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軍監

府州軍監

府州軍監是宋代地方政區。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逐步取消節鎮兼領支郡﹐使各州直屬京師﹐向皇帝奏事。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又設通判﹑大州兩員﹐其餘一員﹐不及萬戶者不置﹐廣南小州有試秩充通判兼知州者﹐與知州均理一州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之政﹐而且“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府州軍監分等


宋與州級相等的還有府﹑軍﹑監。“知州事﹑通判州事各一人﹐府﹑軍﹑監如州。”設府者體制較尊﹐“州郡之名﹐莫重於府”。府有京府﹑次府之分。京府為首都或陪都所在地。宋初建首都開封府為東京﹐以陪都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為西京﹐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為南京﹐慶曆二年(1042)﹐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為北京﹐遂有四京府﹐其餘則為次府。南宋臨安府稱行在(見北宋四京與南宋行在)。
府率以州升﹐多緣皇帝未即位時所封或任官之故﹐如宋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代周﹐景德三年(1006)﹐升歸德軍所在之宋州為應天府。宋太宗趙炅以晉王嗣位﹐又嘗領泰寧軍節度使﹐政和六年(1116)升晉州(今山西臨汾)為平陽府﹐八年升泰寧軍所在之兗州為襲慶府。宋真宗趙恆曾封襄王﹐而由壽王立為皇太子﹐政和六年﹐升壽州(今安徽鳳台)為壽春府﹐宣和元年(1119)升襄州(今湖北襄樊)為襄陽府宋仁宗趙禎曾封慶國公﹐宣和元年﹐升慶州(今甘肅慶陽)為慶陽府。宋英宗曾為齊州防禦使﹐政和六年﹐升齊州(今山東濟南)為濟南府宋神宗趙頊初領安州觀察使﹐繼加忠武軍節度使﹐進封淮陽郡王﹐元豐三年(1080)﹐升忠武軍所在之許州(今河南許昌)為潁昌府﹐宣和元年﹐升郡名淮陽之陳州(今河南淮陽)為淮寧府﹐升安州(今湖北安陸)為德安府。宋哲宗曾授天平軍節度使﹐封延安郡王﹐元祐四年(1089)升郡名延安之延州(今陝西延安)為延安府﹐宣和元年﹐升天平軍所在之鄆州(今山東東平)為東平府。宋徽宗趙佶曾封端王﹐政和八年﹐升端州(今廣東肇慶)為肇慶府。宋欽宗趙恆曾封定王﹐政和三年﹐升定州(今河北定縣)為中山府宋高宗趙構曾授靜江軍節度使﹐進封康王﹐紹興元年(1131)﹐升康州(今廣東德慶)為德慶府﹐三年﹐升靜江軍所在之桂州(今廣西桂林)為靜江府。宋孝宗趙眘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慶元元年(1195)﹐升秀州為嘉興府宋光宗以恭王立為皇太子﹐紹熙元年(1190)﹐升恭州(今四川重慶)為重慶府宋寧宗初封英國公﹐進封嘉王﹐慶元元年﹐升英州(今廣東英德)為英德府﹐二年﹐升嘉州(今四川樂山)為嘉定府宋理宗趙昀以成國公登位﹐寶慶元年(1225)﹐升成州(今甘肅成縣)為同慶府。宋度宗以忠王繼位﹐咸淳元年(1265)升忠州(今四川忠縣)為咸淳府。
州之升府﹐還因名同國姓者﹐如宣和元年﹑升趙州(今河北趙縣)為慶源府。有因皇帝駐蹕而升﹐南宋建炎末﹐高宗駐于越州(今浙江紹興)﹐紹興元年﹐升為紹興府。有因地望衝要而升者﹐嘉祐四年(1059)﹑五年﹐復升并州(今山西太原)為太原府﹐益州(今四川成都)為成都府﹐即因“素號大府”﹔梓州(今四川三台)據“水陸之沖﹐為劍外一都會”﹐重和元年(1118)﹐升為潼川府。
府﹑州分等﹐按政治或軍事地位的輕重﹑轄境範圍的大小﹑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分為都督府﹑輔﹑雄﹑望﹑緊﹐體制皆埒上州﹐及有上﹑中﹑中下﹑下之別。
軍有直屬於路﹐與府州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即縣治置軍﹐由知縣兼軍使﹐史稱“即縣置軍使”和“降軍為軍使”﹐並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載﹕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轄德清軍﹐即清豐縣置軍使﹔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轄保順軍﹐即無棣縣(今山東無棣西北)置軍使﹔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轄慶成軍﹐即榮河縣(今山西榮河鎮)置軍使。
監為管理礦冶﹑鑄錢﹑牧馬﹑產鹽區等而設﹐兼理民事。有直屬於路﹐與府州軍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
宋代全國地方兩級行政區劃﹐北宋元豐三年共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宣和四年共京府四﹑次府三十四﹑州二百四十三﹑軍五十二﹑監四﹔南宋嘉定元年(1208)共府二十七﹑州一百三十二﹑軍三十四﹑監二。州府軍監並不是完全同級的,軍監都有兩種,分別稱為大軍監,小軍監。級別也不同,大軍監和州府同級,小軍監則否,與縣同級。一般來說大軍多,小軍少,小軍的來源是鎮,待會我會再講到。大軍的來源一般是小軍升級,或是邊疆軍事需要,級別不能太低。但大軍雖然說是州府同級,但管縣的例子並不多,一般下面設的是堡和寨。小軍又有兩種,一種做為獨立行政單位,屬於州府,有直轄地,也管民。還有一些設在州府治所,如江州即有軍額,軍城在州城內,不管民,也屬小軍。
監,以經濟目的而設,不但有與州府同級的,只有一個,雲陽監。還有與縣同級隸屬於府州的(絕對不會屬於軍監),很多,還有隸屬於縣的,也不少。小監也有管民不管之分,和軍類似。

