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烏米飯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民間節日食品
- 主要食材為糯米的美食
烏米飯
中國民間節日食品
烏米飯原為中國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農曆四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烏飯節。民間傳說是因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為了吃到飯,想辦法用南燭葉搗汁染米,煮成烏飯送去,餓鬼們不敢吃那烏飯。母親才終於得以飽腹,老百姓年年吃烏飯,紀念目連這位孝子。《本草新編》記載:南燭葉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糯米 | 300g |
烏飯葉汁 | 適量 |
原汁紅糖 | 20g |
葡萄乾 | 20g |
蔓越莓 | 20g |
紫薯 | 1個 |
紅薯 | 1個 |
黃油 | 40g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糯米洗乾淨,用烏飯汁浸泡過夜。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倒入多餘的烏飯汁,使液體水面和米基本持平,放入蒸鍋蒸15分鐘。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將切碎的紅糖、葡萄乾、蔓越莓放入蒸好的糯米上,繼續蒸10分鐘。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拌勻,備用。 |
步驟五 | 步驟五 | 紅薯和紫薯鍋中蒸熟。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鍋中放入黃油和蒸熟攆成你的紫薯。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炒好的紫薯餡。 |
步驟八 | 步驟八 | 用保鮮膜包裹揉成長條狀。 |
步驟九 | 步驟九 | 同樣的方法炒好紅薯餡,紅薯水分多點,需要多炒會兒。 |
步驟十 | 步驟十 | 油紙上均勻的攤上烏米飯。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放上餡料。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捲起,定型。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切成喜歡的大小。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成品。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烏飯汁製作: | |
南燭葉 | 500g |
烏飯製作: | |
糯米 | 1500g |
烏飯汁 | 1500g |
炒烏飯製作: | |
浸泡好的烏米 | 150g |
佐料隨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網上買的烏飯葉,很鮮嫩。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清水浸泡剔除少許殘葉。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用料理機打碎,這個過程花了將近一小時,500g的南燭葉,因料理機是內置口,一次只能裝少許,撕碎一些放入加適量水,分五六次才全部打完,水量2500g左右,水量我參考店家的提示:1斤葉子≈3-4斤水,能泡3-5斤米,我乾脆就以1:5(葉:水量),泡米1:1(烏汁:糯米),這樣好記。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打碎可以粗糙一些不用太細,用料理機打成這樣已經能碎了。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全部打好,連同渣一起放置1-2小時。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過濾,用濾網很容易,最後的渣需要手動再擠汁,不要浪費。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用紗布包住就可以擠。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擰一下擠出汁水,留下汁,最後葉渣就不要了。 |
步驟九 | 步驟九 | 這個就是烏汁了,分別用盆和瓶裝,右邊瓶子裝了約900g放冰箱存著。左邊大盆1500g(3斤)用來泡糯米,泡製時間1-2天。 |
