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下屬二級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2003年4月以寧夏新技術應用研究所骨幹人員為主體組建而成的教學單位。下設材料科學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加工系、新能源材料系等四個系。材料專業實驗中心、金工實踐中心兩個實驗中心面向校內提供相關專業服務,材料科學實驗中心2006年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7年12月又被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碩士生、本科生1200餘人,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學院現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4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1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分析測試中心,1個金工實訓中心,1個循環經濟研究所。其中,“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重點實驗室”為國家民委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寧夏分析測試中心是經過自治區技術監督局認證授權,是公開面向社會進行有資質測試服務與諮詢的技術機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單位,材料科學實驗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學”被評為自治區重點學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被評為自治區優勢特色專業和重點建設專業建設單位。現有自治區級“材料實驗教學團隊”1個,自治區級“材料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自治區首批“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技術研發團隊”1個,自治區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1門。
學院在培養少數民族優秀工科人才的同時,積極面向民族地區經濟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加大院企合作步伐,在社會服務中實現學院使命和價值回歸。學院的科研方向重點集中在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金屬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儲電電池及工業固廢處理等方面。在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學院擁有實驗室面積6000m ,擁有設備近3000台套,設備總值近8000萬元。
近年來,完成自治區教改項目5項,獲各類教學優秀獎、教學成果獎4項,主編21世紀創新性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等教材6部,自編實驗指導書30餘部。承擔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973前期研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重大項目等國家級項目9項,省部級及其它項目30餘項,獲獎7項。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60餘篇。發明專利授權3項,專利公告9項。科研成果實現技術轉讓3項,推動寧夏高技術產業發展,新增產值逾千萬元/年。
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積極開展與國際國內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交流合作,先後與美國密西根大學、華盛頓大學、瑞典luleå大學、德國聯邦材料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常州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並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選送多名教師出國進修訪學,選送部分學生到北京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和鄭州大學等高校訪問學習。
學院的學生工作既體現了鮮明的工科特徵,又彰顯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學生在3D設計、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機械創新設計和信息技術水平等全國性的多種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近三年來獲得省級以上獎項50餘項,在寧夏乃至國家民委所屬高校中名列前茅。通過開展“讀書月”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演講、辯論、主持人大賽這些工科學院不大擅長的活動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風建設成效顯著,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就業工作成績突出,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
學院的辦學思路和辦學理念是堅持以現代企業需求為根本,以材料性能、結構表徵,材料製備與合成,金屬材料液態成型、塑性成型、高分子材料成型為主線,模具成型工藝、設計、製造技術為重點,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製造方法為特色,體現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個性發展和工程創新意識,強化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依託寧夏,面向全國,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科專業 | 碩士專業 |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學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材料加工工程 |
院長
科研成果:主持和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四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論文主要發表在《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真空科學與技術》、《功能材料》、《材料熱處理學報》、《真空與低溫》、等重要的學術期刊、其中被SCI、EI檢索的論文11篇。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編、副主編和主審北京大學出版社系列教材各1部。
副院長
主要代表論文有:
1.YoujunLu,YanminWang,ZhidongPan,HongfangShen,LanerWu.Preparationofcarbon-silicon
carbidecompositepowderviaamechanochemicalroute[J].CeramicsInternational,2013,39:4421-4426.
2.YoujunLu,YanminWang,HongfangShen,ZhidongPan,ZhenkunHuang,LanerWu.Effectsof
temperatureanddurationonoxidationofceramiccompositeswithsiliconcarbidematrixandcarbonnanoparticles[J].
Materials&EngineeringA,2014,590:368–373.
硅酸鹽學報,2013,41(10):1431-1436.
