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於1917年8月21日出生,俄羅斯裔美國經濟學家,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2008年6月25日去世。

個人簡歷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Hurwicz)(1917年8月21日-)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一猶太家庭。出生后數月,俄羅斯就發生十月革命,赫維克茲舉家在1919年逃離了布爾什維克共產黨。他在1919年于波蘭華沙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1939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業後到了日內瓦,1917年出生於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到美國。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會院士,總統獎獲得者,明尼蘇達大學校董事會講座教授。開始時興趣主要是計量經濟學,對動態計量模型的識別問題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47年首先提出並定義了宏觀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概念。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機制和機構設計以及數理經濟學。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開創了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他曾於1990年由於“對現代分散分配機制的先鋒性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學術研究與貢獻


主要的研究課題
包括拍賣設計理論、調查聯盟的形成、比較不同的選舉制度,例如多數投票制、了解貨幣政策的作用、研究保護知識產權的利弊以及探究政府官員歸責制度等。
貢獻
馬斯金最突出的貢獻是將博弈論引入機制設計。在他之前,機制設計最重要的學者是利奧·赫維茨(LeoHurwicz),機制設計此前只是從中央計劃者(Centralplanner)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在這個機制裡面,誰是中央計劃者呢?最後怎麼執行?於是,你只能寄希望於上帝給予一個完美無缺的計劃者,全世界才有幸福?否則就糟了。
而馬斯金在這方面有重大的推動,他認為並不需要一個中央計劃者。這裡談的博弈理論,都是非合作博弈,就是不合作的Player之間的博弈。就是說,我們不需要一個中央計劃者命令人們去怎麼做,而是設計好一個機制,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作事情,在這個機制的引導下行動。
作為對策論領域的大師級經濟學家,馬斯金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形而上的價值取向,1977年,馬斯金完成論文“納什均衡和福利最優化”——雖然時隔22年後才正式發表(1999年《經濟研究評論》),成為機制設計理論的里程碑。在該論文中,馬斯金提出並證明了納什均衡實施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他在證明充分條件時所構造的對策被稱為“馬斯金對策”,廣為流傳。
馬斯金對於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有:對壟斷寡頭理論詳盡的分析(Maskin&Riley1984,Maskin&Tirole1988,1990,1992),他與梯若爾等共同開創了產業經濟學的對策論分析框架,充分顯示出對策論這個理論工具的強大力量。

主要成就


赫維茨教授在學術上獲得許多榮譽,比如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會院士(一年只有一個,比美國科學院院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士更難拿),總統獎獲得者,明尼蘇達大學校董事會講座教授,1990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等。當然,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開創了機制設計理論。激勵或激勵兼容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
應用該激勵機制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開創信息經濟學領域的委託代理人理論的密勒斯(JamesMirrlees)和維克瑞(WilliamVickrey)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
赫維茨做了許多其它開創性的工作: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對動態計量模型的識別問題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早在1947年就首先提出並定義了宏觀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概念,理性預期學派已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的主流,使得盧卡斯普雷斯科特分別獲得1995年和200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性預期學派當中的其他幾個大人物,象薩金特,巴羅(R.Barro)今後也很可能獲獎;
赫維茲對如何從需求函數的存在來證明效用函數的存在這一可積性結果也作出了重要工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結果。效用是現代微觀經濟學消費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整個現代經濟學的基礎。但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認為效用是一個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國內政治經濟教科書中,效用一直受批判;他和阿羅(KennethJ.Arrow)等人還對競爭市場一般均衡的穩定性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赫維茨與機制設計理論
利奧·赫維茲在上世紀70年代對經濟機制理論做了開創性研究。其研究對象大到對整個經濟制度的一般均衡設計,小到某個經濟活動的部分均衡設計。在他那裡,概括地說,經濟機制理論所討論的問題是:對於任意給定的一個目標,在自由選擇、自願交換的分散化決策條件下,能否並且怎樣設計一個經濟機制(即制定什麼樣的方式、法則、政策條令、資源配置等規則),使得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和設計者既定的目標一致。
赫維茲的經濟機制理論包括信息理論激勵理論,並用經濟模型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說明。經濟機制理論的模型由四部分組成:a.經濟環境;b.自利行為描述;c.想要得到的社會目標;d.配置機制(包括信息空間和配置規則)。赫維茲等人證明:沒有什麼經濟機制有比競爭市場機制更低的信息空間的維數,並且產生了帕累托有效配置。
赫維茲在1972年又證明了著名的激勵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在經濟社會成員數目有限的條件下,即使對於只有私人商品的經濟環境,不可能存在任何經濟機制,當人們的行為按佔優策略決策時,它能執行帕累托最優配置。
赫維茲的“真實顯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Hurwitz,1972)是一個類似結論。在個人經濟環境中,在參與性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市場競爭機制),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並使人們有動力去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真實顯示偏好和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因為,如果一個人願意講真話,那就意味著講真話是他的佔優策略。因此,在機制設計中,要想得到能夠產生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機制,很多時候必須必須放棄佔優均衡假設,即放棄每個人都講真話辦真事的假定。

