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葉

湖南所產茶葉的總稱

湖南茶葉,湖南所產茶葉的總稱,湖南是中國重點產茶省之一,產茶量居全國第二位,素有“茶鄉”之稱。全省有九十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年產茶八萬多噸。主要名茶有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湖南黑茶、白馬毛尖、安化千兩茶、茯磚茶安化紅茶、沅陵碣灘茶等幾十種。

區域優勢


湖南,位於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南面,故稱湖南,屬亞熱帶氣候,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7攝氏度至17.9攝氏度之間,南北溫差極小,降雨量豐富適宜茶樹生長,是中國重點產茶省之一,產茶量居全國第二位,素有“茶鄉”之稱。全省有九十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年產茶八萬多噸。

歷史沿革


據史冊《漢志》記載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產茶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是我國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貢茶就有十二萬公斤。到十九世紀,湖南的茶樹栽培面積已上百萬畝,現有茶園面積一百八十萬畝。

名茶分類


古丈毛尖
湖南茶葉
湖南茶葉
“古丈毛尖”早在唐代即為貢品。戰國時期,巴人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因楚巴戰爭傳入古丈。南北朝時期,《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唐代杜佑《通典》記載:“溪州(今古丈縣羅依溪鎮會溪坪)等地均有茶芽入貢。上世紀30年代,古丈茶葉每市斤價高達光洋4元,可換大米160斤,除行銷湘西各地外,在長沙、上海、南京等地也很搶手,為時髦饋贈珍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得鮮葉原料質量優異,再經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做條、提毫、收鍋等8道工序,精心製作,成品古丈毛尖茶不僅外形優美,內含物豐富,沖泡后香高味濃,回味甘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受到品飲者的青睞,更迎合了當今消費者追求有機食品的需求。古丈毛尖曾獲得“萊比錫博覽會金獎”、“第十一屆亞運會指定產品”、“中國十大名茶”等桂冠,古丈毛尖品牌先後被評為“湖南省市場佔有率最高品牌”、“湖南省消費者購買首選品牌”, 2007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08年12月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2009年被評為“湘西州名牌產品”,2009年古丈縣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2011年獲批“古丈毛尖”中國馳名商標;獲得第八屆國際名茶評比並獲得金獎;參加湖南十大茶品牌評選,獲地方公共品牌之首。2010年,宋祖英將《古丈茶歌》搬上了世博會舞台。“古丈毛尖”、“古丈七葉參茶”、“茶多酚”等系列產品暢銷台灣、香港、日本、俄羅斯、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湖南黑茶

茶磚
茶磚
五代毛文錫《茶譜》稱:“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 …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又清趙學敏《本草拾遺》:“茶譜有潭州鐵色茶,即安化茶也。”安化黑茶雖成名甚早,但外銷則是16世紀以後之事,此前的外銷黑茶主產地是四川。自湖南黑茶進入官營渠道以後,外銷興起,先是安化,其後擴大至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至19世紀初,福建、山西茶商更深入安化各埠就地收購、加工,產品行銷陝、甘、新疆、蒙古及俄羅斯等地,產量逐年增加,21世紀初已超過50萬擔。湖南黑茶經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五道工序製成。分天尖、貢尖、生尖3級,天尖色澤烏黑,香氣深厚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深黃明亮,葉底勻齊而嫩;貢尖色澤烏潤,氣味純正而微含焦香,口感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暗褐尚嫩;生尖色澤鐵黑,焦香馥郁,滋味醇和深厚,湯色暗紅。以湖南黑茶為原料製成的緊壓茶,有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等。

白馬毛尖

白馬毛尖茶產於雪峰山脈的白馬山支脈,與雲溪河畔的黃金井相匯,因此而得名。於1985年研製,1987年定型。該茶由黃金井茶廠生產,1991年,被評為湖南省級名茶。品質特點:其外形是,條索緊結壯實勻凈稍彎曲,色澤翠綠光潤,白毫顯露。其內質是沖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綠均勻。1994年及1995年,該茶連續榮獲湖南省茶葉協會、省技術學會“湘茶杯”名優茶評比金獎和銀獎。湖南農業大學朱先明教授曾給白馬毛尖題詞:隆回泉溪水 , 金石橋區茶。香高味醇爽 , 品質譽中華。

