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南朝詩人謝脁所作的一首五言詩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是南朝詩人謝脁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詞實典麗,意亦委折而氣則溢。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回京都時沿途所見之景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西府舊僚和隨王的留戀之情,同時透露出對奉詔回京的疑懼和對前途的深重憂心。全詩意境雄渾,格調蒼涼。寫景抒情,都圍繞著西府與京都的不同進行,迴環往複。

作品賞析


詩人從旅途中截取了最後一段行程來寫。題面中的“暫使”二字,已經流露出“疲馬戀故軒”的依依之情,而“贈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詩是呈獻給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瀝膽直抒胸臆而無所避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如奇峰突起,氣勢非凡。“大江流日夜”寫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際,惟有以江流為伴的旅思,其中不無王命急宣、晝夜兼程的況味。“客心悲未央”則突如其來將無盡的悲感推出。這兩句一寫物象,一寫人情,兩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們同時組合在詩篇的發端處,卻使之產生了一種張力,一種若無卻有此呼彼應的聯繫。在這裡,滔滔不息的江流構成了“外景”,激蕩不已的客心則構成了“內景”。一內一外互相生髮又互相映襯,突出了詩人風波失所的主要感受,為全篇定下了悲愴的基調。
“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順“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頭萬緒歸結到一點。即身心兩違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東行至此,離目的地已經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卻反而愈見其遠。地域上的遠近和心理上的距離適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卻因返路已長而憂,行程未終而歸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寫鬱結於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詠一般的旅思。這兩句是維繫全篇之綱,以此為樞紐領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至“玉繩低建章”,圍繞第三句的“關山近”而展開。作者將最後一段旅程次第寫來:由郊外的“寒清”寫到城郭,又由城牆寫到城裡的宮闕,這是位置的移近。隨著蒼茫夜色的隱退、曙色的漸明一切物事由朦朧變為清晰,巍峨的宮殿樓台也在絢爛的月光和星光輝映下呈露出雍容華美的氣象,這又是由光線變化產生的視覺上的貼近感。“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兩句,曾為歷來詩家所激賞,除了對仗的工整,還與取景方式有關。詩人寫的是宮殿的夜景,而其絢麗華貴的氣派競勝於白晝,說明了詩人的獨具慧眼。
“驅車鼎門外”至“江漢限無梁”,圍繞第四句的“返路長”而生髮。“鼎門”和“昭丘”分別用典故代指金陵荊州。兩者都用春秋時的地名稱代實際處所,以求典雅。在構思上,“驅車”句是寫實承上,“思見”句已是神遊啟下。這兩句一平實,一突兀,實際是以頓挫之筆再次鳴響了身心兩違的主旋律。如果說前面三、四兩句中的“徒念””終知”,尚是理念上對事實的無可奈何的默認,那麼,這時的“思見”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發了。接下來四句順流而下,直抒對西府僚友的懷想。人生貴在相知,相聚時尚恐歲月流逝,良辰不再,何況如今遙隔天涯,相見無日。自然界風雲險仄處,尚有鳥道可通。人世間卻每多阻隔而無由相通。在這不無哀惋的慨嘆中自表現出詩人對故友深情綿渺的拳拳之心。
最後四句以比興手法坦陳了自己對時局和個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兩句,透露出對風雲詭譎、殺機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隱憂和惶恐心理,是為自己戒,也是為朋友戒。“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兩句,典出《喻蜀父老》:“猶鷦鵬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羅著猶視乎藪澤。”同時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黃雀行》詩意,意謂投雀之羅,今已飛摩蒼天矣。這兩句既是告慰於友人,又對讒邪之徒極盡嘲諷之能事,輕蔑之情溢於言表。這四句均以比興手法出之,概括了詩人剛剛經歷的一段難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現了詩人向黑暗抗爭的倔強個性。
全詩以大江奔流起興,以翱翔寥廓作結,雖寫憂患之感而終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詩的境界振拔於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風骨。清人施補華評述謝脁詩時不獨稱之為“秀氣成采”,且拈出其“骨幹堅強”的特徵。證之此詩,可謂允當。

