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歷史學的結果 展開
歷史學
歷史學專業
歷史學徠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介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第一套是北師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寧 欣 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世界上古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作為全國師範類教育內的排頭兵,其編訂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體系編排合理,嚴密,適合日常教學,學生易於學習,清晰明白。但是,有些問題涉及不深,點到為止。學術性不夠。但是足以應付考研。因為歷史學考研考得就是基礎。
第二套:
1.朱紹候《中國古代史》(上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第四版
3.王繪林《中國現代史》北師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高教版
5.齊世榮《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這套教材,也就是網上通常所說的歷史學考研11本書。其中,《中國古代史》是一部比較經典的教材,但缺點是內容龐雜,分量很重,對於跨專業的同學是個不小的負擔。不過還是一部很經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歷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這部教材已經多年未版,許多觀點比較陳舊。齊世榮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獲獎的教材,是名家領銜編寫,其特點是學術性很強,各家觀點都有,是國內學術界關於《世界史》研究的較為全面的觀點。但是,在體例編排上面,有所欠缺,稍顯凌亂。
Ⅰ、考試性質
歷史學基礎 考試是為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歷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所掌握的歷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院校歷史學學科優秀本科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1.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徵。
2.掌握基本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比較和評價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並能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解讀。能辨析史料的價值、偏頗或局限,獲取有效信息。
4.論據確鑿,論證嚴謹,邏輯合理,文字準確。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考查內容比例
中國古代史 約30%
中國古代史 約30%
中國近現代史 約20%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約20%
世界近現代史 約30%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試卷題型結構
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名詞解釋 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40分,共120分
Ⅳ、考查內容
全部內容分為中國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兩大範圍。
一、中國古代史
1.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
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遺存
古史傳說
2.夏商西周
夏朝與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發現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西周的經濟與文化
3.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動
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
春秋戰國的思想與文化
4.秦漢
秦朝統一及其歷史影響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統治與西漢的強盛
西漢後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東漢的政治
兩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秦漢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
秦漢的民族關係
秦漢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東晉南朝的政治
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十六國北朝的政治形勢與民族關係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盛衰
魏晉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統一與覆滅
唐朝的建立和“貞觀之治”
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
隋及唐前期的國家制度與社會經濟
安史之亂與中晚唐政局
中晚唐的財政改革與社會經濟
隋唐的民族關係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國的政治與經濟
7.宋、遼、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與專制集權的加強
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與王安石變法
遼、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宋、遼、西夏、金的關係
元朝的統一及其影響
宋元的社會經濟
宋元的社會矛盾與農民起義
宋元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宋元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8.明、清(鴉片戰爭前)
明初專制集權統治的加強
明中期的政治、社會危機與張居正改革
晚明政治與明末農民戰爭
明清鼎革與清初的社會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會問題
明清國家制度
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
明清對外關係與貿易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國近現代史
1.列強的對華侵略
列強歷次侵華戰爭
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及其影響
邊疆危機與朝貢體系崩解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2.清統治的衰落
太平天國時期的農民戰爭
太平天國的政權和制度
湘淮軍與地方勢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
義和團運動
3.近代化的啟動
“師夷長技以制夷”
早期維新思潮
洋務運動
商辦企業
戊戌維新運動
4.清末改革與社會變遷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晚期教育改革
八旗綠營的衰落與新軍的編練
會黨與民變
5.辛亥革命
西學傳播與革命思潮的興起
同盟會的建立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革命黨人的反清起義
中華民國的建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黨與議會
二次革命、護國戰爭
南北對峙與軍閥混戰
7.五四運動與國民革命
民初經濟發展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國民黨改組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
8.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與蘇維埃革命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內政、外交
中共土地革命與蘇維埃政權
南京政府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9.抗日戰爭
日本侵華與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全面抗戰的爆發
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