馬金福,男,漢族,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2009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4年從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博士后工作站出站。
主要教授課程:《物理化學》、《電化學原理及應用》、《材料物理與性能》等
主持、承擔項目情況:
(1).主持省部共建粉體陶瓷重點實驗室項目1項(已完成)
(2).主持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已完成)
(3).主持寧夏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重點項目1項(已完成)
(4).主持北方民族大學國家自然基金前期培育項目1項(已完成)
(5).主持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博士後項目1項(已完成)
(6).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在研)
(7).主持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項目1項(在研)
(8).主持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在研)
主要科研成果
·JinfuMa,YongningLiu,PengZhang,JinWang.Asimpledirectborohydridefuelcellwithacobaltphthalocyaninecatalyzedcathode.ElectrochemistryCommunications.2008,10(1):100-102.(SCI)
·JinfuMa,YongningLiu,JinWang.Ironphthalocyanineasacathodecatalystforadirectborohydridefuelcell.JournalofPosdfSources.2007,172:220-224.(SCI)
·JinfuMa,YongningLiu,YanLiu,YishengYan,PengZhang.AmembranelessdirectborohydridefuelcellusingLaNiO3-catalyzedcathode.Fuelcells.2008,8(6):394-398.(SCI,EI)
·JinfuMa,XiaoeWang,XiangweiJiao,ElectrocatalyticreductionofoxygenonPEDOT-modifiedglassycarbonelectrode,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chemicalScience.2012,7:1556–1563.(SCI)
·JinfuMa,YongningLiu.Designofamembranelesspassiveplanarfour-celldirectborohydridefuelcell,JournalofFuelCellScienceandTechnology,9,011004(2012)(SCI).
獲獎情況
·寧夏第十二屆自然科學論文一等獎(第一)
·寧夏高等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
材料科學學院的前身寧夏新技術應用研究所於1978年創建,原名寧夏技術物理研究所(含寧夏分析測試中心),隸屬寧夏科技廳主管。擁有眾多實驗室和多台進口大型精密分析儀器。館藏兩萬餘冊科技圖書和500多種中外文科技期刊,研究實驗手段齊全。與美、澳、日、德、俄等國外院校和研究院所開展了多學科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
新技術所是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所,下設分析測試中心、電子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研究部門。建所以來,承擔和完成了170多項科研課題,16項科技成果榮獲自治區和化工部科技進步獎,取得國家專利7項,承擔完成過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數十項自治區重點科研攻關項目。技術成熟、可供推廣的科研成果二、三十項。
分析測試中心通過自治區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面向全區,為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工礦企業、農業、商業、醫療衛生、政法公安等部門提供有資質許可的分析測試服務。
新技術所配合寧夏經濟建設的需要,重點研究開發碳化硅微細粉體與高技術陶瓷,以及老瓜頭、黃芪、枸杞等我區特色植物的提取和藥用價值研究,致力於我區資源的開發利用。承擔課題有區科技攻關,寧夏自然科學基金,人事部留學回國人員擇優資助,國家級火炬項目等十餘項研究開發項目。主要研究領域有超細微粉、高技術陶瓷,中草藥成分研究及提取,分析測試技術研究,太陽能利用等。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領域的科學與工程方面較寬的基礎知識,能在各種材料的製備、加工成型、材料結構與性能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與教學、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技術改造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學習與掌握材料的製備、組成、組織結構與性能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受到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以及各種先進材料的製備、性能分析與檢測機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材料設計和製備工藝設計、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的質量、開發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高新技術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材料合成與製備、材料複合、材料設計等專業基礎知識;
2、掌握材料性能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的基礎知識,具有研究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的初步能力;
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識,具有正確選擇設備進行材料研究、材料設計、材料研製的初步能力;
4、具有本專業必需的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5、熟悉技術經濟管理知識;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物理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專業實驗、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主要專業實驗:材料結構顯微分析、近代儀器分析方法、材料的物理性能與力學性能測試、材料製備與成型加工工藝實驗等。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知識面廣、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複合材料、聚合物加工、模具及成型機械、化學纖維等高分子科學與工程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教學和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要求:學生主要通過高聚物化學與物理的基礎理論和高分子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等知識的學習,接受高分子成型加工技術的訓練,畢業時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較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2、具有寬厚的技術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紮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體系的綜合知識;
3、具有高分子材料設計、合成、製備、加工和性能評價的系統知識;
4、具有工程意識和豐富的工程知識;
5、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6、了解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的發展前沿和動態,以及高分子產業的發展狀況;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