府特例


最基本的一級行政區域為州和府,府可以說是州的特例。我們一總說吧。說到州府就不能說到唐朝,這是息息相關的。最開始,全國沒有府,全都是州。即使唐朝建都之地長安,最早也只是雍州。後來為了表示與眾不同,建西京,別稱京兆府或長安府(只是因為首縣是長安縣),實際上並沒長安府這一正式稱呼,唐朝只有西京。當時同等待遇的有,北京太原府(龍興之地,李淵起兵),東京洛陽府(洛陽,沿隋東都置)。長官,長安稱京兆尹,太原洛陽稱府尹,正式官稱也沒有府這個字,且府尹不常置,只以親王為之。很快地,北京撤了,又變成了并州。東京則設東都留守。唐末至五代,有些州開始因為各種原因升格。如玄宗逃蜀,蜀州建南京,后廢京改成都府。肅宗舉義,改岐州為鳳翔府(后又改回岐州,《江南逢李龜年》詩首句為“岐王宅里尋常見”可證),不一而足。皆因一時政治需要而設。可視為特殊的州。經五代而至宋初,全國共有十府。有宋一代,建府也不多,多因是入繼大統的皇帝之潛邸而升州為府,如重慶府。但有一點,升府的州一定都是大州,軍額也一定是節度州。所以,府完全可以看成州的一部分。以府統州和大規模地設府是元明的事了。

