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鄉

山東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

六合鄉地處黃河入海口故道,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自然比降為1/10000,全鄉總面積138.07平方公里,可耕地38820畝,總轄5個管區,28個行政村。

鄉鎮介紹


六合鄉地處黃河入海口故道,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自然比降為1/10000,海拔高度為4.5-----5米左右。位於河口區南大門,深處油田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水、電便利,東鄰渤海農場,北接河口城區,東北與孤島鎮接壤,西南與利津縣汀羅鎮為鄰,辛河路南北穿境而過,另有安六路、利六路、崔六路、義興路等縱橫全鄉,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訊。全鄉總面積138.07平方公里,可耕地38820畝,總轄5個管區,28個行政村。1999年度總人口1.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萬人,非農業人口800人,1999年全鄉社會總產3.1億元,其中農業產值4000萬元,工業產值7400萬元;財政收入180萬;人均純收入2482元。
2004年,六合鄉國內生產總值1.7041億元(現價,下同),比上年增長25.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906萬元、6659萬元和347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1.3%和21.4%。工業總產值1.9367億元,實現利稅1392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714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0公頃,總產0.0848萬噸;瓜菜93公頃,總產0.3521萬噸;棉花2370公頃,總產2963噸;種植業產值4672萬元。全年造林42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2%;林果總產1520噸;林業產值416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0.6149萬頭,豬存欄1.257萬頭,羊存欄3.9923萬隻,家禽存欄24.474萬隻;畜牧業總產值4336萬元。水產品總量9615噸,漁業總產值5290萬元。有水庫36座,總蓄水能力1500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67512千瓦,農村用電量228萬千瓦時。鄉鎮企業總產值5.9億元,利稅1508萬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產值5.9億元、利稅15008萬元。財政收入6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1元,比上年增加580元。有中學1處,小學1處,在校學生共17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1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64部。

位置


東營市河口區地處黃河入海口北,渤海灣南岸,東經118°08'~119°05',北緯37°15'~38°15'之間,系由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淤積而成,淺海灘塗比降小,面積廣闊,海岸線長254.37公里,-10米等深線淺海面積350萬畝,灘塗面積97萬畝,荒鹼地面積147萬畝。

