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制
古代法制
中國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遵循禮教,強調維護綱紀倫常。經過漢儒改造,禮融進了諸子中的可取成分,又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其要旨即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由此衍生的"親親"、"尊尊"的政治和倫理原則。
中國古代法律起源兩個方面,一是刑起於兵;二是法源於禮。由這兩方面,逐漸形成後來的法律。
(一)刑起於兵:一方面“師出以律”,在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于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罰。黃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型用刀具,其次用鑽,薄刑用鞭折”苗民“五刑”:蚩尤時代,“苗民弗用靈,惟作無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愛始淫為劓。皋陶象刑:所謂象刑,一種觀點認為;象是象徵之義,象刑事讓人穿著不同色質的衣巾服飾,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鑒戒。
(二)法源於禮: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實等級的標誌。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係的規範。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了規範化和系統化。
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皇帝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後)皆須皇帝裁決、批准。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在這種原則下,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並為後世法典所沿用。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並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如是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冢宰、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
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子產改革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鼎”——把懲治犯罪的刑律鑄在金屬鼎上,向全國老百姓公布。這是中國法制史的一件大事,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舉措。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說,春秋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蒙昧,他根據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把刑法公諸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子產的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反對。晉國大臣叔向專門為此給子產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信中說,本來民眾懷著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布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泛濫,鄭國也會因此而滅亡。
子產給叔向回了一封信,頂著壓力說:“我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堅定不移公布法律。結果呢?效果不錯,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了。再說,鄭國注重商業,過去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對鄭國很不利。子產公布法律,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子產此舉,開啟了中國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時期,宗法貴族減弱了氣勢而新的地主階層興起。各利益集團、社會階層以及經濟條件都在發生變化,“鑄刑鼎”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在潮流推動之下,晉國在子產“鑄刑鼎”之後二十多年,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布了。
1. 《鐵雲藏龜》
2. 《尚書》
3. 《竹書紀年》
4. 《春秋公羊傳》
5. 《左傳》
6. 《詩經》
7. 《周易》
8. 《國語》
9. 《戰國策》
10. 《周禮》
11. 《禮記》
12. 《商君書》
13. 《墨子》
14. 《老子》
15. 《管子》
16. 《論語》
17. 《孟子》
18. 《荀子》
19. 《韓非子》
20. 《呂氏春秋》
21. 《淮南子》
22. 《史記》
23.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24.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三聯書店1963年版。
25. 李力:《出土文物與先秦法制》,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1. 《睡虎地秦墓竹簡》
2. 《新語》
3. 《白虎通義》
4. 《新書》
5. 《居延漢簡》
6. 《鹽鐵論》
7. 《九朝律考》
8. 陳世材:《兩漢監察制度研究》,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版。
9. 徐定戡:《兩漢刑名考》,上海震旦法律經濟雜誌社1947年版。
10. 粟勁:《秦律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日〕大庭修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安作璋等:《秦漢官吏法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版。
13. 高恆:《秦漢法制論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4. 湯志鈞等著:《兩漢經學與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5. 華友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 《抱朴子》
2. 《世說新語》
3. 《資治通鑒》
4. 《唐律疏議》
5. 《唐六典》
6. 《唐會要》
7. 《唐大詔令集》
8. 《貞觀政要》
9. 《太平廣記》
10. 《吐魯番出土文書》
11. 《敦煌資料》
12. 張建國:《兩漢魏晉法制簡說》,大名出版社1997年版。
13. 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4. 徐道鄰:《唐律通論》,中華書局1945年版。
15. 楊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 (台灣)林詠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版。
18. 喬偉:《唐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 錢大群:《唐律譯註》,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 錢大群等:《唐律論析》,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2. (日)仁井田升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1989年版。
23. (台灣)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
24. 錢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1. 《宋刑統》
2. 《宋會要輯稿》
3. 《續資治通鑒長編》
4. 《宋大詔令集》
5. 《慶元條法事類》
6. 《名公書判清明集》
7. 《宋朝事實類苑》
8. 《洗冤集錄》
9. 《折獄龜鑒》
10. 《容齋隨筆》
11. 《棠陰比事》
12. 《元典章》
13. 《通制條格》
14. 《經世大典》
15. 《吏學指南》
16. 《問刑條例》
17. 《大明律》
18. 《大誥》
19. 《大明會典》
20. 《唐明律合編》
21. 《大學衍義補》、
22. 《清實錄》
23. 《清史稿》
24. 《大清律例》
25. 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6.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7. 郭東旭:《宋朝法律史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版。
29. 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1932年版。
30. 於登:《明代監察制度概述》,金陵大學1936年版。
31.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中華書局1961年版。
32. 余用心:《明代一條鞭法的考察》,甘肅師範大學1964年版。
33.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
34. 王雲五:《明代政治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版。
35. 楊雪鋒:《明代的審判制度》,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版。
36.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37.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
38. 楊一凡:《明初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 於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版。
40.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2. 關文發:《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43. 張德信:《明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44. 陳國平:《明代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5. 懷效鋒:《明清法制初探》,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6. 尤韶華:《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7. 滋賀秀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8. 童光政:《明代民事判牘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9. 張洽安:《明代政治制度》,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50.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1. 吳艷紅:《明代充軍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52. 劉雙舟:《明代監察法制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53. 張溯崇:《清代刑法研究》,華岡出版社1974年版。
