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肉粽的結果 展開

肉粽

端午節節日食俗

肉粽起源於福建泉州,閩南地區以及台灣東南亞的特色傳統美食,作為端午節節日食俗。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泉州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肉餡)五花肉600克
(肉餡)生抽適量
(肉餡)鹽適量
(肉餡)白糖適量
(肉餡)植物油適量
(肉餡)南乳2塊
糯米1250克
綠豆300克
眉豆400克
紅豆100克
適量
植物油適量
鹼水適量
(花菇餡)乾花菇20隻
(花菇餡)鹽適量
(花菇餡)植物油適量
粽子葉70片
干水草1小捆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放清水裡浸泡1小時后洗乾淨,然後水煮10分鐘,拿出來瀝水晾涼;水草浸泡1小時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五花肉洗凈切塊后腌制2小時以上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糯米和豆子分開洗凈,浸泡1-2小時,瀝干水分混合一起腌制30分鐘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干冬菇浸泡完全后切半,用油和鹽腌制半小時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長形粽子)取一大一小粽葉疊一起左手掌上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長形粽子)在粽葉中間加一勺糯米豆子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長形粽子)再放一塊五花肉和1-2塊香菇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長形粽子)最後放一勺糯米豆子,蓋住五花肉和香菇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長形粽子)左右兩邊的粽葉往中間疊,完全包住內餡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長形粽子)疊好后,剛好一個手掌(左手)可以握住,通過拉扯粽葉使其包的緊緊的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長形粽子)右手把前方的粽葉往底部收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長形粽子)然後把粽子掉個頭,沒折好的一頭向上,向下抖抖,使內餡往下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長形粽子)繼續右手把前方的粽葉往底部收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長形粽子)粽子的雛形就出來了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長形粽子)取一水草,在10-15cm處往回折一下,像一個不規則n形(看圖)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長形粽子)取水草長的一端開始繞,直至繞過整個粽子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長形粽子)收尾部分,將水草穿過洞洞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長形粽子)抓住水草的兩端,輕輕一拉,繩子就勒緊了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長形粽子)兩端往中間打個結
步驟二十
步驟二十
步驟二十
(長形粽子)粽子就可以提起來了,就算剛煮好的時候拿起來也不怕燙到
步驟二十一
步驟二十一
步驟二十一
(長形粽子)包好的就像這樣
步驟二十二
步驟二十二
步驟二十二
(三角形粽子)取一大一小粽葉疊一起
步驟二十三
步驟二十三
步驟二十三
(三角形粽子)從中間開始折出一個漏斗型,左手托著,粽葉短的那邊向著自己
步驟二十四
步驟二十四
步驟二十四
(三角形粽子)往裡加一勺糯米豆子
步驟二十五
步驟二十五
步驟二十五
(三角形粽子)再放一塊五花肉和1-2塊香菇
步驟二十六
步驟二十六
步驟二十六
(三角形粽子)最後放一勺糯米豆子,蓋住五花肉和香菇
步驟二十七
步驟二十七
步驟二十七
(三角形粽子)從靠近身體的那邊粽葉開始疊,往中間疊
步驟二十八
步驟二十八
步驟二十八
(三角形粽子)再到前面的粽葉往中間疊
步驟二十九
步驟二十九
步驟二十九
(三角形粽子)再到左邊的粽葉往中間疊
步驟三十
步驟三十
步驟三十
(三角形粽子)最後到右邊的粽葉往中間疊
步驟三十一
步驟三十一
步驟三十一
(三角形粽子)把多餘的不整齊的粽子葉剪掉
步驟三十二
步驟三十二
步驟三十二
(三角形粽子)取一水草,在10-15cm處往回折一下,像一個不規則n形(看圖)
步驟三十三
步驟三十三
步驟三十三
(三角形粽子)取水草長的一端開始繞,直至繞過整個粽子
步驟三十四
步驟三十四
步驟三十四
(三角形粽子)收尾部分,將水草穿過洞洞
步驟三十五
步驟三十五
步驟三十五
(三角形粽子)抓住水草的兩端,輕輕一拉,繩子就勒緊了
步驟三十六
步驟三十六
步驟三十六
(三角形粽子)兩端往中間打個結
步驟三十七
步驟三十七
步驟三十七
(三角形粽子)包好的就像這樣
步驟三十八
步驟三十八
步驟三十八
放大鍋里煮3小時,水差不多和粽子齊平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裡脊肉250g
糯米(圓粒)500g
粽葉一把
白糖1勺
味極鮮醬油2勺
黃豆醬油1勺
蚝油2勺
雞精適量
香油1勺