國民政府的內政與外交
中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
淪陷區與偽政權
侵華日軍暴行
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日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10.國共內戰
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
內戰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1949-1956年)
政權的鞏固與經濟建設
對外政策與抗美援朝
社會主義改造
12.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經濟建設的曲折
國內政治與對外關係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從“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內亂
批林批孔
從“反擊右傾翻案風”到粉碎“四人幫”
14.撥亂反正(1976-1978年)
“兩個凡是”與真理標準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5.改革開放的進程(1978-1992年)
農村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特區建設與改革開放
鄧小平南方談話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16.共和國時期的民族關係與區域發展
17.共和國時期的文化、教育與科技
三、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1.史前人類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農業革命與文明的產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亞諸文明
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歷史
波斯帝國
古代西亞文字與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與墓葬習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
列國時代的新興宗教與思想
孔雀帝國與佛教的傳播
5.古代希臘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希臘城邦制度
希波戰爭與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民主政治
馬其頓帝國與希臘化時代
古代希臘的宗教與文化
6.古代羅馬文明
羅馬共和國制度和羅馬的擴張
元首政治與早期羅馬帝國
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羅馬帝國的危機
古代羅馬文化
7.中世紀的西歐
法蘭克王國
封君封臣制度和農奴制
西歐主要國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紀的城市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8.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擴張
伊斯蘭教的興起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文化及其傳播
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
9.中世紀的東歐
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和文化
東歐諸國的起源和發展
蒙古人的統治與莫斯科公國
俄羅斯帝國的興起
10.中世紀的東亞與南亞
從大化改新到幕藩體制
中日文化交流
從笈多王朝到莫卧兒帝國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現代史
1.近代初期的歐洲
文藝復興
新航路開闢和早期殖民擴張
君主專制時期的英法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重商主義和商業戰爭
科學革命
2.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轉型
尼德蘭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開明君主專制
啟蒙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
工業革命
19世紀的英國改革
19世紀法國政治演進
美國內戰
俄國農奴制改革
德意志的統一、義大利的統一
19世紀晚期歐美主要國家的政治與經濟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文明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近代歐美文學藝術的主要流派
3.近代的亞非拉
大西洋奴隸貿易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獨立后拉美的政治與經濟變化
19世紀中後期亞洲反殖鬥爭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瓜分非洲
埃及阿里改革
土耳其坦志麥特
日本明治維新
20世紀初亞洲的覺醒
4.近代歐洲國際關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十年戰爭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國際體系
兩大軍事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
5.俄國革命與共產國際
1905年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戰時共產主義”與“新經濟政策”
德國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產國際
6.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巴黎和會
國際聯盟
華盛頓會議
7.兩戰之間的世界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斯大林模式”
西方國家的恢復與調整
世界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日本軍國主義和德意法西斯
甘地主義
凱末爾主義
卡德納斯改革
8.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歐美大國的對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
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9.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
雅爾塔體系
聯合國的建立
冷戰與兩大陣營的對峙
殖民體系的解體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1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國家
美國的內政與外交
西歐主要國家的內政與外交
戰後的日本
西歐一體化進程
當代科技革命
1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與東歐
蘇南衝突
赫魯曉夫的改革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
戈爾巴喬夫改革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歷史學專業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技能。
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理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中外關係史、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文獻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中國斷代史、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歷史學科教學研究等。
主幹學科:中國史、世界史。
核心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外國歷史要籍介紹及 選讀、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四川大學
南京大學
復旦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貴州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武漢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中山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吉首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贛南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寧夏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吉林大學
