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姓

百家姓之一

鉏姓,源於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窮鉏氏國著名神箭手羿,又稱“夷羿”,屬於以居邑名稱或氏族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鉏:形聲。字從金從且,且亦聲。“金”指金屬農具,“且”指“加力”、“給力”。“金”與“且”聯合起來表示“給力的金屬農具”。本義:鋤頭。
1.[chú],古同“鋤”:“持鉏去草。”
2.鉏也是姓氏,此時念“ chí”。但是正規字典中並無此讀音。據鉏姓家族人解釋因當時政治原因,曾為祖輩所變更所致。鉏姓聚居地較集中的地方在安徽的蚌埠、蒙城,浙江的嘉興。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東,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
3.作為姓氏,也寫作“鋤”,字典上讀“CHU”或“JU”,在人名中讀“辭”或“遲”的音,不同地域有不同讀音,也有念成“除”。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窮鉏氏國著名神箭手羿,又稱“夷羿”,屬於以居邑名稱或氏族稱謂為氏。窮鉏氏,即有窮氏,以地命氏。鉏,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當地亦稱興隆山小泰山等,位於今山東省濟南市城區南約五公里處,海拔523米,是濟南近郊最高的山。據典籍《集韻》註釋:“鉏,詳餘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傳·成公十八年》中記錄有西鉏吾,即讀音為xú(ㄒㄩˊ),是東夷族有窮氏族人所讀之豫音。到了春秋時期,羿的後代自鉏地遷於窮石(今山東德州)之後,魯國人讀其音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訛為chí(ㄔˊ),屬異地音訛所致。但實際上,遠古東夷族有窮氏部落原居豫魯之交處,至 今河南省的台前縣一帶仍讀其音為xú(ㄒㄩˊ)。古鉏國,在今黃河下游的山東濟陽與濟南交界一帶,遠古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遷其國至 今山東省的德州市一帶,這在史籍《左傳·襄公四年》中有記載:“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在夏王朝時期,傳說中的神箭手羿就曾跟從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玉函山學劍術與箭術。因為玉函山“有玄石,火之有玄液,淬之以為器,利斫黃金”,因而稱為“鉏”,古代史籍中記作鉏國(今山東濟陽與濟南交界一帶)。
在史籍《夏本記》中記載,羿出生於射正官的家庭,射正官是夏王朝中執掌弓箭、訓練射手的官員,所以羿自小練得箭法如神,並且他的手又長而有力,能拉強弓,又肯刻苦練習,所以羿的箭術越發地高強。後來,夏王朝的君主太康整天就知道遊玩漁獵,不理正事,引起羿及其所率有窮鉏氏部族民眾的極大不滿,羿就說:“先之伏羲,禮婚喪,制八卦,教民結網捕魚,君臨天下。有祖少昊,百鳥名官,亦君臨天下。炎黃倉頡,陽虛山青文授天書,鳥跡代繩,造字以驚天地、泣鬼神。我為夷者,人挎其弓也。鐵者,夷之金也。今太康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罪莫大焉。非羿冀刀兵之利,實太康之有罪於天下。今鉏舉兵,以攻夏,實萬邦之幸也!”遂起兵造反,將太康阻於國外,不讓他回來。。然後,羿將帝室自鉏遷於窮石,建未有窮,因夏民以代夏政。而太康因打獵遊玩,無法歸國,又被羿阻於洛水之陰有十年,太康無奈,建了陽夏之城,后不知所終。羿則在家臣寒相浞的唆使下自即天子位,不久,寒相浞又謀害了羿,自己把持夏王朝朝政。後來,四岳為佐護夏王朝,起兵逐殺了寒相浞,迎還少康為帝。四岳將起頭鬧事的娥姮囚禁於月宮,派吳剛去看守著她,並教訓娥姮:“嘗帝舜薦帝禹於天,為嗣。及帝舜崩,三年喪畢,帝禹辭,辟帝舜之子商均陽城。而天下諸方皆去商均而朝帝禹,帝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商均未敢專也。及帝禹立而舉皋陶,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後舉益,任政焉。及帝禹崩,雖授益,佐帝禹日淺,天下未洽,故天下諸方皆去益而朝帝啟。帝啟者,帝禹子也,遂即天子位。益亦未敢專也。有扈氏不服天子政,帝啟伐之於甘,天下咸服。今有窮鉏氏不服天子政,予惟危天下言我私心。予故亦未敢專也。若從之,敗,天子將伐季萴;勝,後世戰亂之始也。女慎思之!”
居於玉函山的羿部落族人,被稱為有窮鉏氏,古時“鉏”與“除”二字通義,因此“有窮鉏氏”又稱“有窮除氏”,后省文簡稱為單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傳至 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xú(ㄒㄩ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左傳·襄廿三年》記載,魯國王族正卿季武子有個兒子叫季公彌,又稱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八年(魯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受傳的,被史書稱作“公鉏極”,即魯季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鉏”為姓氏者,稱鉏氏,又稱除氏、徐氏。鉏,在典籍《集韻·魚韻》中解釋:“鉏、闕,人名。<春秋傳>有西鉏吾,音祥餘切。”祥餘切,就是讀音作xú(ㄒㄩˊ)。古時“鉏”與“除”二字通義。
