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田
考古學家
王恩田,回族,(1931年4月——2017年8月)山東德州人。我國知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專家、先秦史研究專家、山東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恩田先生因病於2017年8月28日在濟南逝世,享年86歲。
1964年調入山東省博物館。
1985年任研究室主任。

王恩田
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
從70年代開始,相繼在山東大學開設山東商周考古,為考古學博士班講授山東古國史,為國家文物局在泰安的培訓中心講授商周青銅器。為省內德州、濰坊、菏澤等地區講授考古學通論。近年來又給山大考古系本科生、博士班和國家文物局與北大聯合辦的文物幹部培訓班講授唯物史觀。
1980年以前主要從事田野考古工作,曾主持臨淄齊國故城小城鑽探;主持臨淄闞家寨第二次發掘;兩次主持益都(今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墓地的發掘;主持膠東黃縣(今龍口市)、萊陽西周春秋時代紀萊遺址墓葬的調查與發掘。
1980年以後主要從事商周考古、青銅器、古文字和先秦史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提出一些與傳統觀念不同的看法。認為西周繼承製度不是嫡長制而是以西周魯國為代表的一繼一及制。認為西周宗法制度不是以嫡長製為核心,而是以一繼一及製為核心。西周昭穆制度並非父昭子穆,而是兄昭弟穆的昭穆制度。認為爰田制就是定期換地換房。認為西周無井田制,所實行的是以按親屬等級,即親疏有序的原則分配土地的家族公社初級階段的土地制度。古文字學界一般都把甲骨文中的古“堆”字,讀作“師”,其實應是“官”字初文。經籍中作舘、館。客館為賓客提供食宿,同時還可屯駐戍卒。認為“氏”字是支字的借字。認為族徽與複合族徽可以為研究氏族淵源和地望提供實證。
3.甲骨文中的位祭(台)《中國文字》新24期1998年。
6.兩版徵人方卜辭綴合校正(台)《中國文字》新29期2003年。
8.莒公子潮子鍾考釋與臧家莊墓年代《遠望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9.陝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釋《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1983年。
10.《商周青銅兵器》讀後記(台)《商周青銅兵器暨夫差劍特展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物叢刊1996年。
12.鹿邑微子墓補證——兼釋相侯與子口尋(腯)《中原文物》2006年6期。
13.微子墓論證側記《盛世收藏》2006年12月。
14.跋旅順博物館藏陶《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四號2001年。
15.釋堆、官、師《於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16.釋堆、官、師補證《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
17.釋官——兼論客館與戍守制度《考古學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18.釋匕、氏、示《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19.釋昜《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20.釋冉、再、冓、爯《紀念殷墟甲骨文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21.釋周——兼說畀字字形《古文字研究》25輯中華書局2004年。
22.征夷方卜辭遙綴二例(台)《中國文字》新32期2006年。
23.釋囟——兼說周原甲骨中的驗辭《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
24.上曾太子鼎的國別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5年2期。
25.山東商周銅器與山東古史《山東文物縱橫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26.“右里”二量真偽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9年1期。
27.先秦銅器斷代《齊魯名物博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晉侯蘇鍾的年代與周宣王東征伐魯——兼說周、晉紀年中國文物報1996年9月8日。
30.齊國東周銅器的年代與分期《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33.郤氏戈的年代與國別《孫子學刊》1994年2期。
35.湖南出土商周銅器與殷人南遷《中國考古學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
36.跋陳樂君甗——兼論齊桓公伐楚《中原文物》1998年1期。
37.跋唐縣新出歸父敦《文物春秋》1990年2期。
