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毓泉

柳毓泉

柳毓泉【柳育泉(1934—2010)】,浙江省景寧縣沙灣鎮沙灣村人,1934年出生,幼年熟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書,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少年抱有“學科技圖救國”之壯志,發奮求學。1952年參加本縣教育隊伍工作,曾擔任區校教導主任、縣教育局教研室負責人、縣機關幹部學校負責人等職。

人物介紹


1957年錯劃為右派回家,他素患風濕性關節炎,為謀生外出打工至閩贛,又輾轉萬里赴新疆,天寒地凍為拼工作把身傷,四處碰壁無奈再次迴轉故鄉。此後身體日漸衰退,弱不禁風,盛夏天一直著棉襖、烘火盆。遂萌發走學醫自救之艱辛路,而面壁數十載,求醫道究醫理立論著書。1979年平反安排工作,他勤於積累,逐漸步入中醫殿堂,以濟世救民為樂,乃“禍兮福所倚”也。1994年退休。2010年4月3日凌晨4時,因病情惡化不幸逝世,享年77歲。

人物生平


國難當頭 少年立志
柳毓泉於1934年出生於書香之家。幼年,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家設私塾,獨聘名儒傳受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書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操極為敬仰。他的少年正值日寇侵華,目睹敵機狂轟亂炸,國土淪陷,民眾流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學生紛紛投筆從戎,他的心靈大受震撼,憂思如潮,遂萌發了“學科技圖報國”的壯志。他參加教育工作后,憑著他的聰穎好學和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很快成為教育界的新秀,先後擔任區校教導主任,縣教育局教研室負責人,縣機關幹部學校負責人,並於1955年莊嚴地向黨組織遞上了入黨申請書
風雲幻變 浪跡天涯
正當柳毓泉躊躇滿志,一片丹心催桃李,喜看滿園芳菲時,1957年中國大地,極左思潮風起雲湧,一場整頓知識分子的反右鬥爭席捲全國。在這場反右鬥爭中,他被劃為右派,蒙冤革職回家。
他素患風濕性關節炎,不勝水田作業,為了謀生,無奈浪跡天涯。他曾在江西森林伐過竹,在福建的崇山燒過炭\開過公路,過度的勞累使他筋疲力盡苦不堪言。正當他一籌莫展時,喜聞西北招工,為重創前途,也為了不使妻女政治上受歧視,他毅然與愛妻忍痛離異,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北。他先在蘭州市電車公司設計室工作,不到半年,單位開始肅反,他如驚弓之鳥,展轉新疆。當時進疆青年如流,哈密、烏魯木齊的旅社人滿為患,找不到宿處就只好露宿在馬路邊。面對星空,他自嘲“天為蓋,地為鋪,星星月亮伴我眠”,心裡湧起無限辛酸。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他被安置在馬拉西河流域的戈壁荒灘,住帳篷、冒嚴寒開挖水渠,經受不住高強度勞動,身體漸漸不支,在一次零下30℃大建中湯為新開水渠打冰護堤時寒風入骨凍壞了膝關節,流下了深重的病根。
面對天地雖寬卻生計艱難的嚴酷現實,他了卻西北夢,帶著渾身病痛和滿腹辛酸,折回家鄉。當時農村農業合作化,糧食欠收,農民食不果腹,而出工要全勤,幾經折磨他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自汗盜汗三年,陽氣大虛,弱不禁風,六月盛夏得穿棉襖,頭戴帽子,腳烤火盆,多方求治罔效,成天困居卧室,如坐“班房”。貧困交加的他百無聊賴,又眼看三個弟弟被自己拖累得娶不上媳婦,愧疚之心,痛如刀絞,為不使親人拖累受苦,他幾度欲了卻此生……但一想起宿願未遂,不甘心如此無謂飲恨而終,方矢志學醫自救。
矢志學醫 孜孜求索
一個極度虛弱的生命,要在自救路上涉獵中醫這門博大精深、奧義難明的醫科,談何容易?當時,他看不上幾行字就頭昏眼花,精神困頓,但當他想起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倒。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不利的外源因素,都顛撲不滅你對人生的追求和原來的嚮往,一種無形的力量強烈的驅動著他,只要稍有精神,他就看一行,閉目默記一行,《傷寒論》、《金匾要術》、《溫病條辯》等幾部經典醫籍,就是在這樣不屈的精神支撐下,如螞蟻啃骨頭般啃完的。
日復一日,他開始對自己的病體進行治療,憑著他對生命不同尋常的追求和堅韌磨礪的苦學精神,面壁十年,他的病體居然奇迹般的逐漸恢復,鄉人聞之大為驚異,求診者紛至沓來,始應診為醫。
柳毓泉
柳毓泉
