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雕刻的結果 展開

雕刻

工藝技術

雕刻(carving),在雕塑中,是指把木材、石頭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預期的形狀皆可稱之為雕刻。服務於這一目的的工具有刀、鑿子、圓鑿、圓錐、扁斧和鎚子。在最常見的雕刻方法中,一隻手拿著鑿子,另一隻手拿木槌,然後用木槌將鑿子敲入木頭或石頭中。儘管一些金屬加工技術例如焊接和裝配,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逐漸變得重要,但是雕刻和制模仍是兩種主要的雕塑技法。一個雕刻完成的作品可以被稱為雕刻,但雕塑一詞通常被用來指具有嚴肅藝術意涵或美學意涵的作品。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義:在金屬、木材、石頭等上面刻出圖形、紋飾等

引證解釋

1.在木、石、骨、金屬上刻鏤。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湍水》:“說者言,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雕刻百工,鑪捶萬物。”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四·樊川集》:“予舊藏杜牧之 《樊川集》二十卷,后見 徐建庵 所藏 宋 版本,雕刻最精。”
2.指雕刻品。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園中菜花悉成荷華,仍各有一佛坐於花中,形如雕刻。”
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十三日》:“街頭充塞著洋貨,純粹的 印度 貨以手工品為多,象牙雕刻,沉香匣,漆花皮篋,觸目皆是。”
朱自清《歐遊雜記·威尼斯》:“未來派立體派的圖畫雕刻,都可見到。”
3.喻刻意修飾文辭。
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雕刻初誰料,纖毫欲自矜。”
金元好問《秦略》:“詩尚雕刻,而不欲見斧鑿痕。”
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李夢陽詩序》:“空同 五言古,宗法 陳思康樂,然過於雕刻,未極自然。”
4.猶砥礪。
《清史稿·禮志一》:“縱其間淳澆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隨時以樹之范。”

簡要概述


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各種雕塑工藝,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硯等,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牙雕、玉雕等工藝由於材料昂貴,做工又十分的精細,所以逐漸從實用品轉變為欣賞品,因此被人們稱為“特種工藝”,解放前,它僅是剝削階級手中的玩物。木雕、石雕、泥雕、麵塑等工藝,則大都流傳在民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所謂的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驚喜,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微雕施工面積極小,沒有相當高的書法功底和熟練運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難以完成的,且刻作時,要屏息靜氣,神思集中,一絲不苟.