步驟十 | 步驟十 | 糯米不洗,直接倒入烏汁里拌勻,這時烏汁水是沒過糯米的,泡幾小時后糯米吸水會漲,浸泡至少1天所以將連盆放入冰箱。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早上浸泡的晚上來看著色了,這是浸泡12小時。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這是浸泡24小時,已經是烏黑了,原先是計劃泡48小時,可以提前結束了。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撈出米,用清水沖洗一下。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鋪紗布放蒸屜,用電飯煲蒸熟,水燒開蒸15-20分鐘即可。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趁熱加了佐料炒一下,是不是很貌美,軟糯適口不粘牙, |
步驟十六 | 步驟十六 | 可以這樣裝小碗再倒扣在盤子上再食用,我用一個愛心形狀小碗裝,倒扣盤子上把蝦米放在上面拼了個愛心。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糯米 | 500克 |
烏飯葉/南燭葉 | 200克 |
清水 | 500克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中草藥南燭葉對於人們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很適合日常生活食用,而且其功效很好,能夠有效預防疾病,提高身體免疫力,常食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
步驟二 | 步驟二 | 這次我選擇的是較嫩的葉子,後來發現綠色的葉子蒸出來的烏米飯,效果更好(南燭葉味道嘗起來是有一點酸酸的)。南燭葉洗凈,撈出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我們家有專門的工具,叫“舂”,如果家裡沒有這樣的工具,可以直接放入料理機,加500毫升水直接打碎,然後過濾即可 |
步驟四 | 步驟四 | “舂”南燭葉,我的方法是,先把南燭葉加適量清水搗碎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在搗碎后,再加足量清水,稀釋南燭葉的汁水 |
步驟六 | 步驟六 | 準備過濾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用一塊紗布把舂碎的南燭汁水,過濾一下。取汁水 |
步驟八 | 步驟八 | 這次我們用的是糯米,用糯米做出來的烏米飯,口感更好,吃起來更清香,有彈性 |
步驟九 | 步驟九 | 把干糯米倒入南燭葉汁水中 |
步驟十 | 步驟十 | 翻動和攪拌一下,浸泡30分鐘以上,一般2小時後效果更好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隨著時間的浸泡,糯米的顏色會加深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2小時后,撈出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籠中,蒸制30分鐘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一碗帶著山林香氣的烏米飯就做好了。撒上一點白糖,攪拌一下,清香味十足。 |
烏米飯
宜興烏米飯
烏米飯古今的製法不一。明代烏米飯的做法是先將米蒸熟、曬乾,再浸烏飯樹葉汁,復蒸復曬9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荊楚歲時記》說烏米飯是“寒食取楊桐葉染飯,其色青而有光”。梁代陶弘景的《登真隱絕》介紹了太極真人青精幹石食迅飯法的烹制流程,即將南燭草木葉與莖皮合煮后,取其汁浸米並上鍋蒸制,令飯作青色,高格曝干,當三蒸曝,每蒸輒以葉汁溲令“氵邑”之。唐代陳藏器曰: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醫殳玉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宋朝蘇頌《圖經本草-木部下品-南燭》記載,宋代製作青精飯的米,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浸泡方法,四五月時,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浸染得一斛也。九月至三月只以水漬一二宿,不必用湯,漉而飲之。初米正作綠色,蒸過便如紺色。若色不好,亦可淘去,更以 新汁漬之。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卷上說青精飯--首以此重谷也。……采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侯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為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欠服,延年益顏。
當天做、當天吃,不“九蒸九曝”。做法是:初夏采烏飯樹葉洗凈,舂爛加少許浸泡,待米呈墨綠色撈出略晾;再將青汁入鍋煮沸,投米下鍋煮飯,熟后飯色青綠,氣味清香。
原料:糯米500克,南燭葉50克。
烏米飯
功效: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做烏米飯的植物可以有南燭(古名楊桐,又名烏飯,屬杜鵑科常綠灌木,葉草質,橢圓狀卵形,新葉鮮紅,老葉深綠;總狀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注意這不是南天竹)、烏桕(這是喬木)、楓等。孫思邈方書曰:"南燭煎,益髭發、即容顏,兼補暖,又治一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髮駐顏。" 楓樹的嫩葉可代茶。烏桕的根皮及葉入葯,有消腫解毒、利尿瀉下之效。