主幹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主幹課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藝學、高分子材料加工基礎、高分子材料及應用、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高分子成型機械及模具、高分子材料的穩定與破壞、高分子材料新技術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專業培養目標: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屬“寬基礎、寬口徑、寬面向”的技術性、綜合性、通用性、工程性較強的材料成型加工的工科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力學、機械學、材料學、電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相關領域的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設計製造、技術開發、試驗研究和企業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學、材料學和自動化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具備從事各類材料成型工藝、模具設計、計算機應用、工程式控制制及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及具有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有力學、機械學、熱加工工藝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基礎、模具設計與製造、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須的工程製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
4、具有本學科領域內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了解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工程實踐工作的適應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7、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並具有相當的專業外語應用能力。
主幹學科: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主幹課程:工程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熱加工工藝基礎、模具設計與製造、模具材料與模具壽命、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微機原理及應用、模具設計與製造、模具材料與模具壽命、熱加工工藝基礎、熱加工工藝及設備、檢測技術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礎等。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德智體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備堅實的材料、物理、化學、電子、機械等學科基礎,系統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測試技術與質量評價、新能源系統與工程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複合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生適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以及電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領域的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器件設計及相關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要求: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新能源材料、器件設計與製造、加工與改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有正確選擇和設計新能源材料與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藝、新能源系統與工程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等學科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管理科學基礎知識;
2、較系統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設計與製造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具有研究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的初步能力;
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設計與製備、加工與改性、性能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的基本知識,具有正確選擇和設計新能源材料與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藝、新能源系統與工程的初步能力;
4、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本專業必須的製圖、設計、計算、測試、調研、文獻查閱、實驗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綜合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5、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聽、說、讀、寫的初步能力,達到國家、學校規定的英語水平考試;
6、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計算機應用基本知識和技能;
7、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勇於進行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探索、開發和應用;
8、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9、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
主幹學科: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概論、新能源材料設計與製備、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等
主幹課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概論、近代物理概論(量子物理、統計物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應用電化學、薄膜物理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無機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與現代測試技術、新能源材料設計與製備、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儲能材料與技術、半導體硅材料基礎、硅材料檢測技術、化學電源設計、化學電源工藝學、半導體照明原理與技術、薄膜技術與材料、太陽能電池原理與工藝太陽能發電技術與系統設計、應用光伏學、電池組件生產工藝、光伏逆變器原理與應用等。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院共有教職工51人,其中專任教師4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講師18人,博士18人,在讀博士7人,碩士1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教師1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1人,自治區“313人才工程”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塞上英才1人,聘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等中外客座教授8人。授課教師中既有長期從事教學的資深教師,又有具備豐富科研實踐經驗的科研教學型人才。不少教師曾主持過國家級、省部級重點課題,獲得各級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項多項,專利多項,多篇論文在國內外科技期刊上登載。
吳瀾爾, 教授、國務院特貼獲得者、塞上英才;
耿桂宏,教授,博士,313人才;
馬金福,副教授,博士(后);
薛同,副教授,博士;
陳占林,副教授,博士;
郭生偉,,副教授,博士;
1)何季麟,冶金與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9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稀有金屬鉭鈮鈹冶鍊與加工技術的研究。
2)Wolfgang Boecker博士,德國聯邦材料測試研究院(BAM Federal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材料輻射組負責人。曾經在美國金剛砂公司從事工程陶瓷產品開發11年。發表專業論文60餘篇,專利30篇。
3)黃振坤教授,博士、旅美學者,原中科院硅酸鹽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專門從事精細陶瓷材料研究數十年,發表專業論文50餘篇,美國專利數項。曾獲“中國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