微雕技法


微觀雕刻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總稱,是雕刻技法的一門獨立分支。常見的種類有微刻、微畫、微畫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中國微觀雕刻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篆刻邊款藝術是微刻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這方寸之中,用鐵筆題書作畫,寄託情趣,自娛自樂。及至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之後,壽山石的微刻藝術便開始出現。清初楊璇、周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薄意派”雕刻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畫刻上自己的姓名和製作年月,以後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
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放大鏡等先進科學儀器在微觀雕刻領域的運用,微觀雕刻藝術便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嶄新藝術。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來愈小,內容也愈來愈多。
20世紀80年代,所出現的微畫雕便是微觀雕刻藝術發展的一個方面,如初山微畫雕流派等等。微刻文字也越來越講究書法效果,受人注目的有“懷禪八大刻”等。
一時間“精微藝術”之花如燦爛群星在中國大地到處開放。
以郭月明老師為例,四川省屏山縣人。聯合國教科文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美術家藝術創作中心“終身名譽教授”,三希堂侯明明藝術館“副館長”,國際羲之書畫院“名譽院長”,攀枝花市硬筆書法協會會長、攀枝花市硬筆書法藝術學校常務副校長、硬筆書畫報常務副主編、中國詩酒聯誼會詩書畫院副院長。
懷禪微刻《增廣賢文》12.0×3.5×3.5cm
懷禪微刻《增廣賢文》12.0×3.5×3.5cm
郭月明從小喜好習書、繪畫、弄琴,對傳統民族文化有濃烈的興趣。 1966 年, 20 歲的郭月明,避開塵世的喧囂,開始沉醉於傳容文化藝術之中,系統地研習書法、繪畫、雕塑和篆刻技藝。他博採眾家之長,兼蓄各體之韻,從而形成自己“沉著鋼動,衣冠楚楚,森嚴之態,咄咄逼人”之風格。
1976 年,以其毛筆、鋼筆臨帖 10 年之功夫,轉攻微書、微雕、微刻,並經 16 年探索,將中國的氣功及中國繪畫、書法、刻字技藝熔於一爐,將微書、微雕、微刻集於一體,獨得“精微藝術”之神韻,首先在藝海中托起了“精微藝術”這朵充滿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1987 年,他的第一件硬筆書法作品微書小扇面,入選“中國首次赴日硬筆書法作品展”,后被日本書道收藏。
1989 年,他在 2.5 厘米乘 3 厘米的紙片上,用鋼筆寫下 6183 個漢字,打破了在紀念郵票( 2.8 厘米乘 3 厘米)的背面用鉛筆寫下 2000 多個字母,因而被稱為“世界微型書法大師”的匈牙利的埃曼·拉約浦的記錄。這幅作品,在十倍以上的放大鏡下,字距、行距分明,字體蒼勁清晰。
懷禪微刻《道德經》12.0×3.5×3.5cm
懷禪微刻《道德經》12.0×3.5×3.5cm
我們的老師認為:精微藝術貴在精微,也難在精微,因為它不僅術其微小,還必須在微小之中再現藝術神采、韻味。每一件精微藝術品,無不是成功於所實的基本功之上,同時,又綴滿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們新一代的微觀雕刻藝人能學有所成,卻不奢望藝術上的投機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們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會的承認,他恥於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盜名。時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斗室中埋頭磨礪,不知晨昏,也屋所謂冬夏;在精微藝術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問收穫,也屋所謂個人名利。淡泊寧靜,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這就是中國微雕藝人學藝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般來講,搞木雕的人,除執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長的刀法,初學者只要熟悉平刀、圓刀二種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先強調一下執刀姿勢的重要性,其正確與否不僅影響雕刻操作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引起安全方面的問題。那麼,在大量切削木料的粗坯階段,我們主要是用敲錘配合刀具進行工作,執刀姿勢呈握拳狀,當雕刻向外推進或深挖時,可作拳心向下狀;當雕刻向內推進時可作拳心向上狀,當雕刻輪廓欲切斷木紋絲縷時又可作拳心向內或向外狀,三種方法靈活掌握。如刀具刻入過深,切勿搖動刀柄急以抽出,否則會引起鋒口開裂或剝落,應使用另一刀具並輕微削去該刀具周圍的木料,直至其可搖動為止。在雕刻進行到細坯和修光階段,我們主要運用刀具從事刻削工作,一種是雙手握捏刀具,如:右手握緊刀柄上端,左手捏住刀桿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進。另一種是右手執刀呈握筆狀,但要將無名指和小指緊抵在雕刻物上向前運刀,以控制尖刀。要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件圓雕時,握住作品的左手應放在右手的後下方,作品一端可頂靠在工作台上;做浮雕時,為了按住木板,左手應遠離右手的刀具,或者放在右手的後方。溫州那邊的黃楊木雕,因木質堅硬,人們時常要用肩胛來抵住刀柄向前運刀。對付木質細軟的,可用右手掌心輕拍刀具即足以削去少量木料。
平刀塊面法: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大塊面的切削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其產生粗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運刀必須穩、准、狠,要肯定有力、刀刀相符、爽氣不膩,要使每一刀都說明問題並達到作品的最後效果。平刀塊面法的運用過程實際上也是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形體概括各種複雜形體的造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將每一個形體、每一塊骨路,肌肉減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因此,要求作者有紮實的造型基本功和慨括自然形體的能力。平刀塊面法可以結合一些圓刀貫穿於雕刻的全部過程以形成最後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運用在雕刻的初級階段作大形處理,然後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圓的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琢法與排列法:由於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比較含糊,產生的凹凸感又比較清晰,所以很適合探索表現各種物體的質感和肌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處理,俗稱“麻底子”,也是一種極好的起襯托作用的表現手法。
圓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規則的凹凸形成體積,並在表面造成自然、渾厚、拙樸的美感。倘若與平刀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光滑細膩,如人的皮膚;一方面是粗糙毛澀,如人的髮鬢、衣飾等,那麼兩者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使作品產生豐富有趣的表現力。圓刀排列法與雕琢法的意義相同,只是作者要有意識的排列刀法,使其產生一定的裝飾性和肌理效果。

基本要領


工藝介紹

雕刻作品(好年頭)
雕刻作品(好年頭)
鑿粗坯:粗坯 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中的造型細節,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鑿粗坯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后,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上到下,就是從頭部開始做到腳跟;從前至后,就是先鑿前身,再鑿後背;由表及裡,就是從木料表面開始,一層層向內剝進;由淺入深,就是先鑿好淺的地方,再鑿深的地方。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的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難復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
掘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然後將人物等具體形態及五官、四肢、服飾、道具等逐步落實並形成,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己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掘細坯中的鏤空技巧,要求以縱纖維組合鏤空,鏤去多餘的部分。要運用帶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斷的部位留下一小塊料使其與臨近的部位牽附,待作品完成後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牽附之筋去掉。
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是圓轉,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細微末節及其質感表現出來。
打磨:根據有些作品需要,將白坯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成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覆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刻毛髮、飾紋:用三角刀刻畫毛髮、飾紋,要求運刀爽快、肯定,粗細均勻,一絲不苟。
著色上光:著色不僅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加強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著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木紋的美。色澤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上光的目的是滋潤木質,使作品錦上生輝,同時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長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勻滲透,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底座不僅是主體的依託,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狀尺度要與作品的內容形式相輔相成。充滿曲線與生動活潑的作品,可借簡潔樸素的底座襯托,而造型簡潔或肅穆的作品則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飾。總之要注意互相之間的比例協調,注意色調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賓奪主。

