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書院

揚州古老書院之一

梅花書院,是揚州古老書院之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書院,又名崇雅書院,清雍正十二年改為梅花書院。

書院歷史


其歷史可上溯到明嘉靖時,嘉靖六年(1527年)國子監祭酒湛若水揚州考績講學,揚州貢生葛澗為其師在廣儲門外建“甘泉行窩”作講道之所。后巡鹽御史朱廷立改建為“甘泉山書館”嘉靖三十七年廢圮。
萬曆二十年(1592年),揚州知府吳秀浚城河,積土成嶺,上植梅花而成梅花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揚州府同知劉重選與大鹽商馬日綰之子在原址恢復梅花書院,著名桐城派文學家姚鼐應聘到此任掌院,鹽運朱孝純亦任教於此。
嘉慶年間著名皖派學者洪梧也曾經任掌院。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梅花書院與揚州另一大書院安定書院互用學師,使人才得以交流,影響得以擴大。梅花書院的諸生中有不少學有成就者。如揚州學派知名學者劉文淇凌曙即受業於梅花書院。此外如劉台拱任大椿汪中段玉裁王念孫孫星衍等名流,今雖未明其肄業書院是安定還是梅花,但就二書院互聘學師的情況來看,梅花書院對他們的學術成就自然有一定的影響。
同治五年(1866年)鹽運史丁日昌在東關街重建書院,由名書畫家吳讓之書寫“梅花書院”雕成石額。
同治七年(1868年)該處讓位於安定書院,梅花書院遷至左衛街官房,即今址,距今已123年。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梅花書院改為尊古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為兩淮師範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
民國三年五師遷大汪邊,原址辦小學。解放處廢為梅花小學。
1972年改為揚州七中,1980年改辦揚州職業技術學校。梅花書院的遺跡有楠木廳一座,書樓兩座,長廊一條,“梅花書院”石額一塊。1990年已將梅花書院的房屋長廊以原貌翻新,並在校門口砌磨磚門樓一座;甚古雅。上嵌同治五年仲者吳讓之書“梅花書院”額。
梅花書院的得名確與梅花相關,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揚州知府開浚城壕,掘出的淤泥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嶺,並在上面植梅數百株,又於嶺前建偕樂園,作為在揚州停留的州縣官吏休憩之所,並將這些建築作為諸生講學之所。巡按御史牛應元來到揚州時,將這裡改為崇雅書院。
崇禎年間,魏忠賢大禁書院,崇雅書院被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消寂了很長時間后,全國興建書院之風又起,揚州府同知劉重選與大鹽商馬曰琯於崇雅書院舊址——梅花嶺建起了梅花書院。馬曰琯熱心文化教育事業,獨資在崇雅書院舊址興修屋舍數間。前列三楹為門舍,又三楹為儀門,另有大堂、講堂,號舍有六十四間,可見規模之大。書院發展至乾隆初年,曾複名甘泉書院,不久又恢復梅花書院之稱。
乾隆八年(1743年)併入安定書院,梅花書院的房舍復歸馬家。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馬曰琯的兒子馬振伯呈請將梅嶺處原梅花書院樓宇歸公,運使朱孝純接受呈請,重新修繕了書院樓宇,親自書寫“梅花書院”匾額鐫刻於門楣上,並請著名文學家姚鼐掌院。至此,書院由鹽官興學、鹽商助學,名師碩儒頻頻往來,進入最為輝煌的鼎盛時期。
可惜朱孝純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辭官北上歸京,姚鼐也辭去梅花書院掌院一職,離揚而去。朱孝純離開揚州后,鹽運使曾燠、鹽政額勒布、阿克當阿先後接管梅花書院。阿克當阿對梅花書院極為關心,增加學生學額,招引舉人就讀,此後來書院就讀的外地舉人發展至一百餘人。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值禮部試士,阿克當阿給舉人們發放路費進京參試,一榜有四人中選,其中洪瑩高中狀元,梅花書院聲名大振。隨後,阿克當阿捐廉四千餘金,加洪氏所捐兩千金,在書院建起文昌樓五楹,作為孝廉課會文之所,同時設狀元廳。一時間,梅花書院聲名遠播,與著名的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白鹿書院齊名。
歷經四百餘年滄桑的梅花書院,有過輝煌的鹽官興學、鹽商助學的鼎盛時期,有過四名狀元及第的輝煌教學成果,也經歷了焚書被禁、戰火兵荒的蕭條破敗,唯其不變的,是梅花書院流傳下來的“入禮門、樹仁心、走義路”九字教育核心。
如今,這裡的學校已經遷址別處,梅花書院重新修繕為揚州書院博物館,書院內的仁字碑、禮字碑均已復原。觀照刻在書院進門照壁上的“入禮門、樹仁心、走義路”,再看如今名牌大學自主招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育素質,可見,四百年前梅花書院推廣的儒家教學的道德範疇,一直有著深遠的意義,影響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授業特點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
揚州書院教育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儒學大師曹憲在家鄉揚州以《文選》“聚徒教學”,弟子李善承其師說,開創了書院教育的先河。
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嘉靖年間,揚州書院迅速發展。
至清代,康熙南巡在揚州給書院頒賜御書“給術造士”,並被製成匾額懸掛講堂之上,給了師儒士子以極大的鼓舞,自此,揚州書院如同雨後春筍,紛紛建立,尤以招收舉人就讀的“梅花”書院,安定書院名聲最大,梅花書院開始只有生員30人,后增加到100多人。
書院授課分“官課”和“院課”兩種。
官課”由地方官吏到書院授課,梅花書院自揚州府同知劉重遠親來授課外,先後有兩淮鹽政使朱續晫、揚州知府蔣嘉年、高士鑰,江都縣令朱輝、甘泉縣令龔鑒等前往講課。
“院課”由書院“掌院”(又稱“山長”)講授。梅花書院的“掌院”多是當時的名師碩儒,自姚鼐始,迄蔣宗海計5人,都是進士出身、知名學者,時有“海內文士,豐集維揚”之說。姚鼐主講梅花書院時,以古文義法教授弟子,曾編《古文辭類纂》作為教學古文的教科書,著《惜抱軒文集》,世稱“桐城文派”。
書院還常常邀請名流學者講學,活躍學術空氣,開闊生徒視野,因而“四方來肄業者甚多”,“一時群才蔚興”,有“照耀江淮之盛”。

