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肉粽的結果 展開
- 端午節節日食俗
- 維和粽子
肉粽
端午節節日食俗
肉粽起源於福建泉州,閩南地區以及台灣東南亞的特色傳統美食,作為端午節節日食俗。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泉州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肉餡)五花肉 | 600克 |
(肉餡)生抽 | 適量 |
(肉餡)鹽 | 適量 |
(肉餡)白糖 | 適量 |
(肉餡)植物油 | 適量 |
(肉餡)南乳 | 2塊 |
糯米 | 1250克 |
綠豆 | 300克 |
眉豆 | 400克 |
紅豆 | 100克 |
鹽 | 適量 |
植物油 | 適量 |
鹼水 | 適量 |
(花菇餡)乾花菇 | 20隻 |
(花菇餡)鹽 | 適量 |
(花菇餡)植物油 | 適量 |
粽子葉 | 70片 |
干水草 | 1小捆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放清水裡浸泡1小時后洗乾淨,然後水煮10分鐘,拿出來瀝水晾涼;水草浸泡1小時 |
步驟二 | 步驟二 | 五花肉洗凈切塊后腌制2小時以上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糯米和豆子分開洗凈,浸泡1-2小時,瀝干水分混合一起腌制30分鐘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干冬菇浸泡完全后切半,用油和鹽腌制半小時 |
步驟五 | 步驟五 | (長形粽子)取一大一小粽葉疊一起左手掌上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長形粽子)在粽葉中間加一勺糯米豆子 |
步驟七 | 步驟七 | (長形粽子)再放一塊五花肉和1-2塊香菇 |
步驟八 | 步驟八 | (長形粽子)最後放一勺糯米豆子,蓋住五花肉和香菇 |
步驟九 | 步驟九 | (長形粽子)左右兩邊的粽葉往中間疊,完全包住內餡 |
步驟十 | 步驟十 | (長形粽子)疊好后,剛好一個手掌(左手)可以握住,通過拉扯粽葉使其包的緊緊的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長形粽子)右手把前方的粽葉往底部收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長形粽子)然後把粽子掉個頭,沒折好的一頭向上,向下抖抖,使內餡往下沉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長形粽子)繼續右手把前方的粽葉往底部收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長形粽子)粽子的雛形就出來了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長形粽子)取一水草,在10-15cm處往回折一下,像一個不規則n形(看圖) |
步驟十六 | 步驟十六 | (長形粽子)取水草長的一端開始繞,直至繞過整個粽子 |
步驟十七 | 步驟十七 | (長形粽子)收尾部分,將水草穿過洞洞 |
步驟十八 | 步驟十八 | (長形粽子)抓住水草的兩端,輕輕一拉,繩子就勒緊了 |
步驟十九 | 步驟十九 | (長形粽子)兩端往中間打個結 |
步驟二十 | 步驟二十 | (長形粽子)粽子就可以提起來了,就算剛煮好的時候拿起來也不怕燙到 |
步驟二十一 | 步驟二十一 | (長形粽子)包好的就像這樣 |
步驟二十二 | 步驟二十二 | (三角形粽子)取一大一小粽葉疊一起 |
步驟二十三 | 步驟二十三 | (三角形粽子)從中間開始折出一個漏斗型,左手托著,粽葉短的那邊向著自己 |
步驟二十四 | 步驟二十四 | (三角形粽子)往裡加一勺糯米豆子 |
步驟二十五 | 步驟二十五 | (三角形粽子)再放一塊五花肉和1-2塊香菇 |
步驟二十六 | 步驟二十六 | (三角形粽子)最後放一勺糯米豆子,蓋住五花肉和香菇 |
步驟二十七 | 步驟二十七 | (三角形粽子)從靠近身體的那邊粽葉開始疊,往中間疊 |
步驟二十八 | 步驟二十八 | (三角形粽子)再到前面的粽葉往中間疊 |
步驟二十九 | 步驟二十九 | (三角形粽子)再到左邊的粽葉往中間疊 |
步驟三十 | 步驟三十 | (三角形粽子)最後到右邊的粽葉往中間疊 |
步驟三十一 | 步驟三十一 | (三角形粽子)把多餘的不整齊的粽子葉剪掉 |
步驟三十二 | 步驟三十二 | (三角形粽子)取一水草,在10-15cm處往回折一下,像一個不規則n形(看圖) |
步驟三十三 | 步驟三十三 | (三角形粽子)取水草長的一端開始繞,直至繞過整個粽子 |
步驟三十四 | 步驟三十四 | (三角形粽子)收尾部分,將水草穿過洞洞 |
步驟三十五 | 步驟三十五 | (三角形粽子)抓住水草的兩端,輕輕一拉,繩子就勒緊了 |
步驟三十六 | 步驟三十六 | (三角形粽子)兩端往中間打個結 |
步驟三十七 | 步驟三十七 | (三角形粽子)包好的就像這樣 |
步驟三十八 | 步驟三十八 | 放大鍋里煮3小時,水差不多和粽子齊平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裡脊肉 | 250g |
糯米(圓粒) | 500g |
粽葉 | 一把 |
白糖 | 1勺 |
味極鮮醬油 | 2勺 |
黃豆醬油 | 1勺 |
蚝油 | 2勺 |