個人專著


著作:《設計中的經濟機制》
學術報告:《市場經濟的缺陷與政府干預》

獲獎理由


瑞典皇家科學院15日宣布,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Hurwicz)、埃克里·S·馬斯金(EricS.Maskin),和羅傑·B·梅爾森(RogerB.Myerson)三名美國經濟學家奪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表揚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這一理論有助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促進資源有效分配。三位得主之一的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赫維克茲,現年九十歲,是諾貝爾獎歷年來最年長的得主,而他本人卻從來沒有任何有關經濟學方面的學位。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克茲在1960年提出,並由馬斯金和梅爾森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研究有助解釋經濟交易時的機制和決策過程,例如哪種保險計劃在沒有濫用下提供最好的保障。這理論有助辨認出哪種機制可從交易中實現最大利益,提高賣家的預期利益
三位經濟學家的獲獎,源於他們對機制設計理論——經濟學理論中一個分支——的重大貢獻。該理論由赫維克茲創立,並由馬斯金和梅爾森進一步發展。
機制設計理論研究的是,如何以定量分析手段,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瑞典皇家科學院將其評價為“同時代的經濟學和政治科學的核心所在”,認為“這一理論通過個人動機和私人信息,很大程度地擴展了我們對於最佳配置機制的理解”,“使我們得以辨別令市場運轉良好或相反的各種情況,幫助經濟學家、政府以及企業確定有效的交易機制,管理方案和投票程序,從而超越了亞當·斯密市場理論。”
機制設計理論 所謂機制設計,就是把研究者置於全能上帝的位置,研究兩組各有目的又必須合作的人群關係。一群是某任務的委託人,另一群則是任務的真正實施者,也叫代理人。上帝的工作是設計出一套有效機制,讓雙方都能尊重、了解和信任對方,從而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委託人想把一項工程託付給代理人,但他需要知道代理人的真實能力,還需要知道代理人的責任心,也就是說,委託人的最後目標依賴於代理者的私人信息。如果這個信息不準確,他的判斷決策就會失誤。他是如何可能知道這個關鍵信息呢?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代理人對委託人如實相告,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但代理人有什麼激勵不說謊呢?於是委託者必須提供貨幣激勵,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勵,故而機制設計理論又稱激勵理論。任何激勵是有成本的,而且付出激勵不一定能獲得真實信息,這才是困難所在。
用博弈論的術語來說,機制設計是一種典型的三階段不完全信息貝葉斯博弈。在第一階段,委託人提供一種機制安排,具體形式可能是規則、契約、最終分配方案等;第二階段則由代理人行動決策。他決定是否接受這種機制;如果他拒絕,則什麼都不會發生。而他若是接受機制,則進入第三階段博弈:代理人在機制約束下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動。這裡的博弈均衡過於複雜,於是機制設計理論中最基本的原理――"顯示性原理"在70年代被發現。
"顯示性原理"的大致意思就是,為了獲取最高收益,委託人可以只考慮被"顯示"的機制,即委託人在第二階段接受機制,第三階段在機制下選擇。這一原理的發現,大大簡化了問題的複雜程度,代理人的類型空間就直接等同於信號空間,把複雜的社會選擇問題轉換成博弈論可處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為進一步探索鋪平了道路,這次諾獎得主邁爾森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機制設計理論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回過頭從思想脈絡上來看,這套思想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分支。第一支不妨稱為最優機制,機制設計的目標是最大化委託人(或者拍賣者)的預期收益,邁爾森於1981年提出的"最優拍賣設計"是這方面的基礎工作。第二支可以稱為效率機制,即設計者的目標不是個人收益最大化,而是整體社會的效率最優,這方面的工作更豐富,維克瑞在1961年發表了題為的論文,莫里斯在1971年發表了的論文都堪稱這方面的經典之作。這兩篇文章已經分別為維克瑞和莫里斯贏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機制設計理論方面,馬斯金最出名的工作則是"納什均衡可實施機制"。他在1977年的一篇論文中研究出了一個社會選擇規則可以納什實施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為我們尋找可行的規則提出一種標準。這項結果後來又被稱為"馬斯金定理"。

