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林
居士林
居士林是佛教居士們學習教理、開發智慧、弘揚教義、凈化身心的活動場所。居士林堅持以“愛國愛教、弘揚正信、利樂有情、凈化身心”為宗旨。此外,還建立了藏經樓和佛學閱覽室,以供居士信眾研習佛理,凈心修持。居士林在管理上有一整套嚴格而健全的公約和守則,設立了辦公室、治安消防組、財務組、接待組、後勤組、醫務組、服務部等十二個職能部門,每個部門都制訂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居士們的整體素質由此得到了不斷提高。
居士林1918年創始於上海。1923年改名世界佛教居士林,聘諦閑、印光、太虛為導師。1926年居士林擴大規模,設講經、皈戒、出版、圖書、研究、宣傳、利生等部,兼辦各種社會慈善事業,如出版《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等。在上海居士林影響下,各地也陸續建立不少居士林。其中著名的有1929年成立於北平的華北居士林;以及特重密宗復興的天津居士林;1932年成立於長沙的湖南居士林。
日照佛教居士林-日照念佛堂
自從楊仁山提出“居士佛教”的概念后,歐陽竟無不斷的推動,呂徵的實踐,最後居士佛教便大行其道,居士參與佛教事業的建設成為一股風氣,也使有識之佛教居士脫離寺院自組學社,念經會、蓮社、佛學研究會,最後佛教居士也脫穎而出。
佛教居士林最早成立者可算是上海佛教居士林,發起於一九一八年,當時上海佛教居士林是集合了當時上海文化教育學術及商界精英於一堂,共同一心一體要振興佛教,發揚佛教文化,恢復中國佛教在文化界的地位,也樹立起正信宗教的意識,帶動改革當時糜爛的中國社會風氣,重振人心,喚醒民族的醒覺,反抗歐美殖民地侵略主義,振興中華,以佛教的信仰做為團結民族精神,以佛教文化再次帶動和刺激中華文化的再出發,所以在當時的社會文人學士官宦商賈,包括文化、藝術、教育界人士都對佛學的涉獵,中國佛教文化因而重現,也使到當時人民的民族意識高漲,和愛國情操同發,佛教文化的發展,也開拓了中華民族的自尊。
上海佛教居士林於公元一九一七年被提出后,一九一八年正式成立,當時的會所設於上海海寧路的錫金公所,歷經一九二二年改組一分為二,第一部份由王與楫居士、朱石僧居士、李經緯居士組織“世界佛教居士林”,林所留在錫金公所內,推周舜卿居士為林長,第二部份由沉輝居士、關同之等居士另建立上海佛教凈業社,社址在赫德路,即今日的常德路覺園內,推施省之居士為社長,迄至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改名為上海佛教居士林,一九五六年居士林和凈業社合併改名為上海佛教凈業居士林,一九六四年又和上海佛教信眾會合併又恢復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名,林長公推余伯賢擔任,文化大革命期間居士林停止活動。一九八三年文化革命結束,中國社會回歸正常,佛教活動恢復活動,上海居士林的活動也略有改善,一九八七年上海佛教居士林的宗教活動正式恢復,恢復后的第一任林長公推唐淞源為林長,當今中國佛教學者蔡惠明居士為副林長兼總務長,同時也是上海佛教月刊之總編輯職。
上海佛教居士林,位於上海市常德路四百一十八號覺園內,是上海最重要的佛教居士團體。
上海佛教居士林,始建於一九一八年,由居士王與楫(仙舟)、沈輝(心師)等發起組織,推舉王與楫為
日照佛教居士林-日照念佛堂
上海佛教凈業社組建后,亦廣興佛來,社眾日增。一九二六年,居士簡玉階將南園(今常德路覺園)捨出,作為社址。園中佛堂、會堂、假山、石池、亭榭、歸凈業社所有。又增建二層大講堂及兩幢三層的法寶圖書館。該社創辦了《凈業月刊》等數種佛教刊物,建立佛教圖書館,成立「凈業蓮池海會」,設立難民改容所、凈業教養院、興辦慈善事業,啟建盛大法會,開展講經活動。其規模影響雖稍遜於世界佛教居士林,但因地處覺苑,房屋寬敞、環境優美,成為許多盛大法會的舉辦場所,國內外知名佛教界人士來滬講經說法,也均以該社作為歡迎場所和寓所。如九世班禪來滬常以該社作為弘法和駐錫之地,他圓寂後,又在此設紀念堂,建立金剛道場。因此在上海近代佛教發展史上,該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文革」後,上海佛教居士林恢復宗教活動,以覺園舊起來為林址。經十幾年修整建設,殿堂重光,法緣復盛,重新成為國內影響巨大的佛教居士林團體之一。現該林主要建築有大講堂、香光堂等,佛教圖書館也已重向信徒開放。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418號
北京佛教居士林創建於公元一九二六年,創始人胡瑞霖居士,胡老居士早年留學日本,學政治、經濟,民初任職於湖南湘江道伊、福建省省長,以及黎元洪總統顧問,他親近太虛大師,受大師熏陶而後放棄從政改學佛法,追隨太虛大師,協助大師創辦“武昌佛學院”,后遷居北京,在北京創辦“藏文學院”后改“赴藏學法團”,派送法尊法師等二十餘名漢僧赴西藏學習藏密,赴藏經費由胡居士負責。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是華北佛教居士林,自一九二六年創林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均列常在該林弘法、傳戒、灌頂,該林並有定期舉行法會、誦經、齋僧、放生。當時佛教界知名人士周叔迦居士在一九三七年管理該林。一九五八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居士林因而停止活動,林所被徵用為工廠及機關宿舍。文化革命結束后,一九八0年暫借北京廣濟恢復活動,后經過多方面協調,北京西安門大街129號之房產才順利回歸北京佛教居士林,當前正在進行重建工作。該林當前之林長為副林長楊德能、胡繼歐兩居士(繼歐居士是胡瑞霖老居士之女兒),楊德能老居士亦兼任該林總務長,楊老居士是佛學造旨甚高,早年親近不少大師,追隨法尊法師,對藏傳佛教有很深湛的研究。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華北居士林,系由當時社會名流、佛教界耆宿胡公瑞霖(字子笏別號妙觀)偕同北京在家佛教信眾,共集凈資,購置西安門大街129號全部房產,房契勒石,告誡來者,申明永為居士道場,不得變賣典當。旨在弘揚正法,救濟眾生,學修並重,顯密兼弘。啟迪智慧,凈化人心,闡佛法於萬代,殖慧田於千秋。