他治學嚴謹,勤于思考,力主先讀破幾本書。他說:“寧可將讀三本書的時間用在一本書上讀三遍,決不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對一時難解之處,必先存呼於心,不斷探研。如《傷寒論講義》(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重訂本,1964年2月第一版)358條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證:“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宜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主之。”他讀後,頗感理義難通,既然本自寒下,醫何以復吐又下之?既是因寒而格,何以用苦寒之芩連清之?教材中的釋義,只是按原文照釋,不能解疑,但他仍不卻步窮究不舍。後來讀了《醫宗金鑒·傷寒論注》正誤存疑篇和1985年第一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講義》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證註釋,當知傷寒本自寒下之‘下’字為‘格’字之誤,寒格是指上熱下寒相格的癥候,從 病機到處方用藥,直至心中徹悟方休。
他治學注重實踐。小兒泄瀉的證治,在高等醫藥院校做醫兒科教材(2000年第20版印刷)將病因分外邪侵入、內傷飲冷、脾胃虛脾腎陽虛四因,其機理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其論述看似周全和重點突出,然根據臨床實踐所見,上述諸脾胃的病機,只適用飲食生冷和脾胃虛弱之泄瀉,而對感受外邪引發的泄瀉,並不的對,有牽強之嫌。平日納旺健體,並無脾運欠佳的小兒,若感受外邪,也會出現下利之見證,西醫稱之為感染性泄瀉,其治療以抗菌抗病毒為主。他認為教科書是讀者的範本,敘證及病機闡述應周詳而無誤,跟人以規矩,方能成方圓。
1979年撥亂反正,柳毓泉平反昭雪喜見天日,重返講台的他似乎回到年輕時代,如饑似渴的朴到工作上,當時他擔任高三兩門課兼班主任,全然不顧工作強度遠遠超過他贏弱的身體所能承受的負荷,終於,他患嚴重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再次病倒,從此依依惜別講台改任校醫,潛心專研醫學。
普濟蒼生 醫績斐然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日診夜讀,博學精思,經四十載的苦學終於學有所成,臨床屢起沉痾名聞遐邇,求診者接踵而來,醫績斐然。
文革時,鸕鶿鄉茶亭村一中年婦女突然陣發性腹痛、嘔吐,送中心醫院急診,經檢查,痛、嘔、脹、秘四大典型癥狀俱見。X線腹平片提示:急性腸梗阻。醫師建議手術治療,因家境貧困又懾於手術,而求診柳育泉先生。中醫雖無腸梗阻,但他詳詢細察見其癥狀與病機恰如《金匾要略》大建中湯的主治症相吻合,經反覆思考,認定診斷無誤,就當機立斷處以大建中湯。服一劑,瀉下清稀便,腹脹、腹痛大減,漸進三劑,竟獲治癒。如此神效在當地傳為佳話。
1989年3月,七里村一楊姓女嬰,出生剛一月,高熱不省人事,不吮、不哭、四肢痿軟不能自動,急送醫院救治。住院檢查:體溫40.5℃,神志昏迷,對光反射遲鈍,口唇發紺,兩肺聞之乾性羅音,心率162次/分,心律不齊,肋骨左緣第Ⅱ、Ⅲ肋間聞及Ⅲ級收縮期雜音臨床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經一天一夜搶救病情依然如故醫院集體會診謂救治無望。家人六神無主惶恐不安,親友建議“死馬當活馬醫”,遂請柳毓泉醫治,經詳細檢查,診斷為“溫邪鬱閉神昏失語”,以宣肺泄熱,通絡宣竅為法,僅二劑,熱退神蘇,再服三劑,心率齊,雜音消失而痊癒。當時參與主治的一位只相信西醫不相信中醫的醫師,在考取研究生后,醫院為他餞行的宴席上談起這位女嬰的治療時,他翹起大拇指信服地說,“中醫真偉大!”
1985年,沙灣林業站一位退休老幹部,患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已經25年,是年因癥狀日趨嚴重,出現呼吸困難心悸身腫而先後去縣醫院住院5次,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代償期”,最後一次住院四個月,病情初見緩解,繼則每況愈下,日見危篤,家人備辦後事,情急中轉先生處求治。診見病人一身悉肺、心悸氣短、動則喘促,倚息不得卧,唇甲紫紺,舌淡胖苔白滑,脈浮大無力而出現代脈(每四吸一止)。診為心肺氣虛,痰濁壅肺、水氣凌心、脾不制水,腎失蒸化,水邪浩浩乎泛濫成災之危重症。服藥七劑,病情大減,能下床活動,續服20劑,諸症皆消,守方連服了60劑,體健神奕前後判若兩人,此後也很少感冒。
柳毓泉不但善於鑽研經典醫籍,從中獲得知識,還重視向民間覓寶,以能者為師,博採眾長,治傷外科療效亦頗著。一位鋼鐵廠工人,左大腿至腳背被鋼水燙傷,送省城醫院經補液、消炎,植皮等治療兩月化去數萬元,病情雖好轉但經濟不能承受,且難受植皮之苦,經人介紹慕名送先生處治療。來診時,見左腿燙傷處膚色暗赤如爛肉,疤痕累累,麻木劇癢,腳背與腳趾交接處有一難收口的瘡口,內露1.6cm長的白骨,經內服外治月余而愈,免受再植皮之苦。
