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1990年創建的現代化建築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亦稱“逸夫科學館”)創建於1990年。總建築面積3160平方米,是一座現代化建築。博物館分為中藥標本和中國醫學史兩部分,共約1500平方米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1500平方米的中藥標本展廳里匯聚著中藥的精華,從藥用植物的標本到中藥飲片,從藥材實物到丸散成藥,讓參觀者目不暇接。漫步在中國醫藥史的展廳里,會感悟到它的恢弘和深邃。也許漢代畫像石上扁鵲行醫圖帶有傳說的色彩,而歷代名醫塑像則切切實實象徵了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至於那些沙盤模型、仿宋針灸銅人、中醫白銅外科用具、少數民族醫藥器具。還有明朝出版的醫藥書籍,就實實在在證明了中醫中藥對這個民族的生息和崛起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站在寬敞的博物館大廳,會不知不覺融入那幅巨大的《燕山秋色圖》國畫中,去諦聽夏商周神草療醫時是如何診脈,去拜訪在碩果累累的杏林中小憩的董奉,去感受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的執著和艱辛,去把握《本草綱目》科學定義以外的厚重思想。當走出館藏珍品的海洋時,你也許已經知道,這裡已經藉助網路技術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中醫藥博物館,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移動滑鼠和敲擊鍵盤就會得到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數據,從而讓更多的人在觀賞和研究我國古代中醫藥文化遺存的同時而獲得助益。博物館人已將中醫藥科學融會在二十一世紀那種全新的陽光里,讓燦爛走遍世界。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展陳面積800平方米。展示內容以歷代醫藥學文物為主,採用文字、圖畫、圖表、模型等手段,再現中醫藥學的發展歷程。展覽分為醫藥學的起源、早期的醫藥衛生、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等10個部分。已展出醫藥文物、塑像、模型、繪畫、拓片、照片、醫藥用具、古醫書等1000餘件(種)。共收藏曆代醫史文物930餘件、古代線裝醫籍200餘種、中醫書刊6000餘冊。其中有扁鵲行醫圖(漢代畫像石)、歷代名醫塑像、沙盤模型、仿清光緒針灸銅人、中醫白銅外科用具、少數民族醫藥用具、明版醫藥書籍等。該展廳以教學為主要目的,每年定期安排中醫藥專業學生在展廳內上課,由博物館選派教師現場進行講解。並備有“中國醫學史”中、英文版影片、錄像帶、幻燈片及多種文版中醫參考書籍,供觀眾和來訪者選用。
前身為“中藥標本室”,主要為該校教學服務。展陳面積1500平方米,分為中藥綜合展廳、藥用植物標本室、中藥材標本室、中藥飲片與成藥陳列室、藥用動物展覽櫥窗5個部分。陳列常用中藥600餘種,收藏藥用植物3000餘種(1.2萬餘份)、中藥材標本2500種,各類中藥飲片2000餘種。中成藥千餘種、藥用動物剝製與浸制標本近200種及數百幅藥用植物彩色照片。
藏品數量6636件套。
麝香
靈芝
生長三至七年方能有效的“三七”草藥在靈芝旁邊的展櫃還展出了一種名為“三七”的藥物。據盧老師介紹,著名的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便是三七。三七看上去和廚房裡用的生薑差不多,坑坑窪窪,比不得靈芝那樣光鮮神秘,但是它對於止血療傷卻格外有效。關於這不起眼的“三七”,其名字也頗有來歷。
中國醫學史展廳收藏宏富,計有歷代醫史文物900餘件、古代線裝醫籍200餘種、中醫書刊6000餘冊。展覽廳以中國醫藥學的形成與發展為主線布展,共分為中國醫藥學的起源、醫藥學的新發展、中國醫藥學的新成就等十大部分。
中藥展廳以宏大的規模充分展示了中藥學體系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中藥綜合展廳;中藥材標本室等。現已收藏植物蠟葉標本3000種(12000份)、中藥材標本2500種、各類中藥飲片600餘種(1000左右)、中成藥千餘種、藥用動物剝製與浸制標本近200種及數百幅藥用植物彩色照片。
踏入博物館的三層中藥綜合展廳,首先看見的不是根鬚髮達的人蔘,也不是奇形怪狀的何首烏,而是製作精緻、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彷彿這不是中醫藥博物館,而是自然博物館。博物館盧老師告訴記者:“中藥的藥材來源分為: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大類。這些標本,只是直觀地說明動物作為中藥藥材來源的重要性。”
環視整個展廳,發現玻璃容器中的植物標本依然“秀色可餐”,紅花綠葉,在冬季的北京
仿宋針灸銅人
步入四層的醫史展廳,立刻會被門口復原的古代藥店所吸引,牌匾、櫃檯、桌椅,還有店門口掛著的兩串葯幌等等,格外精緻。醫史展廳用大量實物勾畫了中國從原始社會、夏商周直到近代民國時期,我國中醫藥發展的脈絡以及各時期突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算立於展廳中央的仿宋針灸銅人像。
這座銅像高一米八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記號,構造也別具匠心,由四個部件拼接而成,分散開來可以方便搬運,組裝之後立即渾然一體。據郗主任介紹,這是一具針灸銅人的複製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緒年間太醫院的銅人複製的。歷史上此具銅人曾經隨著國家的命運幾經輾轉,先後於1925年移交故宮博物院,1933年春又隨同第三批文物南遷,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據說這具銅人是仿製北宋著名醫家王惟一鑄造的天聖銅人,但世事滄桑,王惟一親手鑄造的兩具銅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紛飛的戰火中,最終不知去向。而針灸銅人像在古代被用作教學和考試。特別是到了考試時,先在銅人體表塗滿黃蠟,然後向其體內灌滿水。當學生刺中穴位時,水就會從穴位處流出;如果不中,針則刺不進去。這樣,老師就可以準確地測試出學生找穴位以及針刺的實際水平,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了。
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
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
朝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朝陽區市民學習基地
首都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成果基地
中藥飲片辨識實訓基地
地 址:北京北三環東路11號北京中醫藥大學內
乘車路線:乘13、62、119、300、302、367、407、117、406
地圖
特色:北京市高校中醫藥專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