培育名士


僅就《明清進士位名錄》統計,明清兩代,揚州通過科舉考上進士的就有650人,其中明代245人,清代405人。梅花書院先後考中狀元4人,包括興化人李春芳寶應王式丹儀征人陳儼等。清嘉慶十四年(1809),梅花書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選中,其中洪瑩殿試第一,中了狀元。當年10月,揚州鹽政使阿克當阿進京參加嘉慶五十大壽慶典,嘉慶皇帝親自詢問洪瑩家世,評價洪瑩有“真才實學”。阿克當阿回揚州后特創構文昌樓五楹於梅花書院之後,作為孝廉課會文之所,同時設狀元廳,“使與試者皆觀感而興起焉。”一時間,梅花書院聲名遠播,時與著名的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白鹿書院齊名。

書院現狀


今天的梅花書院現存舊屋還有楠木大廳,廳前三面迴廊。廳後接二進二層木樓,皆面闊三間,前後主房三進處於同一中軸線上,中庸規整。功能上,各進明間后檐牆原來都設置中門,使之前後貫通,按需分合,二進樓宅前後對峙,又相互串接,現在,原來開的門已用磚石封閉。構築上,廳堂楠木構架,粗梁實柱,宏敞精麗。後面的二進樓,高聳挺拔,左右高牆夾崎,突出其森嚴庄穆之勢。二進廳東有大門樓一座,門北接長廊十七間,直北修廊六十餘米長,揚城少見。在長廊西壁門上首,今還嵌有清同治五年書法家吳讓之書寫的淺刻“梅花書院”石額,另外,兩座六角小門上首嵌磚額淺刻篆寫“文苑”、“馨庭”。穿過六角小門可抵二樓之間天井。1990年,揚州市文管會和市教育局聯合對“梅花書院”進行全面修繕,據當年參與施工的古建專家趙立昌介紹,梅花書院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幾乎全部採用了舊材料。在墩接楠木柱腳時,採用舊楠木,色澤相似;屋面仍採用舊小青瓦、舊旺磚、舊的貓頭、滴水,看上去屋面整修過,而不是新蓋的屋面;牆體砌築仍用舊青亂磚、青灰絲縫;門樓做細清水牆,院牆檐口掛“超五層”磚;窗盤、門貼等均採用舊青磚、方磚油灰嵌縫砌築。

