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車耳營村明照洞瑞雲庵內。塔建造年代不詳,據說建於明代,磚結構,平面六角形,七層,高約3米,密檐式實心塔。

正文


瑞雲庵塔須彌座上的第一層塔身,每面雕刻著一頭肥壯的綿羊,昂首環角、威武強悍,構圖十分别致。此塔建在拔地而起的巨石之巔,石下是陡峭的懸崖,石上寶塔猶如天外飛來,遊人到此,莫不擊掌叫絕。

簡介


瑞雲庵塔坐北朝南,傍臨深谷。山門用大塊花崗岩石砌築。山門右側兀出一天然巨石,名金剛石。石高約15米,向旁傾斜,懸出深谷之上。石上建有一座高約2米的六角七層密格式磚塔,塔基各角飾有磚雕獸頭。庵後為明照洞,藉助天然石洞開鑿而成。洞內復有小洞,小洞之內又復鑿小井。山門的匾額書“明照洞瑞雲庵”。山門右側鑿出一塊天然巨石,名曰金剛石。金剛石塔堪稱此處的奇觀。庵後有明照洞,是藉助天然石洞開鑿成的成。瑞雲庵的遺址以南,兩側深澗之間,此處地勢極為開闊,空地上長有一株高大的古銀杏樹,奇怪的是,它的根上又復生出了一棵新樹。空地上尚有殘碑斷碣隱沒於荒草之間,這裡就是妙覺寺的遺址。殘破的寺院山門、天王殿、方丈院等都還存在。由此向西,經過一條深澗,有幾處被當地老鄉俗稱為“石門”的遺跡,其實是遼代太監墓,現尚有墓塔一座。

設計風格


瑞雲庵塔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它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形與妙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瑞雲庵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後來都進行了重建。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座邊長17米,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座上為三層圓台,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糟朽。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塔內部有根立木,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約30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塔身正面的眼光門,周圍用鉗子土燒制的西番蓮花飾,中間為木質紅底金字的“時輪咒”,即所謂“十相自在圖”,系七個字組成,譯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據說這種文字圖案從明代開始由西藏傳入內地。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製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景區特點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瑞雲庵塔是北京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無愧於“九級雲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煙”的詩讚。

發展的歷史


瑞雲庵塔建成十多年後,由於驟雨損傷,尚衣監太監薛銘等人在暇日祭奠先師公等時,發現塔有漏縫,擔心日後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影響塔體堅固,產生了重修寶塔的想法,在延壽寺第二代主持圓月等人的請求下,薛銘和內外信官出資置灰添石,磚填砌實,重修此塔。該工程於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季秋(九月)完成。民國年間,該塔曾被重修。1959年,瑞雲庵塔的塔門有些磚被拆去,其它尚好;塔後有四個和尚塔,塔座為磚制,有雕花,其中一個塔前有螭首龜蚨碑。四個小和尚塔今已不存。1989年3月,海淀區人民政府撥款10萬元再次重修。1990年2月23日被公布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周圍的景觀


瑞雲庵塔周圍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等相繼落成。瑞雲庵內香火興盛,梵音繚繞,瑞象屢現。尤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為矚目的是青龍古寺,尊尊白玉佛像,莊嚴非凡;座座紅木佛龕,華貴增色。步入今日之青龍古寺,叩拜禮佛,誦經加持,朝鐘暮鼓,格外吉祥。萬千信眾,到了瑞雲庵,目睹佛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無不稱之為:‘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瑞雲庵北京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亦可謂北京最早開埠之地,是近代北京的起源地之一。它形成於唐代中期,后逐漸發展,至南宋達到了頂峰。后因河道淤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港口條件喪失,才漸趨衰落,衰變為一小集鎮。從現存史跡來看,瑞雲庵所在地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享有‘小杭州’之美稱。瑞雲庵周圍曾有過書法家米芾、藏書家庄肅、水利專家郟覃和畫家任仁發、政治家章質夫等當時各界名人的足跡,陸遊范仲淹蘇軾蘇轍兄弟、秦觀張先、趙孟俯等知名人物也曾在此駐足。這也是瑞雲庵在當代得以興旺發展的深厚的歷史積澱,造就了其‘海納百川、時尚風雅’的市鎮風格和文化淵源。青龍古寺繼觀音殿開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光之後,今年五月十二日,地藏殿舉行了隆重的開光慶典。期間,兩序大眾虔誠頂禮,誦經祈福,盛況空前。瑞雲庵塔的重建,還有宏大的願景:萬佛殿、大佛殿、祖師殿、山門牌樓等都將興建。待全部建成后,瑞雲庵將以宏大的規模、雄偉的寺宇及獨一無二的全寺白玉佛像和紅木佛龕而展現在世人面前!光雲法師熱忱地歡迎世界各國的有佛緣之士,共同來為盛世重建千年古剎——瑞雲庵塔添磚加瓦,建大功德,使福慧雙臻,無量無邊。光雲法師也熱忱地歡迎世界各地的四眾弟子、各界人士來瑞雲庵塔禮佛進香,旅遊觀光,共享青龍古寺‘日日佛光普照,時時佛號環繞’的莊嚴殊勝。有佛緣眾生,定能蒙佛力加倍、身心健康、六時吉祥、福祿綿長!北京內外貿易開始時,就在這裡交匯和集散。

旅遊價值


瑞雲庵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海淀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
瑞雲庵塔
瑞雲庵塔
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幽居寺塔,這裡山青水秀,勝跡如林。唐宋詩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處處顯出迷人神韻;幽居寺塔依山傍水:腳
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絕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著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的中江城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進入山門,寺內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條寬18米,長400米的仿古大街直達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條騰飛的金色巨龍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兩頭威猛的金色麒麟保護著巨大的金色法輪。法輪上方是斗大的“南無阿彌陀佛”八個紅色大字;法輪下方是釋海空上師篆寫的“如意輪金剛法祖庭”;法輪的左右各有兩個大字,一邊是“顯密”,一邊是“圓通”,標誌著該寺是一個顯密兼修的道場。照壁背面,中央有個特大的“福”字,到這裡的男女老少,總忘不了閉著眼去觸摸“福”字,都希望從此五福臨門。瑞雲庵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個花壇、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兩排茂盛的箭竹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兩邊,且配有兩頭兩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獅子,給人以特別莊重,特別清靜之感。登上十二級台階,兩邊石欄桿上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孩子們最喜歡小獅子口中的活寶,爭相玩弄,竟將其模得光滑溜圓。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嘆為觀止,天王殿內的佛像更讓你心潮澎湃。開懷大笑的彌勒佛,使你倍感親切;威武的韋馱菩薩會讓你肅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寶劍,有的擒地龍,有的抓銀鼠,一個個都腳踏妖魔鬼怪。此處佛像,無論比例、造型、無論色彩、神態,可謂巧奪天工,無可挑剔,你看后定會讚不絕口。

相關詞條


北京市、康熙、地震、佛教

參考資料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1-11/209581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