山東大學
浙江大學
暨南大學
蘭州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鄭州大學
西北大學
咸陽師範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河北大學
蘇州大學
蘇州科技大學
廣州大學
安徽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雲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山西大學
內蒙古大學
西南大學
湖北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上海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閩江學院
西北民族大學
西安文理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
寧夏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
山西師範大學
嶺南師範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長江大學
蘭州城市學院
哈爾濱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呂梁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安慶師範大學
池州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徠淮南師範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
文山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棗莊學院
張家口學院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深圳大學
大連大學
(1)就業方向
歷史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與專業對口的職業相對需求較少。就業方向相當廣泛,畢業生可適應策劃、諮詢、管理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2)就業方向職業的崗位職責
大部分畢業生在各類學校、文博科研單位、黨政機關、新聞出版部門、著名企業就業,有將近一半的本科生通過考研繼續深造
(3)就業方向職業的能力素質要求
·科研單位:包括各高校及相關研究單位,從事教師、研究員職位。要求畢業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人文素質。要有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精神和對歷史學濃厚的興趣以及刻苦鑽研的精神。
·黨政機關:主要是公務員系統。要求畢業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政治素質以及行政能力,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校期間就能入黨的同學無疑具備優勢。
·新聞出版部門:主要從事記者、編輯等職位。具有較強的新聞意識和出色的寫作能力,良好的悟性和執行能力;思路開拓,文筆流暢,富創新精神,中文功底紮實,知識面廣;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氣質形象;工作責任心強,具備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企業:由於歷史是基礎性學科,可以嘗試對專業要求較低的一些職位。需要較強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考研方向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歷史地理學、考古學
就業形勢很嚴峻的今天,作為一直冷門甚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冷門的歷史學類專業就業形勢甚為嚴峻。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學者說過“把歷史當職業是一種悲哀!”這話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的存在和發展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有重大意義的!但如果你僅僅把它作為你謀求功名的一種職業,那對你來說是一種悲哀,因為在歷史行業出人頭地的人鳳毛麟角;對歷史學本身也是一種悲哀,因為懷有這樣的心態來研究歷史的人,不會對歷史學的發展做出任何貢獻。歷史學是所有學科中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鬥爭最激烈的一門學科。所以想選擇歷史專業的考研學子,一定要審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準備,也許會減少很多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煎熬的痛苦。歷史學類專業重在思維的訓練,如果希望有所造詣,必須深造。
許多高考考生在面臨選擇專業的時候,為了進入名校,而被迫選擇或者被調劑到歷史學專業。然而現在大學畢業生工作已經不包分配,在就業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985、211高校歷史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並沒有因為有名校光環而獲得求職優勢。雖然可以應聘中學歷史老師,但是非師範類的大學,需要考教師資格證;雖然也可以考公務員,但是需要歷史學專業的公務員崗位少到可以忽略;雖然也可以進博物館,但是博物館一類的事業單位對求職者身高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應聘者身高不能低於170cm;雖然也可以進傳媒行業,但是媒體機構招聘信息一般會寫只招中文和新聞學專業畢業生;雖然也可以去史學研究所,但是史學研究所這類的機構往往要求應聘者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雖然也可以去黨政機關,但是這類機構要求應聘者是黨員身份,史學專業的學生入黨的名額並不多;雖然也可以轉型去工地搬磚,但是讀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往往由於近視而並不適應重體力工作;當然也可以轉型去私企做文案工作,但是歷史學專業是培養歷史研究能力,而不是文案撰寫能力,史學專業畢業並不代表他(她)的文案撰寫能力強。
就業方向:科研單位,黨政機關,新聞出版部門,學校,文化型企業等行業
相近專業:歷史學 世界歷史 考古學 博物館學 民族學文物保護技術
歷史學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中國古代史),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本系還設有歐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現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關係史研究所、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史:實力絕對強大,從先秦到明清,每一個斷代都很強,但最突出的要數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兩個方向了,不僅有周一良、田餘慶、吳宗國這樣的老前輩,還有閻步克、榮新江等一批後起之秀。當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鳳翰加盟以後,實力也不容小視。
世界史:同樣是學術上的聖殿,其中最具實力的要數世界中世紀史、歐美近現代史。馬克堯、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師。當然,願意接收挑戰的同學可以選擇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這個方向,這絕對是一個困難與機遇並存的好課題。
中國近現代史:這是北大一個相對的弱項,但也不乏茅海建這樣的名角。而且該專業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這塊牌子,相信對每個考生來講都是不小的誘惑。
該校的歷史學專業中世界地區、國別史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該專業科研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學科優秀梯隊。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設有歷史學、考古學兩個本科生專業,以及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國際關係史、邊疆學、考古學 7 個博士點;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國際關係、民族學 7 個碩士點。
該系與 1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繫。有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訪問學者先後在此講學交流或攻讀博士、碩士學位。舉辦了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史、當代台灣研究、英國史等國際學術討論會。