38.跋楚國兵器王子反戈《江漢考古》1989年4期。
39.輝縣趙固刻紋鑒圖說《文物集刊》(二)文物出版社1980年。
40.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5期署名:齊文濤。
42.山東商代考古與商史諸問題《中原文物》2000年4期。
43.山東益都蘇埠屯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
44.從曲阜兩周墓看魯文化面貌及楚文化對魯國的影響《楚文化研究論文集》荊楚書社1987年。
46.王因同性合葬與普那魯亞婚《齊魯文博》齊魯書社2002年。
47.“王莽九廟”再議《考古與文物》1992年4期。
48.對三里墩出土齊小刀幣鑄行年代的討論《中國錢幣》1993年3期。
49.“魯幣”質疑《考古與文物》2000年4期。
50.龍山文化的淵源及其上限《山東龍山文化研究文集》齊魯書社1992年。
51.安國祠堂題記釋讀補正《考古與文物》1989年1期。
52.曲阜魯國故城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8年2期。
53.岐山風雛建築群基址的有關問題《文物》1981年1期。
54.灃西發掘與武王克商《考古學研究》(五)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56.陳齊六冢的年代及墓主《管子學刊》1989年3期。
57.河南固始“勾吳夫人墓”——兼論番國地理位置及吳伐楚路線《中原文物》1985年2期。
58.臨淄國子墓和郎家莊墓的年代與墓主問題《考古與文物》1985年6期。
59.泰安大汶口漢畫像石歷史故事考《文物》1992年12期。
60.諸城涼台孫琮畫像石墓考《文物》1985年3期。
63.跋漢畫趙苟哺父圖《四川文物》1987年4期。
65.紀、萊為一國說《齊魯學刊》1984年1期。
66.再說紀、萊為一國《管子學刊》1991年1期。
67.三說紀、萊為一國——答郭克煜先生《管子學刊》1993年3期。
68.膠東地區周代考古的重要發現與紀、萊史研究述評《先秦史研究動態》1985年1期。
69.從考古材料看楚滅杞國《江漢考古》1988年2期。
70.東嶽泰山考辨《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3期。
71.關於齊國建國史的幾個問題《東嶽論叢》1981年4期。
72.關於魯國建國史的兩個問題《齊魯學刊》1981年6期。
73.考古發現與杞分二國《齊魯文史》2003年1期。
74.杞國史料的甄別與應用《古籍研究》2000年3期。
75.“齊東野人”正解《管子學刊》1992年2期。
76.齊都營丘續考《管子學刊》1988年1期。
77.濟南建城史芻議《濟南文史論叢》濟南出版社2003年。
79.讀《西周金文年代辨證》《中華文史論叢》。
81.滕國考《東夷古國史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1988年。
82.從魯國繼承製度看嫡長制的形成《東嶽論叢》1980年3期。
83.《史記》西周世系辨誤《文史哲》1999年1期。
84.關於殉葬問題的再認識《齊魯學刊》1983年1期。
85.再論西周的一繼一及制(台)《大陸雜誌》84卷3期1992年。
86.《齊語》的史料來源與成書年代《齊文化綜論》華齡出版社1993年。
87.齊魯文化研究的史料問題《齊魯文化研究》第一輯《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
88.吳國繼承製度剖析《東南文化》1992年2期。
89.周代昭穆制度源流《西周史論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91.試論魯國的“變其俗革其禮”《齊魯文史》1997年4期。
92.《管子·四時》“復亡人”與齊國土地制度《管子學刊》1995年1期。
93.《管子》三匡解題《管子學刊》1996年2期。
95.新泰齊國官量陶文的發現與初步探索《印學研究》第二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96.季木藏陶二三事——讀《新編全本季木藏陶》《印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97.卜辭殷人國號考《中原文物》2009年6期
98.西周禮制與晉侯墓地復原《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4期
99.高青陳庄古城與齊都營丘《管子學刊》2010年3期。
100.申簋考釋《海岱考古》第四輯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02.王懿榮與金石學——為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而作《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百周年論文集》齊魯書社2000年。
106.釋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107.《陶文圖錄》序《古籍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卷上總第49期。
專著
《齊魯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6年。
《陶文字典》齊魯書社2007年。
陳庄西周城址應是齊國都城
墓主人為華孟子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