發展
自成立,法筵隆盛,亟亟以宏揚正法為務。經常奉請高僧大德――太虛、常惺、慈舟、倓虛、能海、道源等諸長老蒞臨傳戒、弘法。並常禮請蒙藏活佛為林眾傳法、灌頂。一年之內,講經至一百餘座之多,聽者雲集,多為各大學學生。並組織僧眾佛學觀摩會,培養人才,鼓勵青年僧伽精進。定期舉行念佛、誦經、齋僧、放生等法事。創辦藏文學習班、佛畫班等。抗戰軍興,胡公提倡,組織成立救護隊,至各醫院為招待或看護員,救助傷員,籌措物資,賑濟難民。道風所被,或益者眾。是時佛法,稍具振興之勢。
不唯國內負有盛名,在世界佛教界亦頗有聲望,多次與外國佛教團體交流。英國倫敦摩訶菩提學會副會長包樂登居士在本林受瑜伽菩薩戒。奧地利僧人照空法師、美國僧人孤雲、默齋法師、哈佛大學教授霍金、美國福開森博士、荷蘭高羅佩博士等均來林訪問。
1936年,胡公移居五台潛修,佛學家大善知識周叔迦,繼董其事,接續法筵,與上海佛教居士林南北並稱,極一時之盛。創北平佛教圖書館,設研究室,整理和編纂佛教的文物資料,例如佛教金石志、佛教寺塔志、佛教經籍志、佛教論文志、佛教史料類編、古師遺說等。著名學者湯用彤、朱光潛、林宰平、俞平伯等均曾來林參加佛學專題座談會。
1958年本林房產被外單位輾轉佔用,作為家屬宿舍,活動停止。1979年5月在本林名譽理事長趙朴初居士、本林導師正果法師關懷和支持下,假借廣濟寺恢復活動。延至1994年經本林同仁多方奔走,依法呼籲,得以漸次收回林址。唯殿宇及辦公用房皆已殘破,蒙海內外諸方大德鼎力支持,眾林員善信共襄善舉,2001年8月8日,舉行修復竣工暨佛像開光雙慶盛典。
本林是經北京市社會團體行政主管機關核准註冊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當前林員發展已逾千人,林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下設理事會、監事會、辦公室、財務室、圖書資料、法務、教務、研究、流通處等部門。定期舉行法會、講座、傳戒、放生、助殘、賑災、助學等活動。
建林迄今七十餘年來,俱由歷任政府核准立案,許為北京在家學佛信眾之正規團體,研究佛教理論與修養兼辦社會公益事業,對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心、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相應貢獻。
天津佛教居士林坐落在天津市東南十城角,南開區東南角清修院衚衕10號,是滬、京后所建之居士林組織,其創建於公元一九二八年,由卸任國民政府之軍政顯要如,靳雲鵬、孫傳芳、龔心湛發起,津沽望族李善人捐出家廟“清修院”為林址,中國近代高僧均有到該林宏法,民初者高僧虛上人便在居士林披黃袍,剃度處。天津居士林也因文化革命而停止活動,平反后在一九八八年恢復活動,當前天津居士林由李可家居士出任林長,李莉娟居士為副,李居士系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師俗家孫女。李可家居士及李莉娟兩居士年青有為,又熱衷佛教事業對佛學亦有相當造旨。
天津居士林位於東南角草廠庵清修院衚衕10號,佔地752.27平方米,建築面積700.52平方米。由大雄寶殿和兩側配殿組成,建於清末民初。
居士林前身是“清修院”,原是天津八大家“李善人”李春城的家廟。李家於l917年從北京懷柔縣資福寺請來清池和尚住持清修皖,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題匾額“清修禪院”。後軍閥混戰,直魯聯軍進駐天津將清修院封閉。1928年北洋政府倒台,清修禪院重歸李家。1933年靳雲鵬聯合孫傳芳等人與李春城之長孫李頌鉅賈妥,將清修禪院改為“天津佛教居士林”,勒雲鵬任林長,孫傳芳為副林長並自封為“首席居士”,並規定每周日居士來居士林誦經,由富明法師主講,當時信徒甚多,達千人以上。
1948年以後由寶菡法師任住持,1950年靳雲鵬病逝。1952年居士林關閉。“文革”期間遭破壞,后改為街辦工廠,1982年在南開區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將街辦廠遷出,重修了居士林,恢復原貌,開展了佛事活動。
居士林中供奉著兩尊鎏金銅佛,“毗盧遮那”和文殊菩薩,系明朝宣德年鑄造,“文革”期間被移置大悲院,82年12月居士林重修告竣,於翌年2月24曰重新迎回居士林供奉。
居士材現任林長李可家,任天津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常務副秘書長。副林長兼總幹事李莉娟,任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平安佛教居士林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地處梧田慈湖吹台山麓,四面環山,松竹蒼翠,瑞氣靄林,風景幽雅,全林面積達一萬五千多平方米。林內諸多殿宇均按古式叢林風格建築,依山取勢,飛檐爪角,雕梁書棟,莊嚴巍峨,整個居士林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顯得格外清凈莊嚴。