雞精 | 適量 |
香油 | 1勺 |
鹽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食材。糯米要選擇圓粒的,因為圓粒糯米比長形糯米更有粘性也更糯,口感也更好。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裡脊肉洗凈切2立方厘米的小塊,一塊重約7-8克的樣子。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將切好的裡脊肉塊放進容器中,按自己的口味,放入味極鮮醬油、黃豆醬油、白糖、雞精、料酒、蚝油等,抓拌均勻腌至3-4個小時,或一晚上,讓肉入味兒。 |
步驟四 | 步驟四 | 糯米洗凈,用溫水浸泡3-4小時,米和水的比例為一比二。這樣泡出來的糯米,做成粽子有光澤,口感黏度適中,精而不爛。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將泡好的糯米瀝水,把腌鮮肉的湯汁倒進糯米中,拌勻。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在拌勻湯汁的糯米中再加入1勺香油。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把粽葉洗凈,用開水燙,不用煮哦,這樣的粽葉包出的粽子更清香。 |
步驟八 | 步驟八 | 取兩張泡好的粽葉,毛面相貼(用手能摸出來,一面光滑,一面微澀即為毛面),在葉尖三分之二的地方捲成60度左右的倒漏斗型,在卷好的漏斗內加三分之一的糯米,然後加肉。 |
步驟九 | 步驟九 | 在肉上面再加一層糯米,加糯米的量要留出距漏斗頂部葉邊1指寬的距離。 |
步驟十 | 步驟十 | 包成三角粽子。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用棉線繩將粽子五花大綁起來,我綁的實在是有點丑哈。但是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係。所以還是盡量多綁幾下,綁緊。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鍋內放能沒過粽子的水,大火煮開后,轉中火煮2個小時,再轉小火燜煮2小時。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瀝水撈出後放在篦子上晾一下,不燙手的時候就可以剝開來吃了。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成品。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美味的鮮肉粽。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糯米材料:圓粒糯米 | 1000克 |
糯米材料:醬油 | 150克 |
糯米材料:鹽 | 3克 |
糯米材料:蚝油 | 50克 |
鮮肉材料:帶皮五花肉 | 800克 |
糯米材料:涼水 | 少許 |
鮮肉材料:醬油 | 50克 |
鮮肉材料:生抽 | 50克 |
鮮肉材料:蚝油 | 30克 |
鮮肉材料:鹽 | 2克 |
鮮肉材料:白糖 | 10克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圓粒糯米清洗乾淨,倒醬油、蚝油、鹽、少許涼水混合均勻;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泡2小時左右,讓湯汁能充分吸收到米粒中;中途可以翻拌幾次,利於米粒吸汁;醬油和蚝油的品牌及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用量可以自行調整;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泡2小時左右,讓湯汁能充分吸收到米粒中;中途可以翻拌幾次,利於米粒吸汁;醬油和蚝油的品牌及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用量可以自行調整;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我用的干粽子葉,清洗兩遍去掉浮塵,泡涼水中至少3小時,讓葉片吸足水,用起來更有彈性;帶皮五花肉切大塊,用醬油、生抽、蚝油、鹽、白糖,腌幾個小時入味,我的這個肉腌了一夜;小繩和剪刀準備好,再準備一個裝著涼水的水盆;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取兩片粽葉,首尾對壓著,將頭部硬梗及尾巴剪掉; |
步驟六 | 步驟六 | 折成一個漏斗形;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看一下底部,不是漏著的,是被壓住的,這樣米才不會漏出來; |
步驟八 | 步驟八 | 先放兩勺糯米,再放兩三塊肉,均勻鋪好; |
步驟九 | 步驟九 | 上面再鋪一層糯米,用小勺按壓瓷實;拇指和食指捏住葉片上端,在兩側形成小耳朵; |
