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大學院系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是中國農業大學二級學院

學院最早源於1921年北京農業專科學校創建的畜牧學科,1923年改名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農學院三校的畜牧學繫於1949年合併成為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1993年在原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的基礎上,組織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為中國農業大學后,正式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學院簡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與輔仁大學農學系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北大清華、華大三校的畜牧學系合併成為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1993年,根據學科發展需要,經農業部批准,在原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從1921年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畜牧學科至今,先後有崔步瀛、張贄、汪國輿、吳仲賢張仲葛湯逸人、安民、吳常信張沅等教授任系主任,1993年起由吳常信教授擔任院長。
動物科技學院現設有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系、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草業科學系,擁有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和一個北京市重點學科——草業科學
學院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導師2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專家3人。具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各3個,是全國為數很少的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學院擁有畜禽遺傳育種、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等4個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還有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4個國家和部級研究中心掛靠本院。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科技部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重大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130多項。
學院本科教育設“動物科學”、“草業科學”等兩個專業;成人教育設動物科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兩個本、專科專業;研究生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草業科學等三個碩士、博士學位專業。此外,尚有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班。改革開放20年來,培養研究生和本專科生達7000多人,大多已經成為我國畜牧業產業、教學、科研、技術推廣等領域的骨幹力量,部分已經成為企業或學科帶頭人
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已派出學生和訪問學者60多人,到10多個國家進行學習和合作研究。學院與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紐西蘭、韓國、日本等國的10多所大學保持著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

組織機構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院長:李德發
全面負責學院工作,分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黨總支書記:楊志
主要分管人事、黨務、學生工作 財務
副院長:咼於明
分管科研、外事、研究生工作
副院長兼黨總支副書記:田見暉
主要分管教學
副院長:王堃
分管 行政、開發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系
系主任:楊 寧
副系主任:朱士恩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
系主任:計 成
副系主任:譙仕彥
草業科學系
系主任:韓建國
副系主任:毛培勝

科學研究簡介


學院始終圍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本院共承擔科研項目253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項目35項,部重點項目 53項,省、市科研項目23項,國際合作項目6項,博士點基金項目3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7項,橫向合作43項。2002年,項目總經費額 2300多萬元。這些項目中有88項已經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國家星火科技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 44項(一等獎17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7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4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成果獎4項,其它6項。已通過鑒定的成果6項。
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本院教師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0多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等 150多種。學院還負責編輯出版《中國畜牧雜誌》 、 《草地學報》 等學術雜誌2種。中國草學會中國馬業協會、中國動物數量遺傳學分會、中國動物營養學分會、中國養牛學分會、中國動物繁殖學分會、中國養豬學分會、中國家禽學分會秘書處等8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掛靠在學院。