曲陽石雕

曲陽是中國雕刻之鄉,曲陽城南山石質純凈、堅韌潤滑、品位絕奇,其多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朧的粗框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菩薩觀音、力士天女、龍鳳獅獸為其藝術典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用牙、木雕精巧易透的手法豐富了石雕造型技藝,開創了小件精品的製作,拓展了石雕創意的廣闊天地,使曲陽石雕成為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據了解,曲陽縣大大小小的石雕廠有2300多家,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數億元。
關於石雕藝術的起源,曲陽當地有個很盛行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隱居黃山,把《雕刻天書》傳給了兩位曲陽弟子,從此曲陽人便學會了雕刻。
曲陽石雕迄今為止已歷經兩千年的發展歷程,曲陽雕刻藝人輩出,雕刻藝術不斷創造中國乃至世界輝煌。元代雕刻藝人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嘆為“絕藝”。清末曲陽雕刻藝人的作品“仙鶴”“干支梅”在巴拿巴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銀獎,自此有了“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之說。新中國成立后,曲陽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天安門修復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興建,曲陽雕刻馳名國內外。

易縣石雕

易水硯又稱易水古硯,是漢族傳統名硯。產於河北易州(今易縣),故名。相傳始於唐代。硯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點綴有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雕山的硯台精美古樸,保潮耐固,易於發墨,宜書宜畫,書寫流利。易硯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硯石,刀法精湛。千百年來,易硯以其悠久的歷史、天賦的優等石料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在中國博深精美的硯文化藝術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易水硯”是易硯的傑出代表和當家品牌。
易水硯石料是名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質優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點綴著天然的黃色、白色、綠色等顏色的斑點、紋理,質地細密柔膩,堅韌皆備,硬度適中,渾然天成。所制硯台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了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記載:“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
易水硯因取石於易水河畔的鐘南山的古黃伯陽洞而得名,而易水之名,則源於約5000年前居住在河兩岸的商族有易氏部落。《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仆"字即"卜",意為占卜。古時占卜用龜甲和牛胛骨作工具,上面刻上文字叫"甲骨文",殷商民族和有易氏部落善占卜,用於占卜用的牛叫仆牛。由此可見,有易氏之易字應源於《易經》的易字。易水河靜水流深,水質清澈,與兩岸之秀山合抱有情,"萬年龍虎抱,夜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的"風水寶地"清西陵就建於易水河北岸的雲蒙山下,故知,易水硯產於易水河畔,從"根"上便秉承了天地之靈氣,作為吉祥用品及風水鎮物更是平添了一份神力。
易水硯的雕刻師使用鑽、刀、鏟、鋸等工具,依料定型,因石構圖,根據硯璞石質,去粗存精,因材施技,採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鏤雕、陰陽雕等技法製作完成。易水硯硯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膽,對巧妙利用天然石眼、石膽,活靈活現地表現花鳥魚蟲、自然風物、亭台樓閣和歷史人物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易水硯設計也就成為表達藝術靈性的重要環節,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給予厚重的石料以鮮活生命和靈魂的偉大創造。

東陽木雕

因產於浙江省東陽縣而得名。約始於北宋,有1000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乾隆年間,東陽木雕已聞名全國。東陽木雕以浮雕技法為主,它既是欣賞品,又是實用品。它的藝術風格獨特,在設計上,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鳥瞰式透視的構圖,並且講究布局豐滿,散而不松,多而不亂,保留平面,不傷整料,突出主題,表現情節。各類傢具,雕刻精細,裝飾部位適當,圖案協調,線條流暢,刀法清晰。在木雕掛屏上,他們往往運用多情節、多層次的傳統手法,構圖飽滿,安排恰當,裝飾性強,形象生動,而且突出主要人物和情節。
東陽縣著名的明代建築“肅雍堂”建築上的木雕極為壯麗,它已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為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製作的“釋伽牟尼大佛”高19米,2噸多重的琉璃燈、香案桌及其他佛具,雄偉壯觀。1958年,為中國駐蘇聯大使館製作了長80多米的建築裝飾,富有很強的裝飾效果,為建築增色不少。1981年又為新加坡“董宮大廈”製作了14條大型條屏、60多塊掛屏以及插屏75件,富麗輝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董宮大廈”的開幕典禮上,聲稱這是“新加坡最完美的建築裝飾”。著名的工藝美術家樓水明,早年在香港從事東陽木雕,他的作品在東南亞國家享有一定的聲望。他把傳統的東陽木雕和現代的西式傢具完美地結合起來,設計的傢具暢銷國際市場。東陽木雕已有2700多個花色品種,在外貿出口方面很受歡迎。