茯磚茶

湖南茶葉
湖南茶葉
黑茶緊壓茶。明末清初,山西茶商來安化採購黑茶,利用伏天提高溫度和濕度,踩入篾簍成包,運往陝西涇陽築製成磚后銷往西北,稱“涇陽伏磚”(簡稱“涇磚”),每塊凈重5市斤,紙殼包裝,故又稱“封子茶”、“封磚”;更因其飲用功效除熱消食,頗類土茯苓,而稱“茯磚茶”或“福茶”。19世紀初山西茶商始在安化就地加工黑磚、茯磚等,安化人得以掌握磚茶生產技術。1939年,新成立的安化江南坪白沙溪茶廠,用木製壓茶機將黑茶壓成磚茶,是為湖南機壓磚茶之始。1957年,安化白沙溪茶廠分設益陽茶廠,專事磚茶生產。1970年後,磚茶統由益陽茶廠生產,定名為“益陽茯磚茶”。該茶採用傳統渥堆、發酵和特殊的發花(使磚內生出黃花)乾燥工藝,外形如磚,磚內發花。特製茯磚為褐黑色,普通茯磚為黃褐色。湯色紅黃,滋味醇厚無澀味,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先後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農業國際博覽會“名牌產品”、國際茶文化研討會金獎、“華茗杯”全國名優茶評比邊銷茶金獎等。

安化千兩茶

花捲茶。屬於安化(黑茶)緊壓茶。被譽為“世界茶王”。花捲茶始創19世紀初來安化採購茶葉的山西茶商,原稱百兩茶(每支重老秤一百兩),因茶葉須踩入編出花格的篾簍中收緊,表面呈現花紋,故又稱花捲茶。至19世紀中葉,山西茶商三和公(佚名)為便於運運輸,將每支重量增至老秤一千兩,成為長約150厘米、圓周長60厘米的茶柱,易名千兩茶。花捲茶踩制技術為秘傳,當時只有江南邊江劉姓中少數人掌握。1952年白沙溪茶廠吸收兩名劉姓技工授徒,這項技術才得以公開。1958年白沙溪茶廠將花捲茶改為機制磚茶,並將花捲茶改稱花磚茶。此後多年,採用傳統工藝製作的花捲茶,僅在1983年生產過約300支。2005年後恢復少量生產,並為該項技術申請了國家專利。千兩茶採用安化高家溪和馬安溪的雲台山大葉種為原料,以蓼葉裹胎,外包棕片,竹篾捆壓箍緊,再用棒錘築緊在長筒形的蔑簍中,製作工序全部手工完成,然後在自然條件催化下發酵、乾燥,即所謂“日晒夜露”。千兩茶與窖藏佳釀一樣,陳放時間愈久,滋味愈濃烈醇香,沖泡數十道猶有奇香。千兩茶湯色澄紅明亮,滋味醇和,回味悠長,具有調理腸胃、促進消化等功效,對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有輔助療效,被視為茶中瑰寶。陳年產品數量屈指可數,按年代可分為150年、90 年、70年、50年等,被譽為“茶文化的經典”,價格驚人。

安化紅茶

鴉片戰爭以後,歐美各國來華購運茶葉的數量激增,尤以紅茶為甚。廣東茶商因貨源不足,於清咸豐四年(1854)來安化採購茶葉。由於當地勞力價格低廉,而茶葉品質優良,遂設“廣庄”,向茶農傳授製作技術,就地製造紅茶。繼而周邊各地競相效仿,生產區域迅速擴大,所產以“安化茶”為名稱,運銷歐美及俄國。未及數年,贛、皖和西北茶商紛紛慕名而至,致使安化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交易大宗,享有崇高聲譽。19世紀70年代,以廣幫、西幫、本幫為主的茶商在東坪、酉州、黃砂坪、江南等埠開設紅茶莊近100家,外銷紅茶達40萬箱,約佔全國紅茶出口總量的12.5%。其時湖南出產的紅茶統稱“湖紅”,與安徽的“祁紅”、福建的“建紅”齊名,被視為中國紅茶的正宗。該茶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烏潤,湯色紅亮,香郁馥而滋味甜醇。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最優大獎章(金質獎)。