行政村情況


三義和村黨支部書記蔣時祥。2006年底全村有153戶,520口人,耕地面積170畝。該村為城中村,主要產業是勞務、運輸、個體經營、飲食服務、專業市場經營,人均純收入7200元。
廣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巴樹村。2006年底全村有96戶,365口人,耕地面積371畝。該村為城中村,主要產業是建築、勞務、商飲、運輸、工業企業,人均純收入6500元。
協勝村黨支部書記楊秋娥。2006年底全村有273戶,948口人,耕地面積516畝,為城中村。種植棉花389畝,蔬菜30畝。牛存欄725頭,羊存欄1500隻,豬存欄300頭,禽類存欄7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養殖、勞務、運輸、建築,人均純收入5200元。
新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邵明德。2006年底全村有119戶,359口人,耕地面積1416畝。種植棉花1313畝,果園731畝,蔬菜25畝。牛存欄240頭,羊存欄2200隻,豬存欄500頭,禽類存欄9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4800元。
新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國旺。2006年底全村有66戶,242口人,耕地面積692畝。種植棉花692畝,果園294畝。牛存欄150頭,羊存欄1120隻,豬存欄50頭,禽類存欄7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4900元。
小義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曹遵喜。2006年底全村有130戶,405口人,耕地面積119畝。種植棉花63畝,蔬菜28畝。牛存欄200頭,羊存欄1100隻,豬存欄50頭,禽類存欄9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000元。
荊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剛。2006年底全村有167戶,590口人,耕地面積1166畝。種植棉花1050畝,果園322畝。牛存欄250頭,羊存欄159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4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個體經營,人均純收入4800元。
於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於維建。2006年底全村有78戶,278口人,耕地面積691畝。種植棉花691畝,蔬菜500畝。牛存欄80頭,羊存欄120隻,豬存欄500頭,禽類存欄2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300元。
閆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新民。2012年全村有85戶,270口人,耕地面積965畝。種植棉花965畝,蔬菜10畝。牛存欄235頭,羊存欄218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14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400元。
后畢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承勛。2006年底全村有207戶,639口人,耕地面積3072畝。種植棉花3072畝,果園1428畝,蔬菜35畝。牛存欄250頭,羊存欄1550隻,豬存欄200頭,禽類存欄855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300元。
蘆苫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連峰。2006年底全村有58戶,158口人,耕地面積258畝。種植棉花258畝,果園170畝,蔬菜25畝。牛存欄130頭,羊存欄1550隻,豬存欄200頭,禽類存欄8550隻。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100元。
東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延強。2006年底全村有107戶,356口人,耕地面積2954畝。種植棉花2754畝,果園287畝,蔬菜25畝。牛存欄180頭,羊存欄152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12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前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雲峰。2006年底全村有127戶,431口人,耕地面積1500畝。種植棉花1445畝,果園700畝,蔬菜50畝。牛存欄210頭,羊存欄2050隻,豬存欄1400頭,禽類存欄7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后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溫河。2006年底全村有146戶,455口人,耕地面積1710畝。種植棉花1550畝,果園140畝,蔬菜30畝。牛存欄210頭,羊存欄1400隻,豬存欄50頭,禽類存欄865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上小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樹雲。2006年底全村有107戶,376口人,耕地面積443畝。種植棉花398畝,果園180畝,蔬菜30畝。牛存欄180頭,羊存欄1275隻,豬存欄150頭。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胡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牛召昌。2006年底全村有71戶,245口人,耕地面積301畝。種植棉花260畝,果園180畝,蔬菜15畝。牛存欄70頭,羊存欄350隻,豬存欄150頭,禽類存欄73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梅家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希佐,村委會主任王欽忠。2006年底全村有103戶,376口人,耕地面積755畝。種植棉花655畝,蔬菜100畝。牛存欄220頭,羊存欄1410隻,豬存欄50頭,禽類存欄9500隻。該村主要產業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東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綦吉勛。2006年底全村有177戶,591口人,耕地面積2695畝。種植糧食20畝,棉花1500畝,果園700畝,蔬菜60畝。糧食總產11噸,棉花總產99噸,果品總產90噸,蔬菜總產169.2噸。牛存欄280頭,羊存欄1030隻,豬存欄505頭,禽類存欄813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300元。
西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崔淑民。2006年底全村有205戶,715口人,耕地面積2271畝。種植棉花2695畝,果園2147畝,蔬菜10畝。牛存欄225頭,羊存欄1640隻,豬存欄200頭,禽類存欄82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700元。
六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峰基。2006年底全村有135戶,436口人,耕地面積4957畝。種植棉花4957畝,果園325畝,蔬菜88畝。牛存欄290頭,羊存欄3250隻,豬存欄150頭,禽類存欄14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700元。
廟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興功。2006年底全村有201戶,672口人,耕地面積2581畝。種植棉花2581畝,果園459畝。牛存欄305頭,羊存欄1550隻,豬存欄90頭,禽類存欄5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勞務業、運輸業、種植業,人均純收入4900元。
廟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承江。2006年底全村有217戶,910口人,耕地面積991畝。種植棉花1282畝,果園656畝,蔬菜8畝。牛存欄100頭,羊存欄186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13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養殖業、種植業、淡水捕撈業,人均純收入4900元。
畢家嘴村黨支部書記畢玉青、村委會主任畢義安。2006年底全村有146戶,479口人,耕地面積1200畝。種植棉花960畝,果園439畝。牛存欄260頭,羊存欄1850隻,豬存欄80頭,禽類存欄110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海水養殖捕撈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大夾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友仁。2006年底全村有214戶,693口人,耕地面積6157畝。種植棉花6140畝。牛存欄190頭,羊存欄185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11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養殖業,人均純收入5200元。
小夾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兵。2006年底全村有127戶,405口人,耕地面積3591畝。種植棉花3576畝,果園405畝。牛存欄160頭,羊存欄2050隻,豬存欄50頭,禽類存欄1850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000元。
薄家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朝蓬。2006年底全村有171戶,642口人,耕地面積4795畝。種植棉花4795畝,果園491畝,蔬菜15畝。牛存欄345頭,羊存欄1550隻,豬存欄100頭,禽類存欄6550隻。該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人均純收入5100元。