現有教授 31 人(博士生導師 27 人),副教授23 人,講師 5 人,其中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11 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3 人,江蘇省 "333"工程 4 人,江蘇省“青藍工程”4 人,南京大學資深教授 2 人。尚有博士畢業待評職稱 5 人,其中 1 人為美國杜客大學博士、1 人為日本京都大學博士、1 人為日本九州大學博士。中青年教師有 90%以上曾到美國或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奧地利、義大利進行長期或短期訪問,僅赴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一年以上者即達 8 人。
就業情況良好,在國家外交部、安全部、新聞機構、高校研究所、部隊等單位,都可看到歷史學系學生的身影,他們工作勤懇、認真踏實,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現任國家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和國家檔案局局長楊東權就是該系的傑出系友。
該校歷史學研究生教育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是高校設立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和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博士點 6 個,碩士點 8 個,博士生導師21 名,碩士生導師 21 名。
中國古代史學科擁有何茲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學者,在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民族史等領域具有較大影響。本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中國近代史學科擁有龔書鐸、王檜林等著名學者,在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中國近現代對外關係史等研究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本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世界史學科擁有劉家和等著名學者,在古希臘羅馬史、西方史學史、中外古史比較、歐洲中世紀史、西方近現代思想史、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美國史、英國史、俄國史等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本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專門史學科現有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外關係史三個研究領域,在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理論與方法、華北區域社會史、環境史、中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史等方面,有學術影響。本學科招收博士與碩士研究生。
歷史文獻學學科在歷史文獻學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領域有較大的學術影響。本學科招收博士與碩士研究生。
考古與博物館學學科在我院發展較快。本學科招收博士與碩士研究生。
歷史教育學科招收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碩士研究生,同時招收教育碩士(歷史專業)研究生,面向具有 3 年級以上教齡的在職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具有悠久的學科傳統,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經書院和四川高等學堂。1902年四川高等學堂開設外國歷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存古學堂即設有經學、史學、辭章等科,其中史學科發展成為歷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研究員)30餘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4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46人。在長達百年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平實、穩健、謹嚴、求新的學術傳統,人才眾多,碩果累累,在國內學術界備受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獲得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經費總計1176.68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55篇,出版專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獲得各種獎項100餘項,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獎項30餘項、教學獎5項。其中有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1篇,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1名,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2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名。
擁有研究所、中心:中國藏學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人類學研究所,三國文化研究中心,旅遊規劃設計研究所,旅遊經濟管理培訓中心。
本科專業:歷史學專業基地班(只招收基地班學生),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基地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
四川大學於1960年設立考古學專業,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童恩正等曾長期執教於此,是我國大陸地區最早設置考古學學科的大學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具有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本科、碩士(包括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專門人才培養體制的綜合性重點大學。
四川大學是全國最早開展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大學之一,迄今已愈百年。
坊間一般認為四川大學歷史學執西南地區歷史學專業牛耳。
歷史學系是復旦大學最為悠久的系科之一,1905年復旦公學高等正齋創設伊始,就在文科中開設有歷史學課程。1925年正式設系,時稱史學系。1937年隨校本部遷往重慶,1938春改為史地學系。1949年夏,暨南大學和同濟大學文學院併入復旦,由於地理教學力量較弱,其他院校史地也多分開設系,遂議決改為史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因為得到江浙多所大學著名史家的加盟,復旦歷史系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系的教授,在中國史方面,有周予同、譚其驤、陳守實、胡厚宣、馬長壽、蔡尚思、楊寬等;在世界史方面,有周谷城、王造時、耿淡如、陳仁炳、章巽、田汝康等。還有當時已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張蔭桐、胡繩武、趙人龍、金沖及等。一大批學者匯聚於此,逐步形成了復旦歷史系自身的研究特色。如周谷城關於世界古代史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周予同的經學史研究,陳守實的中國土地制度研究,胡厚宣的甲骨文研究,蔡尚思的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楊寬的先秦史研究,章巽的中國古代海上交通研究,田汝康的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海上交通和華僑問題、民族問題研究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建樹。如周予同先生所言,歷史系的發展要定位於“為復旦爭取學術地位”,正是老一輩學者的工作,奠定了歷史學系在復旦大學、在中國史學界的學科地位。