黃楊木雕

浙江是中國黃楊木雕的傳統產區,主要分佈在樂清縣,已有約150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民間鬧元宵時盛行的“龍燈會”,是在木雕龍燈骨架上裝飾木雕小佛像。到了清末著名黃楊木雕藝術家朱子常經過創新,使黃楊木雕從民間龍燈的附屬裝飾發展成藝術欣賞品。
黃楊木生長緩慢,有“千年矮”之稱,它質地堅細,色黃而溫潤,很像象牙,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色澤就會慢慢變深,古樸而美觀。它以小型、精巧、細膩為特色,在表現技法上除了圓雕、鏤雕、深淺浮雕外,還有鑲嵌等手法。
浙江黃楊木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僅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的風貌,而且還有歷史題材、民間故事,湧現出不少優秀的作品。著名藝人王鳳之作品“蘇武牧羊”講的是,公元前100年匈奴被打敗后,一方面假惺惺地派使者求和,又另一方面等待再度進犯中原的時機。為了答覆匈奴的表示,漢武帝派中郎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匈奴的首領單於用盡了威脅利誘想勸蘇武背叛朝廷,投降匈奴。但他寧死不屈,單於惱羞成怒,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蘇武歷盡了無數的磨難,到公元前85年,才被漢朝的使者救出來。他出使時才40歲,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回到長安那天,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瞧著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手中仍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感動的,都說他是一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這一優秀黃楊木雕作品再現了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1954年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得好評,還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1957年他的作品“巡邏”被北京軍事博物館選入建軍30周年展覽。1959年他的大型木雕作品“畢升”在北京歷史博物館長期展出。溫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著名藝人葉潤周,出身於祖傳四代的黃楊木雕世家,功底深厚,並擅長鏤雕技藝。他在繼承傳統和創新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的代表作有“飼養員”、“天女散花”、“皆大歡喜”等,其中有的榮獲浙江省創作一等獎,有的作為國家級禮品,還有的出國展覽。今天黃楊木雕已行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福建木雕

主要產於福建的莆田、泉州等地,始於明末清初。最初只是建築、傢具上的裝飾和寺廟佛像雕刻,後來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木雕行業。福建木雕原料主要是龍眼木,它生長在閩南一帶,質脆纖維細密,便於雕刻。雕好后,磨光漂凈,涼干后,再把它染成龍眼核、荔枝核、桔柚黃、古銅等色,然後再罩上一層漆,待漆干后,再上蠟,使之色澤光潤。動物題材的作品中,還用骨製成牙齒,用玻璃製成眼睛,鑲嵌在動物身上,使之更加生動。
歷史上福建木雕主要有3個不同的流派:①以陳天賜為代表的大坂村派。他主要雕一些彌勒佛、觀音、十八羅漢、八仙等宗教人物,後期又有一些天仙仕女、獸類等。所用材料除了龍眼木、黃楊木外,還用象牙、牛角、竹根、紫檀等。②以柳慶元為代表的象園村派。他們擅長雕刻草蟲、花卉、果盤木雕等作品,玲瓏而生動。如作品:“划龍舟”、“踏水車”等。③以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鄉派,又稱漆器派。擅長雕刻圖案花紋以及和漆器相結合的浮雕花鳥作品。

潮州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早在明清兩代,就已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無論是從建築上的雕樑畫棟,還是那朝拜祖宗的屏風神龕、饌盒、香爐罩,以及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床榻、櫥櫃、燭台、筆筒等,無不飾以金漆木雕。
它是選用優質的樟木,先鑿粗坯,然後再精雕細刻。再經磨光,最後貼上金箔,它呈現出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在題材上,大多選用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地方戲劇等。在構圖上,飽滿、布局勻稱,常常帶有連續性,並以“之”字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在技法上,有浮雕、拉花鏤雕、多層雕、圓雕等。並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在建築上的雕刻比較粗獷,刀法簡練,注重動態。如人物的五官則鼻高、眼深、嘴尖,放在高處,仰首望去,使它恰到好處。常使用的茶櫥,或供祭品的饌盒、香爐罩等雕刻得精緻入微,便於細心觀賞。
解放后,著名藝人張鑒軒的“餐籠”雕刻精巧生動,富有生活的情趣,曾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銀質獎。潮陽縣工藝師葉錫永的作品“飛奪滬定橋”是一件對現代題材大膽嘗試的新作。他把鐵索橋的橋鏈一環扣一環精雕細刻成活動的鏈條,更襯託了作品的主題。汕頭工藝師張維懷為廣州東方賓館設計的大型木雕裝飾“大觀園”,長14米,高49米。畫面共容納了13座亭台樓閣,100多個人物,姿態各異,布局勻稱,徑路通透,疏密均勻,金碧輝煌,遠觀有氣勢,近觀精美細緻,為飯店增光不少。工藝品,銷往港澳地區和東南亞、歐美各國。