日照佛教居士林-日照念佛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3年當地信眾著手重建平原寺,但終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建了“倉庫”式三間簡殿,至1987年城區青年居士余大定受當地信眾之請,帶十多名居寺,將三間簡殿湊成五間,暫作大殿,並在左右配建了十間卧房,開始有了安身學修佛法之地,並定名“平安佛教居士林”,此後林內居士不斷增加。1991年1月,得到甌海縣(甌海區的前身)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的關懷與支持,併發文批准平安佛教居士林成為一個合法的佛教居士活動學修為一體的場所。全體林員在林長余大定居士的帶領下,不辭辛勞,團結一致,以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翻修擴建,在短短的幾年中改變了整個居士林面貌,其中軸線建有三座三門建築:護法殿、毗廬寶殿、大悲樓;山門外建有七級浮屠(景星塔)、五觀堂(齊堂)、青石七如來、放生池、超然亭、六道展覽室等。大殿左右建有法雨樓、藏經樓、閱覽室、法物流通處(即統法利生會,整年向廣大信眾免費贈閱佛經典籍)及百餘間卧房。整個居士林可容納二百以上人次在此清靜的學修儀規嚴格按凈土宗的教理程序進行,成為溫州市區唯一專修凈土宗的道場。
平安佛教居士林主要文物有碑刻有三通,一為《平安路碑》,二為《大殿藏落成碑》,三為《大悲樓紀念碑》。另外,最富有特色的文物是景星塔。景星塔是1992年居士林翻修擴建高潮時由溫州籍台胞劉獻隆先生遵其父囑,施凈資獨自興建,又名“千佛塔”,佔地面積三百八十平方米,設計新穎古樸,高七層,四面呈八角形,飛檐爪角,葫蘆結頂,內外供奉大、小佛像一千尊,並可拾級至頂,是溫州市區唯一新建的寶塔。
平安佛教居士林林長余大定居士,44歲,浙江溫州人,兼任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佛教協會秘書長。
寧波佛教居士林地處寧波市區中心,坐落於月湖柳汀之上,風景幽雅,瑞氣靄林,林地面積一千七百餘平方米,林內諸座殿宇莊嚴巍峨,為居家信眾禮佛修持清凈精舍。
寧波佛教居士林原址,始建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初為家祠。元泰定四年(1327年)改為驛館,后又稱為“玄壇殿”(財神殿)。及至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由鄞縣邊文錦大居士發心捐資,始將佛教居士林從南門原址遷至現址,建立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等。沿至1959年與市區其他佛寺同遭毀廢,居士四散,香火中斷。
1989年,在寧波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黨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實,原屬居士林的殿宇房舍現已全部收回,經來林義務參加各項籌建工作的百餘名助工人員五年半來的無私奉獻、不辭辛勞地共同努力,現已修復大雄寶殿、三聖殿、地藏殿、彌勒殿、圓通殿、念佛堂等六座佛殿。此外,林內還辟有藏經樓、學佛閱覽室,以便居士信眾深入研習,凈心修持,建立正信。
寧波居士林內部有一整套健全的規章制度,設立了工作聯繫組、財務會計組、治安保衛組、法務組、生活後勤組、醫務組、伙食組、保管組和法物流通處等九個組處制定了十一項規章制度,使林眾各盡其職,同心同德。林內的“佛法學習小組”還定期身信眾舉行佛法講座;定期召開助工居士學習會議。林眾都以六和精神義務勞勤,彼此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寧波佛教居士林堅持“弘揚佛法,愛國愛教,利樂利情,凈化身心”的宗旨,投身於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樂於施茶、施藥等類善事而不疲;還盡心儘力救災損款、訪貧問苦。同時又成立“慈善基金會”,為社會公益事業綿盡薄力。
居士林已建成“放生池”,並成立“助念團”和“放生組”,以發心建立“老年居士療養團”和“安養堂”,竭盡全力為大人作無私奉獻。
寧波居士林林長是徐文芳女士,原籍寧波人,現任55歲,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師從明暘法師。
包頭居士林是在家學佛的居士們集中誦經自修的一個道場,有7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370平方米,日常修繕主要依靠居士捐助來進行。
全稱為包頭市佛教居士林,位於東河區北梁新太店巷,倡辦於1928年,正式建立1934年,至今已有八十佘年歷史。是包頭地區修學佛法者的活動中心。 2005年,包頭佛教居士林換屆,經眾多居士的推選,齊戡成為新一任林長。對原居士林的殿堂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建,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八百平方米。
西寧南山佛教居士林
無錫佛教居士林寧波佛教居士林
臨海佛教居士林溫州佛教居士林
合肥市佛教居士林昆明市佛教居士林
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台灣文殊居士林復仁園居士林
澎湖佛教居士林清心佛教居士林
如來家業弘法居士林眾善居士林
麻坡佛教居士林馬魯帝佛教居士林
林夢佛教居士林詩巫佛教居士林
巴當魯巴佛教居士林倫樂佛教居士林
東台佛教居士林
以下是佛教居士林成立時間表:
上海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一八年