城步蟲茶

苗、瑤族風味飲料。主產於湘西南、廣西、貴州交界的高山區,以城步一帶最為有名。湘西南山區的苗、瑤少數民族,都有飲用蟲茶的習俗。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片所排出的糞粒。形如米粒,色澤黑褐,開水沖泡後為青褐色,像速溶咖啡一樣全部溶解,飲用方便,清香似茶,不僅能清熱去暑,對治療腹瀉等也有療效。《本草綱目》載,蟲茶有清熱、消暑、解毒、健脾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等均有較好療效。據分析,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含有18至19種氨基酸,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蟲茶主要有兩類:一是由化香夜蛾食化香樹葉製成,主產於廣西;另一類由米黑蟲取食苦茶而製得,主產於湖南、貴州。生產方式簡單,採摘化香樹等植物樹葉盛入竹器內,灑上淘米泔水,經發酵,即可誘蟲取食、產卵,從而製得蟲茶。除自飲外,還作為傳統的特種茶外銷出口東南亞一帶,受到歡迎。

龍蝦花茶

產於武陵源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形似龍蝦,故以花具名。外形獨特,銀毫顯露,色澤隱翠而略顯金黃,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醇甘爽口,葉底嫩綠勻亮。1984年在中南五省名優食品評選會上被評為一類名茶,1985年5月在湖南省名茶評選會上獲名茶優勝獎,同年6月在南京全國名茶展評會上被評為全國16種優質名茶之一,並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金杯獎。

奉家米茶

產於新化縣奉家山一帶。五代時毛文錫《茶譜》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人每年採摘不過十六、七斤,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煮之無滓也。”奉家山海拔在800米以上,峻岭挺拔,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是植茶的天然之所。奉家米茶芽葉細嫩,香氣馥郁,氨基酸、兒茶素含量尤高。1986年,專家將奉家米茶改造為形質皆美的新名茶——月芽茶。條索緊卷、形似月芽、白毫顯露、嫩香持久、滋味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均勻。1988~1990年連續三年評為湖南名茶。1991年獲“中國食品工業十年新成就展示會”優質產品稱號。

湖南紅茶

顆粒緊結,色澤黑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湯色紅艷明亮,佔全省茶葉年出口總量77%以上。分功夫紅茶、紅碎茶、O.P 紅茶三大類。
·烏龍茶 烏龍茶的品質特微有似紅茶醇甜,又有綠茶之清香。採制工藝有獨到之處,泡飲方法及為講究,外形條索壯實轉曲,色澤烏潤有光。內質香氣馥郁芳香,湯色清澈金黃,滋味濃醇鮮爽。葉底綠葉紅鑲邊,品飲時甘香適口,飲韻不絕,品飲藝術可以說是古風獲存。
·普洱茶 普洱茶是我省出口商品之一,採用國內先進技術精細加工。其品質特點,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芳,滋味醇厚回甜,具有解渴提神,幫助消化,降膽固醇,減肥美容的功能。
·高香茶 選用品質適宜的紅綠茶為原料,經高溫複製而成,使其具有獨特風格。品飲生津止渴,提神。 ·普洱菊花茶 選用優質普洱茶與杭州菊花窨制而成,除具有普洱茶之特點外,還有清涼明目的作用。

