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道隆

蘭溪道隆

蘭溪道隆,1213年(南宋嘉定元年)生於四川涪江郡蘭溪邑(今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銅鼓村)。俗姓冉,名莒章。十三歲時,前往成都大慈寺出家,師從於住持良范潼關禪師,法名道隆,因籍貫而號蘭溪。先後參謁了杭州徑山無准師範、南京蔣山痴絕道沖及杭州凈慈寺北磵居簡,無明慧性禪師等名僧。於1246年東渡日本,弘揚禪學,並傳播了中國文化科技。

人物生平


蘭溪道隆
蘭溪道隆
蘭溪道隆(1213~1278年),1213年(南宋嘉定元年)生於四川涪江郡蘭溪邑,俗姓冉,名莒章。他的父親冉王瑣是當地官員,母親霍玲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由於父親在抗金鬥爭中犧牲,1226年(南宋寶慶二年)莒章十三歲時,前往成都大慈寺出家,師從於住持良范潼關禪師,法名道隆,因籍貫而號蘭溪。20歲左右時,道隆離開成都,遊歷江浙一帶求法,先後參謁了杭州徑山無准師範、南京蔣山痴絕道沖及杭州凈慈寺北硐居簡等名僧,雖然儘力參究,仍無所獲。最後當他從學於陽山虎丘派松源崇岳的弟子——無明慧性禪師時,聞慧性禪師於室中舉東山牛過窗欞話,立時得悟,遂嗣慧性禪師法。得悟之後,他應聘前往明州天童山協助痴絕道沖禪師接引學人,一直到1246年(南宋淳祜六年,日本寬元四年)赴日為止。道隆於1246年(日本寬元四年)秋攜弟子義翁紹仁、龍江德宣等數人乘日本商船到達日本,在日文傳播佛學,傳播文化,直至1278年卒,享年六十六歲,化後有舍利出現。后宇多天皇賜謚“大覺禪師”之號,這是日本“禪師”謚號之始。

蘭溪東渡


緣由原因

日本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 (道隆)嘗聞人謂此方(日本)教說盛禪宗乏,常志游化。淳釉六年,日本商舶在來遠亭,隆往見之於浮橋頭。忽有偉人,謂隆曰:“師緣在東方。時已至矣。”言訖不見。
此外,日本方面還傳說,道隆在宋時曾夢見祠山大帝,這位居於廬山、主管皈宗的土地神多次暗示他與日本有緣,使他早有赴日之志。這些傳說都是後世的附會之說。道隆赴日的直接動機,應來源於其對赴日傳禪的興趣,他在閂本因誹謗被流放時稱“我為弘法來於日國”,回是對此的充分說明。同時,日僧月翁智鏡(明觀智鏡)在宋地求法時,與道隆頗有交情,不僅向其介紹了日本佛教尤其是禪宗的發展狀況,並且多次勸導他赴日傳法
智鏡的言行深深打動了道隆,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他東渡的決心。道隆“聞人謂此方教說盛禪宗乏”,說明他對日本禪宗狀況有一定了解,了解的途徑包括月翁道鏡等日本友僧,也包括他所從師過的無准師範、痴絕道沖和北硐居簡諸大德。這三位高僧與鎌倉時期的日本禪林深有關係,不僅常有同本僧人前來求法,如圓爾辨圓曾請法於無准、痴絕二師,一翁院豪曾向無准求法;同時他們也培養出眾多赴日傳法的弟子,如兀庵普寧先後師事無准與痴絕,無學祖元曾師事北硐與無准,西硐子曇也是痴絕再傳弟子等等。在日本僧人大量遊學的江浙禪林中,道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最終致使其產生東渡弘法之念。