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食材。糯米要選擇圓粒的,因為圓粒糯米比長形糯米更有粘性也更糯,口感也更好。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裡脊肉洗凈切2立方厘米的小塊,一塊重約7-8克的樣子。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將切好的裡脊肉塊放進容器中,按自己的口味,放入味極鮮醬油、黃豆醬油、白糖、雞精、料酒、蚝油等,抓拌均勻腌至3-4個小時,或一晚上,讓肉入味兒。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糯米洗凈,用溫水浸泡3-4小時,米和水的比例為一比二。這樣泡出來的糯米,做成粽子有光澤,口感黏度適中,精而不爛。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將泡好的糯米瀝水,把腌鮮肉的湯汁倒進糯米中,拌勻。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在拌勻湯汁的糯米中再加入1勺香油。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把粽葉洗凈,用開水燙,不用煮哦,這樣的粽葉包出的粽子更清香。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取兩張泡好的粽葉,毛面相貼(用手能摸出來,一面光滑,一面微澀即為毛面),在葉尖三分之二的地方捲成60度左右的倒漏斗型,在卷好的漏斗內加三分之一的糯米,然後加肉。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在肉上面再加一層糯米,加糯米的量要留出距漏斗頂部葉邊1指寬的距離。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包成三角粽子。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用棉線繩將粽子五花大綁起來,我綁的實在是有點丑哈。但是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係。所以還是盡量多綁幾下,綁緊。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鍋內放能沒過粽子的水,大火煮開后,轉中火煮2個小時,再轉小火燜煮2小時。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瀝水撈出後放在篦子上晾一下,不燙手的時候就可以剝開來吃了。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成品。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美味的鮮肉粽。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材料:圓粒糯米1000克
糯米材料:醬油150克
糯米材料:鹽3克
糯米材料:蚝油50克
鮮肉材料:帶皮五花肉800克
糯米材料:涼水少許
鮮肉材料:醬油50克
鮮肉材料:生抽50克
鮮肉材料:蚝油30克
鮮肉材料:鹽2克
鮮肉材料:白糖10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圓粒糯米清洗乾淨,倒醬油、蚝油、鹽、少許涼水混合均勻;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泡2小時左右,讓湯汁能充分吸收到米粒中;中途可以翻拌幾次,利於米粒吸汁;醬油和蚝油的品牌及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用量可以自行調整;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泡2小時左右,讓湯汁能充分吸收到米粒中;中途可以翻拌幾次,利於米粒吸汁;醬油和蚝油的品牌及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用量可以自行調整;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我用的干粽子葉,清洗兩遍去掉浮塵,泡涼水中至少3小時,讓葉片吸足水,用起來更有彈性;帶皮五花肉切大塊,用醬油、生抽、蚝油、鹽、白糖,腌幾個小時入味,我的這個肉腌了一夜;小繩和剪刀準備好,再準備一個裝著涼水的水盆;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取兩片粽葉,首尾對壓著,將頭部硬梗及尾巴剪掉;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折成一個漏斗形;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看一下底部,不是漏著的,是被壓住的,這樣米才不會漏出來;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先放兩勺糯米,再放兩三塊肉,均勻鋪好;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上面再鋪一層糯米,用小勺按壓瓷實;拇指和食指捏住葉片上端,在兩側形成小耳朵;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葉子往下折,完全蓋住米粒,並用手捏成倒著的等腰三角形;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從側面看,第8步中所形成的小耳朵也被折起來了,這樣煮粽子時米粒不會跑出來;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五花大綁給它綁起來,成,不賴;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把包好的粽子放在涼水壓力煲膽中,用煲湯或者燉蹄筋的檔位就可以了,時間約1小時右;沒有壓力煲用電飯煲或者煮鍋也可以,只是時間要長一些;煮好的粽子可泡在水中,晾到溫熱時撈出。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鮮肉粽子,咸香軟糯吃不膩!

