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水利的結果 展開

水利

學科

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系指捕魚之利。

基本簡介


歷史記載

約公元前104~前91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成《史記》,其中的《河渠書》(見《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該書記述了從禹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之後,感嘆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並指出"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從此,水利一詞就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的含義。
水利
水利
現代由於社會經濟技術不斷發展,水利的內涵也在不斷充實擴大 1933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三屆年會的決議中就曾明確指出:“水利範圍應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給水、污渠、港工八種工程在內。”其中的“水力”指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鎮排水。進入20世紀後半葉,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環境水利和水利漁業等新內容,水利的含義更加廣泛。
因此,水利一詞可以概括為: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對自然界的水和水域進行控制和調配,以防治水旱災害,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研究這類活動及其對象的技術理論和方法的知識體系稱水利科學。用於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稱水利工程。

水利人類


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需要不斷地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水環境。水利事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並成為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水利
水利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採集和游牧為生,對自然界的水只能趨利避害,消極適應。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隨著鐵器工具的發展,人們在江河兩岸發展農業,建設村莊和城鎮,遂產生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和城鎮供水的需要,從而開創和發展了水利事業。

發展

18世紀開始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家開始進入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水文學、水力學、應用力學等基礎學科的長足進步,各種新型建築材料、設備、技術,如水泥、鋼材、動力機械、電氣設備和爆破技術等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迅速發展,也對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紀末,人們開始建造水電站和大型水庫以及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水利建設向著大規模、高速度和多目標開發的方向發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學科之內,與道路、橋樑、公用民用建築並列。水利工程具有下列特點:水工建築物受水作用,工作條件複雜;施工難度大;各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有差異,水文、氣象狀況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總是各有特點,難於劃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資大、工期較長,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有很大影響,既可有顯著效益,但若嚴重失誤或失事,又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或災害。由於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點,以及社會各部門對水利事業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學科在20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為獨立的科學。

現狀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新理論和電子計算機、遙感、微波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水利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但是在某些地方由於對水土資源的過量開發,或未能有效地進行保護,已造成惡果。例如:大量侵佔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濫伐濫墾森林草原,加劇了水土流失;工礦排放有毒廢水,污染了水源;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機等。因此,水利又面臨許多新的課題。
通觀歷史,人類與水一直存在著既適應又矛盾的關係。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水的矛盾也在不斷變化,需要不斷地採取水利措施加以解決,而每一次大規模的成功的水利實踐,都會進一步提高水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前景

水資源與防洪工程將是“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的重點領域,民間資本也可以參與水利建設項目。到2015年,防洪工程在1.8萬億投資份額的比例會佔到38%,水資源配置則為35%,目標新增供水能力的增速會達到40%。這對於水利行業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水利投資年均增速20%以上,較“十一五”18%的年均增速有所提高。水利投資從“十一五”的7000億元增加至“十二五”的1.8萬億元,新增約1.1萬億元;同時中央投資從2934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新增約5000億元,因此中央資金解決了近一半的新增投資,確保投資完成的可能性。而在地方投資部分,除10%的土地出讓金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外,預計政府將通過稅收和金融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水利。
水利項目建設是一個長久的、系統性的工程。我們在建設水利項目時,應從前期項目規劃、中期項目建設到後期項目維護等各環節統籌考量,提高項目建設速度、質量的同時,保障項目的運營長久高效。另外,開放民資進入水利行業,我們應當讓其參與到價格制定,使民資集投資、建設、定價與一體,真正從水利項目中盈利。
近幾年,中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近兩年,國家政策給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帶來更多的利好,比如以“水利改革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和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制定。
我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大約有2000 家左右,行業競爭相對激烈。未來我國水利設施建設將掀起高潮,10年將投入4萬億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在港口投資方面,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沿海港口建設投資完成額為707.15億元,相比去年略有減少。
水利與港口工程行業尚處於供不應求的時代,企業的成功仍需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的鎖定並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同樣,在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領域,需求市場與政策導向深刻影響著行業內競爭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長遠發展。
隨著國家多項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對民資的鼓勵扶持,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進入門檻不斷降低,競爭也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需求市場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中的翹楚。