蘇州雕刻

蘇州雕刻主要包括紅木小件、牙雕、黃楊木雕、竹雕、刻硯、印章獸紐等,聞名於全國。
黃楊木雕“荷葉擱筆”藏在上海博物館中,它是利用天然形狀的樹樁雕刻而成,幾個面都是以紅木鑲拼,組成荷葉的葉脈。荷葉的邊緣翻卷向上,並點綴著幾隻小青蛙,整個造型生動美觀。特別是每塊葉紋鑲嵌的榫頭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絲毫的破綻。

湖北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是中國木雕工藝中具有獨特民間風格的傳統工藝品,造型優美,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和強烈的裝飾趣味。湖北地處祖國的腹地,江河湖泊密布,水路四通八達,從長江上游到下游,給船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它的創作主要取材於中國古今內河和沿海的民間木帆船,古代的漕船、畫舫以及龍舟、鳳舟、民間燈會上的綵船,還有遊船、客貨船等,種類繁多,反映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木船的不同特點。在雕刻的技法上,湖北木雕船注重花紋裝飾、鏤空鎪花和精工制模。鏤空鎪花的技藝難度很大,花紋要求清晰、勻稱而纖細。而花窗、門格、亭閣、欄桿等都無不精細雕刻,不差絲毫。制模的技藝也有它獨到之處,它根據每件產品的不同造型,設計出了各種不同結構,零部件在技術上要求方圓規矩,銜拉無縫,拆卸自如,工藝和結構都極為嚴謹。今天的湖北木雕船,還遠涉重洋,出口到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曲阜楷木雕刻

它產于山東曲阜縣,約創始於漢代孔子的九世孫孔騰。它取材於曲阜孔林中所特有的楷木,主要品種有龍頭手杖、人物、花卉等。當時作為孔子生辰祭日時贈送的禮品。解放后,孔子後裔孔憲斌繼承了其祖傳的技藝。今天楷木雕刻,已成為曲阜的主要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玉雕


玉雕《龍圖掛件》
玉雕《龍圖掛件》
玉石質地堅硬,色澤溫潤,中國的漢字“瑩”、“寶”等字都是與玉分不開的,可見它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材料。玉雕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壁、璜、墜、珠等玉製品。中國出產玉石的品種主要有,新疆的白玉,雲南的翡翠,東北的瑪瑙岫玉,海南的水晶,湖北的松石,台灣、南海的珊瑚,河南的密玉等。以及發現的一些新的玉石,如北京的粉翠,杭州的昌化石以及時下價值迅速高漲的玉髓,代表品種有冰彩玉髓和金水菩提等。
玉的硬度很高,難以用刀刻,所謂玉雕,實際上是通過琢、磨、碾、鑽等工藝手法來完成的。一件精美的玉雕,不知要付出多少藝人們的勞動。
玉雕的高度技巧,主要表現在“套裁”和“巧色”上。套裁就是在設計時,充分利用刻制器物的下角料,再刻成器物的部件,如在玉瓶上,一對對連環相套的鏈條,長短相稱,大小一致,而又與器物連結成一個整體。其實這個鏈條的玉材,是從瓶腹內挖出來的。巧色就是巧妙的利用玉石不同的色澤、紋理、形狀去因材施藝。整個製作的過程,也就是設計的過程。中國玉雕的精美,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卓越的技藝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玉器雕琢的構思和設計
玉雕要追求藝術美,就要了解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的正確含義。這裡講的山川之精英,是指雕琢玉器玉料的顏色要美麗,質地要溫潤,雕琢玉器是採用的軟玉還是硬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玉石,要選好的玉料,還要設計適合各種玉料的雕琢題材;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觀和雕琢要精湛,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渚因素。由於歷代玉村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現代玉雕也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這是玉雕人員必須注意的。多少年來許多中國玉雕作品超凡脫俗給人們帶來意境之美讓人無限遇想和感嘆不已。中國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產品是世界雕塑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宗教觀念、美學思想等豐富的內容。
細雕在玉雕工藝中就是對粗雕的玉器進行精細修飾是使玉雕作品進一步完美和增添神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玉器的許多細部進行雕琢,例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服飾花紋;獸鳥的眼睛、毛髮、爪尖、嘴時;花草的莖、葉等最能顯現神韻的部位進行逼真的刻劃。
玉器雕琢追求逼真傳神和適度誇張,然而要使玉雕作品傳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可以說每一塊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天才的藝術家才能發現其中奧妙,寸能根據自己長期的藝術實踐,將自己內在的意與境和玉石本身的意與境相結合,從而用自己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在脫琢的玉器中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具體的可以供人們欣賞的藝術珍品。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壞,主要看其是否有意境,雕琢是否精湛,顏色是否用得悄,題材是否恰當造型是否完美;要從玉雕作品的玉質、色彩、題材、造型等方面來判斷其藝術價值。
總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藝術品,它的美,或在於形態,或在於色彩,或在於意境,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而意境是對玉器整體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雕琢玉器設計和構思在先,要以噗玉為基準,“量科取村”、”因材施藝”是玉雕的基本要求。玉雕審玉是關鍵。器創作要有意境,玉器形態要逼真寫實才能出玉器精品。