簡介


廣式肉粽
廣式肉粽
粽子是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

粽子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製作


方法

肉粽精選圖冊
肉粽精選圖冊
原料:豬前臀尖,糯米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樣子),醬油,鹽,白糖,雞精,料酒
1、準備工作:
粽葉:如果是新鮮的粽葉,將它洗凈,把根部(有兩個小尖尖)剪掉一點,煮開水,把粽葉放進去煮3、5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是乾的粽葉就先要泡一天,把粽葉泡軟,剪掉根部后和新鮮的一樣處理。
米:淘米要快,盡量不要讓米吃水。用蘿把米控干,稍微放一會兒(米里會吃進去一點水)。加醬油、鹽(醬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開,切成大約3到4cm見方的肉塊,肥瘦肉塊數的比例在1:2比較 合適。往肉里倒料酒、醬油、鹽和一點糖,雞精。酒多一點好吃,醬油少放一點。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說明味道已經完全吃到肉裡面去了。
2、包粽子的方法:
粽葉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葉徑區分,徑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包枕頭粽。用棉線或者草繩繫緊。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係。每個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3、煮粽子步驟:
一口大鍋,一定要夠深。把粽子放進去,加水,水要沒過粽子。大火煮開,再小火煮3個小時。一般再大的粽子用小火煮 2~3小時了。
注意:煮粽子中間千萬不要停火,一定要保持水大開。如果發現粽子淡了,可以在煮粽子的水裡加鹽和醬油,煮一段時間味道可以進去。

技巧

首先是原料選擇。該店挑選質地柔軟、光澤鮮亮的糯米,配料選用農家豬肉、大蝦仁、香菇、滷蛋、蓮子混合而成,就連棕葉,也必須經過高湯烹煮。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包括炒米、下料的時間都必須十分準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細火慢熬,肉粽就可上桌了。解開棕葉,金黃的多角形粽子透著光澤,一股自然清香撲鼻而來,使人頓時食慾大增。將它蘸上花生醬和蒜泥送入口中,粽香就隨熱氣瀰漫滿口,讓人回味無窮。

另一做法


主料:糯米
輔料:豬腿肉、粽葉
肉粽子
肉粽子
調料:料酒、老抽、姜、八角、桂皮
做法
1、蘆葉洗凈,放開水煮5分鐘,撈出。把肉洗凈切大塊,用 調料腌制一晚入味。
2、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2個鐘頭,瀝干,用鹽,糖,老抽等調料拌好。
3、包粽子。
4、粽子放高壓鍋,加8分滿的水,大火煮開,小火滾2.5--3個鐘頭。
營養價值
1、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性面色紅潤嬌艷。
2、糯米能幫助腸胃蠕動.改善胃腸下垂,並預防便秘,讓女性面色白凈健康。
3、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西施故里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糕點師用吊漿 技法,先用糯米製成水磨粉,然後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的特色是顏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地區分類


泉州

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嘗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后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干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原屬泉州府。燒肉粽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後者從1940年開始經營,肉粽生意興隆,許多食客寧願多跑路,也要光顧“好清香”。有些華僑和港客,吃過或者聽說“好清香”的肉粽,就用“紅漆籃”裝著,坐飛機帶到海外去,讓海外的親友共嘗唐山家鄉的佳點。肉粽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富有引人品嘗的吸引力。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稱燒肉粽,名符其實。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烹燒,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芫荽等,真是美味可口。

廣東

廣東肉粽稱為鹹肉粽,形狀有金字塔形、條形、三角錐形等,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綠豆,有的還會加入鹹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調配為餡,口味咸鮮香,風味更佳。從地域上分,廣東粽子又包括肇慶裹蒸粽、台山粽、東莞道滘粽、中山蘆兜粽、潮汕雙烹粽球、湛江蛤蔞粽。

浙江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栗子、蛋黃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后,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