數據顯示

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為著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均超過以往的歷史階段,並取得巨大的效益。在許多江河上建成了數以萬計的水庫,總庫容達6萬億立方米,大大增加了對徑流的調節能力。通過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綜合措施,提高了許多江河的抗洪能力。如中國的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過去平均每三年兩次決口,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的憂患"。經過整治,已四十餘年安瀾。又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洪水經常泛濫,經過修建一系列防治工程,使1973年和1983年發生大洪水時,減少洪災損失各在百億美元以上。在灌溉和排水方面,戰後發展較快。1950年世界的灌溉面積為14.4億畝,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到1986年已增至35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7%,其糧食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其產值達全世界農業總產值的一半。水力發電在20世紀初仍為新興事業。1950年全世界水電裝機約為7120萬kW,到1986年已增至5.67億kW,佔世界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總數22.6億kW的25%,但開發程度很不平衡。西歐一些發達國家如瑞士、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水能開發程度都已超過90%;而水能資源較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開發程度還很低。水運是世界上較早開發的運輸方式,受到各國的重視。如蘇聯的伏爾加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中國的長江、歐洲的多瑙河等,內河航運均較發達。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初,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先後通航,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間的海運航程,促進了世界水運的發展。當代世界第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年吞吐量已達3億t。在築壩技術方面,戰後發展很快,壩高和壩體規模都大大突破了過去的水平。據國際大壩委員會1986年登記,壩高15m以上的大壩約為3.6萬座,其中壩高在200m以上的有26座。世界最高的壩是蘇聯於1989年建成的羅貢壩,壩高335m。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對於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以及結合水利工程發展漁業和旅遊業等均較重視,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世界水利


地球上的水量是豐富的,但是淡水量僅佔2.5%,而參與全球水循環的動態水量又僅為淡水量的1.6%,約為577萬億立方米。其中降落在陸地上以徑流為主要形式的水量,多年平均為47萬億立方米。這部分水量逐年循環再生,是人類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然而這部分水量中約有三分之二是以暴雨和洪水形式出現,不僅難以大量利用,且常帶來嚴重的水災。
世界上不同地區因受自然地理和氣象條件的制約,降雨和徑流量有很大差異,因而產生不同的水利問題。

非洲

是高溫乾旱的大陸。水資源按面積平均在各大洲中為最少,不及亞洲或北美洲之半,並集中在西部的扎伊爾河等流域。除沿赤道兩側雨量較多外,大部分地區少雨,沙漠面積占陸地的三分之一。解決缺水問題,為非洲多數國家的首要任務。非洲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尼羅河的水資源哺育了埃及的古文明,至今仍與埃及經濟息息相關。

亞洲

面積大、人口多的大陸,雨量分佈很不均勻。東南亞及沿海地區受濕潤季風影響,水量較多,但因季節和年際變化雨量差異甚大,汛期的連續暴雨常造成江河泛濫。如中國的長江、黃河,印度的恆河等都常為沿岸人民帶來災難。防洪問題成為這些地區的沉重負擔。中亞、西亞及內陸地區乾旱少雨,以致無灌溉即無農業,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開闢水源。

北美洲

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大部分地區雨量均勻,只有加拿大的中部、美國的西部內陸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為乾旱地區。密西西比河為該洲的第一大河,洪澇災害比較嚴重,美國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這一水系,並建成溝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網。在美國西部的乾旱地區,修建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對江河徑流進行調節,並跨流域調水,保證了工農業的用水需要。在加拿大和美國境內,水能資源豐富,開發程度也較高。

南美洲

以濕潤大陸著稱,徑流模數為亞洲或北美洲的兩倍有餘,水量豐沛。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及徑流量均為世界各河之冠,水能資源也較豐富,但流域內人煙較少,水資源有待開發。其他各河水量也較充裕,修建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60萬kW。