198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博士點,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地區史國別史專業佔據其中4席。1994年被教育部列入“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996年建立了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1997年成為中國國內首批五家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的單位之一。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上也有所突破,2004年“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從1980年代後期起,原屬歷史系的歷史地理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先後獨立為歷史地理研究所和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復旦大學歷史系則在歷史學一級學科之下,設有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當代中國史七個二級學科,各學科均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基於本科及研究生教學安排的需要,基本學科架構主要劃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則不限於此。除此三者外,還按照專門史、歷史文獻學、西方史學史及史學理論等上述二級學科方向進行組織。
進入2011年,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行新的學科目錄,原歷史學一級學科被拆分為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復旦大學歷史系將依照新調整的學科設置,根據自身傳統的學科優勢進行整合,努力在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研究領域進一步開拓創新,在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在2017年第四次學科評估中,歷史系中國史學科是全國僅有的兩所中國史A+類學科之一。
1919年南開大學創建伊始,即設置有歷史學門。20世紀20年代初期,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歷史學家梁啟超來南開大學講學,在歷史班授課,著名的《歷史研究法》一書,就是在其授課講義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1923年,南開大學正式建立歷史系。1994年,歷史系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1996年,歷史學科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211”工程首批立項建設的單位。歷史學院成立於2000年10月。學院下設三系即:中國史學系、世界史學系、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各系下設若干個教研室。學院另設有若干科研中心,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00年、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2005年)和三個教育部區域與國別史研究備案中心(美國研究中心、拉美史研究中心和希臘研究中心,2017年)掛靠本院,與日本研究院合作共建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2014年);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古籍與文化研究所、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等十幾個科研機構掛靠本院。中國社會史學會、拉丁美洲史研究會和天津市歷史學學會的秘書處設在本院。全院在崗教師和科研人員93人,其中教授(研究員)4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9人,講師12人,師資博士后8人,博士生導師49人(含6人兼職)。
歷史學院擁有8個二級學科,它們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與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下轄20個專業,9個博士點,20個碩士點,基本上涵蓋了史學領域的各個方面。
歷史學院擁有8個二級學科。全院下轄,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歷史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個教研室、研究室。
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涉及相當廣泛的研究領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含:拜占庭學)、美國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個研究方向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史近兩屆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論文在美國用英文出版,在美國史學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就總的來說,在國內的世界史研究機構中,這是僅有的,可以說,南開大學世界史學科幾乎涵蓋了從斷代史到地區國別史的各個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涉及古希臘羅馬史、拜占庭史、基督教史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史等研究方向。古希臘羅馬史學科在國內的地位舉足輕重,學術帶頭人王敦書先生是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的理事長,史屆泰斗雷海宗(解放前在清華大學與陳寅恪等大師齊名)的關門弟子,國內羅馬史的權威。遺憾地是王先生已經退休,但仍然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西方史學名著選讀課程,所以我們還能聽到老先生略帶倫敦口音的英語授課。拜占庭學在國內首屈一指,學術帶頭人陳志強先生(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博士),是國際拜占庭學會中國首席代表,成為中國衝擊這一世界顯學的支柱。另外改方向組建了東歐拜占庭研究中心,彙集了國內相當豐富的有關拜占庭的英文、希臘文等外文研究資料和檢索系統,為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哈全安教授主要指導阿拉伯史的研究方向,逐漸轉向中東地區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尤其是伊朗、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現代化的研究,如果對中東變幻莫測的歷史進程頗感興趣的你,可以選擇哈老師。
美國史:中國美國史學科開拓者之一的楊生茂先生(80年代初參與創建中國美國史研究會,並擔任副理事長)在南開大學執掌教席凡40餘年。美國史專業設在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現任主任李劍鳴教授,擔任美國史研究會的理事長,是國內公認的美國史權威,主要從事美國早期史、美國種族關係史、美國史學史等的研究。韓鐵教授2002年由國外來到南開大學,曾在國內另一美國史研究重鎮武漢大學任教,后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並定居在加拿大,主要從事美國經濟史和美國法律史的研究。美國史其他的研究方向:美國外交史、中美關係史、美國憲政史、加拿大史等。另外,2005年,美國中心將招生“美國學”的碩士研究生,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美國學博士、碩士點,開展對當代美國的綜合性研究,成為美國中心學科建設的新的增長點。
日本史:日本史學科設立於1964年,經歷從日本史研究室到日本研究中心,再到日本研究院的巨大變化。日本研究院成為融日本史、日本經濟、日本政治和國際關係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日本學”研究機構。該研究方向的幾位博士生導師,均是中國日本史研究會的副理事長,綜合實力在國內是第一流的。每年均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生獲得去日本大學完成學位的機會。有一點需要注意:日本史學科有要求相當高的日語要求,以為公共外語只考日語,2005雖然也招收英語考生,但相對日語考生無論在錄取,還是未來的學習中都處劣勢。
拉丁美洲史:拉美史也誕生於1964年,1994年成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為在教育部指導下協調全國拉美史研究的唯一研究機構。洪國起教授擔任拉美史研究會的理事長,中心主任王曉德繳獲搜擔任副理事長。不用說,拉美史的研究實力在全國也是無人能及的(當然,如果說到當代拉美研究,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的實力也很強大,它主要招收國際關係和世界經濟學科下的考生)。南開的拉美史招收英語考生,不會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考生不用擔心,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錄取的拉美史考生均是英語考生,而西班牙語的學習則在研究生階段短期密集的強化訓練(大約一年)。拉美史主要的研究領域:拉美政治經濟一體化、美國與拉美關係等方向。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科主要的教學與科研單位。學院位於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地處終南山麓,潏水之濱,具有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與優良的學術環境。