名優特產


天下奇果——黃河口冬棗
冬棗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4.6克,果面平整,果皮薄,赭紅色,富光澤,果肉乳白色,質脆且細嫩多汁,啖食無渣,甘甜清香,營養豐富。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分析,冬棗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總含量為0.985mg/100g;含蛋白質1.65%;膳食纖維2.3%,總糖17.3%;總黃酮0.26%;煙酸0.87mg/100g;胡羅卜素1.1mg/kg;維生素B10.1mg/kg;維生素B22.2mg/kg;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達352mg/100g;是蘋果維生素C含量的70倍,梨的100倍,金絲小棗的20倍,柑桔的16倍,中華獼桃的8倍,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近代科學家還發現冬棗中含有較高的環磷酸腺苷(CAMP)等物質。CAMP是一種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參與人體內多種生理活動,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冠狀動脈,降低膽固醇,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冬棗在國內外已被列入“保健食品”行列。此外,冬棗果實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有保持毛細血管暢通、防止血管壁脆性增加的功能,對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症有療效,有防癌之功效。幾年來,先後吸引了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川、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山西、江蘇及本省濱州、淄博、濟南、青島、煙台、威海、臨沂等地客商來東營市河口區採購冬棗,通過中間商,使冬棗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各地市場的搶手貨,創出了“冬映紅”、“魯北”、“入海口”等名牌,並部分冬棗出口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使全區冬棗連續幾年供不應求。

水產品情況


河口區沿海水水質肥沃,餌料生物豐富,素有“百魚之鄉”和“水族搖籃”之美稱,魚、蝦、蟹、貝等漁業資源豐富。沿海分佈有潮間帶生物195種,其中動物191種(表2-14),佔總數的97.95%;藻類4種,佔2.05%。潮間帶動物組成以甲殼類最多,其次為軟體動物。甲殼類優勢種主要有日本大眼蟹、三齒厚蟹、伍氏厚蟹和寬身大眼蟹等,習見種主要有日本關公蟹、豆形拳蟹、秉氏泥蟹和鼓蝦、長臂蝦、美人蝦等。
雙殼類優勢種有四角蛤、文蛤、毛蚶、青蛤、縊蟶、近江牡蠣和光滑河藍蛤等,習見種有日本鏡蛤、櫻蛤類、綠螂和渤海鴨嘴蛤等;單殼類優勢種有托氏鯧螺,習見種有織紋螺、縱肋織紋螺、光滑狹口螺、脈紅螺等。沿海潮間帶和潮下帶0—-5米海域主要經濟種(含重要的餌料生物)約有20種,其中主要是貝類,其次是甲殼類,貝類中有扁玉螺、脈紅螺、托氏鯧螺、近江牡蠣、長竹蟶、長牡蠣、毛蚶、文蛤、青蛤、縊蟶(類)、鏡蛤、櫻蛤、光滑河藍蛤、焦河藍蛤等,甲殼類有日本大眼蟹、寬身大眼蟹、中華絨螯蟹、天津厚蟹和三齒厚蟹等。
分佈於沿海的經濟無脊椎動物計有59種,以甲殼動物最多,佔42.4%,其中已成為捕撈對象的主要有對蝦、鷹爪蝦、三疣梭子蟹、日本鱘、口蝦蛄等;軟體動物次之,佔35.6%,主要有毛蚶、脈紅螺、蛸、無針烏賊、日本槍烏賊;棘皮動物佔8.5%,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及其他類群的比例極少。魚類沿海魚類85種,區系成分的季節變化很小,全年均以暖溫性種居多,如皺唇鯊孔鰩、青鱗、黃鯽、風鱭、鱸等,共47種,佔總數的55.3%,
文蛤因其肉味鮮美、體肥質優而被譽為“天下第一鮮”,是貝類海鮮中的上品,含有蛋白質10%,脂肪1.2%,碳水化合物2.5%,還含有人體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及鈣、鉀、鎂、磷、鐵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目前,我區文蛤增養殖面積達25萬畝,有品牌2個:金河口文蛤、入海口文蛤,其中,入海口文蛤2001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5年,金河口文蛤、入海口文蛤同時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證面積2萬畝。成品文蛤在國內外市場非常走俏,其價格也遠遠高於其他地區的文蛤,市場競爭力極強,並且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
梭子蟹,俗稱“螃蟹”。在眾多海產中,以其肉鮮味美,堪稱“海鮮一絕”。梭子蟹營養豐富,蟹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高,還有蛋白、脂肪、糖、鈣、磷、鐵等其他營養物質,是渤海中經濟量高,產量最大的經濟蟹類,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蟹肉不僅供食用,還可供藥用,有清熱、散血、滋陰的功效。目前,我區養殖面積達4萬畝,2004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5年,海星公司出口60噸,創匯120萬美元。