歐洲

絕大部分地區具有溫和濕潤的氣候,年際與季節降雨量分配比較均衡,水量豐富,河網稠密。歐洲人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農業、開發水電、溝通航運,使歐洲的經濟有較快的發展。

中國水利


地理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很大,地區分佈不均。東南沿海地區年雨量約1800mm,西北內陸不及200mm。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平均總量為281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國雨熱同步的氣候條件、江河的豐沛水資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廣大沖積平原,都給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但水土資源的開發也伴隨著與水旱災害的鬥爭。人口的增長又增加了對水土資源開發的壓力。至20世紀80年代,因人口眾多,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分佈不相協調,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江河徑流量佔全國的83%,但耕地只佔33%;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全國的67%,但江河徑流量僅佔17%。這些都成為今後發展的制約因素。

歷代發展

水利在中國有著重要地位和悠久歷史。歷代有為的統治者,都把興修水利作為治國安邦的大計。傳說早在公元前21世紀,禹即主持治水,賓士水土,疏導江河,三過家門而不入,一直為後人所崇敬。及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先後建成一些相當規模的水利工程。其中如淮河的芍陂和期思陂等蓄水灌溉工程,華北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溝通江淮和黃淮的邗溝和鴻溝運河工程,以及趙、魏、齊等國修建的黃河堤防工程,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水利建設。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繫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太湖地區的圩田河網、濱海地區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較大的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範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各地開始設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試驗所等;研究編製了《導淮工程計劃》、《永定河治本計劃》等河流規劃。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範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建國后水利成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經過40年的努力,取得了遠遠超過前代的成就。對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等江河開始了全面的整治。全國整修加固堤防約20萬km,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共8萬多座,總庫容4500億立方米。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並為工農業和城市供水4700億立方米。農田水利方面,建成了萬畝以上的灌區5300多處,配套機井250多萬眼,全國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2.4億畝猛增到80年代的7.2億畝,居世界各國的首位。在不足全國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產出佔全國產量三分之二的糧食和佔全國產量60%的經濟作物。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決了佔世界22%的人口的溫飽問題。全國水電裝機到1987年已超過3000萬kW,年發電量達1000億kW·h,佔全國總發電量的20%。全國內河航運的里程已發展到11萬km,年貨運量達6.6億t。與此同時,中國水利建設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壩大庫、大型灌區、整治多沙河流、農田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和小水電開發等許多方面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誌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準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且看長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數超過14.5萬人。1998年大洪水,因災死亡人數降低到1931年長江大洪水的1%,特大自然災害損失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再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萬人。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間,沿淮轉移人數較1991年大洪水減少99%,無一人因洪水災害死亡。
洪水來時有序應對,大旱力抗確保豐收。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先後戰勝了七大江河發生的較大洪水50次,較大嚴重乾旱17次。平均每年抗旱澆地3050萬公頃,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10034.6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供水基本滿足城鄉用水需求
工程式控制水
規模數量世界居前
各大流域調配互濟
86歲的馮長明,是鄭州黃河河務局的退休老河工,他怎麼都想不到,當年千瘡百孔的大堤,如今變千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化堤防。從當年“一手拿槍、一手拿杴”,到現在機械化作業,先後4次加高培厚黃河大堤,築起了1400公里固若金湯的長堤。據統計,60年大堤所用的土石方量能建15座萬里長城。
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庫,江河堤防僅4.2萬公里,許多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新中國以治淮為先導,開展了對海河、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掀起新中國第一次水利建設高潮。…
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10034.6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水利工程規模和數量躍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體系初步形成,治理成效卓著。60年來,防洪工程體系抗災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國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萬公里,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重點堤設防標準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水利工程年實際供水量達到5000多億立方米,基本滿足了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用水需求。
●60年來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6.37億畝,農村基本告別嚴重缺水歷史
民生用水
農田灌溉世界首位
農村飲水告別短缺
“喝了大半輩子苦水,沒想到這清水能流進家來!”山西省靈石縣桑平峪村農民張寶柱說到水,他滿眼是淚:“過去村裡人都到10裡外的地方擔深井水,以前自己用小車推水,來回要一個小時,後來年紀大了,走不動了,得請人擔水。”如今有了這股“幸福水”,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只有標準很低的2.4億畝。1952年9月,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區正式開工建設。此後,都江堰擴建,河套灌區續建配套,人民勝利渠等工程陸續開工建設。水利部專家李代鑫說:“60年來,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4億畝擴大到8.77億畝,佔世界總數的1/5,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以佔全國耕地48%的灌溉面積,生產了佔全國總產量75%的糧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
農村飲水,一項艱巨的任務。據統計,60年來我國累計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
病險水庫多、安全威脅大,始終是懸在人民群眾頭上的“一盆水”。2007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投資510億元,用3年的時間對全國規劃內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集中進行除險加固。