步驟十 | 步驟十 | 葉子往下折,完全蓋住米粒,並用手捏成倒著的等腰三角形;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從側面看,第8步中所形成的小耳朵也被折起來了,這樣煮粽子時米粒不會跑出來;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五花大綁給它綁起來,成,不賴;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把包好的粽子放在涼水壓力煲膽中,用煲湯或者燉蹄筋的檔位就可以了,時間約1小時右;沒有壓力煲用電飯煲或者煮鍋也可以,只是時間要長一些;煮好的粽子可泡在水中,晾到溫熱時撈出。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鮮肉粽子,咸香軟糯吃不膩! |
廣式肉粽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肉粽精選圖冊
1、準備工作:
粽葉:如果是新鮮的粽葉,將它洗凈,把根部(有兩個小尖尖)剪掉一點,煮開水,把粽葉放進去煮3、5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是乾的粽葉就先要泡一天,把粽葉泡軟,剪掉根部后和新鮮的一樣處理。
米:淘米要快,盡量不要讓米吃水。用蘿把米控干,稍微放一會兒(米里會吃進去一點水)。加醬油、鹽(醬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開,切成大約3到4cm見方的肉塊,肥瘦肉塊數的比例在1:2比較 合適。往肉里倒料酒、醬油、鹽和一點糖,雞精。酒多一點好吃,醬油少放一點。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說明味道已經完全吃到肉裡面去了。
2、包粽子的方法:
粽葉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葉徑區分,徑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包枕頭粽。用棉線或者草繩繫緊。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係。每個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3、煮粽子步驟:
一口大鍋,一定要夠深。把粽子放進去,加水,水要沒過粽子。大火煮開,再小火煮3個小時。一般再大的粽子用小火煮 2~3小時了。
注意:煮粽子中間千萬不要停火,一定要保持水大開。如果發現粽子淡了,可以在煮粽子的水裡加鹽和醬油,煮一段時間味道可以進去。
首先是原料選擇。該店挑選質地柔軟、光澤鮮亮的糯米,配料選用農家豬肉、大蝦仁、香菇、滷蛋、蓮子混合而成,就連棕葉,也必須經過高湯烹煮。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包括炒米、下料的時間都必須十分準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細火慢熬,肉粽就可上桌了。解開棕葉,金黃的多角形粽子透著光澤,一股自然清香撲鼻而來,使人頓時食慾大增。將它蘸上花生醬和蒜泥送入口中,粽香就隨熱氣瀰漫滿口,讓人回味無窮。
主料:糯米
輔料:豬腿肉、粽葉
肉粽子
做法
1、蘆葉洗凈,放開水煮5分鐘,撈出。把肉洗凈切大塊,用 調料腌制一晚入味。
2、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2個鐘頭,瀝干,用鹽,糖,老抽等調料拌好。
3、包粽子。
4、粽子放高壓鍋,加8分滿的水,大火煮開,小火滾2.5--3個鐘頭。
營養價值
1、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性面色紅潤嬌艷。
2、糯米能幫助腸胃蠕動.改善胃腸下垂,並預防便秘,讓女性面色白凈健康。
3、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西施故里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糕點師用吊漿 技法,先用糯米製成水磨粉,然後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的特色是顏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嘗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后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干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原屬泉州府。燒肉粽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後者從1940年開始經營,肉粽生意興隆,許多食客寧願多跑路,也要光顧“好清香”。有些華僑和港客,吃過或者聽說“好清香”的肉粽,就用“紅漆籃”裝著,坐飛機帶到海外去,讓海外的親友共嘗唐山家鄉的佳點。肉粽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富有引人品嘗的吸引力。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稱燒肉粽,名符其實。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烹燒,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芫荽等,真是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