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師

能仁佛學院創辦者

道源法師,俗家姓王,是河南省商水縣人,清光緒一九〇〇年歲次庚子的十月初五日,出生於商水縣的周口鎮。他父名德馨,母親陶氏,家庭小康。七歲入私塾就讀,九歲生母棄養,道源不見容於庶母,乃由嬸母收養撫育,得以長大成人。

出家受戒


道源法師
道源法師
二十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胞姊,及撫育他長大成人的嬸母相繼病逝,使他在悲痛之餘,頓感人生無常,遂萌出世之念。料理喪事完畢,投入周口鎮的普靜堂,依隆品上人剃度出家。師父賜他法名能信,法派名騰欽,別號中輪。三十歲以後改名道源,是根據《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之義。一九二三年,道源二十四歲,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圓戒后留在歸元寺參學。他在寺中閱讀《大藏經》,認為《華嚴經》是諸經之王,欲一心參究。住寺二年,以剃度師隆品函召,返回周口鎮本寺,助師料理事務。一九二六年,月霞法師上座弟子慈舟法師,授課於江蘇常熟興福寺的“法界學院”,道源仰慕慈舟法師的道譽,於一九二六年,辭別了隆品老和尚,南下江蘇常熟,入法界學院求學。學院中的功課,主要是賢首學和四分律。在法界學院受學經年,以慈舟法師體弱多病,請假到靈岩山念佛靜養。道源和幾位同學隨侍慈師到了靈岩山,修學念佛法門。到了一九二八年,慈舟法師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到“竹林佛學院”任教,道源也隨著慈舟到了鎮江,在佛學院聽課。一九三〇年初,慈舟法師應武漢佛教人士之請,到武漢講經。道源又隨著慈師到了武漢,聽經圓滿,即到寶通寺閉關潛修。寶通寺在武昌洪山,是千年古剎,佛教勝地,寺宇廣大莊嚴。這時與道源同在寶通寺閉關的,還有一位湖北籍的白聖法師,他二人的關房僅一牆之隔,由此相識,也結下了以後數十年的道誼。道源法師閉關三年,學力大進。一九三二年出關,時已三十三歲,這時,河南開封鐵塔寺住持凈嚴法師,在鐵塔寺創辦了“河南佛學院”,請道源回河南任教。凈嚴法師是武昌佛學院第一屆畢業的學生,他是河南省唐河縣人,是推動中原佛教復興的大德之一。道源在開封的河南佛學院任教兩年,他曾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朝禮過普陀山九華兩大名山,二十四年,到上海圓明講堂,和蘇州靈岩山,先後親近圓瑛、印光兩位大師。

講經持戒


道源法師於一九三七年初春,自福州帶著學生到了北平。二月學院在凈蓮寺開課,慈舟法師開講《華嚴經》,道源法師也在學院任教。於慈舟法師出外弘化時,《華嚴經》課程由道源代座。慈舟法師一生是教在賢首,律持四分,行在凈土。道源法師也受慈老的影響,開始提倡“持戒念佛”,主張解行並重。一時之間,法界學院的學僧也都嚴持律儀,篤修凈土。自此以從,道源即以弘揚“持戒念佛”為終身職志。道源法師在學院授課年余,一九三八年秋,受到河北省房山縣智達和尚之請,出任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住持。在兜率寺期間,提倡結夏安居,為寺眾講習戒律,寺風丕振。一九四〇年,復應北平廣濟寺現明老和尚之請,任廣濟寺附設的“宏慈佛學院”主講。於此同時,又擔任翠峰寺“八敬學院”主講,和廣化寺佛學院教授。他同時在三所佛學院任教,凡所講學,皆以持戒念佛為主旨,三院學僧受他的影響,皆持過午不食戒,且半月誦戒,結夏安居。在北平數年,道譽遠播,四眾景仰。一九四三年,察哈爾省張垣市的賜兒山雲泉寺,原任住持越塵老和尚,將子孫廟改為十方道場,聘請道源出任第一任住持。以此因緣,道源法師離開了北平,去到塞北之地的張家口。察哈爾省佛教會改選,道源當選察哈爾省佛教分會的理事長。以後的數年間,他曾應五台山廣濟茅蓬壽冶老和尚的約請,朝禮五台,並在山上為廣濟茅蓬僧眾講比丘戒;又受天津佛教居士林之請,到天津居士林講《圓覺經》,繼而在天津大悲院講《地藏經》。一九四五年,日寇侵華八年戰爭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國土重光。一九四六年,道源應東北善信之請,到長春般若寺講《金剛經》,又在地藏庵講《地藏經》。一九四八年秋,華北內戰戰局激化,他應同參老友白聖法師函告,離開華北到了上海。在上海期間,駐錫靜安寺,為靜安佛學院授課。亦曾朝禮南海普陀山,在百子講堂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回到上海,未久時序進入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戰局緊張,上海進入備戰狀態,道源遂隨著白聖法師航海到了台灣。道源法師年已五十,在一般人說是已入老境,而道源法師抵台灣后,又開始了他四十年無間不懈的弘化生涯。