展望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類面臨突出的問題是人口急劇增長,水資源日益緊張和水環境的日趨惡化。世界人口1930年約為20億,到1987年已達到50億,預計20世紀末將增至63億,其中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大於工業發達國家。人口的急劇增長,要求相應地增產糧食,特別對於發展中國家更是首要任務。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水的需求將大大增加。但是世界上不少地方,如亞洲的中部及西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美洲的西部以及東歐部分地區,都已不同程度地出現水源危機。向節水型社會發展,將成為世界性的發展趨勢。隨著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自然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展望未來,人類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水資源的管理,防治水土資源的惡化,保證水環境的良性發展。
中國是人口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全國人口已超過11億,預計到20世紀末將增至12億以上。在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缺水形勢將更加嚴峻。我們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使水利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全面服務。要繼續鞏固提高江河的防洪能力,特別是保證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廣大平原的防洪安全。要在河流上繼續修建調節工程,使江河徑流得到較充分的利用,並修建必要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使全國供水能力從80年代末的4700億立方米增加到6500億立方米。要鞏固和改造現有灌區,適當擴大灌溉面積,使全國有灌溉設施的土地從7.2億畝增加到8億畝;結合改造中低產田,使全國糧食產量到20世紀末達到5億t。中國的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開發程度較低,應大力開發利用水能,到20世紀末力爭水電裝機達到8000萬kW。要發揮水運的優越條件,增加內河航運在交通運輸中的比重。在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還要加強水土保持、防治水質污染、改善城鄉的供水條件;利用水利設施發展水產和旅遊事業等。

研究分支


水利科學涉及範圍較廣,需要研究的課題很多。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研究自然界中水的運動規律及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二是研究水利事業的先進技術、經濟規律和管理措施。
水利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②理論分析和計算;③野外查勘和定點觀測;④原型觀測;⑤物理模型試驗等。前四者與其他相近學科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後者應用近似模擬理論,製作水工模型,可取得原型觀測或定點觀測等方法難以得到的技術資料,優點很多,適用範圍也廣。
水利科學是一門人類社會改造自然的科學,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許多門類的知識。主要有: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測繪學、農學、林學、生態學、機械學、電機學以及經濟學、史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等。當代水利科學中所包含的分支學科,按性質可分為四類。

主幹學科

包括水文學、水資源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固體力學土力學、岩石力學等。

專業學科

包括防洪、灌溉和排水、水力發電、航道和港口、水土保持、城鎮供水與排水(考慮《中國大百科全書·土木工程》已設"給水和排水工程"分支,為避免重複,本卷僅設"城鎮供水"一條)等。

