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秋瑾的結果 展開
秋瑾
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璇卿,號旦吾,東渡后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904年積極參與活動,演說革命和女權,開展婦女運動團隊,結秘密會創《白話報》,為民主革命與婦女解放起到先鋒作用。1905年負責浙江革命發展,為中國同盟會在浙省革命宣傳展開道路。1906年兩次大幅度擴充同盟會會員,此後不少成員成為同盟會中堅;承擔長江一帶起義籌備,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與添磚加瓦。1907年創辦《中國女報》,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總負責浙省各處起義工作,編復軍制,商定完成革命起義大業,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肩負重大要務。秋瑾是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人物關係
秋瑾,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市)。
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
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秋瑾父秋壽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單氏,為浙江蕭山望族之後。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秋瑾中性照
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經孫中山建議,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誌上發表了《演說的好
秋瑾紀念雕像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繫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后,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后,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
湖南雙峰縣女傑廣場秋瑾雕像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凌晨,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1904年積極參與活動,演說革命和女權,開展婦女運動團隊,結秘密會創《白話報》,為民主革命與婦女解放起到先鋒作用。
1905年負責浙江革命發展,為中國同盟會在浙省革命宣傳展開道路。
1906年兩次大幅度擴充同盟會會員,此後不少成員成為同盟會中堅;承擔長江一帶起義籌備,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與添磚加瓦。
1907年創辦《中國女報》,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總負責浙省各處起義工作,編復軍制,商定完成革命起義大業,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肩負重大要務。
作品 | 類型 |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 詩詞 |
《對酒》 | 詩詞 |
《滿江紅·小住京華》 | 詩詞 |
《感懷》 | 詩詞 |
《感時》 | 詩詞 |
《秋瑾詩詞》 | 詩詞 |
《秋女士遺稿》 | 小說 |
《秋女烈士遺稿》 | 小說 |
《精衛石》 | 小說 |
《秋瑾遺集》 | 文集 |
《秋瑾女俠遺集》 | 文集 |
《秋瑾史跡》 | 文集 |
《秋瑾集》 | 文集 |
《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中王沅德的岳父張翊六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
丈夫 | 王廷鈞 |
兒子 | 王沅德 |
女兒 | 王燦芝 |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秋瑾出生在福建雲霄,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地結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於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裡,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並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每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讚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
秋瑾坐姿照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後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衚衕。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後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衚衕居住,在這裡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廉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採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於1904年4月隻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秋瑾形象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裡,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後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後,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常衝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后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
1907年為了有力地宣傳婦女解放,發動婦女團結起來參加鬥爭,她決定創辦一份便於普通婦女閱讀的雜誌――《中國女報》,提出創辦的宗旨,是要“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
秋瑾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這兩期上發表了《中國女報發刊詞》、《敬告姊妹們》、《看護學教程》、《勉女權》等文章、詩作。她在《敬告姊妹們》一文中說:
秋瑾人物畫像
她痛心於當時廣大婦女尚不覺悟,希望婦女們不要安於命運,立志從經濟上獲得自立的能力,以擺脫奴隸地位,爭取女權。據說,許多婦女看到這些文章后,感動得流出眼淚,並開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視婦女們團結起來開展鬥爭,她努力創辦《中國女報》,要把它作為“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她還把爭取女權的解放與整個國家、民族的解放緊緊地聯結起來,號召婦女們在推翻清朝的鬥爭中與男子一起承擔責任。她在《勉女權歌》歌中寫道: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佔頭等。
願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中國女報》在該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后,因秋瑾忙於準備武裝起義,加之財資困難,不得不中輟。6月17日,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編輯好的第三期雜誌“約於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時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裝起義失敗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殺害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1歲。《中國女報》雖然僅出版兩期,卻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並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秋瑾墓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秋瑾紀念郵票
1958年浙江紹興人民委員會在秋瑾故居成立秋瑾紀念館,由何香凝親筆書寫“秋瑾故居”匾額。