中藥材


黃河三角洲蘊藏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陽春三月,萬物復生。荒原上第一個顯露綠色的是中藥茵陳。據藥典載:茵陳,清濕熱,利肝退黃,是治療肝病的必備中草藥。1988年,上海流行甲肝。一時間,全國茵陳走俏,價格上升到40元/公斤。但是在黃河入海處,這樣貴重的中藥卻一任春遊者踐踏。成群的牛羊也尋覓這些剛露頭的青芽當點心。有識得此物的行家不無可惜的抱怨無人識寶。其實並非缺少識寶之人,這裡的茵陳蘊量在全國居首位,每年達200噸之上,采不勝采。採集茵陳的季節性強,當地諺語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縱然是寶,無力採集也是枉然。麥收季節,荒原上鬱鬱蔥蔥,草叢中時時露出團團紫色小花,透出淡淡清香。沿跡尋來,是一株株方莖綠草,沿挺拔的主幹一圈圈托出層層霞彩。待問得名字,禁不住讓人大吃一驚。這默默無名草竟是治療婦科病的良藥益母草。大片的麥田裡,農人為保護麥苗,不得不將一株株硬莖、葉小、黃花、結小豆角狀果的雜草拔掉。殊不知這令人生厭的雜草竟是草藥葶藶子。大豆開花鼓莢的時候,豆田裡常有一片豆苗變黃。細細辯察,豆棵上纏繞著縷縷金黃色的絲蔓。這些被農家當作災害的吸附植物名叫菟絲子,有補腎壯陽的藥物功能,其價格可比大豆高多了。數以萬畝計算的蘆葦是三角洲上的旺族,在廣闊的荒原上舉目皆是,在新崛起的樓房下面,也常有蘆葦從建築物的夾縫裡探出頭來。但人們只知道蘆葦能造紙,能編席,它的藥物功能卻鮮為人知。蘆葦發達的根系用於中藥能清胃火,除肺熱,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癰等疾病。它的同宗茅根入葯能止血,醫藥界稱之謂“血見愁”。至於東營市藏有多少蘆根、茅根,可以這樣說:要多少,有多少。在含鹼很重的嶺崗、村頭掃起的潮土可以熬出朴硝;溝旁崖嶺是車前子的故鄉;在草叢裡穿行的牛羊身上沾滿蒼耳;出海的漁民能捕回海龍;被人丟棄的蛤蜊皮(帶扇狀紋)是中藥瓦楞子;人們喜歡食用的曲曲菜可作敗漿草。還有人們馴養的鹿能割鹿茸;在牛臟器中培育牛黃,栽種的甘草生地黃芪、枸杞……不誇張地說,只要你踏上黃河三角洲這塊神奇的土地,要想不接觸中草藥就寸步難行。據醫藥部門統計,全市的中草藥品種達292種,足能編印一部“三百草綱目”。

生物資源


木本植物主要有楊、柳、槐、桐、桑、白蠟、苦楝檉柳等。在北部治沿海主要分佈野生檉柳,俗稱“紅荊條”。近年來,以檉柳林場為陣地,進行人工栽植檉柳。果樹樹種主要有:冬棗、蘋果、桃、杏、梨葡萄等。陸生草本經濟植物125種。按經濟價值可分為飼用、藥用植物、纖維植物、沺料、編織、桑蠶、烤膠及化工原料等。分佈較廣、數量較大的是飼用植物、藥用植物三大類。其中,飼用植物85種,隸屬22科85屬,其中禾本科19種,菊科17種、藜科10種、豆科9種,其餘各科1—5種。藥用植物72種,纖維植物13種,分佈廣、數量大的有蘆葦、羅布麻。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藕、萍和藻類。