54. 林詠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台灣編譯館1982年版。
55.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56. 李鵬年:《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7.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年。
58.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9. 姚雨薌:《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灣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60.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1.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2.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63. 吳豐培:《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版。
64. 張晉藩:《清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65.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版。
66. 郭松義:《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67. 劉廣安:《清代民族立法立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68. 徐曉光;《清代蒙藏地區法制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69.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70.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71. (日)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2.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3. (英)斯普林克爾:《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4.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5.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6. 郭松義:《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77. (美)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
78. 張仁善:《禮?法?社會——清代法律轉型與社會變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9. 張羽新:《清朝治藏法規全編》,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80. 王志強:《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版。
1. 《天朝田畝制度》
2. 《資政新篇》
3. 《海國圖志》
4.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5. 《大清現行刑律》
6. 《大清會典》
7. 《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
8. 《中外舊約章彙編》
9. 《臨時政府公報》
10. 《清朝文獻通考》
11. 《辛亥革命》
12. 《清朝續文獻通考》
13. 《光緒東華實錄》
14. 羅爾綱:《太平天國的理想國:天朝田畝制度考》,商務印書館1950年版。
15.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中華書局1955年版。
16. 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簡氏猛進書屋1958年版。
17. 邱遠猷:《太平天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18. 李貴連:《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現代化》,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9版。
19. 馬作武:《清末法制變革思潮》,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0. 李曙光:《晚清職官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6版。
21. 馬小泉:《國家與社會:清末地方自治與憲政改革》,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2. 王健著:《溝通兩個世界的法律意義——晚清西方法的輸入與法律新詞初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3.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版。
24.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
25. 張德美:《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6. 卞修全:《立憲思潮與清末法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7. 汪煌輝:《中國憲法史》,世界書局1931年版。
28. 岑德彰編:《中華民國憲法史料》,新中國建設學會1933年版。
29. 潘大逵:《中國憲法史綱要》,上海法學編譯社1933年版。
30. 潘樹藩編纂:《中華民國憲法史》,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31. 吳經熊等:《中國制憲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32. 董霖:《中國憲法》,國民圖書出版社1943年版。
33. 童沂:《中國憲法史考》,大公書店1946年版。
34. 周異斌等:《中國憲政發展史》,大東書局1947年版。
35. 郭衛等編:《中華民國憲法史料》,大東書局1947年9月版。
36. 曾資生:《中國五權憲法制度之史的發展與批判》,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
37. 蔣碧昆編著:《中國近代憲政憲法史略》,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8. 張國福:《民國憲法史》,華文出版社1991年版。
39. 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 王人博:《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1. 邱遠猷等:《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2. 王申:《中國近代律師制度與律師》,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43. 徐家力:《中華民國律師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4. 俞承修輯校:《中華民國新舊刑法條文比較》,會文堂新記書局1935年版。
45. 蔡樞衡:《三十年來中國刑法之辯證法的發展》,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936年版。
46. 楊幼炯編著:《近代中國立法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5月版。
47. 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8. 中國法規刊行社編:《六法全書》,上海書店1991年版。
49. 展恆舉:《中國近代法制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0. 藍全普編:《解放區法規概要》,群眾出版社1982年版。
51. 張希坡:《馬錫五審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52. 卓帆:《中華蘇維埃法制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版。
53. 張希坡主編:《革命根據地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54. 郭道暉:《中國立法制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5. 張友漁主編:《中國法學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6. 趙震江主編:《中國法制四十年》(1949——1989),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57. 周振想等主編:《新中國法制建設40年要覽》(1949—1988),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
58. 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科學簡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9. 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 《二十四史》
2. 《通志》
3. 《通典》
4. 《文獻通考》
5. 《歷代刑法考》
6. 《冊府元龜》
7. 《太平御覽》
8. 徐朝陽:《中國古代訴訟法》,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
9. 徐朝陽:《中國古代刑法溯源》,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
10. 王振先:《中國古代法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
11. 陳顧遠:《中國國際法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1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1981年版。
13.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上、下冊)》,上海書店1990年版。
14. 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 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7.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8. 丁凌華主編:《中國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9版。
19.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0. 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律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