在魯季公(季公彌)的鉏氏後裔中,後來多取“除”為姓氏,稱除氏,亦有為鉏氏、徐氏者,皆世代相傳至 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力士鉏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晉國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呂氏春秋·過理》中記作“沮麛”,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記作“鉏麛”,而漢朝史學家劉向在《說苑·立節》中則又稱其為“鉏之彌”。在晉靈公姬夷皋執政時期(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晉靈公自己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趙盾(公元前?~前601年待考)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膩味和惱怒,乾脆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潛入了趙盾家的大院,待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於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裡還喃喃念著勸君的話。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下不了手去殺害趙盾,便又退了出來。之後,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在鉏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鉏氏、麑氏,后鉏氏族人中有改為通假字“除”為姓氏者,稱除氏,世代相傳至 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邑地城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食采於城鉏。城鉏原為宋國之邑,故址在今山東省的汶上縣,後為衛國所奪。
在該衛國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城氏,後有人改為鉏丘氏,再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鉏氏,后又簡改為除氏,皆世代相傳至 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邑地城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周桓王姬林十八年(鄭莊公姬寤生四十二年,公元前702年),鄭莊公逝世,鄭國馬上就發生了繼嗣之爭,鄭莊公的小兒子姬突趕跑了哥哥姬忽繼位,是為鄭厲公。在鄭厲公執政時期(公元前700~前696年在位),發覺執政並不過癮,因為國家軍政大權全在祭足手中,自己實際上被架空了。鄭國從此一片混亂,沒過兩年鄭昭公又被臣子殺死了。接下來,相繼走上鄭國君主位的是鄭莊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即鄭子姬癖、鄭子姬嬰,但也都死於非命。鄭國自亂,使鄭莊公開創的大好局面全部付諸流水,從此,鄭國無力再與周邊的其他諸侯大國爭峰了。參與這次事件的強鉏、公子閼、公父定叔三人,在鄭昭公即位後於農曆9月追查先前之事,公子閼被殺,強鉏被判為刖刑,也就是把雙腳砍掉,公父定叔則早就見勢頭不對而逃至衛國去了。由此,後世的君子們都說“強鉏不能衛其足。”
在強鉏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強氏、鉏氏,后該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簡改為除氏,世代相傳至 今。

得姓始祖


羿、魯季公(季公彌)、鉏麑、強鉏。

遷徙分佈


除氏即鉏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而且在台灣省沒有除氏和鉏氏,以魯郡、太原、晉陽華陰為郡望。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懷遠市、亳州市蒙城縣、馬鞍山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上海市浦東區,江蘇省的無錫市,浙江省的嘉興市、溫州市洞頭縣,吉林省的琿春市,遼寧省的錦州市義縣,湖北省的武漢市,湖南省的婁底市新化縣、益陽市安化縣、岳陽市平江縣、郴州市桂陽縣、邵陽市隆回縣、衡陽市、永州市東安縣,福建省的福州市、龍岩市連城縣,四川省的瀘州市古藺縣,雲南省的昆明市,浙江省的寧波市慈溪市,山西省的大同市陽高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河北省石家莊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除氏(鉏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 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 今。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后,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 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字輩排行


安徽懷遠除氏(鉏氏)字輩:“上佩國懷雪紅金正家升師落山海過松柏萬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