農業生產習俗


境內群眾生產歷來以農業為主。建國前,當地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廣種薄收,種糧自食,植棉自用,勤儉度日。各項農事緊扣農曆節氣,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靠天吃飯,以夏秋兩季為最忙,有“搶秋奪麥”之習。多春種大豆、高粱,農曆四月,高粱“剜苗”,后再鋤一至二遍。有的墾戶來不及鋤二遍,若遇淫雨綿綿,草苗瘋長,便用鐮刀割草滅荒。家地(距家較近的地)一年施一次農家肥,窪地(距家較遠的地)不施肥,種在人,收在天。夏鋤后,“掛鋤把”歇伏。群眾結合當地氣候、土質,摸索出大豆、高粱混種的經驗,也有播紅小豆混種高粱的,多數高粱地中帶豆角,高粱成熟前後,豆角繞秸而長,既不誤高梁成長,又兼收豆角,還有的高粱地中帶甜瓜,芝麻地里套西瓜。瓜熟香溢之際,外人至此,只須依鄉規小心莊稼,愛惜瓜蔓,飽餐一頓,無人責問,這是河口境域特有的風俗。地凈場光,秋收完畢,進入冬閑季節,稱為“貓冬”。勤快人家,男人拾掇犁耙農具或早起拾糞,“懶趕集,勤拾糞,一家富裕不用問”成一時居家格言。有的用牛車、獨輪車往益(都)壽(光)臨(淄)廣(饒)一帶販運大豆,壽光墾戶如義和、王集一帶的男人則組織下窪割紅荊條、葦子,編筐、擰簍、編席。三義和、協勝一帶的墾戶組成獵隊,下窪打野兔、打飛雁。女人們在家紡線織布,做衣褲鞋襪。建國后,經濟體制發生變革,農業科學普及,生產力有很大發展。傳統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被打破,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參加各種生產勞動,男女同工同酬。農忙時,早出晚歸,中午歇晌;工余或農閑時,參加娛樂活動。1980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各家各戶自由安排生產,耕種、施肥、治蟲等均運用現代化科技管理。許多農戶搞起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有的種花木、苜蓿,有的因地制宜搞水產畜牧養殖,有的經商做買賣。隨著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已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勞動,專門從事商業活動。同時也有部分農戶大面積承包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成為農業生產大戶,傳統的生產習俗正發生著根本性變化。

漁業生產習俗


舊社會,漁民用小木帆船捕魚,網具簡陋(線網、晃鉤),多在近海的海溝河汊捕撈,去深水捕撈者極少。出海作業,僅憑經驗觀天氣變化,把握大海潮汐,一般農曆“雨水”時節出海,“立冬”節氣收船返港。漁民中封建迷信思想較重,多數船上供奉“海龍王”、“海神娘娘”,凡出海均擇吉日,燒紙錢以求平安。初一、十五與重大節日,焚香燒紙鳴放鞭炮祈禱海龍王與諸神佑護,午時喝酒,必先敬奉龍王爺一杯。漁民的生活禁忌較多。“翻”字是漁民之大忌,如烙餅時不說“翻”過來,說“調”或“划”過來;吃魚時忌用刀切斷,必須似斷仍連,吃時也忌用筷子將魚翻過來;放置器皿,忌“扣”放,如盆、碗、帽子均口朝上放;曬鞋時不曬鞋底;飯筷不能橫在飯碗上。此俗至今仍存。沿海群眾有照螃蟹、趕海的習俗。春季開凌后,天氣轉暖,即到照螃蟹的時候。入夜,人們將馬燈掛在桶上照明,去海灘河汊處捉蟹,習稱照螃蟹。照螃蟹的最佳時機是刮南風、下毛毛雨的時候,螃蟹爭相上岸喝甜水,最易捕捉。趕海,主要是在退潮后釣蜆和顫蛤蜊。