蒙洱茶


1957年評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茶”,1968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產於湖南新化奉家蒙洱沖。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蒙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就曾選帶了蒙洱
湖南茶葉
湖南茶葉
茶。後梁時已列為貢茶,以後歷代相襲。它的特點是:全由芽頭製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久置而其味不變。沖泡時可從明亮的杏黃色茶湯中看到根根銀針直立向上,幾番飛舞之後,團聚一起立於杯底。其採制要求很高,比如採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採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
金井毛尖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金井、高橋的紅茶頗有名氣,以後逐步形成長(沙)、瀏(陽)、平(江)紅茶產區。繼紅茶之後,以金井毛尖為代表的金井綠茶亦異軍突起。金井毛尖采於只施有機肥料的優良茶樹品種,採用適溫提毫工藝,使之保持色澤綠、湯色綠、葉底綠的“三綠”品質,外形條索纖細、勻整,捲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光潔滑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澄澈,滋味清鮮回甜,柔嫩、均勻、明亮、富含微量元素,堪稱茶中上品。相繼通過瑞士IMO有機綠茶認證和中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國紅”瓷器包裝的金井毛尖(二兩裝),曾拍到6.38萬元天價,有“綠色金茶”之稱。
怡清源野針王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湖南怡清源茶業有限公司研製。茶葉產自四季雲霧繚繞、無公害、無污染的桃源優質野茶培植基地,以“野針王”優良茶樹品種為原料,採摘穀雨前粗壯單個嫩芽精製而成。色澤深綠,芽頭平直、勻整,沖泡后栗香高長,滋味鮮醇。沖泡時,茶芽似群筍破土,柳葉綻綠,亭亭玉立於杯底,享有“君山銀針的外形、西湖龍井的芳香、碧螺春的滋味”之美譽,曾獲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野針王的衍生產品野茶毛尖(又名野尖王),干茶色澤墨綠、油潤,外形條索捲曲,微量元素特別豐富,耐沖泡,葉片肥厚,亦獲的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產於南嶽衡山。衡山巍峨秀麗,山嶺峪谷終年雲霧繚繞,茶樹生長茂盛,所產南嶽雲霧茶制型優美,香味濃郁甘醇。本品原為山上寺廟僧尼製作,1967年設立南嶽茶場,改進傳統工藝,產品質量更上層樓。成品條索緊細,挺秀多毫,香氣馥郁,滋味甜醇,湯色黃綠,葉底嫩勻,飲之齒頰留芳,神清氣爽。在1979年全國林副特產資源綜合利用展覽會上,被評為“全國八大名茶”之一。從1980年起,在歷屆全省茶業評比會上均被評為省級名茶。
石門銀峰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石門縣出產。1989年研製成功。茶園地處自古便是產茶勝地的泛壺瓶山一帶,那裡是聯合國確認的全球生態保護最佳的200個自然保護區之一。該茶經攤青、殺青、青風、炒二青、理條、攤涼、整形、緊條、提毫、烘焙等十多道工序製成。外形緊秀似峰,滿披銀毫,內質香高,味濃而爽潤,問世之初即在市、省級評比中獲高分。1991~1993年連續三年在全省名茶評比中獲得總分第一。1995年起連續三屆獲湖南省“湘茶杯”金獎。2000年獲第二次國際名茶金獎。2005年獲第六屆“中茶杯”特等獎。