按工作程序劃分

包括水利勘測、水利規劃、水工建築物(設計)、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管理等。

綜合性分支

包括水利史、水利經濟學、水資源等。

其他


2011年一號文件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中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中國的基該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中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幹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三)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四)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結合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實施,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幅增加專項補助資金,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範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優先安排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達到國家防洪標準。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儘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推進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要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抓緊完善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實施防災避讓和重點治理。
(八)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推進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堅持蓄引提與合理開採地下水相結合,以縣域為單元,儘快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連通工程,支持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缺水城鎮、人口較集中鄉村的供水問題。
(九)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儘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十)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制定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稅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滯洪區建設,合理安排居民遷建。搞好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標準。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儘快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工程質量,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積極推進一批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微鹹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強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防治。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十四)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功能,科學制定規劃,積極發展水電,加強水能資源管理,規範開發許可,強化水電安全監管。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
(十五)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範圍,優化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採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利技術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業技術標準。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六)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水利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
(十七)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有條件的地方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鼓勵和支持發展洪水保險。提高水利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十八)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結合增值稅改革和立法進程,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稅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佔用稅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製、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儘快核定並公布禁采和限采範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采量,實現採補平衡。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戶實行重點監控。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範工程,普及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準,儘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各級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二十二)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為強化監督考核提供技術支撐。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二十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給予補助。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作用,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十五)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按規定核定人員編製,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二十六)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水利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行防汛抗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儘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合力。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層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十八)推進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項目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加強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設。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編製水利規劃,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後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強水利隊伍建設。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幹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於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利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十)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國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水利納入公益性宣傳範圍,為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對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奮力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

工作會議

中央水利工作會議2011年7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這個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治水會議闡述了新形勢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水利問題進行了全面部署,動員全黨全社會掀起大興水利的熱潮。
在中國歷史上,“治國必先治水”,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甚至決定著一個朝代的興亡更替與幾千年文明史的走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把水利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據統計,中國先後投入上萬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水利工程規模和數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體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截至目前,中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7萬多座,堤防長度29.41萬公里,長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達標,黃河幹流重點堤防建設基本達標,治淮19項、治太11項骨幹工程全面建成。過去5年,中國6240座大中型及重點小型病險水庫、東部地區1116座重點小型病險水庫完成除險加固,還投資1009億元解決了2.1億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但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水資源形勢深刻變化,水安全狀況日趨嚴峻。目前中國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目前正常年份中國年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採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還有近2億中國人飲用水不安全,中國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農田水利很大程度上還在“吃老本”。尤其是,中國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較為粗放,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中國城市廢污水處理率僅為70%左右。2009年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到768億噸,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47.4%,北方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超過100%。
今年初,中國公布了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第一個關於部署水利全面工作的中央文件。文件強調,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剛剛閉幕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認為,強調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是事關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綜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會議強調,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當前,要全力以赴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著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是著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抗禦洪澇災害能力和水平。三是著力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實現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四是著力推進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維護河湖健康生態,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五是著力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六是著力提高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這次會議確定了中國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
分析人士認為,從這次高規格的治水會議可以看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中國將把水資源同糧食、石油一起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從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其他動態


成都發現最早史前水利設施:
成都博物院了解到,在四川成都溫江區紅橋村寶墩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一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護岸堤,比都江堰水利工程要早近2000年,這是目前在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史前水利設施。
據了解,這處護岸堤為寶墩文化三期的遺存。目前能找到的護岸堤長約147米,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剖面呈梯形,底寬14米,頂寬12米,現存高約1.3米。據紅橋村新石器遺址發掘隊領隊劉雨茂介紹,遺址建築方法為夯築,中間平夯,兩側堆築,和同時期寶墩文化城牆的建造方法比較一致,最大的區別在於護岸堤上發現8道人工開挖的溝槽,內有較為密集的柱洞,表明在建造的時候曾經在溝槽內安插木樁,起到了加固作用。
此前,在護岸堤東側發現一處寶墩文化的聚落,清理出灰坑200多個,房屋5座,還有由54座墓葬組成的家族墓地。成都博物院副院長江章華認為,該護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這一聚落所在的台地。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表示,此次發現的護岸堤,與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年代相當,比戰國時期李冰在都江堰主持的水利工程要早近2000年,和此前發現的良渚文化水壩均為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史前水利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