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葉粥

枸杞葉粥

枸杞葉粥具有補中益精,增強性能力的作用。枸杞葉中有多種維生素和多種氨基酸,均為養目物質,在明目食療方中經常使用。枸杞葉性涼味苦,補虛益精,清熱,糯米性溫味甘,補中益氣。

製作材料


主料:枸杞葉90克,糯米100克
調料:白砂糖3克
糖尿病患者若按照該食譜製作菜肴,請將調料中的白糖去掉。

健康提示


未採摘的枸杞
未採摘的枸杞
1.此粥具有補中益精,增強性能力的作用。
2.枸杞葉中有多種維生素和多種氨基酸,均為養目物質,在明目食療方中經常使用。
3.枸杞葉性涼味苦,補虛益精,清熱,糯米性溫味甘,補中益氣。
枸杞葉:枸杞葉與乳製品相剋

製法


先把枸杞葉摘洗乾淨,再與粳米一起加水熬粥。

主要功效


【異名】地仙苗(《日華子本草》),甜菜(《本草圖經》),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壽堂經驗方》),枸杞苗(《綱目》),枸杞菜(《生草藥性備要》),枸杞頭(《江蘇植葯志》)。
【來源】為茄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嫩莖葉。植物形態詳"枸杞子"條。
枸杞葉粥
枸杞葉粥
【採集】春、夏採收。
【化學成分】日本產枸杞葉含甜菜鹼、芸香甙、維生素C、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硫胺素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為半胱氨酸及維生素C所消除);干葉的熱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極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
①《千金·食治》:"味苦,平,澀,無毒。"
②《綱目》:"苦甘,涼。"
【歸經】《要葯分劑》:"入心、肺、脾、腎四經。"
【功用主治】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治虛勞發熱,煩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帶下,熱毒瘡腫,
①《藥性論》:"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發熱諸毒煩悶,可單煮汁解之,能消熱面毒;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汁注眼中。"
②《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③《口華子本草》:"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
④《綱目》:"去上焦心肺客熱。"
⑤《生草藥性備要》:"明目,益腎虧,安胎寬中,退熱,治婦人崩漏下血。"
⑥《本經逢原》:"能降火及清頭目。"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2~8兩;煮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汁滴眼。
【宜忌】《藥性論》:"與乳酪相惡。"
【選方】①治五勞七傷,房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和食之。(《聖惠方》枸杞粥方)
②治陽氣衰,腰腳疼痛,五勞七傷:枸杞葉一斤,羊腎一對(細切),米三合,蔥白十四莖。上四味細切,加五味煮粥,如常法,空腹食。(《聖濟總錄》枸杞羊腎粥)
③治急性結膜炎:枸杞葉二兩,雞蛋一隻。稍加調味,煮湯吃,每日一次。(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④治跟澀痛,兼有翳者: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二兩。上件葯熟挼之,使汁欲出,又別取大桑葉三兩,重裹之,懸於陰地,經宿,乃輕壓取汁,點目中,不過三,五度瘥。(《聖惠方》枸杞汁點眼方)
⑤治視力減退及夜盲:枸杞菜二兩,柄貓草一兩,夜明砂三錢,豬肝四兩。水煎服。(《陸川本草》)
⑥治痔瘡炎腫:鮮枸杞莖葉一握。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年少婦人白帶:枸杞尖作菜,同雞蛋炒食。(《滇南本草》)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植物形態】稻(《詩經》),又名:稌(《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藥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和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葯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后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②《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③《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①《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③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④《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⑤《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葯;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葯。""按羅天益《寶鑒》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④《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