醫德高尚 筆耕不輟
柳毓泉有長者風範,寬厚仁慈,誨人不倦。他常告訴後學,人生在世,受大地社會恩養,要有所作為回報社會。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必須不斷的勤奮學習,只有樹立偉大的目標方能產生巨大的毅力。他還教導我們如何處世,為人要坦誠、寬厚,在逆境中要勇迎磨難。挫折雖是不幸的遭遇,但“更涉世故則智明,久歷患難則慮周”,從這一層面講,挫折是人生難得的機遇。每當年輕人棉對困惑時,他結合自己坎坷而傳奇的一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後學指點迷津,許多困惑總能在他淵博的學識,開朗的健談中迎刃而解。一位後學深情地說:“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精湛的醫術使柳育泉醫師充滿人格魅力。”
賀柳君書
賀柳君書
尤人敬佩的是先生視患者為友,以濟世為樂的醫風醫德。他常叮嚀後學,對病人要像親人般關心、熱情,診病要細察詳詢,四診合參,力求辨證無誤,精益求精服務於人民。他處方用藥平淡清靈,往往在數味葯中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如治一口眼歪斜患者,經多醫迭用牽正散蛇蛻、蜈蚣等去防護林、祛風活絡葯治療二月余未效,他僅處以生地50克、獨活10克、鮮竹瀝10毫升,服15劑而痊癒。他對來診者,不分貧賤富貴皆一視同仁,有求必診,悉心治療。記得一次他舊病複發,正躺在床上,一遠道而來身患乙肝多年的患者求診,他置自己身體不顧,二話不說便起身診治,當他詳詢細察,開完處方,身卻累倒。看著他那憔悴的身體,病家和身邊的學生潛然淚下,無不肅然起敬。
《中醫臨床思辨錄》
《中醫臨床思辨錄》
他勤於臨床經驗積累,筆耕不輟。每有患者來診,總是分科立案詳細記錄病案,對典型的疑難病例,撰成論文,付著刊端,以資交流,先後在國家、省級醫刊發表論文25篇,其中《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驗一則》載於《新中醫》醫案專欄;劑生腎氣丸合六君子湯治癒肺心病危重症刊於國家級首刊《中醫雜誌》;《麻疹重症治驗》、《溫邪鬱閉神昏失語治驗》收載於《中國醫藥衛生學術文庫》一書;《疑難症從痰論治驗案三則》獲中國中醫藥會學術部論文證書,選人《世界優秀論文選要大全》中華卷……1998年3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跨世紀專科名醫成就國際巡展”(專版)專題組,根據其事迹,確定柳毓泉人選“名醫檔案”及參展資格,來函邀請參加“名醫大展”;1998年9月國家人事部人才與人事研究中心函請他參加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的“知識經濟與醫藥人才開發學術研討會”;200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央級出版社)“中華當代名醫系列叢書”編委來函邀書槁,先生將年內完槁;2004年11月中國醫師協會(衛生部原副部長殷大奎任會長)確定其為特邀嘉賓,邀函參加“第二屆中國主任醫師學術年會”,其論文《從發熱治療談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的重要性》選入《第二屆中國主任醫師學術年會論文專集》。其業績入編《中國科技人才大辭典》、《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中國世紀專家》等辭書。
柳毓泉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抗爭的一生。由於他能從歷史角度去審視世事人生,一向處世達觀,視往事如雲煙飄然去,春夢一場了無痕。回首往事時他說,其風雨一生,雖失落很多,但捫心自問沒有虛度年華,沒有愧對黨愧對自己,心境也就坦然了。這種無怨無悔、直面人生,豁達大度的高尚情操,贏得同仁們和弟子的敬重。一九八四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他七十華誕時,為了流下一生的心血結晶,為了啟迪後學,先生不辭年邁將自己的臨床經驗輯成《柳毓泉醫案醫話集》。就在2009年新春即將來臨之際,柳老的另一新作《中醫臨床思辨錄》已經中國古籍出版社審核錄用準備出版。弟子們讀後,深受教益,吾輩尤為敬仰,因賦 《江城子》一闋,以概其貌。
少年立志見心丹。涉書山,意昂然。桃李芳菲,奈反右冤案。孤雁離群折兩翼,某生計,路艱難。
春回大地萬民歡。體雖殘,奮猶酣。雪后紅梅,英俏蕊香蟠。白首不屈仍振筆,流方術,釋民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