主料:糯米300g。
輔料:南燭葉適量、糖適量、水適量。
步驟:
1.把南燭葉的葉子洗凈。
2.把南燭葉瀝干水分。
3.用刀把南燭切細然後放入盆中,帶上手套用力揉,直至葉子搓爛即可。
4.搓爛的葉子中放入適量水,浸泡2小時以上。
5.用濾網過濾。(器皿里的就是製作烏米飯的汁水)
6.把糯米淘洗乾淨。
7.放入烏米汁水,放烏米汁水就按平時煮飯的水一樣放。
8.浸泡至少2小時以上。
9.按下煮飯鍵,跳到保溫狀態,悶5分鐘盛出放入一些白糖即可開吃。
技巧:
1.用力揉,搓葉子時,一定要帶上手套,否則手會染黑。
2.烏葉汁水如要浸泡過夜,最好放入冰箱冷藏。
3.南燭葉也可以放入料理機里打。
烏米飯歷史悠久,出現於唐代,那時叫“青精飯”,是道家求長生不死的養
烏米飯
烏米飯
生食物,為道家齋日的餌食。杜甫《贈李白》詩曰:“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海馬點評:這句話貌似有同志嫌疑)皮日休《南陽廣文欲於荊襄卜居因而有贈》:“青精飯熟雲侵灶,白裘成雪濺窗。”陸龜蒙在《道室書事》一詩中說:“烏飯新炊筆飯香,道家齋日以為常。”張賁《以青食迅飯分送襲美魯望因成一絕》:“誰屑瓊瑤事青食迅,舊傳名品出華陽。應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劉郎與阮郎。”--按,“青食迅”是青精飯的別名。說“迅”是因為黑米是煮熟過的,加工起來很快。從宋代開始,佛家開始將青精飯作為齋食。尤其是在四月八日浴佛節,佛教徒多造烏米飯以供佛,因這個原因也叫阿彌飯。宋代葛勝仲的《四月八日蒙文餉黑飯》詩描繪了當時浴佛節食用青精飯的情景:“熱際初嘗四月八,磨香灌佛曉泉寒。丞公忽致般木飯,兒輩驚看歡喜丸。”另一首云:“點漆飯蒙清凈供,翻匙那敢配羊寒。獨欣法味盈齋缽,尚欲詩辭看彈丸。”宋代范致明在《岳陽風土記》中說:“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葉淅米為飯,以祠神及祖先。”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二十五(谷之四)中則說: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此外,宋人也在上巳節(三月三)吃青精飯。據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記載上巳節所食的青飯曰:“南燭木冬夏常青,取其葉,搗碎,漬米為飯,染成紺青之色,日進一合,可以延年……今上巳青飯……閩俗效之。”(海馬註:三山就是福州,後面還會說到福建畲族的烏米飯)。元代開始在詩詞中始見在寒食節吃青精飯,呂誠《寒食漫興書所見三首》:“加餐未厭青精飯,爛煮那無白石羊。”戴錶元《寒食》:“寒食清明卻過了,故鄉風物只依然。窮中有客分青飯,亂后誰墳掛白錢。”明清以後,青精飯還成為南方許多地區社日的節令食品,如明代廣東一帶社日食用的五色飯也是從青精飯派生而來的。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卷載:“今蘇羅人每以社日為青精飯相餉。”--按,今天上海一帶清明節吃的青團,明代郎瑛認為這也是從青精飯演化而來。他的《七修類稿》卷四三說:“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今變而為青白糰子。”
烏米飯
食用烏米飯,一般在農曆四月初八前後,即立夏這一天吃。選擇這一特定的節氣,其中還有一個的民間傳說。相傳戰國時期,兵聖孫武的後代孫臏曾和魏國大將龐涓一起進山向鬼谷子學習兵法。鬼谷子將兵法精華傳授給謙虛好學的孫臏。龐涓妒忌賢才,設計將孫臏騙來,割去了他的臏骨(膝蓋骨),並將孫臏關在馬廄里,用飢餓法逼他交出兵書。善良的獄卒非常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他瞞過龐涓手下人,就地取材用烏飯樹葉搗爛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糰子,偷偷送給孫臏食用。因其形狀、顏色與馬糞差不多,龐涓始終沒有發現其中秘密。後來孫臏被人救出后報了仇。
福建、浙南的畲族也吃烏米飯,他們是在三月三吃。畲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
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
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領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雷萬興命畲民用烏稔樹葉汁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把米飯送上山。第二年三月三義軍一鼓作氣,合理突圍,大獲全勝,後來畲民為紀念勝利,在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戶戶做烏米飯,長此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