象牙雕刻


中國名的牙雕工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發現了有
簡單的牙雕製品。商代整隻的刻花象牙,唐代的“撥鏤”牙尺都已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中國的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極富有裝飾性。各地的牙色的風格,也都不一樣。

北京牙雕

象牙雕塑“成昆鐵路”
象牙雕塑“成昆鐵路”
北京的牙雕,在清末年間已在民間逐步發展起來了。它以人物圓雕見長,有的作品還要施以彩繪。主要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平刻、鏤雕等。主要品種有:人物、花卉、亭台樓閣、器皿、實用品等。著名工藝美術家楊士惠對北京牙雕的發展和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作品“簪花仕女”姿態優美,服飾豐富,衣紋飄逸,人物表情細微,風度嫻雅。人物的造型,整體而富於裝飾性。乳白色的象牙,光潔照人,給人以美的享受。1974年北京大型牙雕“成昆鐵路”高110公分,長150公分,重300市斤。高山峻岭,茂密的叢林,被微縮在近在咫尺在眼前,細膩地表現了成昆鐵路盤繞在崇山峻岭中的宏偉景觀,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是中國贈送給聯合國的珍貴禮品,至今仍陳列在聯合國總部大廈的休息廳中。

天津牙雕

天津牙雕主要是解放后發展起來的,在短期內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鍾馗嫁妹”,是天津特種工藝品廠創作的,在1981年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中榮獲銀杯獎。作品共塑造了鍾馗、他妹妹鍾媚兒和10個小鬼共12個人物,形象生動傳神。鍾馗騎著毛驢,身穿大袍,氣勢威嚴、豪放。而坐在彩轎里的鐘媚兒則妖媚、含羞,雙目窺視著鍾馗,若有所思。10個小鬼們,面目丑而不惡,形態各異,笑容可掬。陪襯的景物是,一輪明月掛在雲端,給深夜中行走的隊伍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小鬼們打著殘燈和用兩根竹竿接起來的破傘,穿著露出腳趾的破靴,又增添了幾分幽默感。特別精彩的是,一個跪著的小鬼,仰面向上,手中拿著一個放大鏡和一本打開的書,通過放大鏡可以看到,在僅1平方厘米的書上,竟然鐫刻著明代《天下樂》中有關記載鍾馗嫁妹的全文共200多字。

廣州牙雕

據歷史記載,早在秦代,就已有象牙製成的武器。廣州牙雕以玲瓏剔透的鏤雕技法而聞名,其中象牙球最為聞名,它是由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雕鏤成層層套疊的薄球殼,並且層層都能轉動自如,再加上各層球殼上鏤空的圖案精緻美麗,交錯隱現,互相映襯,以它的奇巧而引人入勝。解放后象牙球不僅在鏤空層次上攀登了新的高峰,在造型上也不斷創新,過去的象牙球一般都是由一節節鑲嵌的球柱來支持球體,較為簡單。50年代后,改進為有一定景物和故事情節的題材,使它與圓型牙球互相配合,取得了更完美的藝術效果。象牙球作品“舉杯邀明月”表現的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月下,舉杯暢飲,併流露出對故鄉無限的懷念之情。隨著詩人的視線,人們看到了那被九霄雲彩托起的一輪滿月,月宮的嫦娥正在翩翩起舞,使人有親臨仙境中之感,充滿了神奇感和詩情畫意。
翁榮標是象牙球創始人、清代著名藝人翁正章的第4代傳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1978年他已經把鏤雕層次提高為45層,從此超過了由他父親翁昭所創下的最高紀錄28層,被輕工業部授以“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
老藝人馮公俠曾在一顆米粒般大小的象牙上淺刻出孫中山的遺囑,共計154個字,而轟動海內外。他的兒子馮少俠的技藝更加精湛,能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淺刻出著名詩人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全文,共計551個字,令人讚嘆不已。