學院現轄歷史系和文博系,以及周秦漢唐文化研究中心等八個院屬研究機構,此外還設有歷史藝術博物館和資料室。
學院現有歷史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歷史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和博物館學三個本科專業,歷史學為陝西省名牌專業,已具備相當完善的歷史學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不同的領域中先後出現過史念海教授等一批成就斐然享譽學林的專家學者。在職教職員工67人,其中專業教師56人,該院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全體專業教師的51.8%,具有研究生(博、碩士合計)學歷者佔91.1%。高級職稱教師佔82.1%。教師曾在外校取得學歷或學位者佔75%,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多樣。專業教師中,中青年教師佔78.6%,各個年齡段分佈合理。
學院具有雄厚的歷史學科教學和科研力量。秉承“自由、自信、自尊、自強”的辦學理念,奉行“厚基礎、強學科、重人文、寓現代於傳統”的育人方針,為學術研究和基礎教育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有40多部高水平專著出版,一大批論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先後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吳玉章獎、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獎等多項各類學術獎勵。有2門課程被列為陝西省精品課程。歷史學在全國高校各類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始於1938建立的國立師範學院史地系。現設有歷史學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院擁有國家歷史學文科基地、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湖湘文化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具有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學院現有中國史一級博士授予權,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熊希齡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湖南省文科最早的博士授予專業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以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課程與教學論等6個碩士點。本科教育包括歷史學、文化產業管理。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40多人,其中博士生導11人,芙蓉學者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人。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等重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獎20餘項。(以上師資數據僅供參考)
人才培養方面,學院每年都有大批學生被免試保送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多人獲全國“史學新秀”獎。
學院有研究生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500多人。學院科研、教學實力雄厚,設施齊全,建有多媒體網路機房,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設有重點學科資料室、歷史資料室、文化產業管理資料室、古籍資料室、過刊資料室、現刊資料室以及基地學生閱覽室。
歷史學專業是華東師範大學於1951年建校時首批設置的系科之一,當時匯聚了一批國內史學名家,如呂思勉、吳澤、李平心、戴家祥、林舉岱、陳旭麓、王養沖、郭聖銘、夏東元等。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兩個二級學科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首批博士點。1984年和1986年,世界史學科和中國近現代史學科也先後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點。1994年,世界史學科成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1998年,設立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獲得歷史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世界史學科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中國近代史學科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11年國家歷史學科調整后,中國史和世界史分別獲得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並相應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同年,兩個學科進入上海時高校一流學科B。在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中國史學科獲得B+,世界史學科獲得A+。2018年,世界史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I類計劃。
通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本專業已形成了中外融合、古今貫通、既發揚傳統優勢又具有當代意識和前瞻性的學科布局和研究方向。目前,我系現擁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中國史學科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門史(銀行史)5個研究方向。世界史學科下設世界斷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專門史(冷戰國際史)3個研究方向。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業教師68人,其中包括教授28人、副教授20人,具有高級職稱者的比例超過70%。本專業擁有1名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名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多人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上海市曙光人才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晨光人才計劃等。多人在全國性學術社團中擔任負責人,如非洲史學會、德國史學會。
本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80名,其中免費師範生30人,非免費師範生50人;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60名,博士研究生20名。從本科生質量來看,近三年本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均在全校前五名之列。就研究生來源而言,來自一流高校的本科畢業生或碩士畢業生的比例在40%左右。
本專業在漢唐史、江南史、中國知識分子史、中國近代史學史、中國當代史、冷戰國際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史、非洲史、德國史、國際歷史教育比較等領域擁有一批知名學者,在國內外學界頗有名望。在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獎中,中國史、世界史學科均有重要斬獲,如王養沖、王家范兩位老一代學者榮獲上海市社科學術貢獻獎,戴家祥先生的《金文大字典》獲上海市哲社特等獎,茅海建、沈志華兩位領軍人才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集體成果《王國維全集》獲得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此外,在最近三年,本專業教師獲得多項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重大項目及多項省部級以上重點、一般及青年項目,在《歷史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本專業還擁有3本重要學術期刊:《歷史教學問題》、《冷戰國際史研究》、《知識分子論叢》。每年,本專業教師還積極遞交智庫報告,其成果曾多次獲得中央及省部級領導人的批示。