蘭嶺綠之劍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湘陰出產。1993年研製成功。綠之劍全部由單芽製作,分粗、中、細三種規格,一致性好,壓扁后的單芽成品茶根根似劍,去掉白毫顯露原有綠色,外形、湯色、葉底均鮮綠明麗,沖泡活色如新,清香撲鼻。1994年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1997~1999,連續三年獲湖南名優茶評比金獎。2000年被評為“湖南十大名優農產品”品牌。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產於安化。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理化性狀極佳的土壤培育。在工藝上採用一芽一葉初展的幼嫩芽葉,經攤放、殺青、揉捻、炒坯、攤晾、整形、乾燥、篩揀八道工序製成,是我國特種綠茶中針形綠茶的代表。條索長直、圓渾、緊細,形狀若松針,翠綠勻整;白毫顯露,質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湯色清澈,耐沖泡。1962年評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86年起兩度被評為商業部名茶。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88年獲湖南省“五名食品”金杯獎。1989年2月被評為農業部優質農產品。1994年8月獲烏蘭巴托商工貿博覽會金獎。同年定為全國旅遊產品。從1991年至1997年,五度被評為湖南省名茶。常年產量5噸左右。
東山秀峰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產於石門縣東山峰茶場。東山峰山勢巍峨,層嵐疊嶂,最高山峰海拔1489.5米,1991年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綠色食品”基地。茶園設在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氣溫9.6℃,降水量1850毫米,日照1640小時,霧日224天。朝沐濃霧,晚浴甘露,日照時間短,漫射陽光多,氣候溫和濕潤,有利茶芽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具備優質茶生產的生態環境。東山峰種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每年穀雨前開採,以一芽一葉初展的鮮葉為原料,經攤青、殺青、揉捻、手工做形、提毫、提香等工藝製成。秀麗挺直,色澤綠翠,湯色綠亮,嫩香高長,滋味醇爽回甘,葉底嫩綠明凈。先後獲省、部級名茶稱號、農業部金杯獎、國家名優茶評比銀質獎。
湘波綠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196l年創製。原系茶樹種名,屬無性系品種,灌木型、大葉類、晚芽種。製成紅碎茶有花香,製成綠茶品質亦佳。其名稱來自北宋詞人張先(990~1078, 字子野,浙江烏程人,北宋詞人,累官至尚書都官郎中)的《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其原料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全部采自無性系良種,既繼承了高橋銀峰的優點,又較高橋銀峰粗壯。攤放、殺青偏重,揉捻分兩次(用力稍重)以加大芽葉破損,增強茶湯濃度。加工分為殺青、青風、初揉、初干、復揉、復干、做條、提毫、攤涼和烘焙10道工序。外形條索緊結彎曲,色澤綠翠顯毫,香氣高悅鮮爽,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爽口,葉底黃綠光鱗;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兒茶素、咖啡鹼含量較高,品質甚優。1982年後多次評為湖南省名茶。1991年湖南省農業廳授予“名茶杯”獎。
溈山毛尖