現代工藝


傳統雕刻即以手工的方式運用刀、斧等工具在木材、石材等基料上進行藝術創作。現代雕刻根據工具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化學蝕刻、電蝕刻、手工雕刻、激光雕刻、標記雕刻、機械雕刻、輥模雕刻等。
什麼是激光雕刻?
使用激光雕刻和切割,過程非常簡單,如同使用電腦和印表機在紙張上列印。您可以在Win98/Win2000/WinXP環境下利用多種圖形處理軟體,如CorelDraw等進行設計,掃描的圖形,矢量化的圖文及多種CAD文件都可輕鬆地“列印”到雕刻機中。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列印將墨粉塗到紙張上,而激光雕刻是將激光射到木製品、亞克粒、塑料板、金屬板、石材等幾乎所有的材料之上。
點陣雕刻:點陣雕刻酷似高清晰度的點陣列印。激光頭左右擺動,每次雕刻出一條由一系列點組成的一條線,然後激光頭同時上下移動雕刻出多條線,最後構成整版的圖象或文字。掃描的圖形,文字及矢量化圖文都可使用點陣雕刻。
矢量切割 與點陣雕刻不同,矢量切割是在圖文的外輪廓線上進行。我們通常使用此模式在木材、亞克粒、紙張等材料上進行穿透切割,也可在多種材料表面進行打標操作。
雕刻速度:雕刻速度指的是激光頭移動的速度,通常用IPS(英寸/秒)表示,高速度帶來高的生產效率。速度也用於控制切割的深度,對於特定的激光強度,速度越慢,切割或雕刻的深度就越大。您可利用雕刻機面板調節速度,也可利用計算機的列印驅動程序來調節。在1%到100%的範圍內,調整幅度是1%。
雕刻強度:雕刻強度指射到於材料表面激光的強度。對於特定的雕刻速度,強度越大,切割或雕刻的深度就越大。您可利用雕刻機面板調節強度,強度越大,相當於速度也越大。切割的深度也越深
光斑大小:激光束光斑大小可利用不同焦距的透鏡進行調節。小光斑的透鏡用於高解析度的雕刻。大光斑的透鏡用於較低解析度的雕刻,但對於矢量切割,它是最佳的選擇。新設備的標準配置是 2.0英寸的透鏡。其光斑大小處於中間,適用於各種場合。
可雕刻材料:木製品、有機玻璃、金屬板、玻璃、石材、水晶、可麗耐、紙張、雙色板、氧化鋁、皮革、樹脂、噴塑金屬。
什麼是打號?
打號即利用打號機在特定材料上列印特殊用途的字元。
打號機全稱是線號印字機,又稱線號印表機,簡稱線號機、打號機。它可在PVC套管、熱縮管、不幹膠標籤等材料上列印字元,一般用於電控、配電設備二次線標識,是電控、配電設備及綜合布線工程配線標識的專用設備,可滿足電廠、電氣設備廠、變電站、電力行業電線區分標誌標識的需要。
廣泛應用的是電腦線號印字機(或稱電子線號印字機),屬於熱轉印印表機,本身自帶鍵盤,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其他工藝


主要指一些用油泥、桃核、煤精、葫蘆、牛角、椰殼、駝骨等原料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它具有濃郁的民間風格和地方特色。

甌塑

產於浙江溫州的民間,又俗稱油泥塑,至少有900年的歷史。過去主要用於寺廟中的佛像、門神及民間出嫁時的傢具的裝飾。工藝上僅限於單色和貼金銀箔、彩繪等,工藝粗糙。
出現了各種彩油泥,具有堅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等優點,又吸取了其他造形藝術的長處,提高了甌塑的藝術水平。它主要分欣賞品如掛屏、掛鏡、壁塑等;實用品如屏風、傢具、工藝盒。從規格上,大至數十米,小至幾公分。題材上有風景、人物、龍鳥、魚蟲、飛禽走獸,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立體感強,在堆雕技法上,有堆、挑、刮、壓、塑等手法,按照表現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深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傳統技巧,層次清晰,變化無窮。 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杭州機場的候機樓大廳中看到了甌塑掛屏“韶山”,對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後起之秀周錦雲、朱國光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設計的作品“西湖天下景”,成功地表現了“湖水春來水拍空,桃花浪暖柳蔭濃”的人間天堂——杭州西湖的春色妙景。畫面開闊,層次清楚,立體感強,景色秀逸,如同進入其境,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雕刻中核雕技法

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摟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台、亭、閣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核、杏核、櫻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欖核,體積僅有一節指頭那麼大。在這麼小的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
核雕
核雕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京城和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 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厘米(cm),高約0.5cm,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開合。窗旁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游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卧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姿態各異,面目無一雷同。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游赤壁”,“篷窗撐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舉不勝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鉅賈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親自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綉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果核雕刻品價值也不斷攀生,由把玩品逐漸變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賞、健身等多重功用於一身的工藝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家玩家驚嘆和入迷,行情始終看好,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今天的核雕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
核雕這種精緻而小巧玲瓏的微型工藝品,只要雕刻者雕鏤技藝精湛,創作的題材符合當代賞玩和收藏者們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這樣的核雕永遠受人青睞和珍愛。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②設計構思,並在果核上畫樣。③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⑤磨光,上蠟。最後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為欣賞品。