專業簡介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系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是第一批在國內本專業領域被批准設有博士點的國家重點學科,並被批准為全國首批“211”工程項目建設學科。本學科設有國家家禽測定中心、農業部畜禽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動物胚胎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211”工程建設項目、分子及生化遺傳實驗室、計算機室、細胞遺傳實驗室、果蠅與赤擬谷稻實驗室、動物繁殖實驗室。農業部畜禽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擁有儀器設備固定資產值人民幣約1000萬元,其中包括DNA自動測序儀、顯微操作儀、脈衝電泳系統、圖像分析系統、工作站計算機等大中型設備。動物胚胎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其中包括低溫生物學實驗室、顯微操作實驗室及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擁有顯微操作儀系統、PCR儀、自動冷凍儀、熒光顯微鏡、腹腔內窺鏡、體視鏡、CO2培養箱和超凈工作台、低溫離心機、超低溫離心機、Milli-Q超純水儀等大型進口儀器設備。具備從事數量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免疫生化遺傳學、家畜繁殖學等領域科學研究所必需的實驗條件。可承擔所有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方向有:動物分子數量遺傳學;畜禽育種的理論與技術;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和技術;動物繁殖生物技術。本系現有教職工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其中3人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副教授10人。在國際學術團體任職者4人,在國內一級學會任副理事長以上者2人,在國內二級學會任副理事長以上者7人。近5年本學科共承擔國家“973”、“863”、“跨越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等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總經費達4100餘萬元。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5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獎項共15項、國際專利1項、國家專利2項。培養博士45人,碩士50人。設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培養博士后7名。
教改項目:
家畜繁殖學》校一類課程教改項目建設(2001~2003)
《家畜繁殖學》北京市教育精品教材建設項目(2002~2003)
《家畜繁殖學》北京市精品課程(2005~2007)
《動物生殖生理》校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2003~2005)
獲得美國專利 1項:
DNA markers for pig litter size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3項:
(1)簡單高效胚胎玻璃化冷凍解凍方法
(2)一步法胚胎玻璃化冷凍保存
(3)玻璃化冷凍后的胚胎簡易解凍與直接移植法
國際合作與交流:近年來本系人員出國合作研究、進修和參加國際會議50餘人次,應邀到國內其他院校和單位作學術報告或講學或技術指導共40餘人次。1997年與國家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合作成功地舉辦了動物生物技術國際會議,有近20個 國家的約300名從事動物生物技術的科學家參加了會議。2000年再次與國家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合作舉辦了中歐動物生物技術研討會,有來自10餘個國家的約80人參加了會議。2003年12月又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合作成功地舉辦了動物功能基因組學與體細胞克隆國際會議。來自10餘個國家的約30人參加了會議。這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對本系學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本系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特聘教授崗位:本學科在“數量遺傳學與動物育種方向”與“分子遺傳學與動物育種方向”均設有特聘教授崗位,擬招聘年齡在45周歲以下,能從事科研教學第一線工作;具有博士學位;國內應聘人員應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外應聘人員應具有相當於assistant professor職稱(需有證書);能勝任本學科核心課程“數量遺傳學與動物育種”或“分子遺傳學與動物育種”之一講授任務的科研工作人員。受聘者將主要從事“數量”或“分子”方向之一領域的科研工作。受聘者的工作目標是:至少在上述的一個研究領域或分支領域中取得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李寧教授作為第一批授聘人員成為我系的特聘教授。
學術團體
1.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數量遺傳學分會簡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數量遺傳學分會於1983年1月30日在廣西南寧市宣布成立。現掛靠單位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遺傳育種系。隸屬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多年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提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科技合作和學科發展。成功舉辦全國性學術研討會12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3次。
現任理事會(1999~2003年):
名譽理事長:吳仲賢、盛志廉
理事長:吳常信
副理事長:彭中鎮、張沅、張勤陳瑤生杜立新傅衍
秘書長:張勤(兼)
副秘書長:楊寧
2.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繁殖學分會,現掛靠單位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理事長:張忠誠
副理事長:盧克煥朱士恩、桑潤滋、楊利國張嘉保、李樹靜
秘書長:朱士恩(兼)
草業科學系
草業科學系成立於2000年,現有教職工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3人,實驗師2人。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牧草教研室和1995年成立的草地研究所。目前,系所合一,下設4個教研室和6個實驗室,擁有博士后流動站、博士點、碩士點和本科專業;在研科研課題30餘項,經費2800餘萬元;發表論文800餘篇,出版科技著作20餘部。獲省部級科技獎9項,培育牧草新品種6個,申請專利2項。1963年起,共培養博士25名,碩士77名,出站博士后4名。2001年起招收本科生。在站博士后5人,在讀博士生54人,碩士生76人,本科生120人。學科下設4個科研方向:(1)牧草育種與良種繁育;(2)草地管理與生態;(3)牧草生產與利用;(4)草坪與城市綠化。具有2000平米的實驗用房和辦公用房,其中實驗室面積1400平米。配備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付立葉變換近紅外分析儀、光合測定儀、土壤水分測定儀、牧草種子檢測整套設備、全自動凱氏定氮儀纖維測定儀等設備,儀器總值在800萬元左右。草業科學學科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生態和生產的新興交叉學科,是國家經濟建設中極具發展潛力的學科。
掛靠於草業科學系的機構有“中國草學會”秘書處,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委員會、種子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和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處,《草地學報》編輯部,還有“農業部牧草與草坪草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農業部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重點開放實驗室”、“草業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部沽源草地生態環境重點野外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研究中心”等。
草業科學系所屬學科草業科學於2002年5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0年列入“211”工程學科建設,2005年進入“985”工程建設。2007年8月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
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繫於1978年被國家授權為碩士學位點、1984年授權為博士學位點、1996年成為第一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在全國動物營養重點學科評比中名列第一名、2005年開始“985工程動物營養學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本學科所轄實驗室在2005年成為動物營養國家重點實驗室。“十五”期間,本學科緊跟國際學科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國情,拓展研究領域,形成了覆蓋面廣、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和前景廣闊的5個研究方向:豬營養與代謝、家禽營養與代謝、反芻動物營養與代謝調控、動物微生態營養與飼料生物技術、飼料效價與安全。形成了以李德發、咼於明、計成、孟慶翔、譙仕彥張日俊等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隊伍。
曾先後主持或承擔研究課題共142項,累計科研經費6900多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新疆建設兵團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武漢市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以李德發領導的學術研究群體分別在2002年和2005年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資助;申請專利19項,授權專利8項,有著作權的軟體1個;鑒定科研成果19項,其中有5項得到成功轉化;出版教材、譯著、專著32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26篇,其中SCI和EI論文104篇。
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系目前有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講師和實驗師14名。具有博士學歷的人數30人,約佔總人數的70%。在學術隊伍中,有“973”首席專家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科技創新群體”1個,突出的中青年專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在國際學術期刊Asian-Aus. J. Anim. Sci和A A N 任編委的1人,在國內一級學報和核心期刊擔任主任委員或編委8人。通過五年建設,本學科已形成了知識層次高、學歷高、年青、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隊伍總體學術水平顯著提高。
“十五”期間,本學科共招收本科生620人、碩士研究生144人、博士研究生105人、博士后3人;其中有618人被授予學士學位、78人被授予碩士學位、54人被授予博士學位。在校研究生髮表SCI論文104數篇,中文核心文章222篇,其中有3篇博士論文獲中國農業大學校級優秀博士論文,其中有1篇獲全國百篇優秀論文提名,在校研究生中中國共產黨黨員比率為53%。
本學科先後建成1個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部級中心、3個校級研究中心、1個2680 m2微生物發酵中試車間、1個5000m2高標準衛生標準達P2級,全自動可控制溫、濕、氣體,全天候閉路監控的動物鼠代謝實驗室、1個飼料安全與衛生檢測實驗室、1個動物大分子教學實驗室等,為科研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支撐。

所獲榮譽


2021年5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黨委入選“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