農業


六合鄉
六合鄉
配合區政府完成挑河綜合治理、羊欄河水庫襯砌和河王渠襯砌工程;投資200萬元,完成七乾溝襯砌工程;完成荒鹼地開發2000畝。於家、梅家3000畝蔬菜基地和於家、后畢片5000畝淡水養殖基地通過省“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綠色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認證,南美白對蝦黃金鯽、茄子、辣椒四個品種通過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依託6.5萬畝“上農下漁”項目,養殖南美白對蝦1.2萬畝,淡水魚1.1萬畝,引進黃金鯽等新品種。南美白對蝦平均畝產400斤,畝創效益4000餘元;建設於家片1000畝“上菜下漁”基地,檯面種蔬菜,池塘養殖黃金鯽成功,蔬菜畝創效益2500餘元;黃金鯽畝產達到1000斤,畝創效益3000餘元。水產品總產量7000噸。建成冬棗示範區4200畝,整修提高5100畝,建成冬棗大棚35畝,有1500畝進入結果期,總產500餘噸。建設冬棗恆溫庫10個,儲存能力100噸。新建雜果園200畝。完成七乾溝兩側綠化200畝,新植林面積1500畝,18個村實施村莊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達到13.1%,林木病蟲害防治率達到100%。建成規模化養殖小區9個,按統計口徑,全鄉大牲畜存欄0.71萬頭,羊存欄3.9萬隻,豬存欄1.4萬頭,禽類存欄27萬隻,特種動物存欄0.9萬隻。全年實現肉蛋奶總產0.7萬噸。認真做好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易感動物應免疫密度、掛標率、持證率、建檔率達到100%。紮實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鄉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耕地面積達到2.3萬畝。全鄉種植優質小麥1290畝,總產431噸;種植棉花4.8萬畝,總產3268噸;大棚及旱地蔬菜4395畝,總產8521噸。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614噸,經濟作物總產量9050噸。糧食比例達到了10∶90。

經濟


工業和民營經濟
全年年銷售收入3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額達到1.9億元;新 增天普化工、六合化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個;固定資產投入50萬元以上的工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達到1.2億元;新上固定資產投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4個。整合全鄉企業家力量,成立六合鄉企業家商會,為企業家發展搭建更為寬廣的舞台。按統計口徑,全鄉共發展企業1358家,總產值可達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4億元;累計實現利潤6634萬元,其中工業企業利潤3349萬元;累計實現稅金754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稅金400萬元;累計實現增加值7000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6000萬元。實現個體工商戶註冊983家,民營企業372家,實現個體私營企業納稅額160萬元。全年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7個,到位固定資產投資2730萬元。

小城鎮建設


六合鄉
六合鄉
完成全鄉總體規劃修編、7個村的村莊建設規劃編製,全鄉300口人以上村莊建設規劃編製全部完成。將政府駐地物業管理推向市場。投資300餘萬元,實施光明路改造、順河路兩側綠化和光明路接點工程,新增綠化面積18000平方米;實施辛河路綠化改造工程。積極吸納外來投資,將澳納紡織公司生活服務區建設納入鄉政府駐地統一規劃,搞好全方位服務,已完成2棟職工公寓建設。目前,駐地人口5000餘人,商戶200餘家,小城鎮規模不斷膨脹,功能不斷完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城郊經濟


大力發展以城中村為主的城郊經濟區,規範三義和,壯大廣河,突破協勝。三義和村投資500餘萬元,實施市場改造,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建設排水400多米。不斷創新“市場興村”思路,進一步規範市場管理,四大批發市場全年實現營業額1.2億元。廣河村投資700餘萬元,建成30戶高層住宅樓,新建文化廣場,實施新村配套工程;抓緊“企業興村”這條路子不放鬆,廣河精細化工新戊二醇項目進行擴產,收購東營金石擔保有限公司,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協勝村投資400餘萬元,建設16戶別墅,新鋪設水、氣管道3萬米,建成文明誠信街,活動場地,建成花池166個,圍繞區安康工程建設和開發區搞好服務。其他各城郊村依託開發區和城市發展,發展建築勞務、城市服務、企業服務和物流業