書院地址


現在梅花書院
現在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位於廣陵路248號,記者昨站在書院大門前看到,與原先雜亂無章、油漆斑駁的場景相比,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梅花書院修繕后煥然一新。
木構架撐起古代書院
梅花書院的門樓由各式古磚砌成,大門為硃紅色,古色古香。大門上方有一塊石額,上面書寫著“梅花書院”四個字。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大門已經油漆過,“梅花書院”四個字也重新上色,藍色的文字十分醒目。大門西側的房子也已經整修,面對著廣陵路開出一扇小門,連通楠木大廳。
走進梅花書院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長廊,長廊的西側,就是這次修繕的一長串房屋。從寫有“梅花書院”的小門進入,迎面是上樓的樓梯,樓梯南側,則是最前面的房屋——楠木大廳。記者看到,經過整修,楠木大廳內的一根根木柱高高屹立,在揚州傳統木構架的支撐下,楠木廳十分氣派,富麗堂皇。廳前三面迴廊,曲折迂迴。北側的天井裡,鋪著青磚和條石,加上周邊花格窗等揚州傳統建築元素,整個庭院古色古香。
楠木大廳的北側,則是三組二層小樓,這些原先破舊的樓房經整修后,同樣是煥然一新。經過施工人員的努力,梅花書院的往日風采充分顯現。
三進小樓風格一致
記者注意到,原先後面的三進小樓是各自獨立,每一幢小樓都是各自有小門進出,東側設有樓梯上下,二樓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特別是最後一進建築,還是一個三層現代建築風格的小樓。但這次修繕后,三進小樓都變成了二樓,風格一致,並且三進小樓的二樓已經有樓梯和過道相連,渾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老的梅花書院建築最南端在廣陵路上,后因拓寬道路需要,部分建築被拆除。梅花書院現存舊屋包括楠木大廳,廳前三面迴廊,廳後接二進二層木樓,皆面闊三間,前後主房三進處於同一中軸線上。各進明間后檐牆原來都設置中門,使之前後貫通,按需分合,二進樓宅前後對峙,又相互串接。廳堂楠木構架,粗梁實柱。後面的二進樓,高聳挺拔,左右是高牆,突出其森嚴之勢。二進廳東有大門樓一座,門北接長廊十七間,直北修廊六十餘米長。
此次將最後一進三層現代混凝土樓房恢復為原來模樣,最大限度地將書院原貌進行原汁原味修繕。前三進建築以修繕為主,保留前廳、前樓及后樓並進行局部修繕,拆除了后樓與前樓之間的東側樓梯,增建了兩層連廊,前樓與前廳之間東側增建樓梯,從而使前三進建築之間連貫一體,方便客人參觀。同時保留了19間連廊,並進行了局部修繕。對最後一進現代建築進行翻建,拆除了原三層樓房及前面樓梯,保留東、西、北三面外牆,在原址增建兩層與前面原有建築相協調的樓房。經過修繕,從後面的樓房新建樓梯上去,幾進小樓的二層房屋全部相連,一直可以走到楠木廳後面的樓房。
唯一書院遺跡再現
據專家介紹,梅花書院有400多年的歷史,曾經三易其址。梅花書院是揚州古老書院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明嘉靖年間。這一石額是同治五年(1866)鹽運史丁日昌在東關街重建書院時,由名書法家吳讓之書寫“梅花書院”而雕成石額的。梅花書院為國內唯一專課舉人的書院,也是揚州唯一尚存的書院遺跡。這一古迹修復后,揚州唯一尚存書院遺跡再放光彩。
古時揚州雖然有很多書院,但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最有名,辦學經費全部從兩淮鹽運中開支。在梅花書院,成績優異的還有優獎銀。據記載,每位正課生每月最高可獲銀7.2兩。由於梅花書院的名聲在全國較響,因此這裡人才濟濟。據揚州書院博物館籌建處有關人士介紹,梅花書院的出名,關鍵是有一批名師碩儒在此任教。著名桐城派文學家姚鼐曾應聘到此任掌院,鹽運史朱孝純亦任教於此,嘉慶年間著名皖派學者洪桐也曾經任掌院。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根據梅花書院的特點和歷史,用不了多久這裡將建成揚州書院博物館。先期啟動的史料搜集等準備工作已基本到位,書院博物館修繕結束后,相關部門將進行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