中國緣分


此次三位經濟學家的獲獎在中國掀起熱潮。雖然他們的理論並不為中國大眾所熟知,但他們的許多學生卻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是赫維克茲的學生。在田國強眼裡,赫維克茲“授課風趣,生活節儉,治學嚴謹”。
田國強回憶說,赫維克茲的課通俗易懂,但考試卻很難。在某門課上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得C,三分之一人不給成績,需要重修或完成附加的要求后再評定成績。但嚴師出高徒,赫維克茲早已桃李滿天下,其中,麥克法登(DanielL.McFadden)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馬斯金的中國學生更多,包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以及白重恩李稻葵等人。
根據李稻葵的描述,馬斯金“個子不高,講話聲音不大,慢條斯理,溫文爾雅”,是一位“天才級的學者”。在學術討論會上,馬斯金往往能在演講者講不到一半時,就不僅能猜出要講的數學模型如何構造、得到怎樣的結果,而且能提出更好的建議。1985年馬斯金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時候,哈佛校報稱其為“學術界的魔術師”。
白重恩則對馬斯金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馬斯金約見任何一個學生之前,都會把學生寫的東西仔細研讀,甚至細至標點符號。因而,他與學生討論時能深入細緻,提出精闢甚至尖銳的意見。
“當你和他在一個學術話題對話的時候,一定要時刻關注。”李稻葵說,“就好像在球場上,對手持球,千鈞一髮的時刻,你作為防守隊員是最緊張的。這是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智力上的恐懼感。”
三位經濟學家都曾到中國講課。上個世紀80年代初,赫維克茲就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進開設講座。田國強在訪談錄中介紹,為了中國之行,赫維克茨還自學了幾百個漢字。馬斯金和梅爾森也多次到中國演講,今年7月,兩人剛剛到中央財經大學舉行了系列講座。
據報道,梅爾森22歲的女兒正在北京學習,但她學習的不是經濟學,而是漢語和中國哲學
馬斯金和梅爾森出生之際,也恰是赫維克茲加盟明尼蘇達大學之時。世事就是如此巧合,沒有人會預料到,半個世紀后,這三個人會共同走上諾貝爾的領獎台。
馬斯金感受良深。當他首先得知赫維克茲獲獎之後,第一個感覺竟是如釋重負,因為赫維克茲已經獲諾貝爾獎提名多年並且已屆90歲高齡,而諾貝爾獎是頒發給在世的學者的。在聞及自己與梅爾森同樣獲獎后,他禁不住發抖。
赫維克茲稱,他對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理論在當代經濟學思維中的重要指向,以及一些年輕學者已經開始走上這條研究軌跡而感到十分高興。
“在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將不同的方法統一起來、而非將它們留待人們自己去發現是十分重要的。”他說。
這三位經濟學家將共同分享157萬美元的獎金,在被問及這筆獎金的用途時,赫維克茲風趣地回答,“目前還沒有決定,但我想先確認,我確實得到這筆錢了。”
馬斯金則早有打算,由於馬斯金的兒子身患殘疾,所以馬斯金夫婦非常希望將這筆獎金捐獻給為殘疾人事業服務的基金會。

