《文博》1998年6期。
32、西安市文管會藏粟特式銀碗考,《考古與文物》1998年6期。
33、唐代以前的外來金銀器,《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34、唐代的外來金銀器,《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8年。
35、略論中國新出土的羅馬、薩珊玻璃器,《歷史文物》第九卷第一期,台灣,1999年。
36、玉潤瑩凈化玻璃,《歷史文物》第九卷第一期,台灣1999年。
37、唐代考古所見的外來文化,《中國考古學的跨世紀反思》,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38、讀豐寧公主與韋圓照合葬墓札記,《故宮文物月刊》第17卷第3期,台灣,1999年。
39、唐代銀高足杯極其狩獵圖,《藝術史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40、中國早期金銀器研究,《華夏考古》1999年4期。
4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北方文物》2000年1期。
42、北方地區隋唐墓,《7—8世紀東亞地區的歷史與考古國際學術會議論集》,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出版社,2000年。
43、鮮卑金銀器研究,《4~5世紀東亞社會與伽耶》,第七回伽耶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1年(韓國)。
44、武寧王墓與南朝梁墓,《武寧王陵與東亞文化》,紀念武寧王陵發掘三十周年論文集,2001年(韓國)。
50、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十年重大發現;隋唐考古十年重大發現,《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文物出版社,2001年。
51、書評《唐代薛敬墓發掘報告》,《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2、書評《唐金縣主墓》《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53、隋唐環島文化の形成と展開,《東アジアと『半島空間』》,思文閣出版,2003年。
54、李賢李靜訓墓,《新世紀の考古學》,纂修堂,2003年5月。
55、濃妝淡抹總相宜——唐俑與婦女生活,《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56、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絲綢之路上的唐宋玻璃,《走向未來的人類文明:多學科的考察》第二屆“北大論壇”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古代玻璃折射下的文化互動,《科學中國人》2003年1期。
57、何家村遺寶的埋藏地點和年代,《考古與文物》2003年2期。
58、何家村遺寶與絲綢之路,《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
59、魏晉隋唐城市的里坊制度——考古學的印證,《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60、佛寺遺址出土文物的幾個問題,《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伊斯蘭玻璃與絲綢之路,《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61、The Burial Location and Dating of the hejia Village Treasures 20-24
62、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唐代的胡姬俑與胡姬,《藝術史研究》第五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
63、讀《偃師杏園唐墓》,《考古》2004年4期。
64、輸入·模仿·改造創新,《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65、何家村的大唐遺寶,《文物天地》2004年4期。
66、何家村遺寶猜想,《文物天地》2005年1期。
67、閩國文明的崛起及其延續,《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舜程印刷有限公司,2004年。
68、馬背滄桑下的金銀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編:《成吉思汗——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
69、絲綢之路上的象徵符號——駱駝,《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6期。
70、唐俑藝術與社會生活,《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
71、唐代銅器簡論,《文博》2005年2、3期。
72、唐代的狩獵形象,《中國史研究》第35輯,(韓國)書林出版,2005年。
73、圍棋與中國文化,《國學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74、黃金部落與蒙元金銀器,《絲綢之路與蒙元藝術》,藝沙堂/服飾工作隊(香港),2005年。
75、何家村遺寶與粟特文化,《粟特人在中國》,中華書局,2005年。
76、洛陽考古集成序,《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77、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2006年1期。
78、讀《太原隋虞弘墓》,《中國文物報》2006年5月3日。
79、虞弘墓人獸搏鬥圖像及其文化屬性,《文物》2006年8期。
80、難以模仿的神韻——唐代女俑,《文物天地》2006年8期。
81、袝葬墓與古代家庭,《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5期。
82、雙室墓葬與唐代政治,《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
83、彭州窖藏與宋代金銀器,《宋韻——四川窯藏文物輯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84、唐代玻璃及其東來西傳,《西域文史》第一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
85、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內蒙古文物與考古》,2006年2期。
86、“現實家園還是理想家園——安伽、史君墓石刻圖像中的宴飲圖”,《絲綢之路:生活與藝術》,香港藝紗堂服飾出版社,2007年。
87、玻璃料與八卦鏡,《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6期。
88、隋唐雕塑,《考古與文物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
89、唐代銅鏡的文化內涵,《美術史論壇》(韓國)時空社,2007年。
90、唐俑與女性生活、何家村遺寶的埋藏地點、年代和所有者,《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學術講座彙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
91、循珍夢唐,《人文日新——清華文新論壇講演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92、貝殼與貝殼形盒,《華夏考古》2007年3期。
科研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項目“絲綢之路考古”負責人。
北京大學重點項目“中華文明史”主要參加者。
北京大學“985工程”項目“盛唐工程”主要參加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唐陵墓研究”負責人之一。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邊疆考古”系列研究參加者。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石刻史料所見漢唐中西文化交流史”主要參加者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新疆北疆考古”負責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墓葬研究——晉制到漢唐制”負責人。
國家社科項目:“歷史時期考古學史”,負責人、擔當人。
獲得學術研究、教學等各種獎項16次。
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約60餘次。

教學成就

開設課程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考古、中國考古學、宋元考古、中西交通考古專題、中國考古學通論、漢唐美術考古、漢唐考古研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考古研究、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美術考古、文物與文化傳統。

個人作品


新書發布

2021年10月23日,齊東方在首都圖書館報告廳,舉辦了主題為“考古是什麼——《我在考古現場》新書分享會”。

學術活動


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日本創價大學交換教員。
1996年2月至12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
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曾在日本、美國、韓國、吐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滋別克斯坦、塔吉克、哈薩克、俄羅斯、丹麥、挪威、瑞典、以色列、法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考察、訪問、講學。
應邀做學術報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和光大學、金澤大學明治大學奈良女子大學大阪大學、愛媛大學、日本中國考古研究會、草原絲綢之路研究會、游牧民族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中心、森美術館、 “世界青少年基金會”,韓國釜山大學、木浦遺跡博物館,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西安美術學院、中新企業管理學院、北方工業大學東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內蒙古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陝西碑林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中國黃金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歐國際管理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