創作背景


作者二十七歲時為荊州隨王蕭子隆文學,深受賞識,長史王秀之出於忌恨,常欲羅織罪名加害於他,兩年後,即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秋,作者因讒言被召回京都。這首詩就是作者在離荊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贈在荊州西府的同僚們的。

作品評價


元代劉履:“此詩詞實典麗,意亦委折而氣則溢。”(《風雅翼》)
明代謝榛:突然而起,造語雄深,六朝亦不多見。(《四溟詩話》)
明代鍾惺:“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金波麗媽鵲,玉繩低建章”:似唐人應制詩。又云:起結俱是近體佳境。(《古詩歸》)
明代譚元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千古志士同此感慨。又云:起語難刪,余平平。(《古詩歸》)
明代陸時雍:起四語屬高調,然一唱氣盡,下無餘音。(《古詩鏡》)
明代孫礦:“秋河”六句是關山近;“驅車’’六句是返路長思荊州。“風雲”二句正是隔兩鄉意。收歸斥讒用長卿語意,結甚勁快。又云:此玄暉最有名詩,音調最響,造句最精峭,然而氣格亦漸近唐。首二句昔人謂壓千古,信然。(《文選集評》)
明代胡應麟楊用修論發端,以玄暉“大江流日夜”為妙絕。(《詩藪》)
清代王夫之:舊稱脫詩“工於發端”,如此發端語寥天孤出,正復宛詣,豈不復絕千古,非但危唱雄聲已也。以危唱雄聲求者,一擊之餘,必得衰颯。千鈞之力,且無以善後,而況其餘哉。太白學此,往往得躓,亦低昂之勢所必然也。“馳暉不可接”得景逼真,千古遂不經人道,亦復無人知賞。(《船山古詩評選》)
清代戴明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勝絕只消蒼渾。(《歷代詩家》)
清代邵長蘅:起結超絕中復綺麗,自是傑作。(《文選集評》)
清代陳祚明:亦用古詩“遊戲宛洛”余旨,風度宏麗。“大江流日夜”浩然而來,以景中有情故佳。因投外之悲,結懷侶之念,偶來舊闕,企羨昔僚。此時胸中愁緒固有滔滔莽莽,其來無端者。寓目大江,與之俱永。三四言比雖易逢,終歸違遠也。望京一段極寫華壯,以深戀慕之思。“馳暉不可接”亦是名語,此段遙承“終知返路長”句,極言企羨之情,投外必有忌者,故末段雲。然語意超越。(《采菽堂古詩選》)
清代宋徵璧:謝脁工於發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即為五律起句,亦殊警策。(《抱真堂詩話》)
清代王士禎:或問詩工於發端,如何應之,日:如謝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漁洋詩話》)
清代沈德潛:一起滔滔莽莽,其來無端,其望京一段,眷戀不已。又云:“秋河”六語,應關山近,“驅車”六語,應返路長。時脁被讒而去,故有末二語,言己翔乎寥廓,羅者無如何也。用長卿“難父老篇”語意。(《古詩源》)
清代詩人方伯海:清而逸,麗而流,敘事中只是脫口而出,滅盡結構痕迹,仍復截截周到,諸謝中當推此君為第一。(《文選集評》)
清代成書:起句俊偉,直欲上邁陳思,通體亦皆雄健。論詩者言體格卑下,動指齊粱,似此詩置之魏人中,豈復能辨?(《古詩存》)

作者簡介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齊詩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
南齊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為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年),從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
永明十年(492年),隨隨王蕭子隆荊州,永明十一年(493年)還京,為驃騎咨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年),出為宣城太守,因又稱謝宣城。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則謀反,遷尚書吏部郎,因又稱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蕭遙光事,遭構陷而死於獄中。 
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長於五言詩,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集已佚。後人輯有《謝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