赴台傳法


道源法師抵達台北后,稍為安定下來,即開展了講經弘法的利生事業。一九四九年五月初,他在十普寺開講《八大人覺經》。五月底,到新竹青草湖靈隱寺,協助慈航法師解決大陸來台學僧的生活問題。數日之後,趕上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佛教教難”事件。道源法師適逢其會,也被警察局拘捕。“教難事件”很快得到解決,道源法師回到台北。九月間,他到中壢圓光寺講《金剛經》,十二月到基隆寶明寺講《金剛經》,同時打念佛七。翌年,他生了一場病。他本來身體單弱,這一次的病來勢兇猛,昏迷三日,幾至不起。幸而調護得宜,逐漸痊癒。出院後到基隆寶明寺靜養,以此因緣,得到寶明寺修果、仁光師徒之助,籌劃在八堵橋頭的正道山創建海會寺。以後三年之間,他一方面在十普寺講經,一方面忙於興建海會寺。一九五二年正月,海會寺大殿完工,他由十普寺移錫八堵的海會寺。一九五三年,海會寺添建觀音殿;一九五五年,增建“三學堂”。以後逐漸增建,以至規模完備。一九五二年,台南大仙寺傳戒──這是台灣光復后第一次傳戒,意義非常重大。所請的三師七證,皆是佛門大德,一時之選。道源法師在台灣光復后首次傳戒中,擔任教授阿闍黎。以後,在他有生之年,台灣傳過三十六次戒,除了白聖法師外,在戒壇上擔任三師和尚次數最多的,就是道源老法師,計算下來,他擔任過六次得戒和尚,兩次羯磨,兩次教授,一次尊證;傳在家菩薩戒,他擔任得戒和尚十二次。不過,到了老年之後,體力衰退,聽力和視力都有障礙的時候,參加傳戒,登壇說戒,反而成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一九六五年,道源法師當選佛教會理事長。在任期內,曾率團出席在印度召開的第七屆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也在台北召開世界佛教華僧大會。他率團赴印度開會時,曾朝禮聖跡,諸如鹿野苑(開會所在地)、菩提場、世尊涅槃處的沙羅樹、靈鷲山祇園精舍那爛陀寺尼連禪河恆河等處。返台後曾應圓融尼師之聘,擔任屏東東山寺佛學院院長,以此因緣,他常到屏東東山寺駐錫,為學僧授課。並以在屏東授課之便,到小琉球的靈山寺講經。一九七五年,道源法師年已七十六歲,為實現他培育僧材的夙願,不顧衰老,在海會寺創辦了“能仁佛學院”。首屆學僧四十餘人,包括國內及東南亞各地來的都有。他聘請戒德、真華、廣元、顯明等法師為教授,自己也親自授課。

弘法貢獻


道源法師一生,都是過著極其節儉的生活。道源法師八十歲以後,健康日益衰退。他本來有高度近視,晚年近視到一千多度,又患白內障,聽覺也日益遲鈍。日常行動出入,都需人扶持,一九八五年他已八十六歲,台北臨濟寺傳戒,聘他為教授和尚,他由人扶持參加。一九八八年春天,他因病住院,本來海會寺預定秋季傳戒,他在醫院中時時以海會寺傳戒之事為念,不幸這時他最倚重的弟子仁光比丘尼也住院病危。在仁光去世之前,他對仁光說:“惟一是今年傳戒不能圓滿!你不能看到戒場圓滿,我也不能看到戒場圓滿,這是我們的福報修得不夠。”仁光尼師於四月初往生。道源法師也於四月十六日舍報入寂,世壽八十八歲,僧臘六十八年。道源法師在台灣弘法垂四十年,所講過的經典,包括經、律、論有近三十部之多。其中包括《法華經》《楞嚴經》《大涅槃經》《圓覺經》《金剛經》《仁王護國經》《凈土三經》《賢首五教儀》《大乘起信論》《往生論》、律典,各種戒本等。其中有講過數次或十數次者。又主持佛七多次,莫不儘力講說。他所遺留的著作,除了流通最廣的《佛堂講話》一、二、三集合訂本外,尚有《阿彌陀經講錄》《金剛經講錄》等。道源法師雖然一生弘揚“持律念佛”,行在凈土,但他卻是臨濟宗的法嗣,因為他的剃度師隆品和尚,是臨濟宗“本覺昌隆,能仁聖果”中的隆字輩,道源法師是能字輩,所以名能信。此外,道源法師曾受法於鼓山湧泉寺復仁老和尚,故嗣曹洞宗法於壽昌下鼓山續派四十九世,法名騰欽。而道源法師的嗣法弟子,是後來月眉山靈泉寺的住持晴虛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