州上特例


州,是最普遍的。州之上沒有任何正規的行政區劃。但不正規的行政區劃則是一直有的。
隋開皇九年,並全國八百多郡為二百多州,一改東晉南北朝的一攤糟的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二級制。把以前的什麼僑州郡縣,空頭州縣全部革除,所有州縣都以實地為依據,而不以戶口為依據。但這樣下來,中央直接掌握二百多個行政單位自然有困難,便有都督府之正規化。當時全國有三十州為都督府州,刺史兼都督(分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三級)之職,分管各州。大都督府如秦,青,並,雍等,中都督府如蜀,杭,都督府如桂,廣。各都督府所轄地域也稱“某管”,如“桂管”, “廣管”。都督府設都督,長史,司馬等職。都督不常設,以親王為之,楊廣就是揚州大都督。多以長史為長官。司馬為副職。下設別駕,參軍,錄事,從事,等等。這一制度一直用到唐初,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等都當過都督之職。唐高宗時,廢都督府。又成為實際上的州縣二級制。唐朝有道的說法,始於太宗置十道採訪使。分全國為十道,可見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但這不是正規的行政區劃,只是一種習慣。北宋初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基本上就是按十道的順序來講述的。但,這一行政區劃並不存在。真正在州之上的,只有節度使,是比較固定的,即為為禍唐朝一代的節鎮。節度使最初置於高宗時,以備西陲。旋設旋廢。到武周以中宗睿宗兩朝,漸成常設之職。所管的州也開始固定下來了。但在全國並不普遍。只在有軍事需要的地方設。當時最大的四個節鎮就是,隴西范陽,盧龍,魏博(后三者又稱河北三鎮)。安史之亂后,戰亂兼於內地,即使如江南,四川等沒打仗地方,出於防備,也開始設節鎮(不一定是節度使,可以是觀察團練防禦使)。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全國除畿內,共分為四十七鎮。此時,州刺史已經變成了節鎮長官的屬吏了。節鎮的長官,一開始按照官職的大小,分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都沒有隸屬關係,職權都差不多。後來,各節度使開始對自已所管的州的刺史授予防禦使團練使的職位,就開始混淆起來。總之一點,節度使(兼管內觀察使)和觀察使肯定是獨立的。防團則不一定。使額固定於州。所以開始全國的各個州有了節度州(有節度使或觀察使),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只有刺史)之分,並一直沿用到宋金遼西夏。如宣州,長官應為宣歙等處管內觀察使兼宣州刺史,一般就只稱宣州觀察使。節鎮有兩個名字,一個為節度名,如汴宋,魏博,盧龍,一般來說以地名稱,另一個稱為軍號。如定海軍,威遠軍,威勝軍,等等。這些都是固定的。有時用節鎮名,有時用軍號,有些不太清楚的人就會搞錯。只有節度鎮才有軍號,防團則無。手上沒書,否則順便把大的都寫上來。
宋初承唐五代十國之制,設節鎮。杯酒釋兵權后,大力推廣文官(尤其是京朝官外派)管地方,收兵權,聚全國精兵為禁軍屯於畿內,而以地方汰剩之兵為廂兵,僅供雜役驅遣。節度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等漸成虛銜。實權盡為知州所奪。但各州的軍額仍保留,且時有升降。變成了州的一種等級。北宋設路,專指轉運使路,轉運使分諸路轉運使,和隨軍轉運使,聽官名就知道是幹什麼的。但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監督考核路內州府長官。路的長官不單單是轉運使(簡稱運使),還包括轉運副使(運副),轉運判官(運判),可能同時設,也可能只設一個。按照資歷階官高低授職。都稱為監司。監司還包括諸路提舉常平(常平是常平倉的簡稱,管糴平米價),提舉茶馬,提舉茶鹽,甚至包括官位卑小的走馬承受(原稱勾當公事,避高宗違),都在廣義的範圍之內。凡是有監責州府長官職責的都算。但,路可以算是一個正規的行政區劃,北宋的轉運使路,南宋安撫使路,都是固定的。區別在於,北宋的轉運使有專官,無治所,南宋安撫使則以其兼駐在州府的知州(知府),管軍民之事,權力大於北宋時。

下州特例


州上的講完,現在講州固有的等級。州除了上面講的節防團軍的區分外,還有一個分等級的方法。唐朝刺史是有固定品級的,每個州的刺史是幾品官,就按照這個等級來分。這個等級的劃分是這樣的。全國除了府外,所有的州分為七級。刺史的品秩也從正四品下到從五品下。七級為,四輔,八雄(這都是因為近畿內的十二個州),望,緊,上,中下後面的五級主要以戶口為定奪,當然也考慮一些其它的原因。這一制度為宋朝沿用,但已經和知州的官品沒什麼絕對的關係了。大軍監都於下州同。這兩套制度是獨立的。下州也有節度州,當然,輔雄望緊裡邊絕少有軍事州也是事實。
這一制度,在縣上也有反映。縣令從從六上到正八下,分的檔次更細:赤(唐朝的京兆,宋朝的開封府駐地):唐朝的長安,萬年,宋朝的祥符,開封。次赤(陪都的治縣):河南縣,洛陽縣。及唐朝的成都縣,太原縣等。畿(赤縣的郊縣):宋開封府唐京兆尹所管的所有縣。次畿:(次赤縣的郊縣):唐洛陽府宋河南府的所有縣,唐成都府太原府的郊縣望,緊,上,中,中下,下:以戶口,繁榮與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