社會事業


正在積極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並完成初評。范家、於家、西崔、協勝、閆家等5個村創建成為市級小康文明村。對城中村、城郊村、城鄉接合部和鄉政府駐地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全鄉累計清除垃圾6000餘噸,動用鏟車185車次,人工1900餘人次。完成85個農村沼氣池建設。完成利六路改造12公里,新建和改造鄉村公路12.9公里。城鄉集中供水工程全線通水。加快中小學和幼兒園標準化建設,投資40萬元,建設中心幼兒園塑膠跑道、沙坑、綠化池,安裝健身器材;投資50餘萬元,對中小學理化生實驗室和音體美器材按國家一類標準進行更新。完善農村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建設,對1200餘戶困難群眾給予臨時救濟,發放救濟款19萬元,麵粉2萬斤;全鄉城市低保戶9戶13人,農村低保戶325戶,405人;完成15戶安居工程建設。發放各類農村養老保險5萬餘元。2006年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3%,全年農村合作醫療報銷門診費用38萬元,大病補償23萬元;完成乙肝疫苗接種和婦女兩病篩查工作。按統計年度計算,計劃生育率98.7%,人口自然增長率3.7‰。科技三項經費投入7萬元,同比增長17%。舉辦農民技術培訓253期(次),培訓10000餘人次,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810人。已建成1處鄉鎮超市,8家村級放心店。

社會穩定


六合鄉
六合鄉
紮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作風建設年”活動,不斷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鄉幹部隊伍作風得到切實轉變,工作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力不斷增強。紮實推進“平安六合”建設。加強信訪“網底”工程建設,建立預警機制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鄉村簽訂責任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抓好油地共建體系建設,17個村安裝紅外線報警系統,確保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幫助村級確定發展思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通過發展來解決一些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積極向上級爭取各種政策,完成區經濟園區建設、區安康工程建設、中海化工園及辛河路綠化、挑河治理等的土地徵用和遷占任務。加強對村級征地補償款使用的管理和指導,留足失地農民基本保障費用,積極探索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失地農民保障問題。

新農村建設


六合鄉
六合鄉
在搞好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選擇於家和安家、閆家和后畢兩種類型的村進行村莊合併試點。2006年,於家、安家的新村建設已投資3500餘萬元,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建成141戶,於家村戶戶安裝太陽能、沼氣池,建成文化大院和運動場地,完成整體搬遷。后畢、閆家兩村的“連心路”已完成,閆家村建成文化大院和活動場地。按照連片創建的方式,將三義和等9村確定為示範區,輻射上小街等周邊9個村莊,帶動全鄉新農村建設。扶持一村一個主導產業,三義和已建成蔬菜、傢具、建材、工業品四大專業市場,成為全區主要的商貿流通集散地;廣河實施村集體資產改制,成立廣河科貿有限公司,實現村企合一;於家村依託“漁家旺”水產養殖公司,建設1000畝綠色無公害“上菜下漁”基地,大力發展城郊休閑式農業等。於家村新農村建設
六合鄉
六合鄉
依託“千村萬戶”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大力搞好科技培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力度。定期組織群眾參觀,邀請專家講課,常年聘請技術員指導村裡農業生產,不定期組織經驗交流。先後引進黃金鯽、大棚油桃等新品種,建成水產、蔬菜兩大種養殖示範基地。規模種養,加快增收步伐。建設“上菜下魚”基地1000畝,台田種植茄子、辣椒、西瓜等蔬菜和瓜果,池塘養殖黃金鯽、南美白對蝦。基地通過省“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綠色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認證,南美白對蝦、黃金鯽、茄子、辣椒四個品種通過產品認證。將新村納入鄉政府駐地統一規劃,採取統一規劃、集體補貼、統一配套的方式,鼓勵村民向新村搬遷。現新村建設已投入資金1500餘萬元,建成民宅、安居工程、老年公寓共70戶,建成文化大院、活動廣場,安裝健身路徑,完成水、電、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實現硬化、亮化、綠化,戶戶通有線電視,安裝沼氣池,安裝太陽能。村委會參股成立“漁家旺”水產養殖公司,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增加農民和村集體的收入。成立村“新村建設理事會”,全面負責新村建設的各項事務,形成“群眾拿意見、理事會作決定、村委會搞服務”建設局面。位於六合鄉南部,北起河王渠與三干交匯處,穿過辛河路向該鄉西南片送水,全長2.3公里,是西南片10個村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工程自2005年11月實施,2006年4月全部完成。工程共投資216萬元,動用土方5萬方,砌石1500方,打板65000塊,實施渠道治理2.3公里,配套建築物3座,兩側植樹10000株。工程完工後,解決該鄉西南片10個村10000畝耕地及9000頭(只)牲畜用水問題,達到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的利用率,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形成“七干”流域經濟作物走廊帶。
黃金鯽引進和推廣
黃金鯽是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魚類育種專家採用高科技培育出來的淡水魚新品種,具備生長速度快(當年長到0.8斤)、膘肥體厚、肉質緊、含肉率高、細刺少、臟器少、營養豐富、體形美觀的特點,商品性優良,並且上釣率高,特別適於垂釣。5月下旬引進黃金鯽苗烏籽80萬尾,安排2個育苗專業戶培育,6月下旬長到寸片(200-300尾/斤),定塘養殖500畝,放養密度1200尾/畝,另配草魚600尾/畝。每畝可產出鯽魚660斤、草魚300斤,產值5160元,飼料和魚種投入2000元,畝純收入3160元。
六合鄉
六合鄉
山東澳納紡織生活服務區 山東澳納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生活服務區項目位於六合鄉駐地永安路南側,辛河路東側,農貿市場一期、二期北側,光明路西側,計劃投資1000萬元。項目總用地面積35400平方米,將建成職工公寓、職工食堂、職工浴室和商品房,總建築面積17225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5483平方米,建築密度15.5%,容積率0.5,綠地面積17312平方米,綠地率48.9%。該工程2006年5月20日開工建設,建築面積4956平方米的2棟職工公寓主體已完成,其他工程正在建設中,全部工程將2007年底全部完工。山東澳納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生活服務區項目的實施,擴大六合鄉小城鎮建設規模,完善小城鎮服務功能,集聚人氣,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促進全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東營天普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位於河口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六合鄉招商引資企業,2005年8月註冊成立,註冊資金518萬元,計劃總投資3980萬元,現已完成一期投資1800萬元。公司佔地面積28.5畝,現有職工58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專業技術人才9名,中專文化程度的12名。公司自2005年9月開始施工建設,一期叔丁醇鈉項目設計生產期300天/年,設計產量1500噸/年,2005年11月底建成投產;二期甲醇鈉項目設計生產期300天/年,設計產量為5000噸/年,2006年4月建成投入生產。公司預計年產值達到4000萬元,年利稅700萬元。