歷史學系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黎高師和里昂高師、德國哥廷根大學和奧格斯堡大學、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九州大學、韓國首爾大學、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台灣大學等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聯合舉辦了多次有重要影響的國際研論會,提高了歷史學系的國際聲譽,擴大了學術影響力。歷史學系另設五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分別為美國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D. C., USA)、德國奧格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Augsburg, Germany)、越南河內師範大學(Hano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ietnam)、坦尚尼亞達雷斯薩拉姆大學(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 Tazania)、日本早稻田大學(W阿瑟大University,Japan)。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華北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1956年正式建系,“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復校后重建。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何干之、尚鉞、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後主持歷史系工作。1978年以來,尚鉞、戴逸、李文海、王汝豐、顧學順、趙淑慧、李世安、成崇德、黃朴民、李小樹、劉后濱等教授先後擔任系主任,現任系主任為王大慶副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學科(門類)為國家一級學科點。在考古學和世界史成為一級學科之前,歷史學系具有全部八個二級學科(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其中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為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學一級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學科。隨著國家學科目錄的調整,2012年歷史學門類分為三個一級學科,隨後考古教研室獨立建系,歷史學系成為主要承擔中國歷史(歷史學)和世界歷史學科本科、碩士和博士人才培養的教學和科研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現有七個教研室,負責日常教學安排,按學科分列如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與專門史。研究機構主要有:秦漢史研究中心(孫家洲任主任)、唐宋史研究中心(包偉民任主任)、歐美史研究中心(孟廣林任主任)、比較史學研究中心(徐兆仁任主任)等。
在教學上,歷史學系強調夯實基礎、擴展視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培養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探索出了實踐教學的可行之路。
在科研上,歷史學系重視學科內部的協調貫通,突出重點,全面發展。目前,全系教師承擔了眾多國家及省部級研究項目,在秦漢史、唐宋史、環境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古希臘羅馬史、世界中世紀史、英國史、歐美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中西歷史文化比較研究等領域,具備了重要的學術地位。
武漢大學歷史學科創建於1913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較早成立的歷史系科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澱。著名學者李劍農、譚戒甫、吳其昌、楊人楩、唐長孺、吳於廑、姚薇元、方壯猷、石泉等史學名家先後在這裡執教,嚴耕望、陳仲安、高敏、張澤咸、謝桂華、彭澤周(伊原澤周)、張海鵬等知名學者在這裡畢業。經過幾代學人的不斷努力和積極開拓,形成了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教風,確立了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統一,斷代史與專門史、地區史與國別史相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並重等學術特色,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具備雄厚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實力。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前身是191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立的歷史地理部。1930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史學系。1953年改名歷史學系。1998年1月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1999年4月,與中文系、哲學系等共同組建人文科學學院。新武漢大學組建后,學校進行院系調整,保留了人文科學學院。2003年8月,撤銷人文科學學院,歷史學科單獨組建為歷史學院。
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歷史地理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歷史學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了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2003年,增列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地區國別史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2月,國家人事部在武漢大學設立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史於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並於2001年和2007年兩度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繼續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歷史學一級學科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被列為湖北省優勢學科。
歷史學院師資力量雄厚。61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講師7人;有58人擁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的95.08%;博士生導師34人。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3名,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1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1名。先後有2人入選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6人入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人入選霍英東教育基金項目,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學院大多數教師具有在國外著名大學與科研機構講學、訪問或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歷。此外,學院還聘請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歷史學院設有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十五至十八世紀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別於2006年、2007年入選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歷史學院資料室擁有各類中外文藏書14萬餘冊,中外文期刊400餘種;其中外文圖書2萬餘冊,外文期刊4500餘冊。文物陳列室的各類館藏文物達8100多件。建有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和計算機房,擁有伺服器、計算機及輔助設備300多台套。這些藏書、文物和設施為學院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