業界評價


有助最理想分配資源
這個理論類似博弈理論,可以應用於多方面,包括勞工問題談判、拍賣政府債券,以至最新的網上市場,並協助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國家和公司在動蕩時期更明白市場運作。梅爾森說受到另外兩位得獎人的啟發,表示他們1970年代末在這個領域經常合作,研究社會如何使用信息,以分配資源。聲明指,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認為市場無形之手在理想情況下,可確保有效分配有限資源,但實際情況很多時都不理想,例如競爭不是完全自由、消費者沒有掌握全部信息、私人生產和消費可能產生社會成本,而且很多交易不是在開放市場交易,而是在公司內、個人之間討價還價或在其它機構協調下進行。
有了機制設計理論,就可大大改善人們對最理想分配機制的理解,並說明了個人動機和私人信息。這理論讓人分別出哪種情況下市場運作良好,哪種情況下市場運作不好,有助經濟學家辨別有效交易機制、規管計劃和投票程序。這理論現今不但在經濟學很多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還應用於政治學上。
瑞典銀行經濟學家弗勒姆勒特表示,三名得獎者發展的微觀經濟學理論愈來愈流行,在經濟會議上經常聽到決策過程的問題,他說:“三名得獎者在學術界是著名的經濟學家。”
經濟研究中的大金礦”
赫維克茨是猶太人,1917年出生於莫斯科,成長於波蘭。1940年他移居美國,而後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日益強大,其政治、軍事和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同時引發了西方的關注。經濟學家爭議的熱點是:社會主義改革,尤其是這種缺乏市場效率的中央計劃的經濟體制是否能夠成功?
赫維克茲是在深入比較蘇聯模式以及西方的市場經濟模式之後,提出機制設計理論的。對於生於前蘇聯、長在東歐的赫維克茨來說,這種問題令他極感興趣。
“他在經濟學研究裡面發現了一座大金礦。”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說。這座金礦就是,從經濟學的信息不對稱、個人激勵、個人行為出發,研究社會制度要如何設計,才能使得儘管每個人的行為不同,但可以根據各自的信息和情況進行優化,最終能達致某種社會效果。
對於某種社會目標的實現形式,蘇聯模式依靠計劃指令。但由於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未必一致,各人不同方向的努力會使得目標不一定總能實現。這就需要“勁往一處使”。機制設計理論中最為基礎的理論框架就在於:只有具備兩個條件,即“參與約束”(人們自願參與)和“激勵相容約束”(即人們自願付出實現目標的努力),社會目標才能實現。
赫維克茲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然而,滿足了上述兩個條件,是否就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機制呢?有的可以找到,有的則未必能夠找到。而機制設計理論可以揭示,哪些可以找到,哪些找不到。
如果說赫維克茨是發現金礦並且第一個挖掘寶藏的人,那麼馬斯金和梅爾森則是具備了最頂尖的開採工具的挖礦者。“他們把這座金礦裡面基本的礦脈整理了出來。”李稻葵說。
“礦脈”之一是“顯示原理”。在機制設計中,實現目標的機制可能太多太大,必須首先大大縮小範圍。運用“顯示理論”,就可以在許多機制中圈定一個小範圍(即子集)。從中再行篩選的結果,和在所有集合中篩選的結果一致,效率則大為提高。
應用天地寬
機制設計理論看似抽象複雜,實際上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拍賣、交易機制設計等多個方面。一個被津津樂道的例子是,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拍賣無線頻段的方案,即是根據機制設計理論開發出來的。這個拍賣方案大大推動了美國電信業的改革。
在接受諾貝爾獎網站採訪時,馬斯金認為,機制設計原理的應用,到目前為止最令人激動的是對國有資產的拍賣。他說,在很多國家,將政府手中的資產拍賣給私人,是為了更有效率地使用資產,這就需要應用機制設計來設計完善的拍賣機制。
機制設計理論橫跨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兩個領域,在這兩個領域各自誕生了兩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事先許多學者預測,如果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微觀經濟領域,則非機制設計理論莫屬。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告訴記者,赫赫有名的拍賣理論專家米爾格羅姆等熱門人選,均與本屆諾獎擦肩而過,原因或許在於,拍賣理論是機制設計理論的應用,而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更注重基礎理論和開創性的貢獻。
不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蔡洪濱表示,由於這些理論比較尖端,國內不僅理論上研究的不多,實踐更少。
但他認為,假以時日,機制設計理論在中國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國有資產處置方面,如何更好地設計拍賣方案、更好地體現價值,都可以運用到相關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李稻葵更稱,與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相比,這個工作對中國的經濟改革、大規模的社會制度的變遷的研究而言,具有更加直接的意義。
“它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完全可以而且已經深入到我們的制度經濟學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