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西湖畔重建秋瑾烈士墓,並用漢白玉大理石建立秋瑾雕像。各種紀念活動,尤其是政府支持或主辦的紀念活動。
紹興故居
浙江秋瑾故居是著名旅遊景點,位於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築。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
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裡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門廳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鬚眉的俠客仗義之氣。卧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卧室後壁有一夾牆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闢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雙峰故居
秋瑾之女王燦芝
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這座故居卻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全國婦聯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傑之鄉”。雙峰是名人故里、湘軍搖籃,尤其是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
湘潭故居
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於湘潭市雨湖區十八總由義巷4號。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鈞家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后經常往返於雙峰、湘潭。
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后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於大門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布。
株洲故居
株洲秋瑾故居位於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大沖村,正在進行修復完善。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秋瑾曾居住在位於今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產。
雲霄故居
漳州秋瑾故居位於漳州市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紫陽書院”左鄰的原“七先生祠”。
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攜眷出任雲霄撫民廳同知。
翌年(1879年)十月十一日,孫女秋瑾誕生於此。此官邸後作為奉祀薛凝度、章輔廷、倪惟欽等七先賢之祠,故稱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雲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按閩南人對“孩子”的讀音來取的。
1992年5月雲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秋瑾出生地”,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6年,“七先生祠”連同紫陽書院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紫陽書院作為秋瑾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秋瑾是華夏傑出先烈,民族英雄。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她與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與唐群英被後人譽為“辛亥革命的孿生女兒”,與唐群英、葛健豪譽為“瀟湘三女傑”,她們的女權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辛亥三傑”的多種說法之一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
“紹興三傑”為秋瑾、魯迅和周恩來。
孫中山:秋瑾為“最好的同志秋女俠”;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楹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紹興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於光復事業,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與徐錫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並稱,褒揚其革命功績。
孫中山為秋瑾題詞
郭沫若為《秋瑾史跡》作序,稱:“秋瑾烈士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她是一位先覺者,並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給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她在生前和死後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秋瑾不僅為民族解放運動,並為婦女解放運動,樹立了一個先覺者的典型。”
吳玉章題詞:“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宋慶齡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儔俠名。”
《南方報》稱:“學界中人以秋女士實為女學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譽卓著,咸皆慘惜。”
《時報》相繼發表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的來稿《秋女士傳》和《紀秋女士遺事》,認為秋瑾是一個如“俄之蘇菲亞、法之羅蘭夫人”一樣的女權革命者“。
《中華民國史》李新主編:“秋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犧牲的一位傑出的女英雄。”
楊碧玉著的《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從政治心理學的方向探討這樣幾個問題:“秋瑾為何成為清末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秋瑾採用什麼方法與態度以達到其提倡婦女運動的目標及革命的理想?秋瑾何以能為革命而從容就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具體探討,其對秋瑾歷史地位的基本評價是:秋瑾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鬥,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受的有代表性的觀點。
吳玉章:“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而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女權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徵性意義的標誌性歷史人物。
《秋瑾》連環畫
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的《葯》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寫出了第一個話劇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為《秋瑾傳》。
1940年“三八”婦女節時,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話劇《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國戲劇舞台更出現一陣“秋瑾熱”:北京京劇院二團的《風雨千秋》、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二團的《秋風秋雨》、浙江歌舞團的《秋瑾》、杭州話劇團的《秋瑾》江蘇省崑劇團的《鑒湖女俠》天津市京劇三團的《鑒湖女俠》、安徽蕪湖市梨黃戲劇團的《鑒湖碧血》等。
年份 | 劇名 | 演員 |
1953年 | 《秋瑾》(一名《碧血花》) | 李麗華飾秋瑾 |
1959年 | 《秋瑾》 | 袁雪芬飾秋瑾 |
1981年 | 《吾土吾民》 | 凌波飾秋謹 |
1983年 | 《秋瑾》 | 李秀明飾秋瑾 |
1984年 | 《秋瑾》 | 汪明荃飾秋瑾 |
1995年 | 《秋瑾》 | 王濱梅飾秋瑾 |
2010年 | 《辛亥革命》 | 蕭薔飾秋瑾 |
2011年 | 《秋瑾》 | 王濱梅飾秋瑾 |
2011年 | 《競雄女俠·秋瑾》 | 黃奕飾秋瑾 |
2011年 | 《辛亥革命》 | 寧靜飾秋瑾 |
秋瑾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