寧鄉大溈山地勢高峻,群峰環抱,林木繁茂,雲霧常年不散,有“千山萬水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地質屬黑色砂質壤土,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飽受雨露滋潤,根深葉茂,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是製作名茶的上佳原料。清同治(1862~1874)撰《寧鄉縣誌》:“溈山六度庵、羅仙峰等處皆產茶,唯溈山茶稱為上品。”1941年撰《寧鄉縣誌》:“溈山茶雨前採制,香嫩清醇,不讓武夷、龍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院內數株尤佳。”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視溈山毛尖茶為最珍貴的禮品茶。劉少奇生前也愛飲用此茶。成品葉緣微卷,呈片狀,形似蘭花,色澤黃亮光潤,身披白毫,沖泡后湯色橙黃鮮亮,煙香濃厚,醇甜爽口,風格獨特。
毛尖茉莉花茶
以上等茶葉窨以茉莉花,在長沙有悠久歷史。明嘉靖十二年(1534)撰《長沙府志》有“雜貨之品曰茶,歲進(貢)茶芽六十二斤”的記載。清嘉慶十五年(1810)《長沙縣誌》也有“茉莉夏開白色,清麗而芳”的記載。長沙茶廠用自產毛尖茶配以潔白、肥碩的茉莉鮮花,其窨制技術十分精湛,特、一級產品堅持三窨一提,下足鮮花數量,把握鮮花吐香規律,並嚴格控制在窨溫度、濕度、起花和時間等技術要點。產品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綠潤,勻整平伏,內質香氣鮮雅,湯色黃亮,滋味濃郁甘爽,葉底柔軟勻嫩,耐沖泡。
永豐紅茶細茶
1840年鴉片戰爭后,海禁大開,漢口闢為通商口岸,茶葉為大宗出口貨物。永豐縣(今雙峰)沙塘鄉商民朱紫桂不失時機,指導茶農將粗葉製成紅茶,運銷漢口,倍獲其利,一躍成為湖南大茶商,並由此帶動了永豐茶業。至1916年,永豐境內茶園達27000畝,產茶785噸,其中外銷的紅茶433.5噸。細茶除自留外,銷運湘譚、長沙等都會。永豐細茶至今沿襲清代以來的手工製作技術,每於清明后、穀雨前採摘嫩茶,晾乾露水,經殺青、揉搓等工藝,使其外形纖細如絲,然後置竹盤中用木炭火烘乾,再揀一次粗葉,復用木炭火烘,往火中添幾個楓球子或松果,使茶葉呈特殊芳香。收藏時另添香芋葉。
河西園茶
河西,舊指長沙湘江西岸嶽麓山、尖山到白沙洲一帶。唐天寶年間(742~756),麓山寺僧人從安化縣帶回茶種,植於庭院,后擴種於河西民間。至清咸豐(1851~1861)年間,河西鄉民開始茶橘間種,合茶園、橘園為一,故曰“園茶”。河西園茶主產於嶽麓山至回龍洲、白沙洲湘江西岸沿河一帶,茶橘間種,利用橘樹遮陽,故茶樹生長茂盛,芽葉肥軟,持嫩性強。河西園茶一般在穀雨前採摘,鮮葉原料為“蕻子茶”,即粗壯鮮嫩如菜薹。選取一芽二、三葉的鮮葉,經殺青、初揉、初烘、渥坯、復揉、再烘、再渥坯,三揉和全乾9道工序。其獨特之處是渥坯和全乾時用黃藤與楓果球小火慢烘。茶葉完整,提起呈串鉤狀,因此俗稱“挂面茶”。沖泡時茶、煙香味濃郁,湯色橙黃,滋味醇厚,葉底黃綠。長沙人飲河西園茶,慣於飲汁后咀嚼葉底,實與其柔脆肥嫩有關。
嶽麓毛尖
歷史名茶。產於嶽麓山。今茶園面積已不足十公頃。嶽麓毛尖茶採摘於清明穀雨期間,取一芽二葉,經攤青、殺青、二揉三烘和整形理條等工序製成。條索緊結,捲曲多毫,深綠油潤,香氣持久,滋味甘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肥壯嫩勻。北宋魏野(960~1019,字仲先,陝州陝縣人,詩人)有詩:“城裡爭看城外花,獨來城裡訪僧家。辛勤旋覓新鑽火,為我親烹嶽麓茶。”2005年,嶽麓山風景區向長沙市民徵求開發嶽麓山遊覽紀念品的意見,嶽麓毛尖位居前列。到嶽麓山茶室品茗,下山時帶點茶葉回家,已成為時尚。
安化銀毫
1992~1994年研製開發。茶場位於柘溪水庫庫區,無污染。茶葉外形緊細捲曲,白毫顯露,湯色明亮,香氣持久。1994年被省農業廳評為“湖南名茶”。1995年獲省“湘茶杯”金獎。1997年省農業廳名優茶評比中獲銀獎。2000年在中國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獲銀獎。常年產量1噸左右。
石門牛抵禪茶
產於石門牛抵山區。清道光(1821~1850)撰《湖南方物志》載:“石門牛抵山產茶,謂之牛抵茶。”該茶芽頭壯碩,條索緊結而稍扁,狀如牛角,沖泡時葉柄朝下,毫尖朝上,搖蕩於湯中,不落杯底,不漂水面,晃動茶杯則葉葉相碰,如牛抵角。不晚於宋代,牛抵茶即與衡山鑽林茶、永明(今江永)大鳳茶、寧遠嶷茶並列為朝廷貢品。元、明時期,每年開春朝廷即派員深入茶地監督採制,全部押運京城。其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衰落。1978年,茶界專家到牛抵茶產地二都鄉八坪峪實地考察,了解牛抵茶的歷史及傳統製作工藝,使之恢復生產。因石門夾山寺是“禪茶一味”的發源地,故新品名之曰“牛抵禪茶”。