東渡日本

道隆於1246年(日本寬元四年)秋攜弟子義翁紹仁、龍江德宣等數人乘日本商船到達日本博多,時年三十三歲。首抵太宰府,受到太宰府學堂音博士藤原道信一家的皈依,后寓於道信捐贈修建的筑前圓覺寺,著《坐禪儀》教誨僧眾。第二年入京都,住泉涌寺之來迎院,留有《泉涌寺行事次第》,教授僧眾上堂下座種種禪林規式。來迎院院主即為月翁智鏡,是道隆在宋之舊交,因此對他待遇十分周到。1248年(日本寶治二年),道隆在智鏡的介紹下,從屬於律宗的泉涌寺轉向屬於禪宗的鎌倉龜谷山壽福寺,此寺由退耕行勇的弟子大歇了心住持。幕府執權北條時賴知此消息,“府(捬)之大喜,迎居常樂寺”,回並於次年在常樂寺(原屬天台宗)中建立僧堂,開創日本佛教史上最初的鎌倉禪宗道場,後人評為“關東純粹南宋風禪寺之首”。在常樂寺,他以新鮮活潑的禪風吸引了眾多鎌倉武士和庶民百姓前往參禪問道,規模較小的常樂寺便時常顯得擁擠。1249年(日本建長元年),已皈依道隆的時賴,發願創建了日本第一所具有南宋風格的純粹禪宗道場一一建長寺,迎請道隆開山住持。建長寺完工時,道隆作建長寺鐘銘,署名曰:“建長禪寺住持宋沙門道隆”,日本禪寺之名由此而始,而鎌倉武士欲建一大伽藍以壓倒公家的夙志也終於得償。后深草天皇還御敕此寺“大建長興國禪寺”的匾額,標誌著日本禪宗史上首次獲得朝廷公認的臨濟禪寺的產生。道隆在建長寺開堂說法時,“東關學徒,奔湊佇聽”。他在鎌倉傳禪13年,受到幕府的優厚待遇。
隨後道隆應天皇之召赴京都建仁寺任第十一世住持,他在建仁寺開山榮西忌辰時上堂說法有偈:“蜀地雲高,扶桑水快,前身後身,一彩兩賽。昔年今日,死而不亡今日斯晨,在而不在。”表明其欲承榮西之志,盛唱I臨濟禪風的決心。道隆在建仁寺內創建西來院,推動建仁寺的兼修禪向純粹禪發展。在京期間還曾應請入宮為後嵯峨上皂說法,使其對祥宗興趣益增。
三年後他應幕府之召回到鎌倉。時賴已於不久前去世,北條長時、北條政村相繼任執權之職,1268年時賴之子時宗繼任執權。他曾為道隆開禪興寺,后又使之遷居壽福、建長等寺。由於來自舊宗的重重阻力,使道隆在日本傳禪的過程並不順利。他初到鎌倉時,曾一度產生過在日本傳法一段時期后就回國的念頭,後由於北條時賴的極力挽留而打消,但時賴去世后,由於其子時宗尚年幼,必須藉助他人力量執政,這又加重了道隆弘禪的困難,結果兩度遭讒言中傷被流放甲州。在流放期間,反對勢力的干擾相對薄弱,加上他又得到當地官民的歡迎,“甲之官民幸其左遷,拜禮歸仰若睹佛日”,因此,道隆也就安然處之,定下心來繼續傳教。他還說:“我為弘法來於日國,僅得周旋皇畿,未遑遐陬。今罹讒至此,龍天豈有意於斯乎?”於是在流放地大力弘布禪法,於甲州、信州及松奧等地先後創建20餘寺,為臨濟禪的地方發展作出了相當貢獻。流罪被赦后,時宗將他迎回鎌倉,並執弟子禮,淆他先後出任壽福寺、建長等寺住持。為了表明自己對禪宗的皈依,時宗還想以他為開山另建一座大寺:“一日相偕出於郊外,隆指一處曰:“此地宜建梵剎。”將鏷鋤地三下,平帥亦隨鋤三下,插莖帥而歸。”
道隆選定了圓覺寺的寺址,但未及開工便因病圓寂,“(1278年)七月初示微疾。至二十四日沐浴更衣,書偈曰:‘用翳睛術,三十餘年。打翻筋斗,地轉天旋。’辭眾而寂。”享年六十六歲,化後有舍利出現。后宇多天皇賜謚“大覺禪師”之號,這是日本“禪師”謚號之始。

蘭溪東渡影響


蘭溪道隆的赴日,更全面深入地促進了南宋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交流。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將純粹的南宋臨濟禪傳入日本。此外,他還將包括宋學在內的其它富有宋地特色的文化因素介紹到日本,對宋日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文化的發展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禪宗影響

道隆出生於禪風濃厚的西蜀,初受度於成都大慈寺,后遊歷江浙名僧寶剎,先後得教於無准師範、北硐居簡、痴絕道沖等大德,最後至無明慧性門下,雖然年輕,卻深通禪理,曾出任明州朝陽寺住持,三十三歲渡日時,隨行弟子多達十數人,足見其為南宋禪林中之才俊。抵達日本后,他對日本禪宗現狀深有不滿,立志弘布南宋風格的“純粹禪”,從此開始了數十年如一Et的孜孜弘法,對日本禪宗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宋學的兼傳

道隆生活和修習的西蜀、江浙地區,南宋時均是宋學氣氛濃厚之地:他後來遊學所師事的無准師範、北硐居簡與痴絕道沖等,也是南宋禪林中第一流的宋學家。在深厚的宋學氛圍中受到眾多擅長宋學的師友影響,道隆打下了堅實的宋學基礎,也形成禪儒一致的思想,養成有意識地利用宋學概念範疇講授禪法和利用禪宗道場闡發宋學的習慣。道隆於日本傳播宋學,主要通過講授禪法時採用宋學的相關概念和表述方式的形式。從其平日上堂說法的語句看,道隆講學,常以儒僧口吻,尤其擅長闡發周敦頤之“濂學”及四書之理。

其他影響

除了傳播禪宗文化及宋學之外,由於道隆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廣博的見以,他在書法、戲曲藝術、文學及 建築藝術等領域也對日本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道隆將南宋文化傳入日本並與日本文化融合,這是他對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同時,他還通過實際行動,促進了宋日禪僧更頻繁的往來,從而推動十三世紀兩國間的人物交流。

學術評價


日本鎌倉時期禪宗正式登上舞台,尤其臨濟宗進入全盛期,形成榮西及建仁寺法系傳承的“千光流”、圓爾辨圓東福寺為核心的“聖一流”、蘭溪道隆及建長寺為核心的“大覺流”等14個流派,到室町時代最後形成所謂“二十四流日本禪”的主體。道隆赴日傳法終生,開創大覺流,其直接影響是向日本首次展現純粹、系統的南宋臨濟禪法,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兩國在文化、人物等多方面的互通往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佔有引人注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