北京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二六年
天津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二八年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五八年
台灣中華居士會成立於一九六九年
菲律賓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七0年
古晉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七一年
亞庇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七二年
檳城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八0年,其前身妙香林學佛會成立於一九七0年
馬六甲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八二年
北海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八三年
美里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八五年
吉隆坡千百家佛教居士林成立於一九八五年
居士:梵文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當前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符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通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據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當前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歷代居士
青蓮居士——李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女詩人);
斜川居士——蘇過(北宋文學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后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迎(金文學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蝶庵居士——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
清真居士——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
雲林居士——倪瓚(元代畫家)
烏傷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蓮峰居士——李煜(南唐後主)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一佛居士——鄭俠(北宋文學家)
稼軒居士——辛棄疾(南宋詞人)
鹿門居士——米芾(北宋書法家)
彝齋居士——趙孟堅(南宋畫家)
簡齋居士——陳與義(南宋詞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石林居士——葉夢得(南宋詞人)
后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詩人)
瑁湖居士——陸居仁(元書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徵明(明畫家、文學家)
無相居士——宋濂(明畫家)
聖華居士——丁雲鵬(明畫家)
梅村居士——吳偉業(明代詩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學藝術家)
石頭居士——袁宏道(明文學家)
滄溟居士——李攀龍(明文學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書法家)
萬松居士——錢載(清詩人、畫家)
板橋居士——鄭板橋(清書畫家、文學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學家)
隨園居士——袁枚(清文學家)
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天瓶居士——張照(清代書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葦間居士——邊壽民(清代畫家)
樵山居士、觀白居士——張崟(清代畫家)
晚學居士——吳熙載(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豐六年狀元,近代史頗有影響政治家)
梅溪居士——錢泳(明清文學家)
仁山居士——楊文會(清末佛學家)
東洲居士——何紹基
觀濠居士——楊沂孫
井東居士——戴熙
范湖居士——周閑
風流居士——鈴木大拙(日本佛教學者)
無競居士——張之洞(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國學大師)
曲園居士——俞樾(國學大師)
量守居士——黃侃(國學大師)
戒欣居士——趙蓓欣(當代國畫家)
傳立居士——崔建立(一然,當代國畫家)
東嶺居士——李艷曉(攝影師、拍攝佛教祖庭)
康德居士——周師全(現代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