沅陵碣灘茶
歷史名茶。產於湖南省沅陵縣武陵山區沅江之畔的碣灘山區,故名。不晚於唐代即為貢品。陸贄(754~805,蘇州嘉興人,唐大曆進士)《翰苑集》云:“邑中出茶處多,先以碣灘產者為最,今且以之充土貢矣。”該茶曾輸往日本、印度等地,在古代國際市場享有聲譽。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還向周恩來總理打聽碣灘茶的情況。碣灘茶鮮葉採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經攤放、殺青、初揉、炒坯、復揉、毛火、扇簸、涼漿、揀剔、提毫、燉火、揚香、篩選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茶條索緊細,芽身勻整扭曲,色譯綠潤,白毫顯露有鋒苗,香氣清高持久,湯色翠綠明凈,滋味甘醇、飲后回甘,葉底嫩勻。先後獲湖南省、農業部、國際茶文化節等多項大獎。
安仁豪峰茶
產於安仁縣豪山山麓。產地距炎帝陵7.5公里,方圓百里無污染,海拔500至1400米。峰巒疊峰,莽莽蒼蒼,終年雨露,雲遮霧繞,茶園生態環境、茶樹長勢、茶葉內質均名列全茅。曾出產宋代貢品“冷泉石山”茶。至20世紀90年代,本品先後獲“湘茶杯金獎”、“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國際雙新博覽會金獎”等。成品以香高、味濃、湯綠著稱,可溶物含量達45%,咖啡鹼含量達4.5%,氨基酸含量達4.05%。主要成份指標含量高居優質名茶之列。
炎陵天堂茶
炎陵縣鹿原鎮天堂村茶園分佈在海拔650米的山地,境內山巒疊嶂、雲霧繚繞,是茶葉種植的理想地域。1993年,天堂茶廠在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幫助下,研製開發了特級“神農劍茶”,該茶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翠綠油潤,挺秀尖削似劍,香氣高銳持久,湯色清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嫩綠肥碩,水浸出物含量42.22%,茶多酚30.59%,氨基酸1.72%,咖啡鹼3.20%,總灰分5.69%。其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高居全省名優茶之首。1994年和1995年連續評為省優質茶。1996年榮獲湖南省第三屆“湘茶杯”名優茶鑒評金獎。1997年評為湖南省名茶,並獲全國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科技創新金獎。
產於羅霄山脈南端的資興市湯市鄉境內狗腦山一帶。湯市氣候溫和,地理獨特,境內山巒疊翠,雲霧繚繞,空氣清新。相傳狗腦山產茶在宋代即為貢品,“狗腦貢茶”由此得名。后因戰亂而失傳。“九五”期間,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根據史料加以整理研製。本品外形條索緊細、巧曲奇卷、銀毫滿披、色澤綠潤;內質耐沖泡、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高銳持久、滋味鮮厚醇爽、回味悠長、葉底嫩勻,是外形、內質兼美,色、香、味、形具佳的精品。曾獲1995年“湘茶杯”金獎、1996年“全國新技術產品交易會”金獎、1998年湖南省“名優茶金牌杯系列評會”金獎、1999年湖南省名優特新農產品博覽會金獎、2001年獲國際茶博覽會金獎。
郴州米茶
產於郴州五蓋山區。以茶芽沉實如米,有“一升茶重一升米”之說,故名。成品色澤銀光隱翠,外形細嫩勻稱,茸毛緊貼茶芽,香高持久,滋味鮮甜回甘。清嘉慶(1796~1820)撰《郴縣誌》:“茶,郴屬均產,以五蓋山為佳焉”。米茶採用清明時未開卷的嫩芽,經攤青、炒茶、清風、烘乾等工序製成。沖泡時,熱氣蒸騰,猶如白雲一朵,呈線狀裊繞碗盞之上,持續數分鐘始散;茶葉芽尖朝上,上下沉浮,幾起幾落。據說,此茶“體弱未慣飲者僅可半盅,多則傾即昏眩,汗出涔涔。”