煤精雕

產於遼寧撫順,大約創始於清代光緒年間。它是選用當地露天煤精做材料,具有質地細、韌性大的特點。風格古樸、自然,渾厚而豪放。

椰雕

是廣東、海南島著名的工藝品,相傳始於唐代。最初的椰雕工藝品比較粗糙,以不加裝飾的“清殼”產品為主,造型也大都是依照椰殼的天然形態而定。大的如碗,小的如杯,以白色為貴。現椰雕已發展為餐具、茶具、酒具等100多個品種,既實用又美觀,是家庭陳設及饋贈親友的佳品。它在技法上有線刻:是運用雕刀在椰殼上刻劃線條,並在線刻凹處塗以金色,以便突出圖案;鑲嵌貝殼:它利用海南島所特有的夜光螺,在不同的光線照射下,給人以富麗堂皇的感覺;割棕:椰殼上有赤紅色的棕毛,非常細密,用它割製成各種圖案,具有樸素、粗獷的藝術風格。另外還有浮雕和鏤雕的工藝。

刻葫蘆

是甘肅蘭州的傳統工藝品,在清代開始流傳於民間。這些葫蘆是經過精心栽培的,大的如雞蛋,小的如算盤珠子,皮質細膩光滑,當它成熟採摘后,經過刮皮、曬乾、磨光等加工處理后,它顯得非常光亮圓潤。然後藝人們就在葫蘆上進行設計,施展各種針法、刀法等技巧,刻畫出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等。有的葫蘆,開口雕花,有的配以蓋、底座,還有的吊空懸掛等。它作為蘭州地區比較有特色的旅遊工藝品,很受人們的歡迎。

中國食雕


食品雕刻,簡稱食雕,是把各種具備雕刻性能的可食性原材料,通過特殊刀法,加工成形狀美觀,吉慶大方,栩栩如生,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作品。食品雕刻花樣繁多,取材廣泛,無論古今中外,花鳥魚蟲,風景建築,神話傳說,凡是具有吉祥如意,寓意美好象徵的,都可以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歷史

雕刻
雕刻
歷史悠久,大約在春秋時期具有。《管子》史書中記載有“雕卵”一詞,即在雞蛋上刻畫。至唐宋時代,雕刻食品藝術成為時尚。所用食用之物用粗礦的器具刻製成形象繁活的各種花、鳥、魚、蟲等,顯示出當時達官貴族生活的奢侈,同時也顯示當時廚師的高超手藝。到清代時期,又呈現出許多精雕細刻的席桌藝術,如各地不同風味的滿漢全席,形成獨特的食藝風格:每桌必刻,每菜必雕。中國食品雕刻技藝已是一個非常精湛時期,也出現不少精英大師,如趙惠源、齊新、孟爽、杜樂、新派食雕師肖強等,他們將食雕鑽研成空前絕後的藝術神話,無論菜肴碟藝、食雕展台等都用非常奇特的藝術來表達中國食雕藝術的魅力。

常用原料

常用原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質地細密、堅實脆嫩、色澤純正的根、莖、葉、瓜、果等蔬菜;另一類是既能食用,又能供觀賞的熟食食品,如蛋類製品。最為常用的還是前一類。常用的蔬菜品種的特性及用途:
1.青蘿蔔:體形較大、質地脆嫩,適合刻制各種花卉,飛禽走獸,風景建築等,秋、冬、春三季均可使用。
2.胡蘿蔔、水蘿蔔、萵筍:這三種蔬菜體形較小,顏色各異,適合刻制各種小型的花、鳥、魚、蟲等。
3.紅菜頭:又稱血疙瘩,由於色澤鮮紅、體形近似圓形,因此適合雕刻各種花卉。
4.馬鈴薯、紅薯:質地細膩、可以刻制花卉和人物。
5.白菜、圓蔥:這兩個品種的蔬菜用途較為狹窄,只能刻一些特定的花卉,如菊花、荷花等。
6.冬瓜、西瓜、南瓜、茭瓜、玉瓜、黃瓜:因為這些瓜其內部是帶瓤的,可利用其外表的顏色、形態、刻制各種浮雕圖案。如去其內瓤,還可作為盛器使用,如瓜盅和鏤空刻制瓜燈,黃瓜等小型原料可以用來雕刻昆蟲,可可以加工後起來裝飾、點綴的作用。
7.紅辣椒、青椒、香菜、芹菜、茄子、紅櫻桃,蔥白、赤小豆:這些品種主要用來作雕刻作品的裝飾。

常用刀法

刀法與墩上加工切配菜肴原料時所用的刀法不同,它有著獨到之處。總結如下幾種刀法,
1.旋
2.刻
3.插
4.划
5.轉
6.畫
7.削
8.摳
9.鏤空

具體要求

為了作品達到預期效果,應注意以下要求:
1.了解宴會形式。
2.了解客人風俗習慣
3.突出主題
4.精選原料與因材施藝
5.注意衛生要求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與福州的脫胎漆器軟木畫合稱“榕城三絕”。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后”,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
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