鄉鎮人口


總人口15186
7642
7544
家庭戶戶數4545
家庭戶總人口(總)14960
家庭戶男7521
家庭戶女7439
0-14歲(總)3572
0-14歲男1908
0-14歲女1664
15-64歲(總)10539
15-64歲男5256
15-64歲女5283
65歲及以上(總)1075
65歲及以上男478
65歲及以上女59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096

村莊名錄


三義和村、光和村、新勝村、協勝村、廟一村、廟二村、新和村、大夾河村、小夾河村、比家嘴村、於家村、東崔村、西崔村、范家村、東壩村、前溝村、后溝村、安家村、小義和村、六和村、荊家村、后畢村、胡家村、上小街村、海家村

各村委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三義和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上小街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東崔壩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東崔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義和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於家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六合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前溝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協勝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后畢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后溝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大夾河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安家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小夾河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廣河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廬山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廟一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新合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新勝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梅家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畢家嘴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胡家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范家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荊家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薄家嘴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西崔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閆家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廟二村村民委員會

供應商


家電下鄉供應商
東營市信誠網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孤島誠信電腦經營部
勝利油田金色河口科貿中心
河口富都家電城
河口區仙河沾化家電經營部
河口華宇通訊器材店分店
仙河勝利通訊器材銷售部
河口中心路營業廳
仙河營業廳
東營區飛馬通訊器材經營部
太平營業廳
河口國美家電城
河口區仙河海濤電腦店
東營市河口區孤島三星家電部
東營市馬帥工貿有限公司
東營潤正商貿有限公司
勝利油田金色河口科貿中心
孤島馬場營業廳
河口日新空調商場
東營市金信商貿有限公司
河口嘉誠手機維修中心
河口凌技電腦商行
河口區仙河沾化家電經營部
東營申傑工貿有限公司
河口區供合家電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